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明诗鉴赏100例4180.docx

    • 资源ID:30829163       资源大小:41.61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明诗鉴赏100例4180.docx

    1、明诗鉴赏100例4180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泊江州陶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

    2、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寄升庵黄峨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诗人简介黄峨(1498-1569)明女

    3、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诗集。【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

    4、(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 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渡江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

    5、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注】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参考答案1心境 反衬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

    6、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高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诗人简介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

    7、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参考答案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

    8、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盟台夕照戴珙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

    9、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1分)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1分)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泊钱塘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

    10、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参考答案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

    11、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渔家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

    12、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此诗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江上早秋袁凯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注】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

    13、,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分)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分)参考答案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2身世飘零之若。光阴蹉跎之叹。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孤雁高启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注】鹥(y),水鸥。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

    14、是如何扣题的。(4分)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参考答案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客中王灿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 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节日

    15、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聂仪部明妃曲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参考答案【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

    16、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喜逢郑三游山【唐】卢仝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

    17、上一株松。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分)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参考答案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新春感事王稚登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注】王稚登少年成

    18、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参考答案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2(4分)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

    19、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偶见徐祯卿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玉鞭:马鞭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

    20、。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盘山绝顶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注】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1前四句写

    21、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表达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诗人简介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

    22、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注】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孤舟客:作者自指。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参考答案1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

    23、)(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5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龛山凯歌【注】徐渭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2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红”给

    24、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5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柳堤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诗人简介金銮(14941587),明代诗人。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1.下列对本事

    25、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26、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参考答案1.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

    27、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2.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3.略【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8、 5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卖花词高启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 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

    29、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1.C2.要点:指出本诗的“雅 ”、“俗”之处(2分,雅、俗各分)。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

    30、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6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白雁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驳陆离的江上夜景。颔联用“迷”“点”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眼前之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马上作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注】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


    注意事项

    本文(明诗鉴赏100例4180.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