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八章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pptx

    • 资源ID:30846928       资源大小:385.48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八章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pptx

    1、第一章 函数、连续与极限Introduction to new network media第 8 章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章节核心知识点网络新媒体导论喻国明 曲慧 主编目录/Contents第 8 章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1.媒介化实践1.媒介化研究的范式2.“直播”的媒介化实践3.直播媒介化的关键影响因素4.直播媒介化重塑各领域实践规则2.内容范式的新维度1.深度价值:作为资讯传达的内容2.宽度价值:作为情感表达的内容3.中介价值:作为媒介功能的内容4.本前沿研究课题的未来趋势3.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1.技术引擎2.文化引擎3.虚拟偶像的价值逻辑4.未来虚拟偶像关键技术要素5.伦理反思:人主体性的崛起

    2、与消解4.非理性传播1.非理性因素不等于非理性现象2.非理性的四重维度3.作为基础传播要素的非理性4.非理性要素的两大影响路径5.主观性、情感性、体验性的未来趋势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本章学习目标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对学术研究前沿有基本了解和动态把握理解如下重要概念:媒介化、虚拟偶像、非理性理解非理性传播现象与非理性传播因素在当下传播状态下的新阐释全方位审视内容范式的新维度1.媒介化实践1.媒介化研究的范式传统意义上,媒介或被视为影响文化和社会的事物,或被看作是个人和组织可以加一利用,从而实现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手段。这一点从媒介与传播研究

    3、的两大不同传统便可以窥见一二。“效果范式”(effect-paradigm)试图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对人做什么(what do media do to people),即特定的媒介传递的讯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产生的影响。文化研究取向的受众研究探讨“人们使用媒介做了什么”(what people do with media),这一研究范式认为,媒介受众即便称不上强大,但也是是主动且有着决定权的。“媒介化”理论不同于上述两种传统。媒介渗透至当今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媒介也许不应再被视为与文化和社会机制相互分离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任务是探究无处不在的媒介影响下,社会机制和文化进程的特性、功能

    4、和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媒介化社会”可以被划分为两种路径:其一可以被称为“制度化”的研究传统,即将媒介的形式视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化力量”,强调媒介作为社会现实框架的组成要件。另一种路径是符号互动论的传统。它强调的是主体与传播工具的过程性互动,即媒介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而这又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建构的传统,即人类可以使用媒介来改变社会的建构方式。媒介是人类社会的“物化”的技术装置,它包含着行动者 的习惯性交互反应。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1 媒介化实践8.1.2“直播”的媒介化实践1延展:直播延伸交流空间直播真正的实践价值在于,它将

    5、信息空间延伸为日常行为的空间,将原本的沟通传播空间展开,用“上线”与“在场”赋予了线下空间新的传播实践价值。2替代:直播扩展个体行动维度直播对个体行动维度的扩展主要以直接媒介化的形式实现,即先前的非媒介化活动可以借助直播转化为媒介互动来完成。原本受空间限制而无法完成的行动可以借助直播来完成,在展开的交流空间中获得更广泛的行动意义。3融合:直播日常化模糊生活与媒介的界线一方面,直播渗透到原本的日常生活专业化领域中,个人的工作、交往、购物等行动场域部分转移到直播中,受众渐渐习惯自己的各种需求借由直播来获得满足,另一方面,个人日常化生活的公开化消弭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线,个体生活公开的同时,互动

    6、场域向直播空间转移,直播中的生活化展现或成为一种媒介事件。4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适应:直播塑造新的惯习与规范直播塑造了新的惯习与规范体系。一是媒介日常化使用的惯习,受众将直播纳入自己原有的“媒介菜单”,形成了新的媒介使用习惯。二是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直播+”结合原场域中的规范生成了新的不成文规约。1.媒介化实践3.直播媒介化的关键影响因素1.同步性沟通满足即时交流需求直播媒介创造了一种沟通双方以及众多他人同时在场、同步交流的状态。这种信息流通方式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沟通情境:用户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同时交流成为可能。2.互动性交流扩展个体行动维度直播平台可互动性

    7、的意义在传受双方均有体现。直播主通过观察受众透过弹幕即时反馈到直播中的想法与行动,可以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受众借助直播平台的功能可供性,很容易就能够完成对直播主的“响应”。3.全通道传播复现实际交流中的整合性信息直播作为全通道传播的媒介技术,其独特性在于尽可能保留了面对面交流场景中的非理性因素。以往的传统媒介更注重理性表达与逻辑传播,但在直播中,非理性与非逻辑的内容以符号化的形式被尽可能保留下来,促进传播中的关系认同和情感共震。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1.媒介化实践4.直播媒介化重塑各领域实践规则1.传播:强化非理性因素的符号化运用视频表达是一种宽信息容量的表达,传播

    8、的情感和关系属性在视频表达中被放大,而同步沟通、即时互动的视频直播更加能够引发关系认同与情感共鸣。2.商业:以人性化逻辑构建兼具临场感与便利性的消费场景直播为电商提供了极富便利性的媒介工具。一方面,电商直播以人为主要的广告营销载体,通过理性与非理性的劝服,快速强化传受双方的关系纽带,建立起充分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另一方面,电商直播的媒介特性缩短了广告曝光到购买行动之间的决策距离,同步性互动让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挂靠在直播页面中的快速购买通道让消费者网上下单更加方便。3.社会:以传播空间的连接实现个体行动空间的拓展一方面,直播打破了公域与私域之间的藩篱,缩短了围观与表达之间的距离。直播即上即

    9、播的使用方式比需要剪辑配乐的短视频更为普世化,将普通受众的表达门槛降到了最低。另一方面,直播延伸了交流空间,拓展了主体实践的维度。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1 深度价值:作为资讯传达的内容提供消除不确定性的资讯信息仍是媒介建构影响力的关键认知需求是较为基本的需求。认知需求往往驱动信息搜寻行为。而随着现代化进程深入,风险社会 与信息社会等现代社会表征的凸显又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风险认知需求和信息获取需求。社会发展、技术变革下,个体认知需求与媒体信息功能没有发生根本性颠覆,以资讯内容赢得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价值属性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10、。专业价值向掌握数据资源与组织协调社会生产侧重当传感器资讯崛起,传统的精英化、控制式的价值逻辑已经行不通,专业媒体在未来资讯内容生产传播中的主要价值角色的担当已不是直接的内容生产,更重要的是掌握数据,做好用户精准洞察与把握;同时,组织与协调社会生产,作为“压舱石”和“定盘星”,为 UGC、OGC 和 MGC 的内容生产创制模板、创新模式,筑牢底线、建构规则、平衡信息与意见。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2 宽度价值:作为情感表达的内容泛众传播时代传播的情感属性不断强化互联网平台不再仅是精英化的网络场域,一个线上民间社会正在形成。视频的技术引入

    11、以及傻瓜化的使用方式,使得社会表达、社会交流、社会传播者的资格在人类文明史上以最低门槛呈现在国民和社会面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泛众传播的时代。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往往不能很快理解接受那些过于理性、逻辑性的文字信息,情感化、碎片化的简易表达更易引起群体共鸣。面对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超载,在日益有限、碎片化的注意力内,人们往往更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不是对理念或事实做出反应。较之于理性传播,情感传播在平台上带动了信息的快速流动并产生广泛影响。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2 宽度价值:作为情感表达的内容视频表达的宽容量能产生多元社会群体的共振共识随着短视

    12、频的出现,视频开始逐渐介入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对主流事件、重要事项的关键性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5G 时代将会是一个视频语言更加主流化的时代,其突出特点就是传播中关系认同、情感共振在整个传播沟通和共识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凸显。书写文字:作为“信道容量比较窄”的语言,比较偏向于事实性、理性 和逻辑性的“窄播”;视频语言:作为“信道容量比较宽”的语言,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关于情 感表达、关系认同的非理性非逻辑 的内容成分。内容的宽度价值不再依赖于精英化的内容生产策略,表达上的亲近性会使传播效能有显著提升。能不能调动这样一种非逻辑和非理性的因素,能不能在关系认同和情感共振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是摆在所有

    13、主流媒介面前特别重要的任务。不同于书写文字的传播,视频不仅仅沿着精英阶层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发酵 和传播的,视频表达的“引爆点”是多 维的,扩散路径也是多元的,其传播的价值维度在质量(深度价值)维度之外,增加了与多元社会人群的“共振”(宽度价值)维度。理性逻辑性已不是唯一标准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3 中介价值:作为媒介功能的内容传播语境碎片化与流动的受众流动性、异质性和个体化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基本特点,这是由现代社会经济、产业和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碎片化成为当下中国转型社会传播语境的典型特征,传统的社会关系、

    14、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 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逐渐瓦解,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虽然互联网以连接为基本功能、以连接为内在法则,但另一面却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将权力移交,个性特征与个性需求被强调,作为超级个体的受众高度流动。受众摆脱了大众媒介时代编排带来的“秩序”,得以在无限的信息海洋里根据需要接触和消费;网络社群不仅只是持续互动的群体,因事件而短时间聚集起来、缺乏身份认同、感情投入脆弱的“衣帽间式共同体”在网络场域更为常见。总而言之,新媒介时代的受众是充满了多样性、变动性、不确定性的个体。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

    15、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3 中介价值:作为媒介功能的内容传播语境碎片化与流动的受众事实上,作为媒介的内容是极为常见的红包是一种内容,但它同时可以起到从人群中把某些对于红包情有独钟特质的 人筛选出来、聚拢在一起的连接作用;直播逛街是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在某些持精英价值观的人看来是一地鸡毛般的无价 值,但从它所吸引来的一大群围观者的角度看,它分明是一 种能够聚合特定人群的媒体平台。在互联网上,几乎每个单 位的内容都能短暂激发一个“衣帽间共同体”的出现。社会连接的初步格局已构建完毕,5G 将极大促进“线下”生活向“线上”转移;面对“线上”社会生活逐步“加宽”“加细”和“加厚”

    16、的任务,仅依靠互联网公司的“连接力”已远远不够,平台构造自身价值的重点转向促成社会的、商业的、文化 的及个人的资源与能量在已有的粗放型的连接平台上生根发芽。对于传统媒介来说,随着用户在平台型媒体上逐渐成为富余资源,媒体转型中获取用户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再辅之以自身独立端口的用户,其在互联网发展“上半场”时所遭遇的渠道 失灵、用户流失等问题已不再是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合作与协同意识,把自身视为开放网络的一部分,用好内容这一关键资源,将人与人连接的基础从社交关系的连接上升到基于志趣的连接,或是把社群转化为生产力或是实现人-服务的连接。当个体成为“链接的自我”并将“永久在线”,内容将会成为新型连

    17、接性节点,场景成为价值变现的范畴。内容范式的价值重点是为人们的新生活、新实践提供场景建构创造节点,设计作为信息交汇的节点的场景,吸引具有特定趣缘的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汇聚,形成价值变现的平台。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2 内容范式的新维度8.2.4 本前沿研究课题的未来趋势“下一代内容”正在重构内容价值体系:虽提供理性资讯信息仍是媒体重要功能,但专业价值重心已从直接内容生产者向数据商、协调者转变。网络社会的民间化以及短视频的平权化助推着非理性非逻辑性信息涌现,视频表达的宽频谱凸显着内容的情感张力。内容本身在万物互联、永久在线时代发挥出超强连接力,在人-人与人-物的连接

    18、中建构着丰富多元的可实现价值变现的场景。内容范式的多重价值维度下,媒体机构单一的、线性的、封闭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传播新格局。新媒介时代的内容范式,不是“内容为王”的价值自 恋与精英思维,而是以内容为创新原点,开放协同,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资讯信息社会生产、多元群体共识凝聚和“线上”新世界的建构中去影响主流、影响主流人群、影响主流人群的决策。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3 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并不算年轻的虚拟偶像市场再度受到强烈关注,动漫 IP、游戏厂商、互动社区、通讯巨头等各方力量纷纷入局,虚拟偶像大有成为人工智能时

    19、代文娱产业焦点的趋势。“虚拟偶像”一词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 日本就已出现。但直至今日,对于“虚拟偶像”还未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究其原因,伴随着数字技术特别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虚拟偶像样态持续演进,技术对虚拟偶像的形塑仍在进行中。虚拟偶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非真实人类偶像。虚拟,并非客观存在的人物实体,而是依托现代影音技术和手段的无真实本体的虚构形象;偶像,不同于小说、电影、漫画中构建出的具有故事叙事色彩的人物/角色/形象,通过媒介与受众形成交互,行为设计符合大众需求和追爱。概言之,虚拟偶像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进行偶像活动的架空形象,包含了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两方

    20、面的表征:在技术手段上,利用计算机图形、语音合成等手段人工制造“能说会唱”的虚拟存在;在运营模式上,仿照真实偶像 进行演艺活动和开展形象运营。虚拟偶像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技术手段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造星工业体系的成熟。3.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1.技术引擎从技术实现视角来看,虚拟偶像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着虚拟偶像市场升级迭代;在新技术支持下,虚拟偶像更加趋向网红化、大众化的运行模式,并逐渐朝着类型更丰富、模式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早期虚拟偶像的出现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现代计算和通讯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 等信息,为偶像的形塑提供了新

    21、的可能;尤其是计算机图形技术(Computer Graphic)的进步推动虚拟偶像更加立体化、生动化。以初音未来为代表的虚拟歌姬背后的核心技术是语音合成技术,即只需输入音调和歌词就可以生产由电脑合成的类似真人演唱的歌声;同时,全息投影技术为虚拟偶像从赛博空间走向线下空间创造了条件,虚拟偶像歌手借助虚拟成像举办演唱会,试图打破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界限,以更逼真的个体形象与粉丝互动。而由于动态捕捉、实时渲染、人脸识别和人物建模等多重新技术的应用,相比于单一的歌姬式虚拟偶像,新一代虚拟偶像能够以更鲜明的“人格魅力”与粉丝进行多路径互动,也就是不仅可以精准的控制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适应的表情应对和语音

    22、应对,还可以做到实时的唱歌、跳舞、脱口秀等才艺展示。更重要的是,虚拟偶像能承载的平台也更多,她们活跃于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轻松入驻粉丝的手机屏幕,实现实时互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是交互方式的变革,交互方式正在实现从传统的触摸的交互向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多模态的拟人交互的转变,换言之,人工智能对虚拟偶像的赋能更多体现为“赋予智能”,基 于“人工智能感官系统”,让虚拟偶像真正成为具备情感和创作能力、可与人类实现无障碍互动交流的人工智能虚拟偶像。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3 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8.3.2 文化引擎技术,不仅持续推动着虚拟偶像样态的演进,还在深刻改造

    23、着偶像工业体系和粉丝迷群文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跨越了时空的隔阂,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来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等。媒介形式的改变,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文化模式的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引爆了后现代消费主义粉丝文化的狂潮,偶像制造与消费趋向虚拟化,偶像粉丝生态的拟象化表征不断被强化。在后现代拟像社会,缺席表现为存在,想象表现为真实,媒介营造出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超真实”世界。当偶像工业与粉丝文化的拟象化不断强化,虚拟偶像在数字化社 会中的出现与兴起理所必然。在媒介化社会,借助现代传媒的强大力量,经过全方位的商业包装,文化工业制造出虚拟偶像,与真人偶像类似,他们迎合大众在特定时期对

    24、某种特定形象的需求,满足人们的期待和幻想。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3 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8.3.3 虚拟偶像的价值逻辑粉丝心理诉求:理想自我的投射与满足作为文化消费符号的偶像,是粉丝自我投射的“镜像”。相对于普通消费者,粉丝群体崇拜、仰慕甚至 狂热地迷恋着自己所热爱的对象,并且在经济、时间和情感方面都进行超常的投入;他们不是被动地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通过消费来建构自己生活和存在的意义。虚拟偶像优越性:值得信任的全能专属亲密偶像相比于真人偶像,借助于人工智能实现的海量知识储备,虚拟偶像更无限趋近于理想与完美。相比于养成真人偶像,虚拟偶像给了粉丝更多的参与空

    25、间与自主权力,情感关系更加自主。相比于表演人物设定的真人偶像,虚拟偶像人物设定即自我本质,是一个更“真诚”的“镜像”,情感关系更加牢靠。相比于遥远的真人偶像,虚拟偶像可以能够基于无处不在的网络给予多场景下的陪伴,情感关系更加亲密。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3 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8.3.4 未来虚拟偶像关键技术要素交互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助力虚拟偶像走向线下虚拟偶像的主流化需要虚拟偶像打破“次元壁”,从赛博空间走向线下空间。3D 影像、虚拟现实影像、增强现实影像和全息影像等新的影像形式逐渐打破虚拟和现实的隔膜,为虚拟偶像在线下现实空间活动提供了技术可能。智能人格化:人

    26、工智能技术赋予虚拟偶像智慧与人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偶像不再是一组不能交互的设定,而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也能与粉丝交流互动的 不断成长的 AI 虚拟生命。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要让虚拟偶像有更类人的性格、更像人的声音、更拟 人的神态,有更好的情感识别、更好的意图表达、更好的联想能力,人工智能赋予虚拟偶像智慧与人格。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3 人工智能与虚拟偶像8.3.5 伦理反思:人主体性的崛起与消解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赋权,受众在偶像选拔塑造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与主宰权,偶像制造实现由“媒介创造”到“粉丝养成”的变革,偶像不再是“伟光正”代表,更像亲人、朋友或者“曾经的

    27、自己”,偶像身上的神性特质逐渐被破除。然而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在符码统治的逻辑之下,偶像变成了一种异化的文化符号,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娱乐和消费的游戏,物欲文化操控大众精神世界。物质实体被消解、遮蔽,转而为唯美的商品影像所取代。后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通过克隆实在和以现实的复制品消灭现实的事物使世界提前分解。媒介用拟像符号取代实在之物,创造出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个人已深深陷入符号异化的泥淖之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物性与人性之间,在从虚拟偶像身上寻求情感寄托和精神指引时,人们逐渐模糊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也消解了作为真实人的主体性。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4.非理性传播1

    28、.非理性因素不等于非理性现象无论在前网络时代还是网络时代,学者们从来未曾放弃对理性的追求和对重拾交往理性的信心。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理性主义范式,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也试图将非理性要素纳入讨论范围中。但是,情感的作用仅限于促进理性程序的进行,一旦公共生活变成了情感性的,那么公共性就处于危险之中。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经历“情感转向”,以失范框架来看待非理性的视角正在受到挑战。哈贝马斯的批判者提倡多元实践,强调情感作为弱者的公共实践的价值;持认知主义的情感观的学者也主张“同情”能为理性协商提供良好的基础。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4 非理性传播8.4.2 非理性的四重维

    29、度从个体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是一种与熟思相对的信息加工机制。从人类行动类型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是一种有别于理性的动力机制。从社交互动的角度来看非理性代表一种有别于信息传递的交往机制。从符号载体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指的是一种有别于异质性观点表达的表征机制。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4 非理性传播8.4.2 非理性的四重维度从“窄车道”到“宽车道”,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富媒化。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指 的就是从信息传播到具有温度的信息体验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原本因为信道狭窄而不得不被舍弃的情感性、关系性元素得以还原重现,传播活动愈发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富媒化的传播渠道使非

    30、理性要素得以充分呈现富媒化与交互性的媒介特性,主要通过对 某种感官或感官组合的强化,实现传播场 景的增强,使媒介用户的在场感大大提升,这样的媒介内容正是麦克卢汉所说的高清 晰度的“热媒介”受众不需要受众投入太多思考,相应的就更容易调用快系统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为直觉的调用、情感的产生和经验的激发创造有利条件。热媒介为以直觉、情感、经验为主要动力的说服路径的调用创造条件相较于概念廓清、理论推演、事实阐述等理性要素,非理性要素与微粒化的信息环境有着更高的兼容性。微资源的价值并非体现于社会整体信息量供给的提高,而是对于社会感性要素的呈现;这些要素原本因为不被掌握了传播渠道的专业人士所重视,因此在信息

    31、的生产与传播环节中被层层过滤,但微粒化的信息环境则使这些要素的符号化、表征化成为可能。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微粒化信息环境为非理性要素提供了有效载体8.4 非理性传播8.4.4 非理性要素的两大影响路径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之一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互动的参与者不仅注意到他人,还注意到他人的关注点与自己的相同。这里的重点不再是关注对象具体是什么,而是参与者之间的默契与同步。全通道、强交互、高同步的媒介技术可供性,加强了行动者间关系的可识别性和可建构性,从而为拉近传受者立场、促进社会共识的关系传播打下基础。核心机制之二是高度的情感连带。情绪感染已被证实是一个

    32、社会生理学的事实:人们在葬礼上感到更悲伤,在聚会中感到欢愉,在会话节奏确立时变得更加全神贯注,其背后是启动(prime)效应在发挥作用,而这种情感协调的结果是长期感情的生成,成为维系群体交往的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促进群体中持续的信息交换与社交互动。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8.4 非理性传播8.4.4 非理性要素的两大影响路径相比于新闻专业主义逻辑下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内容生产,互联网所释放出的新兴生产力则带来了更加注重内容的主观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内容供给。需要承认的是,非理性要素一方面有助于观念共同体、认同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形成,

    33、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偏见共同体、群体盲从、党同伐异等问题的出现。负面的情感暴涨虽能让我们管窥社会问题的所在,但是无助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高排外性的群体认同虽然能给身处其中的个体带来确定性、安全性、稳定性,却无助于鸿沟的弥合。面对这些问题,谁掌握了横向沟通与立场整合能力,谁能够将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属性的人凝聚在一起,谁能够创造共享的传播体验与生命体验,谁就能够占领传播高地,成为社会共识的协调者。这为主流媒体在未来传播中的发展策略指明了方向。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本章练习第第一8 章章 网函络数新、连媒续体与前极沿限研究名词解释1.媒介化/媒介化社会2.非理性3.虚拟偶像思考与练习4.如何理解非理性因素在当下传播中的表现和成因?5.请论述如何对虚拟偶像现象做伦理反思。6.请阐述“内容范式新维度”的内涵。7.请结合实际简述媒介化社会的具体表现。阶梯阅读书目推荐8.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章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ppt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