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

    • 资源ID:3897548       资源大小:23.89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

    1、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9 古诗两首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 颜宏流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

    2、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 送寒声) 3、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3、。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 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 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4、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 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 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 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有感情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 家乡、亲人)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 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

    5、念家乡、亲人 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 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 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 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 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

    6、胞兄弟,也可以 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 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 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 们自 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

    7、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孤独、寂寞) 4、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 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 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 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

    8、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 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 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 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 诵读诗句,升华情感 1、 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 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

    9、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六、拓展视野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 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 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 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七、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八、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思念 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

    10、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 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9、 古诗二首 教

    11、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

    12、,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13、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 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14、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5、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

    16、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

    17、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共两课时 第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

    18、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9、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

    20、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21、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朗读指导:“是啊,诗

    22、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自由练读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

    23、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梧叶 儿童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景物 人物 秋风 灯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 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身) 表现思念亲人。 9. 古诗两首 第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

    24、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

    25、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

    26、接力。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 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注意事项

    本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