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信心铭直解.docx

    • 资源ID:30834868       资源大小:25.1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心铭直解.docx

    1、信心铭直解信心銘直解一、禪是什麼?信心銘是禪宗的法典。我們要研究信心銘,首先應該知道禪宗的特色和禪究竟是什麼?否則信心銘就很不容易瞭解。禪究竟是什麼?通俗地說,禪是法界的實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態和不二法門的體現,也就是法的現量。佛法有比量和現量。所謂比量,是理性的認知,是可以用邏輯的方法來理解的。現量則是絕慮忘緣,冷暖自知的法的親證,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絕對獨立、絕對平等、絕對自由的無上涅槃境界。禪的絕對的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脫。離開解脫,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獲得大解脫的自由呢?這就必須通過頓悟,以恢復到原本解脫的絕對自由。禪的另一特色是平等。事實上真實的是不二和絕對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絕對

    2、平等。倘使不能契入絕對的獨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禪的精神,就永遠品嘗不到真正的禪味。因為禪是理性、智性的造極,人性發皇的極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憑藉小聰明所能相應和理解的。禪也是人文精神的昇華,是人們向前、向上努力創造的最高成就。人們也必須到達這個境界,才能陶然於既存在又超越,自在、灑脫、離執的生活境界中。換句話說,也就是懷著宇宙心,過活現象界的正常人生。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禪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禪表現在藝術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現於文學上的,更是既寫實而又超越的。綜合地說,不論是禪的文學、禪的藝術和禪的生活,都是既莊嚴又灑脫的,既存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無疑將困縛

    3、於假象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將因脫離現實而沉空守寂,這樣就無裨於大眾的心靈救濟和人文精神的提昇了。就理性的認知來說、禪就是生命的基因、屬性和存在的實相。所謂實相,就是真相和永恆相。依靠常識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象和錯覺,只有依靠心靈的眼(或說是法眼),才能發覺出真實相。須知真實的應該是原來如此的,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假象,卻只是緣會則現,緣散則滅的因緣組合體。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動機,緣是條件;靠條件組合的事物,一旦條件改變,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沒有不變的實質。倘使執以為實,就無可避免要迷失在無常的幻象之中,而難逃幻滅的苦果。只有灼然澈見到存在的實相、生命的原態,恢復本

    4、來的面目,保任本來的心態,然後才能了然於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因為佛與眾生生命的基因、屬性是全同的,在心的原態上眾生與佛是不二的。其所以每個人的氣質、造詣、境界不同,那並非原來如此,而是後天迷悟殊途的結果。禪是什麼?禪是佛佛唯傳本體的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本心。就本體而言:禪是佛的心印法印,也是佛法的真血脈、真生命和大法幢。圭夆宗密禪師講過:禪是佛教的通途。離開了禪的這一特質,就沒有真正的佛法,就喪失了佛法的真生命。所謂禪是佛心,教是佛口;教就是經教,經只是佛陀的言教,而佛陀之所以為佛陀的特質,在於佛陀以禪為生命。如果人只有嘴巴而沒有心智的話,即跟錄音機放音與鸚鵡學語又有什麼差別?所以唯有禪才是佛法

    5、的真生命、真血脈、真精神,才是不與外道共的特優殊勝的至高無上法門。因此進入禪境,既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不是看幾本有關禪的書籍,解幾段公案,就算是入禪。因為那些並不是真正的禪,充其量只是口頭禪、文字禪罷了。二、禪的架構真正禪的架構:第一是正見:因為任何高級的理性行為,必定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認識的指導。任何離開思想支配和認識指導的行為,都只是低級的、非理性的行為。而禪的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絕不是盲目的人生,所以它必須具有正見才能離執、斷惑,並藉以反映其從容乎中道的行為;而正見的極致,就是見性。第二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確的覺受和真正的受用。不少人好好的日子不肯過,成天跟自己過不去。有些人毫無干擾地坐

    6、在那兒卻嫌不舒服;明明自在安祥,卻偏嫌寂寞無聊。顯然這不是正受,而是惡覺、邪受;總之,所謂正受,第一是正確的感受,第二是真實的受用,缺少了它,任你如何修行,都等同沒有顏色的花朵,沒有水分的植物,縱是見處精到,也只得半橛。人生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讓自己活得通暢、安祥,也就是擺脫生活中的苦惱;最高的目標是贏取人生徹底的勝利證得生命的永恆。倘使我們缺乏了正見,誤認類似電腦裝填資料一樣所造成的人格內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虛妄為因,便難逃幻滅之果了。圓覺經說非幻不滅,也就是說我們學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脫離人生的苦受,使生活過得通暢、安祥;第二是恢復原本的心態,把捉生命的永恆。我們人天大導師佛陀涅槃前的最後遺教

    7、,就是常、樂、我、淨,因而揭開了生命的奧秘和實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恆的、安適的、自覺的、離垢的,這就是禪的寫照。作為一位禪者,不但要擺脫自己的痛苦,也應善導眾生揚棄錯誤,獲取無罪一身輕的舒暢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恆,也要善導那些陷落在無明、邪執、愚昧、夢幻中的人,出離無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脫。這就是禪的基本架構、特質與使命。三、參禪的目標此外我們也必須明白參禪的目標是什麼。除了上述的苦與樂、斷與常、生與死的問題以外,參禪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法的人格化的陶冶與熔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個性和價值標準都不同,這是後天業的因素所形成的。一個人剛生出來,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除了本能的反應以外,腦

    8、子裏是一片空白。以後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先學單字,再學片語,其間恰如佛陀在楞伽經中所說的色、名、妄想的模式,就和往電腦裡裝填資料沒有什麼兩樣。當本無的越裝越多,本有的便不能不遭到埋沒了,這的確是件最可悲的事。每個人在他的自我形成的同時,便很自然地迷失了自他不二的真我。參學的切要只是一個復字,只要恢復了心的原態,也便恢復了生命的原貌和當人的本來面目。這就要靠鍛鍊和陶冶以去除雜質,到達全心即人,全人即佛、佛法人格化的境界,讓佛法在現實的生活中,活生生地體現出來,才能完成作聖之功。以上是禪的一般概念,這對於研究信心銘很有幫助。概括地說,禪是理的極則、法的生命、宇宙的實相、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

    9、也是轉凡成聖、見性成佛的至高法門,普濟群靈的無上甘露。然而由凡夫直趨聖域,沒有大福德、大智慧則是很難承當的。因此福薄、慧淺、根器不逮的人,往往容易走上禪的歧途。四、禪的歧途禪的歧途,概括地說,有下列幾種:(一)野狐禪這種人慣用小聰明和主觀見解曲解佛法,喜歡在黑山鬼窟裏做活計。(二)葛藤禪死啃公案,謬執這個公案是這個意思,那個公案是那個意思,一輩子糾纏不清,好像掉進一堆荊棘叢裏,斬不斷,理還亂,硬是扯不清,永遠出不來。(三)文字禪文章寫得流暢、生動,只是從來未嘗到禪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說似即似,是則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為禪的人,見解好像說得過去,但因為並未澈見,也缺乏正受(法的實證),所以

    10、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脫水香蕉,根本不是那個味道。要知道,禪並不是一種知識或是一門學問,倘使你把它當作知識、學問去搞理論、寫文章,那豈止是大謬不然,誤人誤己,臘月三十到來,包管茫然無主,手忙腳亂,平常的文字禪半點也派不上用場。(四)口頭禪又名鸚鵡禪,只會嘴巴講,並不能解行相應,而且也不知道保任個什麼?只管嘴巴滑溜,說來渾相似而已。(五)狂禪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有些人把禪體會錯了,硬說禪就是空。你要知道:禪不但不是空,反之要知有才行。什麼是空?如果勉強下個定義:空是無量、無限和絕對。如果誤以為空就是沒有,那就完全錯誤了。(六)枯木禪不參話頭、不觀心、成天只管打坐,活像根枯

    11、木,毫無生氣,就是人們所譏諷的枯木樁。(七)邪禪不具正見,更無正受,完全是邪神野鬼的玩意兒。五、信心銘的特色信心銘是三祖僧璨大師悟境的撮要敘述,它的特色是:掃蕩邊見,獨標不二。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一切邊見皆背中道。達摩西來,用以印心的是一部楞伽經,這部經的要義,在破斥一切相對的邊見,例如:好惡、是非、美醜、有無、斷常、一異、利害、明暗、人我等等,都是分別心的產物,才一起見,便背本心。所以本經極力掃蕩邊見,令人遠離分別取捨。所謂邊見,就是落在兩邊,而禪是中也不立的。我們暸解了以上這些概念,就可以進而研究信心銘了。六、信心銘直解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什麼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

    12、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謂至就是到達,道就是踐行的軌則,也就是法的極致、理的極則。通俗地說,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莊子說道在屎尿。他強調道是無所不在的。既然無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揀揀、取捨尋覓呢?根本就一切現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揀擇。什麼叫揀擇?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倘能隨順不二法門遠離分別,豈非一切現成?所以說但莫憎愛,就洞然明白了。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前面說過:對於空,有人把它解釋成虛無或斷滅,實際上它是無盡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實相,是象徵著無量、無限的大有。它具備了向上發展,向前創進的無限可能,怎能說空就是沒有?這就是毫釐有差

    13、,天地懸隔的一個例子。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叫做現前?就是說要想讓真理展現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選擇,有所順逆。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元旨 徒勞念靜內心如夾纏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了內心的統一、安祥,呈現出心智的分裂,這就是心病。什麼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則。最初的真理是原來如此的法爾。如果不了解原來如此、原本現成的真理,一個勁兒坐在那裏靜心息慮,並不是破除煩惱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卻正因,不明根本故。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是什麼東西圓同太虛?是當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圓滿無缺,無欠無餘,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經所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只是因為你橫生分

    14、別取捨,自障法眼,才背覺合塵破壞了原本圓滿的心態。所謂如就是吻合、相應的意思,因為你有了取捨,生起邊見,於是便情生智隔,與法不相應了。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有緣與空忍是相對的。所謂有緣,是指有可攀緣。人們最易追逐、攀緣的不外聲、色、名、利、得失、情欲.這些都是有緣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說也用不著強自壓抑著,使心念不生,這跟解脫道是不相應的。六祖說直心是道場,但能平等說一切法,不生高下、取捨、愛憎之見,便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了。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由明心見性而存心養性,做到瞬有存、息有養,倘若強自壓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縛了。只要能保持一種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心懷,一切二邊、

    15、取捨、追逐、攀緣所派生的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你想止動取靜,卻是越止越動,反而陷於邊見,妄加取捨,與無為法根本不相應。其實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門,執著兩邊的任何一邊,都是徒勞無功的。當你一念要排遣有時、便因執著有,而被有的謬執所汨沒了;當你一念要趣向於空時,因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豈不從空反而背棄了空嗎?因為真正要與空相應,連空的概念都不許萌生才相應真空。當你把空變成系統的理論時,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讓人起執、起見,所以說從空背空。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禪

    16、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語言、文字與思想。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而文字則是語言的符號。人的本心原本沒有這些,所以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反而與根本智不相應了。當人停止分別、妄想和思惟活動時,理、事二障當下消除,內心充滿禪悅的安祥,何曾有甚麼滯礙?自然就無處不通了。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當你窮溯到眾生和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同時你也便澈見到了森羅萬象的真實面目大宇宙的永恆相(性),而把捉到了禪的宗旨。莊子說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我們到廟裏也常常看到過化存神的匾額。這應該是照而不隨的很好例子。倘若追逐假象,迷途而不知返,那就喪失禪的無相、無住的宗旨了。只要短暫地返照你那原本的

    17、心,暫復心的原態,比你以前向空心處用力,舒暢、安祥得多了。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人心原本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由於見取才現出森羅萬象,把自己那原本空靈自在的心體,轉變成雜亂不堪了。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纔有是非 紛然失心不要住在兩邊,凡是涉及到相對的見解,都應加以揚棄,片刻也不讓它停留在心中。放下即是,若再追尋,反而挖肉成瘡了。才起一念相對的想法,就會擾亂、破壞、迷失了你原本無念、離惑而又安祥的真心,而讓心為妄想所佔據,陷于紛擾不安之中了。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禪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門。倘守一,則有其餘,則一亦非一了。能夠不生心,不起見,則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自

    18、然是萬法無咎了。無咎無法 下生不心既無病,何需藥,所以無咎無法;真離念,不覓心,故云不生不心。能隨境滅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能是主觀的察知,境是客觀的存在。所謂能隨境滅,如果沒有客觀的存在,你那主觀的察知就不會發生;所謂境逐能沉,如果沒有主觀的察知,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境由能境,客觀藉主觀而顯現;能由境能,有了客觀環境,才能產生主觀的內涵。也即是心本無生因境有和心生則種種法生。倘能泯能、所,一物我,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你想知道能與境的本質嗎?那是無量、無邊、無限可能的空,所顯現的浮光掠影而已。究實而言,萬生萬物,哪樣不是由空裏來,又往空裏去呢?既是唯心所現

    19、,又何有來去呢?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寧有偏黨只一空就含融了主與客、能與所、物與我。森羅萬象,一法所印,當體是空。因為萬象森羅,卻是空無自性。海水一味有何精粗?精粗尚無,偏黨何從?故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說大道體寬。道既是無量、無邊、無所不在的,還有什麼難易可言呢?小見者,所見近而不遠、狹而不廣、私而不公、小而不大,故不免以偏概全,以蠡測海;見既不真不全,狐疑自屬難免。當然是欲速不達,轉急轉遲了。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失度則違中道,既離中道自難免陷於邊見的邪路了。什麼是自然?佛經講法爾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沒有加

    20、工,沒有破壞,沒有用主觀去改變它。體無去住就是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的體相是無去住的。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沉不好性就是本心、自性和般若。所謂任性,就是唯認本心,保任自性。能保任此事,自然就逍遙自在而又沒有煩惱了。才一執著妄念,鑽牛角尖,便乖離真心了。況且真心原本清淨,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繫已背離真心了。何以說昏沉不好呢?昏沉是無明的表象,打坐著魔大半由於昏沉,所以不好。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勞神是有為法,既然無為又何有於疏親呢?想趨向最上一乘的禪宗,就無須厭惡那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啦!因為一乘是不二的,既是不二,試問:管什麼叫做六塵

    21、?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既已不受六塵的擾亂,顯然你的心已為正確的覺受所主宰。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有為是業之本,無為乃解脫因。雖然如此,苟非具有大智慧,能澈見法界實相,無為又談何容易。因此自古以來,造業自縛的比比皆是,無事、無為、無心閒道人殊少其人了,能不慨嘆!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真正的法是無差別的,所以也無可分別。說密宗好、禪宗好,都是妄自愛著。讓真心起妄想,名為起惑造業,果然大錯特錯。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心迷時有動與靜之分,有調和與雜亂之別,顯然並非究竟;悟了的人,心境始終保持原本自在、安祥的覺受,根本說不上什麼好惡。悟後的心是平等心,以自他不二、相對非真故。一切兩邊 良由斟酌斟酌

    22、是分別心,為什麼有二邊呢?因為你在斟酌,你就是在思惟,你是在分別。當人一切放下,遠離分別時,二邊根本就不存在。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由我們分別心所浮現的形象,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原本的,當然也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都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和過程而已。既然如此,有什麼追求的價值和意義呢?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真實的,原本不增不減,無得無失。眼若不睡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夢是前塵幻影,若能得法眼淨,自然無夢;倘能泯除差別覺受,做到心一境性,自然萬法一如而如一了。一如體元 爾忘緣唯有恢復不二如空的原本心態,才能忘卻攀緣,遠離顛倒。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齊觀者離分別之平等觀是也。能泯高下,一物我,自然回歸於離言泯跡的

    23、法爾如此。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當你把一切起心動念的原因,把一切產生分別心的因素,都消化掉時,就會出現全然離分別、離言說、不可方喻的境界,否則你要止住動的心,卻不知道它是本無動搖的。當你以為變動的停止下來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可以停止的實體。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相對既然非真,除了自覺更向何處覓一?阿誰覓一?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到達最究竟、最徹底的法的極則時,一切分別、思惟當下全息,既沒有所謂真理,亦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海闊天空,任意縱橫。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契心平等,才能與無為法吻合,自然所作俱息而歸於無為、無心、無事了。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狐疑沒有了,正信就堅固了。什麼叫做正信?就是信

    24、心銘的最後兩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就唯餘清淨了。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若有一法,不名般若。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這就是自觀自在、自在自觀的無上法門。生命的屬性就是覺,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改成我覺故我在,便是虛明自照了。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人們可得思量的,只限於常識的範圍,若是法界的實相,豈能思量、測度?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真心無異故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故生佛平等。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與法相應最快速者,莫如全心身、全人格融入一真法界,親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方名親到。既親證海水一味,則萬物萬法皆非別有,豈不慶快平生!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十方有大智慧的人,都會來崇尚禪宗。宗

    25、非促延 一念萬年我們所崇尚的法是超時空、離概念的,所以一念與萬年等無有異。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因為法是統時空,一物我,普遍存在的,所以十方目前毫無間隔。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極小,佛經叫它鄰虛,即接近於無的意思,也就是現在自然科學講的原子,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極小看不見,那大宇宙你看得見嗎?也看不見。所以說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也看不見邊沿和表象了。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有從無來,無因有顯;如果有是有,無是無,大宇宙如同一潭死水,再沒有創造的生機和發展的可能了,那還算是無盡藏嗎?而且基於不二的義諦,大小只是一種妄執罷了。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若非如此,什麼是不二法門的準則呢?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性空則緣起,緣起則性空。萬萬種差別,來自一個本源,這叫做萬殊一本,一本萬殊。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但作如是觀,自然別無剩義了。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但信心外無法,唯存一心,便是究竟行門。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道是言語所不能表達的,也不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而又畢竟如此的。


    注意事项

    本文(信心铭直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