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道教文化试题.docx

    • 资源ID:30832982       资源大小:62.27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教文化试题.docx

    1、道教文化试题道教文化填空题1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于那一时期?参考答案: 东汉末年 填空题2称“教主道君皇帝”,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的皇帝是?参考答案: 宋徽宗 填空题3道教三元节中的下元节时间是农历哪一天?参考答案:十月十五填空题4道教得以兴盛是在以下哪个时期?参考答案: 唐代 填空题5不是道教基本特点的是?参考答案: 道教的主张是把一切众生救出苦海运往幸福彼岸,从而得以解脱 填空题6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哪一方面?参考答案: 现世实用 填空题7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的皇帝是?参考答案: 唐玄宗 填空题8道教是以信奉()为本。继承上古鬼神崇拜和方

    2、仙信仰而创立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参考答案:黄老道家思想;本土宗教填空题9什么是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参考答案: 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理论。道德真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天、地、人三元中,人是天地之气交泰的产物。因此,人与天的关系十分密切。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与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与天人合一印证;人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当今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其核心仍然是道教一直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关系。 填空题10什么是三皈依?参考答案

    3、: 道教戒律的一种,又称“三归依”。修道者奉行的基本准则。至心昄依十方道宝、经、师三宝。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二:“至心昄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回向,一切信礼;至心昄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转诵;至心昄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 填空题11道教三清指哪些?参考答案: 道教三清即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凡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昄奉道法的“道、经、师”三宝。 填空题12道教有何礼拜礼仪?参考答案: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

    4、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5、”。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二)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

    6、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

    7、,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填空题13道教的衣服有哪几种?参考答案: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

    8、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 填空题14道士的帽子(冠巾)分几种?参考答案: 道教的帽饰,有道巾、道冠两种。道巾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

    9、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清代以来,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

    10、名“角冠”。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处一和检查帽子是否带正。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

    11、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

    12、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填空题15道教的有何佩饰?参考答案: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

    13、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高道吕洞宾的天遁剑法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障之用。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

    14、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即“道情”),以此伴奏。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填空题16出入道教宫观需注意什么规举与礼仪?参考答案: 宗教礼仪,是人类对无形中的神一种祭祀方式。在道教中以左手

    15、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上香时,用左手插香于香炉中,跪拜时以右手握掌,左手掌盖于右掌之上,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齐眉间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后区;起立时,左膝先起,再将右膝伸直,或是双膝同时屈拜,同时起立亦可,此为正一派礼神仪规。(注:双掌合十之跪拜方式为佛教之礼节,与道教有所不同。)全真派的礼拜方法则稍有不同。各宗教于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义?所谓一炷清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炷香代

    16、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我国古时以三跪九叩为最敬礼。坤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时,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则齐于颔即可,不必齐于眉间,姿态仍须端庄严谨。执香朝拜之姿势,左手执香,右手盖于左手,放于胸前(不必放于眉毛之上或头顶之上),香头倾斜约于嘴之前方,上拜举香不超过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双手抱拱作揖,身体须弯曲形似天上半月。与人相逢相遇道好时,以双手抱拳作揖,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亦可说:道祖慈悲。或慈悲、慈悲。亦可说:您老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道教对敬神之供品,仅须四喜五果及五

    17、供养、六供养、七供养或十供养,绝不主张杀猪宰羊来奉祀圣尊。四喜为茶、酒、面、饭,五供养为香、花、灯、水、果,以香代表无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静;灯代表顺化;水代表上善;果代表圆满。七供养所指为:香、花、烛、荼、果、食、乐;十供养则为:香、花、烛、荼、果、茶、食、宝、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圣尊。(注:荼为蔬菜之总称。)今见诸多善士进宫观之门礼敬诸真、祈福或有应或无应,究其源并非神明不佑,实乃举止有不意之亵,当慎之,方敬悦于诸神,加之虔诚之礼,可得神庇佑矣!一.进庙门有讲究善信进庙门,切不可衣冠不整,褊袒衣衫。进大殿前先打一躬,还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此称“忌包柱”

    18、;切不可跨中间门槛,更不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二、跪拜礼圣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拜垫旁边,然后在神像前左、右两边的蒲团后端立,默祷所祈之事意,然后行三礼九叩。三、上香的规矩游人,香客烧香,应按中右左的顺序依次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三宝香”。香要插端正,不论男女,皆宜左手上香为敬,右手上香乃不敬也。四.斋饭的规矩若有缘在宫观斋堂内随堂食斋,因宫观灶府之神常鉴厨所,切忌高声讲话,更不可嬉笑吵闹;还需注意不要坐在当家住持或监院的对面,若自带食品,切不可在殿堂上或对着神像进食,大家一起吃斋饭时,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一般情

    19、况下,在宫观里用斋,道长们是不会主动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殿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五.举止有礼在宫观中见到道士,要拱手稽礼并称“您老慈悲”,道长也会以拱手还礼。经坛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道人们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年龄和出家缘由,千万不可随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若是十方丛林,道长们都介意人们乱闯其袇房或者坐其床铺,所以切不可出此违礼之举。 填空题17如何参拜、供奉道教神灵?参考答案: 一般信众在宫观参拜和在家内供养道教神灵,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态度上进入宫庙应抱持着忏悔、虔诚、谦卑、尊重之心参香敬拜。首先,由庙的左方进入(以人面对宫庙之右方

    20、,俗称左青龙)参拜完毕后,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对宫庙之左方,俗称右白虎)。而中门为神圣或国家元首出入之处,若非有法会或圣寿期间,通常都设有门签或门坎以防止出入,若是庙堂、土地公庙、万应宫庙等,大部分只有中门而已,所以尽量靠左右进出。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入殿堂莫要大声喧哗,若有人正在叩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

    21、器为敬圣持神之纶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消灾祈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莫要小失而获遗咎。至于如何准备供品,只要是不杀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乐(因其种子经尝食后通过胃肠消化而成粪便,其种子仍可发芽栽种,这样会有污秽圣尊之意,所以不宜当供品)、榴莲(因其味道有异味也不宜当供品)。再蔬菜类中有三荤:韭菜、蒜、葱,因其性躁热,易使人性情冲动,不宜当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经济因素,一果、二果、三果也可,心诚意正最重要。 填空题18焚化金纸的种类与意义参考答案: 焚化金纸的种类有大、中、小太极金、寿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补运金、等等,因神

    22、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纸。其实真意并非钱财给予神灵,而是在古代时人们祈求神祇由天而降,又须恭送神祇回归天庭,深恐凡尘污秽神圣而以锡箔为毯,焚化恭送回归天庭以示敬意,后因贫困之人因锡箔价高才以锡箔贴于竹纸上,此为金纸的起源。后因现代人有了不同的需求,又增加了各种金纸的种类。其实道教自创教以来,并没有焚化金纸的教规,而是后人穿凿附会所添设。信众若非焚化金纸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于焚化给亡灵或有应公及普渡法会时,是因传说中唐明皇梦游地府及轮回论而引起焚化纸钱的风俗。参拜神圣不在于供品为何,除了鲜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诚挚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 填空题19道教宫观有什么区别?参考答案

    23、: 道教宫观,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宫、观、祠、庙。其属性可分为三种:十方常住、子孙常住、子孙庙。子孙庙一般规模较小,又称“小庙”。日常劳作不能悬挂钟板,可以收徒弟,一般不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子孙常住也称为子孙丛林,可以悬挂钟板,可以说是子孙庙的升级,可以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并安排其适当的职务。十方常住也称为十方丛林。道教十方意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个方位,能接引十方道友,修真霞子。常住就是恒久不坏,丛林即为茂密兴盛之意。但十方丛林不能收徒弟,必须拜师之后才能在丛林挂单。丛林戒规严格,是子孙庙宇学习的典范和道众学习的场所。 填空题20道教有何种戒律?参考答案: 戒

    24、律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形式,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本戒条,内容与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则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道之戒。全真道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为道教主要戒律。明清之际,道教戒律之外又规定了道教清规,即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道

    25、戒的种类:道戒是道教约束自己的教徒,包括道士和一般信徒的言论、行为,防止道教徒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准则的规定。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戒,即约束道教徒的规定;二是律,即约束道教徒规定的条文;三是仅仅适用於宫观中道士的清规。 填空题21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参考答案: 正一派指的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之道,其後曾分立为龙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标志符箓各派统一於正一派名下,以与新创的全真派相对。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三行九条,是

    26、道舍尊卑同科,即所有道众都必须遵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立多种道派,各派都增订了道戒,先後出现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戒,十三禁戒,十二可从戒,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门要戒等等。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列举有十六种戒,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仍以老君想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明清时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条文逐渐成熟,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地对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为规范。老君想尔戒的内容: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尔,古注称是仙人名。传称祖天师张陵有老子想尔注,早佚,现有敦煌残本

    27、重现於世。老君想尔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签有句称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对社会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为规范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但由於条文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种规戒问世。老君二十七戒的内容: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尔戒的衍生。戒文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是:戒勿学邪文;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

    28、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圣名大;戒勿乐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尔戒便于实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尔戒的九条合称为老君三十六戒。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的内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高瞻远瞩,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门十规是针对元明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的情况而撰写的。道门十规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全文分说道教源流,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

    29、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十项。张宇初主张谦和、卑下、柔弱等,全部秉承道德经的宗旨,并参照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批评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後世多矣,是切为後戒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填空题22全真派戒律全真派戒律的形成。参考答案: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阳祖师创立的道教新宗派,与元代大德年间形成的正一派同称为道教的两大教派。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派,针对宋末天师道出现的种种弊端,本着海纳百川的思想,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张以内丹修炼为手段,达到修

    30、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阳祖师创教之初,就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作了阐述,有重阳立教十五论传世,其中对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为准则作了全面的规定。王重阳的几名高弟,如马丹阳祖师有十劝语录,劝勉门人的行为举止;邱处机真人开创了三戒之制,立三坛大戒。元明之际,全真派有较大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观。随著道派和道观的增多,全真派根据时世的需要,制订了全真清规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祖师在住持北京白云观期间,按照邱处机真人制订的三坛大戒制度,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广度弟子,於是全真龙门派大振,而龙门派的传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内容: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关全真道士修持生活的内容,包括住庵、云游、学书、

    31、合药、盖造、合道伴等等。规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即可。至於学书,则反对寻文而乱目,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对於交友,则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的戒律内容既反映了王重阳从严治教的思想,也为全真教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础。全真清规的内容:明代正统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际的全真清规。原题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陆道和编集。全真清规一书共十二篇,包括有礼仪、杂文和规戒等。其中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规定道士如犯过失,要按照轻重,分别给予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处罚。长春真人规榜则列举邱处机所定的教规,规定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声色等等。三堂大戒的内容:三堂大戒,又称三坛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组成对全真教派的传授戒法。据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钵鉴称,三坛大戒源自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邱处机真人当时所制定的戒法。不过只是单传秘授。清代王常月祖师住持北京白云观时,改变了邱处机真人的做法,创立戒坛,公开传授,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广收弟子,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人。一时全真龙门派之声威大振当时受戒道士需经过一百天的戒期,因此,三堂大戒又称


    注意事项

    本文(道教文化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