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docx

    • 资源ID:4296851       资源大小:38.4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docx

    1、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第五章 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在其著 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自我意识 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 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

    2、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 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 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自我认知,即对 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举例来说,个

    3、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 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 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 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 畴。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 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 自我意识

    4、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 当大的独立性。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由于长期以来, 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 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二、 自我意识的结构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

    5、现形式所构成。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自我意识内部各要素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对待自我意识包含哪些结 构元素方面却不尽相同。詹姆斯提出的是一个“扩大的自我”。这个“扩大的自我”包括所有能用“我的”来称呼的事物, 如我的学习、我的身体等。这个自我还可以区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和纯粹的我四个既互相联系又 互相区别的组成部分。“物质我”的核心是对身体的自觉,衣服在其次;“社会我”是对他人印象中的自 己的认识;“精神我”则是自己的意识状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奥尔波特(G.W.AIIport)提出了一个叫做“统我”的概念,用来表示自我意识结构特征。他认为“统 我”有七个特征;(1)躯体感觉;(2

    6、)自我认定或超越时限的连续性;(3)自我提高;(4)自我延 伸;(5)理性的过程;(6)自我想象;(7)力求自我统一。奥尔波特这里的“自我延伸”相当于詹姆斯 的“扩大的自我”。虽然奥尔波特对自我结构的组成元素的辨认不同于詹姆斯,但他对这些元素之间辩证 关系的看法与詹姆斯相当一致。弗洛伊德(S.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深入探讨了自我结构。他把自我结构划分为:本我、自 我、超我三个部分(关于其详细内容我们在人格理论中将做详细介绍)。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如罗 杰斯(C.R.RogerS将自我区分为: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并且认为这三者之间应当保持一致,至 少应该接近。如果这三者差距太

    7、大的话,个体的自我会因适应不良而面临分裂的危险。西方对自我意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还有很多,但以上述几种观点最为典型。这些理论的共 同点在于:他们都论证了自我意识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心理结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各构成元素 的特点。在我国,心理学者们对于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上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分 法、三分法、四分法。持两分法的学者认为,意识和自我意识作为人的主观活动的高级形式,深刻地体现着人类不仅适应 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这样一个本质属性。所以,自我意识也必然包含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亦 即人的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和自我意向(独立性、自

    8、信心、自制力等)两 个辩证统一的大方面。持三分法的学者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所构成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 知即指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等;情即指自我情感,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体验等;意即指自我意向,包括自我控制、自我掌握等等。事实上,三分法是将二分法中自我认识中 囊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分化出来,构成三分法中的自我情感部分。这种划分方法较二分法而言,要更 加明晰。持四分法的学者认为,自我意识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一方面逐渐扩大、分化和丰富,另 一方面逐渐概括化、整体化和统一化。他们认为自我意识的构成形式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自我存在、自我

    9、地位、自我的双重性以及自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综上所述,对自我意识结构划分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但目前的许多 调查研究中,人们多以“三分法”来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即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部分。三、自我意识的内容1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 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二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一)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1生理(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

    10、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 识。有时候人们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联系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 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财产等)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 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 有物的维护等。2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 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 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

    11、,争取得到 他人的好感和认可等。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 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 符合社会规范等。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 部分。(二)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或是观念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 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状况和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

    12、意念中 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应,包括对来自他人和 社会规范要求的反应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应,但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 实际存在的东西。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 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 形象。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 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 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

    13、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或者是非理性认识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 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攻击、自卑、依赖或逃避、退却等 脱离现实的消极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如果用于指导现实生活或社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 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迷惑和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 病。四、自我意识的特点1美霍妮著,自我的挣扎,10B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o自我意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其特殊之处:首先,自我意识具有社

    14、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 程中进行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是社会意识内化于个体头脑之中的结果。从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 性别与气质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活于不同的社会意识环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 知。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个体,其自我意识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一定社会意识的烙印。如 果一个人从小脱离社会,没有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例如狼孩、熊孩等,他们脱离了人 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环境的熏陶,只能称之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 的人。其次,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自我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使人类能够将

    15、自己与客观世界区分开来。人 类一旦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认识,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个体还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主 观世界,对自己的能力和其他有关方面做出正确的估计,从而支配自己投入到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去。再次,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 系的意识。而每个人在事物的认知水平、体验能力以及行为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必然呈现一种独特性。五、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个要素。其中自

    16、我认知、自我情感是自我意向的 基础,而自我意向则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外显行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会对个体的活动产生很大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意识使个体的活动具有同一性(一致性)。个体的现实生活总是富于变化的,但是人们的反应 却是按一贯的方式进行的,使得个体产生一种活动上、行为上的恒同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我意识把 自己看成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实体,从而产生了维护这种一致的强烈动机。如果破坏了这种连贯性,个体就 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身材特点、性格和气质等特点来装扮自 己,从而在穿着上表现出一定的风格。这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形象意识在支配着

    17、人们的装扮方式和 购物行为。如果由于外在因素而突然改变了这种着装风格,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值得指出的 是,虽然自我意识会使个体自身活动保持一致性,但当与他人的活动相比较时,自我意识会支配自我寻求 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个体活动被预期可能受奖励的时候。自我意识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解者和发动者。自我意识能使个体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下,在 进行什么活动以及活动的进展如何;并且还会根据这些认知来对该状态和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并随时根 据对实际情况的最新估计来保持或调整自己行为的内容、方向和强度等。有时候,自我意识还是个体活动 的发动者,因为人的活动并非都是由

    18、外部因素来决定,个体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也有重要的 支配作用。一旦个体意识到了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动机、意向,当外在的环境许可时,个体 的行为就可能会发生。自我意识还会制约个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事情与个体无关,而有的事情 却与个体的利益、信仰、价值观密切相联。当个体意识到那些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事情时,就会产生较大 的反应。否则,反应程度较小。个体在幼年时期,自我意识介入的事情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对自 己的认识还很肤浅,自我认知的水平还很低。到了成年之后,自我认知水平提高了,个体能够认识到很多 事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自我意识介入的范围就会变得开阔。

    19、这些介入范围不仅包括财产、家庭、职业、 朋友、名誉、目标等,还包括国家、政党、民族、社会政策等。一旦这些领域发生变化,个体都会做出反 应。自我意识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个体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常常将自己作为参照。个体对外部 世界的反映,大多都是相对于自身的状态而言的。比如个体认为某人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其含义可能是说 比自己强;个体认为某人道德品质不好,可能是说没有自己高尚。自我意识不仅对个体的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在后 文将详细论述。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生与发展一、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

    20、发展的,也是在个体与社会 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个人生理的发展,年龄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生理及相应的心理能 力的发展,自我意识不可能发生。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物我知觉分化可分为 3 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我感觉分化。刚刚出生的婴儿不知道自己 身体的存在,其吮吸自己的手指、触摸身体部位时就像吮吸、触摸别的东西一样。当婴儿感觉到两者的区 别时,婴儿就出现了物我感觉分化。此时,婴儿出现了主体(自我)感觉。到一岁末时

    21、幼儿开始能将自 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这是在物我 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动作相联系的外物的分化知觉。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开始直觉 到他所做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的(尤其是无 理性客体)主体意识。人我知觉分化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对人微笑;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 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的更早。 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对不同的他人做出不同反映,从镜 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 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形象, 10个月时出现想与镜中自我玩耍的倾向。

    22、1 岁零8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照片区分), 2岁零 2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 象,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词语(名字)联系起来。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识 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我”这个词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 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 3 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除了生理的发展以外,个体的年龄也是影响个体的自我

    23、意识水平的因 素。自我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 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皮尔斯(V.Piers.Dale)和哈里斯(B.Harris.David)在1964勺研究证 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韩进之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 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 为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 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其

    24、中自我评价随年 级的增加几乎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自我体验的发展则是先快后慢,不能同步随理性认识的提高而上升。 在自我控制方面,低年级学生行为控制偏向于外在权威;高年级学生行为控制的外在压力则逐年减弱,自 主性增强。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马斯(H.W.Mars和西瓦森(R.J.Shavelson)海特 (E.Hater)假设,自我意识最不稳定的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的中段。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意识各 个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杨善堂等的研究表明,初 中生的成人感、独立性、自尊心及自我评价能力均随年级增高而不断发展,其中初中二年级是自

    25、我意识发 展的关键期。有的学者还认为,个体间的性别差异也是影响个体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对此至今还无定 论。国外心理学者皮尔斯和哈里斯在年级相同的学生中,没有发现性别不同对自我概念有什么实质性的影 响。国外的一些学者的评述论文包括年龄跨度为6岁到50岁的研究对象,也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说明年 龄和性别对整体自我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我国学者杨心德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学生略高于女学生。杨善堂的研究也发现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 差异。2.心理因素自我过程是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它对自我意识的形成 与发展有

    26、重要的影响力。其中,自我评价、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有较大的作用力。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 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 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评价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我过程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发展 变化也就影响了自我意识的变化。自我评价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而这些变化 又会使自我意识出现相应的波动。自我修养就是个体培养正确对待自己,端正自我态度的过程。自我修养要求准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自己;设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学会进行自我批评,

    27、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而这些自我修养的内容本身 就是自我意识得以健康发展的因素。(2)社会因素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意识的产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生理的成 熟和发展是个体产生自我意识的关键,但这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个体在生 理成熟和发展的同时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1.家庭环境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而言,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 和。杜亚松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得分高者在评

    28、价家庭环境各方面都优于自我意识水平低者。 1967 年,霍金斯(G.Hawk inS研究发现,城市中学生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农村学生,我国学者钱1杨心德,关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8852。2杨善堂著,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杜亚松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3)p135Q - 秋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钱秋玲等人研究还发现,高社会阶层的儿童自我意识高于低社会阶层的孩 子。杨善堂的研究发现,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国外不少研究者发现,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

    29、响,但是 马斯等的研究则表明,父母分居、离异对儿童自我意识并不产生远期的负面影响,国内学者苏畅、钱秋玲 等人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应。哈特(J.A.Hattie)研究表明, 父母的满意度、教育、兴趣、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与孩子的自我概念显著相关,如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 关注持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更好发展。一些国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教育 兴趣、适度控制和接受性与子女的自我意识显著相关。港台学者卢钦铭、陈李绸、张春兴等发现,学生愈 感觉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赏、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来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愈高

    30、。 国外研究表明,孩子自我意识中的多个因子与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式教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 罚、严厉、拒绝、否认式教养方式呈负相关。国外学者德琼娜(T.Dejana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令人惊讶的作用 自我意识低下者常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劳(S.Lau研究发现, 父母对儿童(8-13岁)的评价,尤其是母亲的评价与儿童自我意识明显相关。父母评价的一致性与儿童自 我意识明显相关。父母评价的一致性与儿童自我意识也有很强的联系。父母教育不一致的儿童的自我意识 低于父母教育一致的儿童。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自我意识多个因子间差异有显著 性。2.学校环境学校是个

    31、体家庭以外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多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作为学校权威的老师,以及个体在学校中的同辈群体都会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的关键 因素。个体有关自己的大多数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 要作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中的诸多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和

    32、自尊心等影响深刻。国内学者林崇德等人的研究发 现,属于冷漠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都低于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各国学者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哈特在1992年的研究表 明,自我意识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因年龄、社会地位、文化、种族和测量量表的不 同而不同。马斯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好但学业自我意识却低;而在学业自我意识基础上 形成的学校地位也低,对自我意识有不良影响。但是他们在2002年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意识 呈中等程度的相关,但与非学业自我意识无相关或负相关。国外学者还在下层社会的学生中做过一项研 究,他们发现成绩优良的学生在评估有关自我的三个方面一一个人能力、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时,都比成 绩落后的学生给自己打的分高。港台学者杨国枢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意识与学业成绩、智力几乎没有相 关或相关性很低。关于成绩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Httie JA Seoncpt. Owreice ElbaimABOcides he 992p181-89.2DanaT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