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校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docx

    • 资源ID:4271553       资源大小:295.9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校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docx

    1、精校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只有1个符合题意.1.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织布 B. 耕田C. 生火 D. 灌溉【答案】C【解析】【详解】A、织布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耕田只是土壤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生火是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D、灌溉

    2、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我国是今年“世界环境日”活动主办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生活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上班上学时,鼓励低碳出行C. 工作学习中,提倡纸张双面使用 D. 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肥【答案】D【解析】【详解】A.生活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能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可减少“白色污染”,选项正确;B.上班上学时,鼓励低碳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空气,选项正确;C.工作学习中,提倡纸

    3、张双面使用,能节约纸张,可减少对森林的砍伐,选项正确;D.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但现阶段并不能禁止使用化肥,选项错误,故选D。3.我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新型石墨烯-铝电池,手机使用这种电池,充电时间短,待机时间长。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 碳在地壳中含量最高C. 铝的原子序数为13D.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答案】C【解析】【详解】A、碳、铝元素属于不同种类的元素,化学性质不同,选项错误;B、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选项错误;C、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方格的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铝的原子序数为1

    4、3,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方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就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并且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选项错误,故选C。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关B. 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食用甲醛浸泡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D.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要吸烟【答案】A【解析】【详解】A、微量元素也是人体必需元素,如果缺乏也会影响人体健康,选项错误;B、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选项正确;C、甲醛有毒,食用甲醛浸泡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选项正确;D、吸烟有害健康,为了自己

    5、和他人的健建康,所以不要吸烟,选项正确,故选A。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滴加液体 B. 点燃酒精灯C. 量取液体 D. 称量固体【答案】B【解析】【详解】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到试管内壁,选项错误;B.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选项正确;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错误;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俯视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读数大于液体体积的实际值,仰视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读数小于液体体积的实际值。6.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全氮阴离子盐(化学式为),该物质是超高能材

    6、料,在航空航天上可做推进剂.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有机物B. 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C. 中原子总数为62D. 氢、氮、氧、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7:8:17【答案】B【解析】【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全氮阴离子盐中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选项错误;B、由化学式可知,全氮阴离子盐由氢、氮、氧、氯四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C、一个全氮阴离子盐的分子中含有63个原子,选项错误;D、该物质中,氢、氮、氧、氯的原子个数比为25:34:3:1,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才有可能是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无机物。7.下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

    7、正确的是A.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变化C. 反应前后均为纯净物 D. 该反应可以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答案】D【解析】【详解】A、据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错误;C、据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含有多种分子,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D、二氧化氮是反应物,该反应可以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选项正确,故选D。8.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 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B. 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

    8、质有关C.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答案】A【解析】【详解】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一定条件下也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氧气,选项错误;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棒是可燃物,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选项正确;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气中的小,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选项正确;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选项正确,故选A。9.学习化学,提高学

    9、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B.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没有发生反应C. 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断减少D. 碳酸氢铵有强烈的味,是氮肥;尿素没有氨味,不是氮肥【答案】A【解析】【详解】A、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选项正确;B、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虽然无现象变化,但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和水,发生了反应,选项错误;C、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和种类不变,只是物质的种类发生变化,选项错误;D、尿素虽然没有氨味,但其组成元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错误,故选A。

    10、【点睛】氮肥分为铵态氮肥和非铵态氮肥,产生氨味是因为铵态氮肥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氨气的缘故,非铵态氮肥不能直接反应生成氨气。10.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10203060溶解度/g20.931.645.8110NH3705644.520A.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 2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C. 60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D. NH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选项错误;B、2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11、24.0%,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6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选项正确;D、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所以NH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有关系,选项错误,故选C。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分11.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图是某太阳能电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标物质,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填1种即可),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2)太阳能电池中多处使用合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有许多优良性能,如:_(写出1条即可)。(3)铜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即生成铜Cu2(OH)2CO3,这是铜与O2、H2O、_(填化学

    12、式)反应的产物。(4)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的意义是_(写出1点即可)。【答案】 (1). 铜(铝、铁) (2). 塑料 (3). 抗腐蚀性好 (4). CO2 (5).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解析】【详解】(1)图中所标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铜、铝、铁,故填铜(铝、铁);其中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塑料。(2)合金的优点有抗腐蚀性好等,故填抗腐蚀性好(合理即可)。(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反应物含有含碳元素的物质,而空气中含碳的物质为CO2,故填CO2。(4)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12.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3、(1)仪器a的名称是_.(2)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首先应_(填序号).加药品 加热 检查装置气密性(3)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不足之处是_.(4)若要收集干燥的,可将含有水蒸气的从装置B的_(填“m”或“n”);再用装置_(填“C”或“D”或“E”)收集.(5)向集满的集气瓶中加人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 (1). 锥形瓶 (2). (3). 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且消耗的液体药品较多 (4). m (5). E (6). Ca(OH)2+CO2=CaCO3+H2O【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2)制取气体时,在加入药品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

    14、性,防止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故填。(3)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不足之处是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且消耗的液体药品较多,故填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且消耗的液体药品较多。(4)用液态干燥剂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时,一定使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应从长管,即m管进入瓶中,故填m;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即选择E,故填E。(5)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产生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CO2=CaCO3+H2O。【点睛】选择收集气体装置的依据是被收集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不溶于水的气体选择排水法收集,

    15、收集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气体,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选择向下排空气法。13.可用于生产信号弹、炸药等.利用钡泥(主要含有、)可制取,其部分流程如下:(1)中钡元素的化合价为_;流程中所涉及的氧化物是_(填1种即可)(2)与稀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写出与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试剂Y为_(填序号)溶液 溶液 NaOH溶液(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是_.【答案】 (1). +2 (2). Fe2O3 (3). 复分解反应 (4). Fe2O3+ 6HNO3=2Fe(NO3)3+3H2O。 (5). (6). 蒸发结晶【解析】【详解】(1)NO3的化合价为-1价,设钡元素

    16、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x+(-1)2=0,x=+2,故填+2;由图可知,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为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填Fe2O3。(2)BaCO3与HNO3的反应是盐与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氧化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2O3+ 6HNO3=2Fe(NO3)3+3H2O。(3)由图可知,硝酸铁与Y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硝酸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Y应该为氢氧化钡溶液,故填。(4)使硝酸钡溶液中的硝酸钡全部形成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14.某兴趣小组对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

    17、,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编号KClO3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实验15-171实验25MnO20.549实验35Fe2O30.558实验45KCl0.5154(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3)写出KCl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_(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答案

    18、】 (1). 对比实验 (2). MnO2 (3). 2KClO32KCl+3O2 (4). 有 (5). 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 (6). 收集气体的体积【解析】【详解】(1)实验1中没有加入可能作催化剂的物质,设置实验1的目的与其他组作实验对比,故填对比实验。(2)收集50mLO2所需时间越短说明催化效果越佳,MnO2用时最短,所以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MnO2,故填MnO2。(3)KClO3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KClO32KCl+3O2。(4)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0.5gKCl,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实验1所用时间短一些,

    19、说明KCl有催化作用,故填有;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KCl,KCl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故填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5)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故填收集气体的体积。【点睛】如果一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方式时,其它因素应保持不变。1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_(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_.(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

    20、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假设二:有镁粉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查阅资料】氯化镁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假设三_.(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有紫色

    21、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时间/min024812162024溶液pH2.05.37.08.69.39.810.010.0实验现象-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度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都有灰白色溶液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_.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_.【答案】 (1). 强 (2). Mg+2HCl=MgC

    22、l2+H2 (3). 一 (4). 镁粉 (5). 成立 (6). 滤纸条由紫色变成红色 (7). 溶液的pH由2.0逐渐增大至10.0,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的pH变大,盐酸反应完后,镁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8). 可能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实验方案:分别取1cm、2cm、3cm长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置于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解析】【详解】(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填强;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2HCl=MgCl2+H2。(2)得出结论氯化镁易溶于水,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所以

    23、沉淀中不含氯化镁,假设一不成立,故填一;由实验2可知,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而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所以沉淀中不含镁粉,故填镁粉;由上述分析可知,沉淀中不含氯化镁和镁粉,即假设一、二均不成立,所以假设三成立,故填成立。实验反思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填滤纸条由紫色变成红色。(3)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由2.0逐渐增大至10.0,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的pH变大,盐酸反应完后,镁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故填溶液的pH由2.0逐渐增大至10.0,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的pH变大,盐酸反应完后,镁与水

    24、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猜想:可能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实验方案:分别取1cm、2cm、3cm长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置于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故填可能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实验方案:分别取1cm、2cm、3cm长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置于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三、本大题共6分.16.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如下:.请计算:(1)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2)生产8.4t碳酸氢钠,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_【答案】 (1). 26.2% (2). 5.85t【解析】【详解】(1)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6.

    25、2%,故填26.2%。(2)解:设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x58.8:84=x:8.4tx=5.85t答: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85t。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有的学生能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出现粗心大意的状况,令人惋惜。有的学生会说这是“运气

    26、”的原因,其实更深次的角度来说,这是说明考试准备不足,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是考试技巧不熟练等,这些正是考前需要调整的重点。读书学习终究离不开考试,像中考和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影响着很多人的一生,下面就推荐一些与考试有关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考试成绩。一是学会合理定位考试成绩你能在一份卷子当中考几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定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像最后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最后两道大题,如果你没有很大把握一次性完成,就要先学会暂时“放一放”,把那些简单题和中等题先解决,再回过头去解决剩下的难题。因此,在考试来临之前,每位考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面对考试内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27、,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像压轴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一般只有4分左右,很多考生都可以把前面两小题都做对,特别是第一小题。二是认真审题,理清题意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发现很多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非常可惜。做错的原因让人既气愤又无奈,如算错、看错、抄错等,其中审题不仔细是大部分的通病。要想把题目做对,首先就要学会把题目看懂看明白,认真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素养。像数学考试,就一定要看清楚,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ABC是等腰三角形,就要搞清楚哪两条是腰;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存在交点,就

    28、要分清楚x轴和y轴;或是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熟悉的题目,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熟悉并不代表一模一样。三是要活用草稿纸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学生一场考试下来,几乎可以不用草稿纸,但最终成绩也并不一定见得有多好。不过,我们查看这些学生试卷的时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堆,原来都把试卷当草稿纸,只不过没几个人能看得懂。考试时间是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这没错,但很多人的解题速度是靠牺牲解题步骤、审清题意等必要环节之上。就像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要么不用,要么在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在解题过程后果,我们应该在试卷上

    29、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需要用到草稿纸的地方一定要用草稿纸。只有认真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假以时日,就能提高解题速度。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只要你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分数自然就会高。四是学会沉着应对考试无论是谁,面对考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这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偏偏有的学生会把这些情绪放大,出现焦躁不安,甚至是失眠的负面情况,非常可惜。就像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题这也很正常,此时的你更应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有些题目难免一时会想不出解题思路,千万记住不要钻牛角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等一会儿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考试,特别像中考和高考这样大型的重要考试,一定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所有试题包含的知识定理、能力要求都在考纲范围内,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考试遇到难题,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我们不要急于一时,别总想一口气吃掉整个题目,可以先做一个小题,后面的思路就慢慢理顺了。


    注意事项

    本文(精校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