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 资源ID:3660150       资源大小:60.7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

    2、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 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殉职( xn) 轻怕重( nin) 热 ( chn)纯 ( cu) 鄙薄( b)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不远万里: 不以万里为远,不顾万里长途的遥远。远,以为远。 (2)拈轻怕重: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3)精益求精: 好了还求更好。益,更。 (4)见异思迁: 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5)鄙薄: 轻视。 (6)狭隘: 心胸、气量、见识等

    3、不宽广。 (7)麻木不仁: 本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4背景链

    4、接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抵达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后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揭示和阐述论点的?这三个分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案: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

    5、义精神。作者是从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三个方面来揭示和阐述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2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后,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答案: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第2段):提出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第3段):提出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

    6、精神。第四部分(第4段):总结全文,阐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深刻意义。二、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内容: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作用: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答案:“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3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

    7、为什么并列提出?答案: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4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以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5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文章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进行比较。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毫不利己;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专门利人。而“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担子挑轻的,光替自己打算,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

    8、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6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答案: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部分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7论述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因为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8作者回忆了自己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答案:作者写了两人

    9、的会面和通信。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第二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文章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整篇文章大开大阖、纵横跌宕,有一气呵成、水到渠成之感。那么,这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是如何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合作探究三、语言品味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设问句)答案: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

    10、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答案: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句)答案:采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了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答案:“以身殉职”一词,充分体现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2)白求恩同志毫不

    11、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答案:两个“极端”,突出表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答案:“只”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倾心的热爱和忠诚。4“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答案:不能。“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的沉痛哀悼。5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简要分析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答案: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

    12、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的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大量运用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6如何理解文章末段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句话的含义?答案:“高尚”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指的是

    13、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这句话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为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四、写法探究1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找出文中叙事的句子,概括所叙述事件,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答案:句子:略。第一段:介绍白求恩的生平经历;第二段: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从前线回来的人都佩服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都为之感动的事情。第三段:介绍白求恩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医术高明;概括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第四段:作者和白求恩的交往。作用: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

    14、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深刻的立意使文章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2本文对比鲜明,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简要分析。答案: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例子:略。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拓展延伸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在纪念白求恩时批评了“不少的人”,批评了“见异思迁”的人和“鄙薄技术工作”的人。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对比?试仿照课文第二、三段文字写一段话。答案:先正面介绍白求恩,再从反面列举“今天”一些人与之相反的表现。仿写:略。板书设计13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摘取关键

    15、词,评价牧羊人的形象。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法国作家让乔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媲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

    16、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塌( tn) 废墟( x) 流淌( tng)缝隙( x) 磨( zu) 水渠( q)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干涸: 干枯,没有水。 (2)流淌: 液体流动。 (3)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4)酬劳: 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5)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6)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

    17、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4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

    18、文章写到“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答案:一访牧羊人,画面: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充满活力的田野。2“我”三次拜访牧羊人时,牧羊人都做了什么?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答案: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

    19、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二、深层探究1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答案: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有: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许多,那就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个男人不太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做,就动手种树吧。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0、。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由此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2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答案: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3作者是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答案:作者是用时间顺序记叙故事的。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详写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至极。4文章结尾一段有什

    21、么作用?答案: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如阳光般灿烂。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下面让我们继续感受牧羊人那深沉的爱吧!三、语言品味1请赏析下

    22、列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答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的恶劣,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作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答案: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

    23、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答案:“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答案: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3)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

    24、用?)答案: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答案: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指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2)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将会改变。四、写法探究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交代原因的

    25、部分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独子和妻子,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于是决定种树。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

    26、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了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答案: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对植树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答案:文中“1910年”“1920年”“1945年”,从前到后跨度三十多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都照应

    27、了这句话。他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拓展延伸在环境界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习什么?答案:(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板书设计14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哲理。3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

    28、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

    29、音,注意加“”字的写法)酷热( k) 附和( fh) 恍惚(hungh)安慰( wi) 突兀( w) 抽噎( y)惊讶( y) 哭泣( q)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2)小心翼翼: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3)参差不齐:本意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4)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3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

    30、再走一步。4背景链接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作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终于脱险。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请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梳理课文的结构。答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美国费城。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起因:厌倦了玩弹珠等游戏,“我”和五个男孩决定去爬悬崖。经过:爬悬崖中“我”进退两难。结果:父亲指点“我”摆脱困境。2用一句话

    31、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答案: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在和小伙伴爬悬崖中进退两难,后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3结合具体语句,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答案: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二、深层探究1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呢?“爸爸”这一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何作用?答案: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课文中的爸爸眼看孩子在悬崖上动弹不得,完全可以直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是孩子的能力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而且今后会更加自卑和胆怯。因此爸爸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引导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