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水园林.docx

    • 资源ID:30837117       资源大小:50.3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水园林.docx

    1、山水园林給園林下個定義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佈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園林包括庭園、宅園、小遊園、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隨著園林學科的發展,還包括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的遊覽區以及休養勝地。名稱在歷史上,遊憩境域因內容和形式的不同用過不同的名稱。中國殷周時期和西亞的亞述,以畜養禽獸供狩獵和遊賞的境域稱為囿和獵苑。中國秦漢時期供帝王遊憩的境域稱為苑或宮苑;屬官署或私人的稱為園、園池、宅園、別業等。“園林”一詞,見於西晉以後詩文中,如西晉張翰雜詩有“暮春和氣

    2、應,白日照園林”句;北魏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評述司農張倫的住宅時說:“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唐宋以後,“園林”一詞的應用更加廣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種遊憩境域。功能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園林不只是作為遊憩之用,而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淨化空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減輕污染;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還有減弱雜訊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園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遊憩在景色優美和安靜的園林中,有助於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復。園林中的文化、遊樂、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更可以豐富知識和充實精神

    3、生活。開發方式從開發方式上說,園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利用原有自然風致,去蕪理亂,修整開發,開闢路徑,佈置園林建築,不費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園林。如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是將私家別墅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可稱為山林別墅;如湖南大庸縣的張家界、四川松潘縣的九寨溝,具有優美風景的大範圍自然區域,略加建設、開發,即可利用,稱為自然風景區;如泰山、黃山、武夷山等,開發歷史悠久,有文物古跡、神話傳說、宗教藝術等內容的,稱為風景名勝區。另一類是人工園林,即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為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滿足遊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西周素樸的囿從有文字記載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國園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隨

    4、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遊樂的一種園林形式。通常在選定地域後劃出範圍,或築界垣。囿中草木鳥獸自然滋生繁育。狩獵既是遊樂活動,也是一種軍事訓練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鳥獸的活動,可以賞心悅目,得到美的享受。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靈囿(約西元前11世紀)。詩經大雅靈臺篇記有靈囿的經營,以及對囿的描述。如“王在靈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鳥篙篙。王在靈沼,於軔魚躍。”靈囿除了築臺掘沼為人工設施外,全為自然景物。秦漢以來,絕少單獨建囿,大都在規模較大的宮苑中辟有供狩獵遊樂的部分,或在宮苑中建有馴養獸類以供賞玩的建築和場地

    5、,稱獸圈或囿。環境,如小遊園、花園、公園等。秦漢宮苑“一池三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營造宮室,規模宏偉壯麗。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漢代,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其中分佈著宮室建築。苑中養百獸,供帝王射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築組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建章宮是其中最大宮城,“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世宮苑中池山之築的範例。 苑 秦漢以來在囿的基礎上發展起

    6、來的、建有宮室的一種園林。又稱宮苑。大的苑廣袤百里,擁有囿的傳統內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養的飛禽走獸,供帝王射獵行樂。此外,還建有供帝王居住、遊樂、宴飲用的宮室建築群。小的苑築在宮中,只供居住、遊樂,如漢建章宮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稱為內苑。歷代帝王不僅在都城內建有宮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離宮別苑。有的有朝賀和處理政事的宮殿,也稱為行宮。著名的宮苑,漢有上林苑、建章宮,南北朝有華林苑、龍騰苑,隋有西苑,唐有興慶宮、大明宮和九成宮,北宋有艮嶽,明有西苑(發展為現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圓明園、清漪園(後擴建為頤和園)和避暑山莊等。 上林苑 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西元前138)在秦代的一

    7、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今已無存。上林苑地跨長安、鹹寧、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裏,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內容,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仍保存著射獵遊樂的傳統,但主要內容已是宮室建築和園池。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禦人止宿的禦宿苑,為太子設置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臺宮、走狗觀、

    8、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薑、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抵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裏,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據史記平准書和關中記,修昆明池是用來訓練水軍。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臺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

    9、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在池的東西兩岸立牽牛、織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2000餘種。上林苑既有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華美的宮室組群分佈其中,是包羅多種多樣生活內容的園林總體,是秦漢時期建築宮苑的典型。 建章宮 漢武帝劉徹於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建造的宮苑。三輔黃圖載:“週二十餘裏,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建章宮建築組群的週邊築有城垣。 建章宮就建章宮的佈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佈在左右,全部圍

    10、以閣道。宮城內北部為太液池,築有三神山,宮城西面為唐中庭、唐中池。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闔,也叫璧門,高二十五丈,是城關式建築。後為玉堂,建臺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鳳闕,其右有井幹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在高臺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宮城中還分佈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神明,臺高五十丈,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

    11、有三神山而著稱。這種“一池三山”的佈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裝飾。三輔故事載:“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西京雜記有關於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佈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鷦青、鴻猊,動輒成群。”太液池三神山源於神仙傳說,據之創作了浮於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盎然,開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 西漢山水建築園西漢時已有貴族、富豪的私園,規模比宮苑小,內容仍不脫囿和

    12、苑的傳統,以建築組群結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劉武的梁園。茂陵富人袁廣漢於北邙山下築園,構石為山,反映當時已用人工構築石山。園中有大量建築組群,園中景色大體還是比較粗放的,這種園林形式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期。南北朝自然山水園 魏晉南北朝長期動亂,是思想、文化、藝術上有重大變化的時代。這些變化引起園林創作的變革。早在東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大起第舍,又廣開園囿,采土築山,十裏九阪,以象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這已開山水園的先河。十六國時期,後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築龍騰苑,廣袤十餘裏,起景雲山於苑內,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這時期的築山以仿真山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13、西晉時已出現山水詩和遊記。當初,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只是用山水形象來談玄論道。到了東晉,例如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景物的描繪已是用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園林創作上,則追求再現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處江南,由於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山水園別具一格。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開拓元圃園,多聚奇石,妙極山水。湘東王(梁元帝蕭繹未登位前封號)造湘東苑,穿池構山,跨水有閣、齋、屋。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潛行二百餘步。山上有陽雲樓,樓極高峻,遠近皆見。這個時期的園林穿池構山而有山有水,結合地形進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設園林建築。在北朝,北魏官吏張倫在宅園中模仿自然造景陽山。這個時期對於植物、建築的佈局也發生

    14、了變化。如北魏官吏茹皓營華林園,經構樓館,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從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時期園林形式和內容的轉變。園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園林植物由欣賞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園林建築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於上下,點綴成景。南北朝時期園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築相互結合組成山水園。這時期的園林可稱作自然(主義)山水園或寫實山水園。佛寺叢林和遊覽勝地南北朝時佛教興盛,廣建佛寺。佛寺建築可用宮殿形式,宏偉壯麗並附有庭園。尤其是不少貴族官僚舍宅為寺,原有宅園成為寺廟的園林部分。很多寺廟建於郊外,或選山水勝地營建。這些寺廟不僅是信徒朝拜進香的聖地,而且逐步成

    15、為風景遊覽的勝區。此外,一些風景優美的勝區,逐漸地有了山居、別業、莊園和聚徒講學的精舍。這樣,自然風景中就滲入了人文景觀,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隋代山水建築宮苑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在東都洛陽大力營建宮殿苑囿。別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風格明顯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園的影響,採取了以湖、渠水系為主體,將宮苑建築融於山水之中。這是中國園林從建築宮苑演變到山水建築宮苑的轉捩點。隋西苑是隋煬帝楊廣的宮苑之一,又稱會通苑,建於大業元年(605)。據記載,隋西苑位於隋東都洛陽宮城以西,北背邙山,東北隅與東周王城為界,週一百二十裏。苑中造山為海,周十餘裏;海內有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

    16、臺觀殿閣,分佈在山上。山上建築裝有機械,能升能降,忽起忽滅。海北有龍鱗渠,渠面寬二十步,屈曲周繞後入海。沿渠造十六院,是十六組建築庭園,供嬪妃居住。每院臨渠開門,在渠上架飛橋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楊柳修竹,名花異草,秋冬則剪綵綴綾裝飾,窮奢極侈。院內還有亭子、魚池和飼養家畜、種植瓜果蔬菜的園圃。十六院之外,還有數十處遊覽觀賞的景點,如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宮、青城宮、淩波宮、積翠宮、顯仁宮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輕舟畫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飛橋閣道,奏遊春之曲。隋西苑的佈局繼承了漢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權與神權的統治以及享樂主義思想,具有濃厚的象徵色彩。十六組建築庭園分佈在山水環繞的環境之中,成

    17、為苑中之園,不象漢代宮苑那樣以周閣複道相連。這是從秦漢建築宮苑轉變為山水宮苑的一個轉捩點,開北宋山水宮苑艮嶽之先河。山上的建築能時隱時現,反映建築技巧的提高。唐代宮苑和遊樂地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為古代一種公共遊樂地。唐代的離宮別苑,比較著名的有麟遊縣天臺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大明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北龍首原上。唐代貞觀八年(634),太宗李世

    18、民為供其父李淵避暑,於長安宮城東北角禁苑內修建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擴建,一度改名蓬萊宮,後成為唐代帝王在長安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唐末毀於戰亂。1961年其遺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高踞龍首原上,遙對終南山,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壯闊。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北牆長1135米,南牆(即長安城北垣的一段)長1674米,西牆與南北牆垂直,長2256米,東牆傾斜有曲折。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所有宮牆均為夯土牆,僅在同城門相接處和城牆轉角處內外表面砌磚。城基寬13米餘,深1米餘,城牆底寬10米餘。宮城北部的東、北、西三面城牆之外平行築有

    19、夾城。西、東兩面的夾城距宮城均為55米,北夾城距宮城160米。宮城南牆正中的丹鳳門為正門,東有延政、望仙二門,西有建福、興安二門;西牆中部有右銀臺門,其北有九仙門;東牆有左銀臺門;北牆正中為玄武門,其東有銀漢門,西有青霄門,玄武門正北夾牆有重玄門。北門一帶是當時北衙禁軍的駐地,關係到宮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離內設了三道門(包括玄武門內的重門),門的基址尚存。據記載:大明宮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沿襲唐太極宮的三朝制度,沿著南北向軸線縱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東西兩側建有若干殿閣樓臺。外朝部分還附有若干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內廷部分以太液池為中心。

    20、池中建蓬萊山,池周佈置曲廊。周圍殿宇廳堂、樓臺亭閣羅布,寢殿在池南。這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各殿具體位置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確定。含元殿,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的場所。含元殿利用龍首原高地為殿基。現殘存遺址高出南面地坪10餘米。殿東、北、西三面為夯築土牆,白灰抹面。殿寬11間,每間面闊5米餘,進深4間,北牆距北內槽柱中心5米,內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為副階圍廊。殿址上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麵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釐米,上徑84釐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可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殿前龍尾道長75米,道面平段鋪素面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

    21、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範例。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場所,位於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宮城西牆90米。宮殿遺跡的台基夯土築成,周圍砌有磚壁,呈長方形,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約77米,上下二層,殿堂、廊廡建在上層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後殿組成,中殿為主殿,東西寬9間(兩山牆各占一間除外),南北進深5間,殿內有兩道隔牆,將殿分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5間,兩側各2間,地面鋪0.2米厚石板。前殿東西寬亦為9間,兩山與中殿齊,前後無牆,兩端兩間進

    22、深4間,當中7間進深3間,地面也鋪石板。後殿與中殿僅一牆之隔,兩山與中殿兩山對齊,進深3間,地面鋪方磚,殿周環以回廊。殿后側東面為鬱儀樓,西面為結鄰樓,兩樓前為東亭、西亭。樓、亭均建於夯土高臺上,樓亭廊廡襯托著三殿,構成一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築組合。 興慶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為唐長安三座皇宮之一,其他兩座為大明宮、太極宮。開元二年(714)就唐玄宗舊居五王子宅所在的興慶坊建成。宮殿為非對稱佈局,南部有較大的園林區,具有離宮性質。唐天佑元年(904)毀。據記載,興慶宮以一道東西橫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南部為園林區。東面通過夾城與大明宮連通。正殿為興慶殿,主要

    23、建築還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龍首渠橫貫宮殿區,在瀛洲門東側穿越東西橫牆注入園林區的龍池。園林區以龍池為中心,東北角有沉香亭。宮的西南方有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宣佈大赦、改元、受降、受賀、接見、宴飲的地方。整座宮殿沒有一條全局的中軸線,這在古代宮殿建築中是罕見的。遺址南北1250米,東西1080米。1958年在遺址範圍內進行過發掘,其中有一座門址,面闊五間,長26.5米,進深三間,寬19米,進深的中間一間除明間處開門道外,西側為夯土臺,土臺外側接南面宮牆。這遺址曾被認為是勤政務本樓遺址。但也有人認為,與文獻所載的位置、規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國唐代著名的風景區,在唐長安城東南隅

    24、,因水流曲折得名。這裏在秦代稱愷洲,並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裏開渠,修“宜春後苑”和“樂遊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復“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產水,經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佔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並突出城外,周圍有圍牆,園內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於園的西部,水面約0.7平方公里。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蕩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於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遊玩,以中和(農曆二

    25、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在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盛唐時期,中國山水畫已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寄興寫情的畫風。園林方面也開始有體現山水之情的創作。盛唐詩人、畫家王維在藍田縣天然勝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築點綴,經營了輞川別業,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中唐詩人白居易遊廬山,見香爐峰下雲山泉石勝絕,因置草堂,建築樸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繡穀花(映山紅),夏有石門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四時佳景,收之不盡。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門外沿江處,發現一塊棄地,斬除荊叢,種

    26、植竹、松、杉、桂等樹,臨江配置亭堂。這些園林創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是在充分認識自然美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來造景、借景而構成優美的園林境域。 別業 別業一詞是與“舊業”或“第宅”相對而言,業主往往原有一處住宅,而後另營別墅,稱為別業。稱別墅時,則是突出其園林氣氛以區別於一般住宅。別業和莊園有時含義相同,有時不同。別業建於業主所屬領地或田產範圍內的,與莊園相同;有的別業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獨立的園林,業主也不一定是地主或領主,這種別業就不是莊園。別業和宅園的區別在於:前者位於郊區,是以家宅為主體的園林;後者位於城市,是在家宅用地中劃出一部分用地專門佈置成園林,供遊憩之用,同家宅隔

    27、開。宅園研究者,通常不考慮家宅部分,僅以園林部分為研究對象。別業同莊園和宅園雖有區別,有時並不嚴格劃分。中國園林史上最著名的別業當推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輞川別業。 輞川別業 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701-761)在輞川山谷(蘭田縣西南10餘公里處)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營建的園林,今已湮沒。根據傳世的輞川集中王維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可以把輞川別業大致描述如下: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複秋色”和“落日松風起”句。背岡面穀,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

    28、結廬古城下”句。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複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裏“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複深”句,狀其景色。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裏景致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片”,大概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複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翻過茱萸片,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29、”。“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裏到南宅、竹裏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裏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

    30、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輞川別業局部離水南行複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濰”,這裏“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複臨水,弄波情未極”。沿山溪上行到“竹裏館”,得以“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輞川別業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

    31、,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唐宋寫意山水園 從中晚唐到宋,士大夫們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鬧處尋幽,於是在宅旁葺園地,在近郊置別業,蔚為風氣。唐長安、洛陽和宋開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園池。宋代洛陽的第宅園池多半就隋唐之舊。從洛陽名園記一書中可知唐宋宅園大都是在面積不大的宅旁地裏,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現山壑溪池之勝。點景起亭,攬勝築臺,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巧得自然之趣。這些名園各具特色。這種根據造園者對山水的藝術認識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現山水真情和詩情畫意的園,稱為寫意山水園。洛陽名園指北宋時期洛陽城郊的花園、宅園、別墅,多數是在唐代舊園的故址上修葺改建的。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109

    32、5)提到唐代公卿貴戚在洛陽的府邸園林有1000多處,後因戰亂,池塘竹樹廢為丘墟,高亭大榭成為灰燼。北宋時有的修復,李格非曾遊覽並加以評述的有20處。其中花園3個、宅園6個、別墅11個。 花園 如天王院花園子,沒有池、亭,獨有牡丹數十萬株,花開時吸引全城人士前來遊賞。如歸仁園,其北部有牡丹、芍藥千株,中部有竹百畝,南部桃李成林。 宅園 如富鄭公園在宅第東面。此園的佈局,從探春亭為小引,然後在起結開合中展開一區又一區、一景複一景的曲折變化。景區的劃分或用岡阜,或用竹木,或用水流。有的深邃幽致,有的明朗開豁。又如環溪。全園以溪、池的水景為主題。南有一池,北面複有大池,以兩條溪流,左右環抱相接,在這環水區域中佈置亭榭樓臺。大池南有亭,北有涼


    注意事项

    本文(山水园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