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第2版)全套课件.pptx

    • 资源ID:30853518       资源大小:11.31MB        全文页数:24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第2版)全套课件.pptx

    1、中国旅游业“十三五”高等教育教材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张晓萍光映炯郑向春编著旅游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旅游人类学概述第一章01了解人类学基本概念0203认知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目标04掌握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章节目录章节1.11.21.31.41.5人类学是什么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1人类学是什么研究关于人的学科人类学是讲故事的学科人类学研究关于他者的学问1.1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

    2、s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广义上来说,人的身体、行为、思想等都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但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而不是个人。1.1人类学是什么1.1.1人类学的分支学科(CulturalAnthropology/Ethnology)(ArchaeologicalAnthropology)(LinguisticAnthropology)(PhysicalAnthropology)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及体质特征。具体包括

    3、:第一,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问题。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和1871年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推动了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将人类历史追溯至几十万年以前。人类的进化问题目前仍然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议题。第二,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人类在生物性上的差异及体质与文化的关系。世界三大人种是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即主要以肤色等体质特征区分。而目前随着全球人口的流动性和混合性,以体质特征作为区分人群的主要标志已经变得不那么科学。第三,体质人类学新近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产生出分子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的DNA检测等方法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如人类的地方性适应,通

    4、过DNA序列研究不同人群的亲缘关系等。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5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语言的谱系树分类法: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以语言研究为手段,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学问题。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问题:文化为何是“多样性”的?少数民族占中国民族的1/10,但分布却是占了国土面积的2/3。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1.1人类学是什么1.1.2人类学关键词普同性(universalism)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

    5、vism)整体性/整体论(holism)主位和客位(emicsandetics)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ecomparison)1.4.2.3.5.1.1人类学是什么1.1.3人类学的主要理论1.古典进化论(19世纪中后期)2.传播论(19世纪末期)3.社会决定论(19世纪末)4.历史特殊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5.功能论(20世纪20年代开始)古典进化论学派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主张单线进化。如泰勒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野蛮、文明三阶段。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时代,又将蒙昧、野蛮阶段分为低、中、高三期。传播论主张人类社会文化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

    6、从一个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即文化变迁(cultural change)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cultural borrowing)的结果。历史特殊论又称“博厄斯学派”,其代表人物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及他的弟子们。历史特殊论主张人类学应该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总和,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特别提倡历史的方法,关注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发展规律。功能论主要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文化功能论将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认为人类均有基本需要(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文化需要),社会决定论出现于法国社会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称杜尔干、迪尔凯姆),著有社会

    7、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亨利亨利摩尔根摩尔根 美国人类学家美国人类学家(LewisH.Morgan,1818-1881)在他的著作在他的著作古代社会古代社会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利用许多民族志材料来论证人类从化的思想,并利用许多民族志材料来论证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1.2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1.2.1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74年1977年1984年早期人类学家首次介入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正式开始”旅游与族群意识“1

    8、.2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1.2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1.2.2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1997年旅游民族学199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云南大学张晓萍中央民族大学宗晓莲开始兴起中国第一本旅游人类学专著“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最早引入学者1.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看旅游3.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2.从个人经历的转换看旅游1.3.1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三种视角1.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1.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1.3.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议题1.旅游与文化/主客关系2.旅游与仪式3.旅游与族群4.旅游与真实性5.旅游与艺术6.旅游与遗产7.旅游与博物馆8.旅游作为新殖

    9、民主义9.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朝圣10.旅游与现代性11旅游与文化重建1.4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1.4.1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背景1.比较不同社区、不同人群间的旅游现象,归纳出旅游的普同性特征2.旅游的整合研究3.旅游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4.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5.2参与调查1.5.3深入访谈1.5.5旅游民族志1.5.4调查问卷2345671.5.1田野调查1.5.6个人生活史/口述史1.5.7田野日志11.5.1田野调查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介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

    10、语言,最直接的获取一手资料;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以了解社区(特别是农业社会)整年的生计方式、岁时节庆、仪式等文化全貌;3.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身兼主位和客位两种身份视角。田野调查后,人类学者需要进行材料的编辑,加入理论分析,其文本称为民族志。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5.2参与观察1.参与观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2.对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3.生活在当地。学习当地语言,入乡随俗4.历史追踪法/回访研究办法1.5.3深入访谈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访谈通常需要深度访谈。访谈首先需要确定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半结构性访谈非

    11、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1.5.4调查问卷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不同于其在旅游管理或社会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学方法中属于辅助手段。调查问卷的设计至关重要,其质量受设计者的知识水平影响很大。一份好的调查问卷需要首先讲明调查的意图和初衷,请被调查者积极配合;每道问题都要切合主题,不要询问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调查问卷的长度不能过长,1-2页为佳,答案最好可选择打钩,尽量少设计需长篇回答的开放性问题,以减少被调查者的回答时间,为被调查者提供最大的便利。问卷收回后,可以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1.5.5旅游民族志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民族志,是将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获得的

    12、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并应用人类学理论进行提升,最终形成的文本。2.旅游民族志,将旅游与民族志结合,即将旅游研究中的所见、所感、所闻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应用旅游人类学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的文本形态就是旅游民族志。1.5.6个人生活史(口述史)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个人生活史指对报道人进行深入访谈,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记述下来;2.口述史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3.口述史与个人生活史不同的是,口述史可以是个人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是群体的口述历史。1.5.7田野日志1.5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田野日志是由人类学者个人记述的非正式文字资料。一般认为民族志是公开的、学术性的

    13、,而田野日志是隐私的、非学术性的。田野日志可作为重要的田野资料,成为日后写作民族志的基础。小结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旅游活动在西方国家盛行,掀起大众旅游时代的序幕。大众旅游的发展造成了日益突出的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将其推入人类学家的视野,旅游成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努涅斯1963年发表的关于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的论文是人类学家对旅游的首次介入。其后格林伍德、格雷本等学者扩展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1977年,史密斯主编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标志着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关键术语旅游人类学(theanthropologyoftourism)真实性(authenticity)文化商品

    14、化(culturalcommodification)作为仪式的旅游(tourismasarite)现代性(modernity)主客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hostsandguests)旅游民族志(tourismethnography)01旅游人类学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0203旅游人类学有几种理论视角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什么复习题0405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什么旅游人类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THANKYOU旅游与文化第二章01了解文化的概念与特征0203理解旅游的文化属性把握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学习目标04掌握旅游对文化影响章节目录章节2.12.22

    15、.3旅游与文化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1旅游与文化2.1.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特征3.文化的结构4.文化遗产5.文化相对主义6.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1.文化的概念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r)在1871年的专著原始文化中,最早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问题2:“旅游”是一种“文化”吗?2.文化的特征第一,文化是共享的。第二,文化是习得的。第三,文化以符号为基础。第四,文化是整合的。第五,文化是适应性的。第六,文化是变迁的。3.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

    16、化语言文化文化讨论:语言的涵化对文化涵化的影响?例:纳西族语言纳西族语言与藏族语言,藏语东巴经纳西族语言与汉语。(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西部和东部两个方言。纳西语是纳西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由于历史各民族长期交往接触,纳西族中有很多人会讲汉语,通晓汉文。)纳西族语言与英语4.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云南通海兴蒙乡蒙古族5.文化相对主义6.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彝族2.1旅游与文化2.1.2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是综合性的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多重属性。相对于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旅游的文化属性长期被忽略,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注重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国情有很大关系。2.1.3旅

    17、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在人类学意义上,旅游文化是多元文化主体在相互接触中所形成的自我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各介入主体围绕旅游活动而创造产生。2.1旅游与文化1.旅游文化2.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那些一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与核心,以文化吸引物为主要外部因素,而去寻找不同文化形式的生活体验、拓展文化视野、完善自我的发展性旅游。2.2文化对旅游的作用2.2.1文化对旅游主体的作用1、文化决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2、文化决定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3、文化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模式4、文化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和评价2.2文化对旅游的作用2.2.2文化对旅游客体的作用1、文化决定旅游资源的特征、多样性、丰富度和吸

    18、引力2、文化对旅游资源进行选择和组合,决定旅游资源的呈现方式3、文化可以不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并推动其随着时代发展和衰亡4、文化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2.2文化对旅游的作用2.2.3文化对旅游媒介的作用1、文化决定旅游业的内涵2、文化决定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3、文化决定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特点2.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3.1旅游中的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及其研究所谓文化变迁,是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和变化,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无意识变迁有意识变迁主动性变迁指导性变迁强制性变迁(伍兹著,施惟达译: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2.3旅游对文化的影

    19、响2.3.1旅游中的文化变迁2.文化变迁的途径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3.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美国人类学家称之为acculturation,原意为“使文化移动”、“使文化适应”,英国及受其影响的亚、非、大洋洲的人类学家则使用文化接触(culturecontact)一词。涵化,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碰撞,涵化是文化变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是一个漫长的宏观过程。传播结合替代融合和同化2.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3.1旅游中的文化变迁4.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动力2.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3.1旅游中的文化变

    20、迁 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2.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3.2旅游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1.旅游提高旅游者的个人文化素养2.旅游促进旅游者对旅

    21、游地文化的了解3.旅游带来旅游者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4.旅游带来人际交流5.旅游导致旅游者的“逸出”行为2.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2.3.3旅游对东道地区文化的影响1.加强文化认同2.促进文化的保护3.加速文化涵化的过程4.导致文化商品化,影响其真实性5.催生各种社会问题小结 “文化”是人类学的重要概念。旅游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对旅游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旅游客体的特色、呈现方式、开发模式;决定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目的地选择、行为模式、感知和评价;同时决定着媒体的内涵、竞争力、经营管理模式和特点等。另一方面,旅游带来文化变迁,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旅

    22、游是一柄双刃剑,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提高旅游者的个人文化素养、促进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了解、带来旅游者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人际间的交流,但也导致旅游者的“逸出”行为;对于东道地区而言,旅游能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的保护,同时又会加速文化涵化的过程、导致文化商品化、影响文化真实性、催生各种社会问题。关键术语旅游(tourism)文化(culture)文化旅游(culturetourism)旅游文化(tourismculture)文化变迁(culturechange)涵化(acculturation)影响(impact)01怎样理解文化的概念?0203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有哪些途径?

    23、什么是涵化?涵化的过程有哪些?复习题0405文化对旅游有什么作用?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看待旅游对东道主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THANKYOU旅游与仪式第三章01了解仪式的基本含义0203了解旅游仪式的相关理论和主要思想理解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的关系学习目标04掌握旅游仪式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章节目录章节3.13.23.33.4作为仪式的旅游旅游仪式过程的解析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旅游仪式的特点例:3.1作为仪式的旅游3.1.1仪式一般的,仪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仪式主要指与宗教有关的教义陈述、祭祀、仪礼、庆典、礼拜活动等(彭兆荣2004)。狭义:仪式既包括宗教仪式,也包含非宗教仪式。通过仪式(

    24、ritesofpassage)通过仪式,亦即过渡仪式或生命礼仪是指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规范。如出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强化仪式(ritesofintensification)强化仪式,亦可称为时序仪式,是指在自然的节律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即有规律性地强化着生命历程,使平淡的生活被一次次被强化并赋予生命意义如各种节日类型1类型2成年礼婚礼丧礼诞生礼3.1作为仪式的旅游3.1.2旅游,一种现代仪式CABDEF阈限的神圣旅游世俗生活世俗生活旅游,一种仪式的全过程朝圣者旅游者真正的朝圣者世俗旅游者宗教世俗朝圣成分更多旅游成分更多史密斯:1992理论研究脉络:神

    25、圣世俗理论(法国学者涂尔干)分离过渡(仪式)融合(范吉内普)阈限前阈限中阈限后(维克多特纳)结构反结构(共睦态)结构(特纳)世俗神圣(旅游)世俗(格雷本)3.2旅游仪式过程的解析旅游仪式过程大致包含分离、阈限和交融三个阶段。分离阈限交融3.2.1分离人们产生从原有的生活状态中短暂分离的动机,旅游成为现代人的重要选择。3.2旅游仪式过程的解析3.2旅游仪式过程的解析3.2.2阈限在这一阶段,由于游客群体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实体,其成员都保持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导致解读方式的多角度、多方式、其解读结果也显得纷繁复杂。3.2旅游仪式过程的解析3.2.3交融在这一阶段,游客彼此利用短暂的时间交流、相互

    26、学习和影响。交融阶段可以促使新的社会结构形成,这种结构有利于日常生活模式,或者与其并行。作为仪式,旅游体验是一个感知系统,既有一系列体验所购成的体验链。旅游体验对象具有难以驾驭性和无序性。通过意识可以获得旅游体验的途径包括艺术途径、市场途径、生态途径和伦理途径。3.3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艺术途径市场途径生态途径伦理途径3.3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3.1艺术途径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规划者的景观3.3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3.2市场途径催眠性和剥削性旅游体验被过度包容真实性与满意度3.3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3.3生态途径生态途径的窘境如其所是地欣赏生态适宜性3.3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3.4伦理途径

    27、旅游体验的伦理诉求价值判断与伦理途径3.4.4伦理性3.4.1连续性3.4.3功能性3.4.2本真性3.4旅游仪式的特点小结旅游,是一种现代仪式。作为仪式的旅游使游客逃离“结构”式的日常生活,参与到充满象征性和表演性的仪式中,以期满足日常性生活难以获得的“需要”;而东道主在向游客展示其文化内涵的仪式中往往是通过富有象征性的表演活动、对象及场景等的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让游客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种仪式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关键术语通过仪式(ritesofpassage)神圣旅程(sacredjourney)世俗仪式(secularritual)阈限(limen)旅游体

    28、验(touristexperience)01阐述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德范根纳普关于仪式研究的主要观点0203试分析纳尔逊格雷本旅游仪式的主要思想阐述四种规划途径在游客仪式体验处理上的主要思想复习题04开敞式、参与式的和创造性的旅游仪式具有哪些特点?THANKYOU旅游与族群第四章01掌握族群的概念0203掌握民族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民族旅游与社区参与、文化变迁等问题的关联学习目标04了解旅游民族性的特征05掌握旅游族群及其形成章节目录章节章节4.24.34.4Title民族旅游民族旅游与社区参与民族旅游与性别角色4.1族群族群与民族的来源族群与民族的来源民族与族群的概念辨析民族与族群的概念辨析族群

    29、认同族群认同4.1族群4.1.1族群与民族的来源“族群”“民族”“族群”一词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从小规模群体向更大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涵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将ethnicgroup译为“族群”,随后在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开始使用。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史籍南齐书中已经使用“民族”词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民”字最早见之于周代文献中,后来“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演变成与统治者相对应的一种称谓,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统称。4.1.2民族与族群的概念辨析1.民族的概念八种特质(1)同居一地(2)同一血统(3)同其肢体形状(4)同其语言(5

    30、)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迄今为止,就我国民族理论领域而言,接受和公认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例:傣族4.1.2民族与族群的概念辨析2.族群的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族群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族群是有着共同文化要素而自我认同的社会实体,包括三层含义:(1)共同文化要素是凝结它的纽带(2)自我认同是维系群体的重要方面(3)社会实体它既可以指我国某一民族内部的一个支系,也可以指我国56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还可以指海外华人,可见,以文化来界定族群具有不稳定性和多

    31、义性。4.1.2民族与族群的概念辨析3.民族与族群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辨析民族与族群属不等位的判断价值,既不能形成互补关系,亦不能构成替代关系。族群族群民族民族性质性质文化性政治性社会效果社会效果学术性法律性使用范围使用范围十分宽泛比较狭小4.1.3族群认同1.概念2.理论界定: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类型: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产生及存在的基本条件: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四个要素:族群知觉、族群态度、族群行为、族群认同(1)原生论(根基论)(2)工具论例:贵州安顺屯堡人民族旅游的概念民族旅游的概念民族旅游的特征民族旅游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影响民族旅游的影响4.2.

    32、民族旅游4.2.1民族旅游的概念民族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对某一民族的独特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来实现其审美需求的过程。4.2.2民族旅游的特征多元民族性特定地域性丰富神秘性内容多样性浓郁乡土性敏感脆弱性4.2.3民族旅游的影响1、积极影响唤起族群认同意识带来共同利益保护和发展传统2、消极影响传统文化的失真、商品化民族特征简化民族意识衰微社区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社区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4.3民族旅游与社区参与4.3.1社区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33、的概念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作为主体的社区居民,在政府行为和政策指导下,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等各项利益,并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维护和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最终使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4.3.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1.参与旅游发展决策2.参与旅游规划和开发3.参与旅游经营与管理4.参与利益的分配5.参与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维护6.参与相关培训和教育4.3.3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个别参与阶段组织参与阶段大众参与阶段参与解体或全面参与阶段12344.3.4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1.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升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2.社区参与有利于旅游产品质量的提高3.社区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4.社区参与旅游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地女性参与少数民族旅游旅游地女性参与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的发


    注意事项

    本文(张晓萍旅游人类学(第2版)全套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