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西安市城区内的宗教寺庙.docx

    • 资源ID:3503771       资源大小:1.59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安市城区内的宗教寺庙.docx

    1、西安市城区内的宗教寺庙【西安市城区内的宗教寺庙】来源: 吕天择的日志 序 言 很多人都有个可爱的梦想就是游览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名山大川,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但现实是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至少我个人的情况是无法实现,那么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好好将自己所在省内的大小景点发掘一遍,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如果把新疆西藏四川地区的景色比作美女,那么陕西这块更像一个才女,美女人见人爱,但要欣赏才女的话,有时需要你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底蕴。陕西是个独特的地方,狭长的疆域使得其拥有三种不同的地理风俗。传统北方特色的关中地域,隔着秦岭的陕南就是南方地貌风俗,而陕北地区则是黄土和沙漠戈壁地貌风俗,陕南地区

    2、是最被外人所忽略的一部分。 陕西是文物大省,境内古迹众多,大家广为人知的那几个景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景观默默无闻。这些景点很多都地处偏远乡村,需要颇费周折才能到达。很多地方游玩的乐趣甚至不是看结果,而是找寻这些偏远景点的体验。由于本人偏爱原因,加之陕西景观的特点,因此主要以文物古迹为主,单纯风景类景观就不一一罗列。这帖算挖坑帖,不知挖到何时何地为止!西安的宗教寺庙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历代帝王在西安建都留下了众多寺庙,涵盖了佛教,喇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几大类别。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现计划在春节期间将推出西安宗教寺院系列回顾,分两大部分向大家介绍西安市城区内的各个宗教寺院

    3、古迹。第一大部分是佛教道教喇嘛教寺院,第二部分介绍西安的古清真寺。第一部分 佛教道教喇嘛教寺院 西安市城区范围现存古寺庙有佛教的大慈恩寺、荐福寺、大兴善寺、青龙寺、卧龙寺、罔极寺、云居寺,佛塔有大雁塔、小雁塔、宝庆寺华塔、万寿寺塔,喇嘛教的广仁寺,儒教的文庙、魁星阁,道教的城隍庙、八仙庵、湘子庙、东岳庙。另外,木塔寺和感业寺遗址由于已经没有寺院建筑存在,故没列出。大慈恩寺和大小雁塔由于名气太大,超出本帖主题(二、三线景观)的范畴,故也不再介绍。一)西安城区寺庙巡礼 宝庆寺华塔 西安市区内现存佛塔中最有名气就是大小两座雁塔,但还有两座古佛塔不被外人所知,宝庆寺华塔就是其一。其实宝庆寺华塔虽然名气

    4、不大,但见过它的人却是很多,源于宝庆寺华塔就位于南门内书院门外,去书院门玩的外地游客都能见到这座佛塔。 宝庆寺华塔原先位于宝庆寺内,是一座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的古塔,内有魏、隋、唐等时代的石刻佛像,一层檐下有龙凤等动物雕饰,二层、三层的砖龛内镶嵌着石造像,第六层仅有砖龛一孔,嵌有半身石造像一尊。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时以五色砖在寺内作塔,故也称“花塔或华塔寺”。五代时寺庙毁于兵火,宝庆寺内建筑仅剩这座古塔,明景泰二年(1451)移塔建寺于今址,万历(15731620)年间冯从吾讲学与其中。现存明景二年(1451)重修石碑一通。建国后,政

    5、府对宝庆寺华塔进进行了整修。系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和一般常见的佛塔相比,宝庆寺华塔显得低矮了许多,因此也就变得可以移动。如果不是塔前文保碑,或许不会有多少游客不知道此塔还是文物,估计认为是个人造景观吧。二)西安的比萨斜塔 万寿寺塔和意大利大名鼎鼎的比萨斜塔相比,位于西安东郊韩森寨附近的西安28中学校园内也有一座斜塔 万寿寺塔,却是默默无名鲜为人知。万寿寺塔因所在万寿寺得名,最初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现万寿寺早已不复存在,独存此塔。万寿寺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层,每层六面,平面为六角形的楼阁式砖塔,现属于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塔身第一层塔檐下部有砖雕斗拱,补间斗拱为一攒,第三层

    6、正北处辟有一门,门楣上部有砖刻楷书“藏经塔”三字,塔身是由砖与黄泥砌成。至今保存完好。万寿寺塔历经四百多年一直正常,只是上世纪70年代搞国防建设挖防空洞,导致古塔开始倾斜。 韩森寨附近的很多居民对于这座倾斜的古塔有着不同看法,有些认为这三十多年来的倾斜程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但还有居民却觉得古塔倾斜的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市文物部门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古塔的倾斜程度进行测绘,经过几何解析,最终求得塔顶距塔体中心点的偏移方向为西北,偏移量为1.064米。技术人员认为,古塔倾斜最主要问题是 地下存在防空洞且有部分漏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都是造成古塔倾斜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周围建筑物施工往外抽水,土壤里的水被抽

    7、走了,造成了土壤的下沉。倾斜的古塔有可能扶正,但是技术要求非常高,花费的代价也比较大。不过因为塔基比较稳定,倾斜趋势不会加大;所以考虑就在古塔周围加上护栏、改造了28中操场上的排水设施,保持它的现状,不让它继续倾斜。 我慕名前去参观这座斜塔却碰了一鼻子灰。陕西境内坐落在学校内的古塔很多,不过西安28中却没给我好脸看,看门的老大爷死活不让我进校园,他说学校不是景点,因为里面有学生上课,校方有规定不能进去参观,无论我怎样和他磨嘴皮子,他就是不放我进去。没办法,我只能在校外隔着围墙对着露出半边的塔身拍了张“到此一游”。三)西安城区佛教寺庙巡礼- 西安荐福寺 有寺庙不一定建佛塔,但有佛塔必定建在寺院内

    8、,如果把寺院比作小姐,那么佛塔就是丫鬟了。西安有两座寺庙却是丫鬟名气大过小姐,说大雁塔和慈恩寺可能还有不少人知道,但问荐福寺估计没几个人知道,其实小雁塔就是丫鬟,而荐福寺则是小姐,只是现在丫鬟的名声人人皆知,反而小姐的大名无人知晓。 荐福寺原为隋炀帝宫邸,唐初改为襄城公主宅第,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为其为其超度亡灵而改为寺院,最初取名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时改称荐福寺。武则天曾以飞白体为寺内净士院书匾额,门外有吴道子所画的神鬼,寺庙香火旺盛。唐代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唐中

    9、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驻荐福寺译经,由此寺庙扩充为翻经院,成为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也是继慈恩寺后的又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在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一座15层的佛塔,就是现在的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 荐福寺在宋、元、明、清各代虽无大发展,但香火终年不绝。寺内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白衣阁、慈氏阁和小雁塔。寺内钟楼还保存一口重达一

    10、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后移置荐福寺内。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故雁塔晨钟为长安八景之一。 和人流篡动的大慈恩寺比较,荐福寺由于游人稀少而显得十分幽静,有老者锻炼身体,还有几个女孩看书或发呆,门楼上有个女孩在表演琵琶独奏。院内房屋所剩无几,夹道参天大树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槐、古楸。寺内还有几块高大的碑刻,据说是北宋时代碑记。寺内正殿内佛像早已不见踪影,变成书画展厅。由于荐福寺位于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景区内,而门票就要50大元,因此除了游客很少会有人来这里

    11、上香,和西安其它寺院相比,荐福寺少了一份喧嚣与香火,但留下了一份宁静和安详。(四)西安佛教密宗寺院 大兴善寺和上文说得青龙寺一样,大兴善寺也是佛教密宗寺院,由于青龙寺已经焚毁,遗址上新建的只是纪念馆堂,因此大兴善寺实际上成为西安唯一的佛教密宗寺院。 大兴善寺位于荐福寺以南,过了南二环路再南行1公里的兴善寺西街,和小雁塔基本位于一条垂直轴线上。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6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 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

    12、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即位的时,下令在该寺聚集名僧和佛教学者,建立了隋代第一个国立译经馆,大兴善寺的佛经翻译在整个隋代的译经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译经论在门类方面弥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多论少的不足,对丰富当时各派佛学思潮做出了贡献。隋末唐初,大兴善寺的译经事业一度受到挫折。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诏令以印度来华高僧波顿为译主,在该寺重开译场。 大兴善寺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来寺内主持译经并传授佛教密宗,大兴善寺由此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并和当时的大慈恩寺和荐福寺一道列为长安

    13、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前文青龙寺中提及的日本高僧空海的师父惠果,就是当时在兴善寺传教的印度僧人不空的弟子,空海学成回国,在日本东大寺创立了日本佛教的东密,并创造了日本文字,号弘法大师。因此,大兴善寺也被认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 唐武宗会昌年间大举灭佛,全国有4600余座寺院被拆毁,大兴善寺亦难逃劫难。以后屡有重修,以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的修复工程最多,先后重修了方丈、殿堂、钟、鼓楼和山门等。但到清同治年间,寺院建筑再次因回民动乱被毁,仅存钟、鼓楼和前门。建国后自 1955年冬季开始,对全寺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翻修,但在“文革”中又遭破坏。1996年,界明方丈暨两序着手恢复昔日

    14、辉煌的密宗祖庭,现在寺内建筑群包括山门、金刚大殿、钟鼓楼、观音殿、方丈室等。 我是今年元旦去的大兴善寺,据说门票要20元,不过我稀里糊涂直接进门,也没人问我要门票,事后查资料才知道要门票的,不过估计那天是元旦期间方便香客烧香?寺内建筑看上去都很新,但还在不停地扩建,大雄宝殿后面正有一座更为宏大的新大雄宝殿在兴建中,主体框架已经完工。现存寺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然后是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十八罗汉以及地藏菩萨;观音殿,内供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观音像,根据宋代的记载,认为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最早就是大兴善寺。东西禅堂,西禅堂壁间的大

    15、镜框内装有“开元三大士传略”;后殿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态各异,独具风格。此殿为大兴善寺的法堂。 寺院东侧新建了罗汉堂,里面装修搞得太现代化了。西侧主要以纪念那些为大兴善寺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僧侣的建筑为主,内有一座舍利塔,为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和尚的舍利塔。不空和尚曾在印度广求密宗经典,集各家之长,他在大兴善寺主持译务,翻译佛经500余部。还为大唐皇帝举行灌顶仪式。又在京师一带广集各寺院的梵文佛经,集中妥善收藏和研究,对佛学经典的整理研究和弘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宗时不空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称三代国师,圆寂后谥号“大辩证广智不空藏和尚”赐钱万贯,在寺内建不空舍利塔。此

    16、舍利塔也叫普同塔,为六面七级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8米,一层呈方形基座,面南开一券门,门额砖雕“舍利塔”三字,内有塔室为方形,以上六层均为实心,每层有券龛,龛中塑佛像。砖作斗拱、叠涩出檐,额枋作花纹砖装饰,塔刹为宝珠形。西侧修一佛他,以纪念那些为大兴善寺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僧侣。 是不是今天免费的缘故大兴善寺内游客不少,似乎大多都是烧香,像我这样纯游客不多。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转经轮,以前看到转经轮都是在喇嘛寺院,而在大兴善寺内也有,让我明白转经轮不是喇嘛教的独门武器,是佛教密宗共有的财产(喇嘛教也是密宗一个分支)。还有就是寺旁边的医院,古色古香的门面堪称中国最有创意的医院了,呵呵。(五)日本人

    17、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西安青龙寺 青龙寺离我上学的地方不是很远,不过上学那会对古迹还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在大一暑假军训铲河拉练时,跟着大队人马从青龙寺脚下路过。青龙寺所处乐游原原来属于郊区,只是现在城区外扩才进入西安城区范围,但周围的建筑仍明显带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沿着上原的小路穿过青龙寺旁边的铁炉庙村,路旁一侧就是青龙寺的围墙,不少地方已经成为危墙,墙上贴着“危险勿靠近”的警世标志。本来青龙寺就不是旅游热点,冬日里寺内更是冷清,大门外面空旷的场地上看不到一辆汽车,走进大门也见不到管理员,虽然带了旅游年票,看来也是多此一举。青龙寺内十分安静,寺内种满樱花树,都是日本方捐赠,听工作人员介绍要到来年清明

    18、樱花才会开放,我来得不是时候。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自建寺以来也是命运多歧。青龙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原名“灵感寺”,唐时为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武德四年寺一度被废,只是龙朔二年城阳公主患病期间,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唐景云二年改名青龙寺。然而唐会昌五年,唐武宗禁佛时青龙寺也未能幸免,但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唐大中九年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北宋元祐元年以后寺院彻底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青龙寺极盛于唐代中期,是唐代著名的密宗佛寺之一,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在寺内主持,当时有

    19、不少外国僧人在青龙寺学习,尤其是日本僧侣,使青龙寺成了向外传播佛教密宗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甚多,最著名的有八人,日本称为“入唐八家”,而其中六家即空海、园行、园仁、惠运、园珍、宗叡曾在青龙寺受法,尤其是空海(号弘法大师)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日本佛教信徒另一个朝圣之地就是大慈恩寺了,那里日本游客也很多,我还见过举行朝拜仪式的日本香客。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青龙寺即遭毁坏,渐不为人知晓。1963年起经过多年考古调查发掘,在址上建起新

    20、的青龙寺,新建的青龙寺分为东西两处庭院,有空海纪念碑、以及日本捐资修建的大型仿唐建筑 “惠果、空海纪念堂”,及青龙寺出土文物展室。青龙寺是许多日本游客神往的观光胜地,从日本来西安的游客百分之九十八都会来青龙寺,为了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而这些日本游客也几乎占了青龙寺每年游客的三分之一。可能我参观青龙寺时正是年末旅游淡季,没见到一个日本鬼子。六)西安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 卧龙寺西安碑林博物馆东大门外有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端履门,从东大街到文昌门,长度不到一公里,南半截叫柏树林,北半截就叫端履门,上大学的时候是我最喜欢逛的一条街。明朝初年,秦王朱在西安城内建秦王府,就是现今省政府所在地。进入秦王府的正门

    21、,首先得经过一个牌楼,在这个牌楼前,各位官员在此正冠端履,听候召唤。久而久之,首先官人们,其次百姓们,就把这个牌楼叫做端履门,牌楼早在清朝初期就没有了,但地名却一直叫了下来,直到今天。当年端履门两侧有许多老院子,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里住的都是官宦大户,后来随着时代变迁门楼内那些一户独居的大宅子早已经易主,成了多户杂居的居民院,而院内居者也大都是百年以来的西安老户。我上学那回儿,西安个体商业还不是很发达,除了做服装外,很多人喜欢开书店,端履门是私人书店集中的一条街,临街铺面的私人书店林立,也算是我上学时西安作为文化古都一个特色吧。由于就读的学校位于西安城墙外,因此同学们管逛西安城墙以内的商业闹市

    22、叫“进城”。我进城就经常坐402路到文艺路,然后从文昌门步行沿端履门一路北上逛沿街各个书店直到东大街。现在端履门改造了,马路被拓宽,昔日临街残破低矮的民房都变成高楼大厦,楼里或临街仅存旧民房的铺面大多也转做私人广告制作公司或餐馆之类生意,书店已经很难再见到,唉!这是时代发展的必有之路,老街慢慢消亡,一个个现代化城区兴起,只是昔日学生时代的景象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 卧龙寺就坐落在端履门南端柏树林街中段一个小巷子里,看资料这里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后,一度被作为西安市的殡葬中心,现在卧龙寺重修后,殡葬中心转到别处,但寺门口依然有卖殡葬用品的商贩。据寺内保存的清道光十年重修卧龙寺记碑载 “昔汉明帝梦佛入中

    23、国,悦之,因建祠南郊而致祭焉,灵帝时敕赐创修为寺,于其中讲楞严经,上为国家保平安之福,下为生民致安乐之庥,遂题其寺额曰福应寺,而神之梗祀至此隆,人之崇奉至此愈多矣”,因此认定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89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大画家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被称“观音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就是青龙寺那位高僧)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更寺名为“卧龙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曰”、“三乘迭耀”等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

    24、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现在寺内小型怫像甚多。唐末宋初禅宗盛行,律寺、讲寺多为禅林,卧龙寺也不例外,以禅宗道场为主,遂传临济一宗,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弘道场”。 卧龙寺地处偏静之所,游人很少,来这里基本都是香客,因此不收费自由参观。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的主人公多次来卧龙寺,求教于此地的和尚,而且所言的“卦象”十分准确,因此据说这里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问卜的人络绎不绝。寺山门外铁栅门一道,门口坐着一排乞丐等着施主的施舍,走进栅栏门迎面是山门殿,殿外贴着一副对联“念佛是谁”和“照颈话头”禅宗意味十

    25、足,殿内塑哼、哈二将像相对立。东西配殿各三间,东供地藏像,西供观音像,两殿北侧各建碑廊四间。改建天王殿三间,内前供伽蓝菩萨,后供韦驮菩萨,两边四大天王像。此殿两侧建钟、鼓二楼,下为过道。往后大院东西客堂各五间,西堂供有木刻三圣像。正中即旧大雄宝殿五间,中供华严三圣像,前附供缅甸王佛像,后有倒坐地藏菩萨像,两侧供二十四诸天像,悬有赵朴初书“大雄宝殿”牌匾一面。后院东为延寿堂三间,内供药师佛像,西为祖师堂,内供达摩祖师像,再往后即大悲殿三间,内供香樟木雕刻千手观音像,背后又供韦驮像一尊。寺内文物以历代碑石著称,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

    26、年)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行规约碑、同治七年(l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传戒碑等。七)西安净土宗佛教寺院 唐罔极寺 罔极寺现地处西安市大东门外的东关炮房街内,周围都是居民区。由于这里地处传统闹市区,旧居民房很多,拆迁比较困难,因此这里居住环境是是新式高层建筑和低矮旧居民楼/房盘根错节般混杂在一起。我拿着地图沿着小巷子和街道转了半天才找到罔极寺。 唐朝皇家有为先人建庙祈福的传统,比如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

    27、武则天天授元年改名为荐福寺。还有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是唐高宗为太子时,为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此寺,故名“慈恩寺”。唐罔极寺也是同理,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那个大名鼎鼎的镇国太平公主尽孝心为已经弥留之际的老妈祈福而建。因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爱女,在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四代,权倾朝野,所建此寺居於特殊地位,寺名取自诗经:“欲扳以德,昊天罔极”之句,以表达子女对父母无限的孝思。 罔极寺盛唐时居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在唐皇城内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史书记载:“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唐三朝著名宰相姚崇常常寄寓寺内。

    28、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罔极寺内设立圣容院,安奉其真容画像,供万民朝礼,盛极一时。开元八年,玄宗命拆兴庆宫和大明宫别殿,对罔极寺进行扩建,开元二十年唐玄宗改罔极寺为“兴唐寺”。唐穆宗长庆元年唐王朝与吐蕃立碑修盟,即历史上著名的“长庆会盟”,其结盟仪式即在罔极寺内举行(时名兴唐寺)。现长庆会盟碑仍完好地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内。五代战乱时,寺内建筑物大部分尽毁於大火,惟有卧佛殿幸存,故被称“卧佛寺”。罔极寺在明初重修,寺址从原长安城大宁坊东南隅,南移于唐安兴坊内。历史上,罔极寺高僧倍出,唐净土宗大德,慈愍流派创始人慧日三藏印度留学十八载之后即被玄宗迎请住持罔极寺。其弟子承远再传弟子法照被尊奉为净土宗三祖、四

    29、祖、永明延寿的由禅入净、禅净双修思想即承袭慈愍慧日三藏的思想体系,对净土宗影响深远。不知是太平公主在天有灵,现在罔极寺成为尼姑寺,真可谓女人建寺,女人住持。 罔极寺的寺院规模不大,由于是尼姑庵,院内走动的都是细声细语的尼姑。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卧佛殿、金刚殿、禅堂、东西厢房、斋堂、僧寮等。寺内重要文物古迹有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唐朝莲花座等,其中山门外的那对独角兽系唐朝所造,被视为镇寺之宝。石兽旁蹲坐一个象乞丐一样的人,我进山门时还给我打招呼 阿弥陀佛,后来我想拍石兽时,还主动给我腾位置,免得影响我拍片。寺内现有舍利塔二座,其是之一为清康熙时所建东院喇嘛塔,

    30、另外寺内还存有各类碑记六块。通往后院卧佛殿的青石路旁,有一个笼子,里面养着几只孔雀,问尼姑为何养这些鸟禽,告知用来“放生”,不懂。卧佛殿旁是座新修的斋堂,一楼的房间内桌椅板凳齐全,看样子是教室。罔极寺附近有座八仙庵,听名字原以为和这里一样都是尼姑庵,结果去了才知道是座道观。八)建筑在城墙上的佛教寺院 云居寺(西五台) 去宁夏地区旅行发现,那里的独特的宗教寺庙 高庙,就大多修建在城墙上,而西安也有一座建在城墙上的寺院 云居寺,也称西五台。云居寺位于西安城内西北隅玉祥门内莲湖路南侧,西依明古城墙,东西纵贯约一华里,为西安市内占地最大的尼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都要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

    31、朝拜,往返百余里,旅途劳顿。李世民为母尽孝,特仿照南五台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筑起五座高台,台上建有佛殿,供其母朝拜。因系仿照南五台修建,故名西五台,据传到宋代又因台建寺,称安庆寺。明洪武重修时,改称云居寺。西五台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唐末太极宫被废弃,城南墙在风雨侵蚀下不断倾圯,形成从东至西延绵起伏的五个高台。后宋代在台上创建寺院,因其地形又俗称为西五台。 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级而上,一台高于一台。自东而西,第一台名降龙观音殿,台前有韦陀殿;第二台名五大菩萨殿,台前有大雄宝殿;第三台名地藏菩萨殿,台前有观音大士殿;第四台名弥勒佛殿,

    32、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名十二臂观音殿,台前有卧佛殿,系明代秦王朱木爽所建。卧佛殿内的涅磐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据关中图志记载“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胜。”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昔日的西五台是开期放戒的道场,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由于唐代的西五台早已不存,到建国初只有残存的3台,文革期间这三台也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今天的西五台是1993年开始复建的,目前寺内也仅存三台,被统称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和唐罔极寺一样均由尼僧主持。 去西五台从莲湖路上沿洒金桥路南行比较好找寻,我是今年大年初二那天去的西五台,由于当天主要任务是参观回坊里面的大小清真寺,西五台只是顺访


    注意事项

    本文(西安市城区内的宗教寺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