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docx

    • 资源ID:4259076       资源大小:3.26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注塑模流分析报告.docx

    1、注塑模流分析报告华东交通大学螺丝刀盒moldflow实训说明书QZ2015/11/30课程:材料成型计算机仿真学校:华东交通大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2012模具2班姓名:覃钊学号:20120310040指导老师:匡唐清1、 三维造型利用UG8.0设计出模型如下图1.1、1.2表示图1.1 实物图 图1.2三维图模型参数长宽高为143*85*19.5,主壁厚为1.5mm。二维图如图1.3 图1.3二维图壁厚均匀,但在盖钩和挂孔处厚度和壁厚相差较大,体积收缩率在这两个地方应该会出现一些问题。主分型面在上表面,侧面有卡勾及圆孔,需要做侧抽芯。材料选用普通PP材料。模型建好

    2、之后导出为IGES格式。2、模型修复与简化打开CAD Doctor后导入IGES模型,检查并修复,直到所有错误都为0,修复完成之后将模型导出,格式为udm格式。3、moldflow模流分析3.1网格划分(1)新建工程,输入工程名称,导入模型,在导入窗口选择双层面。(2)网格划分,网格变长取壁厚的3倍,为4.5mm,合并容差默认为0.1,启用弦高控制0.1mm,立即划分网格,划分之后打开网格统计,看到网格的基本情况,不存在自由边和多个连通区域的问题后进行下一步。一般来说初始划分的网格纵横比都比较大,所以要进行修复。纵横比诊断结果如图3.1.1:最大纵横比达到了45.57。图3.1.1初次纵横比诊

    3、断3.2网格诊断与修复点击【网格】【网格修复向导】,前进到选择目标纵横比,输入6,点击修复。之后在进行手动修复,通过合并节点移动节点等方式进行,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如下图3.2.1:图3.2.1修改后的纵横比诊断修复后的纵横比为13.68,只出现少数,可以接受。修复后的网格统计如下图3.2.2:图3.2.2网格统计由统计结果知,匹配率都达到了91%以上,合理。3.3确定浇口位置重复上述方案并冲命名为【浇口位置确定】,设置分析序列为【浇口位置】,选择材料为默认的PP材料(由于产品上信息为PP,且没有太高使用要求故选用默认的PP材料),该材料的推荐工艺如下图3.3.1:最大剪切速率为100000(

    4、1/s),最大剪应力为0.25MPa。 图3.3材料推荐工艺分析并等待结果,得到最佳的浇口位置如下圈出的位置 图3.3.2浇口位置分析由于该零件比较小,需要大批量生产,故应做成一模多腔的形式,且考虑到美观的问题,浇口应设置在边沿位置,做成侧进浇,如下图3.3.3和3.3.4:方案1:图3.3.3方案一浇口方案2:图3.3.4方案二浇口考虑过双浇口,但是快速成型分析发现双浇口的熔接痕比单浇口的要多,成型质量也相差无机。因此放弃,综合考虑之下选择这两个方案进行对比。【充填时间的差别】:方案一为1的充填时间为1.151秒,图3.3.5方案一充填时间方案二的充填时间为1.135秒,相差不大。图3.3.

    5、6方案二充填时间【压力之间的对比】方案一为38.26MPa,方案2为36.68,方案二的压力更小一些。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对比:方案一为22.40秒:图3.3.7方案一达到顶出温度时间方案二为24.40秒,方案2要更多2秒。方案一更优。图3.3.8方案二达到顶出温度时间【熔接痕的对比】方案一的:图3.3.9方案一熔接痕然后方案二的:图3.3.10方案二熔接痕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案2的熔接线更少,出现的位置也不是很影响美观,因此方案2更优。但总体来说两个方案是差不多的。相差不大【气穴】方案一的:图3.3.11方案一气穴方案二的: 图3.3.12方案二气穴从此处可以看出方案2的气穴更多,方案一更优。但总

    6、的来说,从前面分析结果来看,两个方案的结果相差都不太大,因而下面先尝试着用方案一进行下面的分析工作。3.4成型窗口分析(1)复制上述方案重命名【成型窗口】,并设置分析序列为【成型窗口】(2)设置工艺条件:注塑机最大注塑压力为140MPa,高级选项如图3.4.1。图3.4.1成型窗口高级选项(3)得到结果:质量成型窗口3.4.2图3.4.2质量xy图最大剪切应力3.4.3(远小于材料的0.25MPa,可以接受) 图3.4.3最大剪切应力区域切片图3.4.4,因此可以选择注射时间为1S. 图3.4.4区域切片图因此,选用此方案,模具温度为42(42.2)C,熔体温度为250(249.5)C。3.5

    7、充填分析(1)复制上方案并命名为【充填分析】,设置分析序列为充填,(2)设置工艺参数:模具温度42C,熔体温度250C,注射时间1s,【速度/压力切换】设置为【由%充填体积】,取值99%,其他取默认值。(3)分析结果:充填时间图3.5.1: 图3.5.1充填时间图可看出等值线的间距基本一致,说明料流前锋的前进速度一致。壁上最大剪切应力,图3.5.2,均小于材料的许用最大剪切应力0.25,图3.5.2壁上压力图注射位置处的压力,图3.5.3,最大为38.25MPa。 图3.5.3注射位置处压力图最大锁模力为20.8吨,均发生在速度/压力切换的时候。3.6流道平衡分析(1)复制上方案并重命名为【流

    8、道系统】(2)设置浇注系统,因为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手工创建浇口和流道,因此利用型腔重复向导,设置一模两腔,列间距设置为200,如图3.6.1。(UG8.0注塑模向导中初始化后一个模具内工件长为195,因此取200)。图3.6.1型腔参数利用流道系统向导创建流道,分型面选择浇口平面,图3.6.2 图3.6.2流道参数之后下一步,分流道按表8-1,查的直径为5-10mm,取6mm,计算得主流道直径为7.56mm,长度依据模具模架取60,拔模角去2.4deg(取值范围1-3deg),浇口为直浇口,入口直径为3mm,长度为1.5mm,拔模角2.4deg,点击完成,如图3.6.3、3.6.4。得到流道

    9、系统如图3.6.5。通过连通性诊断无误后准备进行下一步【流道平衡分析】。图3.6.3流道参数图3.6.4浇口参数因为是边缘浇口(标准浇口),设置在分型面上,所以浇口形状应为矩形。按照标准,将浇口设置为厚度h=1.5mm,宽度W=4.5mm,长度L=0.5mm,所以浇口的设置如图3.6.5图3.6.5浇口设置参数图3.6.7浇注系统复制上方案,设置分析序列为【流道平衡】充填控制选为自动,压力选择38MPa。分析结果如下图3.6.8:图3.6.8流道优化结果优化为分流道的体积更改-12.58%,说明流道设计比较合理。注射处压力最大为42.64MPa。3.7冷却分析(1)复制上方案并重命名【冷却分析

    10、】,设置分析序列为冷却。(2)设置冷却系统由于模型工件结构简单、规则,方方正正,没有大的曲面,因此采用冷却回路向导设计冷却回路。指定水管与直径为10mm,其他选择默认。管道数量设置为4,如图3.7.1。得到冷却回路(图3.7.2)并进行分析。图3.7.1冷却回路参数图3.7.2冷却回路设置的参数如下图。图3.7.3冷却设置图3.7.4冷却液设置目标温度为42C,因此设置水温为25C,分析后得到结果:管壁温度为29.14,和水温温度差小于5C,合理,回路管壁温度如下图3.7.5:图3.7.5回路管壁温度【型腔温度】如图3.7.6图3.7.6型腔温度结果摘要按要求,型腔表面温度应该和模具表面温度相

    11、差10C上下,但由日志结果可知道明显不符合要求。因此要改进方案,将冷却液的入口温度改为30C、35C,40C,设置工艺参数其他一致,再进行分析。最终30C的结果符合要求,选用此方案,结果如图3.7.7 图3.7.7型腔温度结果摘要零件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为25.78s,所以IPC时间设置为26S。3.8流动分析复制上述方案重命名【填充+保压】,进行恒温保压分析。由前面的分析结果可知最大注射压力为44.68MPa,所以初涉保压压力设置为44.7MPa,保压时间=IPC时间25s-充填时间1s=25s,保压工艺设置如下图。 图3.8.1工艺参数分析后得出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最大为12.54%,壁厚为1

    12、.5mm的PP塑料制件体积收缩率范围应在1.39%到5.43%之间,此方案的体积收缩率局部过大,需要改善,再根据结果取合适的方案。图3.8.2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压力XY图3.8.3图3.8.3压力xy图由图可知达到最大压力时间为2.76s,凝固时间为5.28,取中间值4s为恒压/降压转换点,查看分析日志,压力/速度转换时间为1.12s,因此第一段恒压保压时间为2.9s,查看冻结层因子,发现浇口在14s时冻结。所以保压控制曲线控制为下图:3.8.4和3.8.5 图3.8.4保压控制曲线设置 图3.8.5保压控制曲线进行优化后的结果如下:图3.8.6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压力XY图图3.8.7压力xy

    13、图优化后的压力XY图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件大部分的体积体积收缩率颜色相近可以看出体积收缩更为均匀,但是制件厚度较大的地方的最大的收缩率仍在11.78%,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他条件不变,将保压压力提高到65MPa,体积收缩率仍没有改善,反而下限更大,因此排除是保压压力的因素影响,此处不再贴出图片。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最小不小于0,最大仍为12.42,可见优化有效,但是制件最厚的地方的收缩率仍然无法得到大的改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处比制件大部分壁厚要厚很多且在充填末端,无法避免。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仍然无法得到明显的改观。因此,尝试着再次更改浇口位置,再次尝试方案二。4、再次尝试方案24.1成型窗

    14、口分析2(1)复制上述方案二重命名【成型窗口】,并设置分析序列为【成型窗口】(2)设置工艺条件:注塑机最大注塑压力为140MPa,其他默认。高级选项如图4.1.1图4.1.1成型窗口高级选项设置(3)得到结果:质量成型窗口4.1.2图4.1.2质量xy图区域切片图图4.1.3区域切片图所以选择注射时间为0.6s最大剪切应力,图4.1.3,远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合理图4.1.4最大剪切应力4.2充填分析2(1)复制上方案并命名为【充填分析2】,设置分析序列为充填,(2)设置工艺参数:模具温度42C,熔体温度250C,注射时间0.6s,【速度/压力切换】设置为【由%充填体积】,取值99%,其他取默认

    15、值。(3)分析结果:壁上剪切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0.25,图4.2.1,合理。图4.2.1壁上剪切应力压力:37.54为注射位置处最大压力。图4.2.2压力达到顶出温度的时间:图4.2.3达到顶出温度时间检查其他各项,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下一步。4.3浇注形态及优化2大体步骤如前面3.6流道系统与平衡分析,不再赘述,只讨论分析结果。注射位置处的压力图4.3.1注射位置处压力xy图最大注射压力为42MPa。剪切应力方面:图4.3.2剪切应力,可知远小于材料的0.25,合理。查看优化方案:图4.3.3图4.3.3流道优化可知系统将分流道的体积缩小了12.5%,优化结束。进行下一步冷却系统的分

    16、析。4.4冷却分析2设置也如【3.7冷却分析】,得到的冷却回路如下图4.4.1图4.4.1冷却回路冷却液温度依然设置为默认的25C,得到结果图4.4.2:1型腔温度数据图4.4.2型腔温度结果摘要型腔表面温度平均值为42.8744,与模具温度非常接近,非常合理。2回路冷却液温度:图4.4.3温差不超过2,合理。图4.4.3回路冷却液温度3回路管壁温度:最大为29.04,也不超过冷却液入口温度5,合理。图4.4.4回路管壁温度4.5保压分析及优化2(1)进行首次保压分析,分析序列设置为【冷却+填充+保压】,设置好工艺参数如图4.5.1、4.5.2、4.5.3图4.5.1冷却设置图4.5.2充填控

    17、制图4.5.3保压曲线控制然后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图4.5.4:1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达到了12.97%,主要仍然集中在制件最厚的地方以及浇口处。该PP材料制件体积收缩率范围(1.5mm)应在1.39%到5.43%之间,明显需要进行优化。图4.5.4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2压力XY图:图4.5.5压力xy图体积收缩率过小的地方,说明该处过保压,制件较厚处收缩率大,说明保压补缩不够,还需要提高保压压力。(2)保压优化方案1:将保压压力设置为40MPa,其他参数不变,分析得到结果:最大的收缩率降低到9.275,但最小的体积收缩也出现了-0.636,说明过保压加剧了。图4.5.6方案1的顶出时体积收

    18、缩率尝试其他方案:将压力分别设置成:方案2为60MPa、方案3为75MPa,其他参数不变,依次分析得到结果。方案2(60MPa)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最大为8.986,最小为-1.228图4.5.7方案2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方案3(75MPa)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最大为8.697,最小的为-1.670 图4.5.8方案3的顶出时体积收缩率还是未能达到要求。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在40-75MPa的范围内,压力越大,体积收缩率约小,但同时也会出现负收缩越来越大的情况,也就是过保压越来越严重。综合比对,最终选择以40MPa为恒压保压压力。并且通过创建保压曲线并优化,以缩小制件上主体积的收缩率的差异。尽可能实

    19、现均衡收缩。压力XY图如下图4.5.9压力xy图通过分析,充填末端在2.5s时达到最大, 5s的时候为0,取中间值3.8s作为恒压/降压转换点。查看冻结层因子结果,得到浇口在15s处冻结。速度压力时间切换为0.66s,由此确定第一段恒压保压时间为3.1s,第二段卸压时间为12.2s。设置参数如图:图4.5.10保压控制曲线设置图4.5.11保压压力与时间图得到的结果如下:图4.5.12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最大的体积收缩率为9.798,最小为0.0650,(壁厚为1.5mm的收缩率应在1.39%到5.43%之间,壁厚为5mm的收缩率应在1.71%到6.75%之间)没有过保压现象。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

    20、制件较厚的地方还有浇口附近,但相比之前的方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收缩率大的区域十分小,制件主体的收缩率也很均衡。如果要改善浇口附近制件较厚处的收缩率过大的情况,那么就要增大保压压力,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会使其他区域的收缩率大大降低,而且区域会想当大,甚至很多区域会出现过保压的情况。制件主体部分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到此保压优化完成,最终确定使用此方案。4.6翘曲分析2翘曲分析与优化是分析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充填、冷却、保压这三个因素都是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翘曲分析结果的好坏说明前面工作的质量。若翘曲变形过大,则需要重新对前面的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后的结果:所有因素:可以看到在侧面的孔洞处的变形为

    21、0.28mm,其他各个地方的变形都很小,图4.6.1变形,所有因素Y方向:变形量为0.264图4.6.2 变形因素Y方向X方向:变形量为0.1761,变形量较小。图4.6.3 变形因素X方向冷却不均匀:变形量为0.1427图4.6.4变形,冷却不均收缩不均匀:变形量达到了0.28图4.6.5变形,收缩不均取向因素:图4.6.6变形,取向因素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变形量主要是由于收缩不均匀引起的,接近总的变形量。图4.6.7收缩不均X方向 图4.6.8收缩不均Y方向由上图可以分析得出,收缩不均匀的地方是注射末端以及制件厚度突变的卡扣处和侧孔,而引起收缩不均匀的原因一部分是制件厚度并非一致,以及保

    22、压方面的问题。总之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翘曲变形,但总体来说变形量不算很大,可以接受。5、总结分析(最终方案)5.1浇口位置 浇口位置应设置在如下图圈出的位置处。图5.1.1浇口位置5.2制件材料选用一般的PP料。5.3浇口 将浇口设置为厚度h=1.5mm,宽度W=4.5mm,长度L=0.5mm5.4流道主流道直径为7.56mm,拔模角2.4度,长度60mm。分流道直径为6mm,图5.4.1流道主视图图5.4.2侧视图5.5注射设置模具材料选用P20;模具温度:42;熔体温度250,开模时间5s,注射时间0.6s,保压压力为40MPa,保压控制如下,【注射+保压+冷却时间】设置为25s。图5.5

    23、.1保压控制5.6冷却系统水管直径为d=10mm,水管与零件间的距离为25mm,水管与零件排列方式为沿X方向。冷却介质选用纯水,冷却介质入口温度设置为25。流动类型为层流,所以雷诺数Re设置为2000。查表得纯水在25时的密度为=0.997kg每平方毫米,粘度为=0.8937N*s每平方毫米,冷却液平均流速U=Re*/(d)=17.928mm/s=0.17928m/s取0.18米每秒。图5.4.1冷却回路主视图6、致谢非常感谢匡老师,不辞辛劳地解答各种疑问。现在看来,当初的问题很多都问得甚至是相当的愚蠢,例如纵横比修复和优化这种比较低级问题,但匡博还是手把手教到会为止,不胜惭愧。很难想象匡博这

    24、样的忙人,怎样抽出时间,才能录制了近十五个小时的教学视频,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地教会,再简单再细小的细节也没有略过,语言已经无法来形容这种敬业的态度,五体投地也不能。甚至在有些视频里甚至可以听得出匡博是感冒了的,声音明显变了,还咳嗽这种情况下老师依然给我们录制视频。有此良师,只能说三生有幸。7、 感受与建议总体来说,这个课设总算是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做下来了,不断地重复和更改,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优化和改进,最终才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然而并没有做到完美,有比较细小的地方仍然是无法优化,累觉不爱。在这个设计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就是不断地尝试,修改,得出结果,比对,在尝试在修改再比对,不断地循环不断的改进

    25、。每个方案,每个数据,都是亲力亲为,用心血写成,虽然到最后还是得不到最满意的结果,但看着自己的成果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在这个课设里,最大的感触就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大概可以了”“差不多”的说法,要求的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时候,为了百分之几的数据,都要进行数十次的尝试优化,虽然相差不是太大,但更好就是更好,得到更优解总会让人欣慰。收获还是有的,对这款软件的认识和把握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入门阶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这对以后走更远的路来说,起码我已经迈出了7、8个步伐。很喜欢这种讲课之后马上实践的模式,课堂上讲理论和注意事项,机房动手,避免走弯路,上手更快。接受起来也比较快。建议的话,感觉要是上机课再多一些比较好,理论:实践的比例在1:2这样,操作更多一些,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因人而异,这只是个人观点。以上,为所有报告内容。


    注意事项

    本文(注塑模流分析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