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范文四篇.docx

    • 资源ID:4430616       资源大小:26.8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范文四篇.docx

    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范文四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范文四篇范文一:过年古人创造的这个“腊”字,可真是太奇妙了。你看,一个日,一个月,日月相伴,寓意深远,意味着日日忙,月月忙,日出日落,月明月黯,这一切忙碌完了之后,就到了腊月底了,也就到了新年了。故乡的年,好像从喝腊八粥就开始忙了。倘若再计较得仔细些,应该是从冬至就开始了。杜甫曾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农谚则更有普遍性:“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从以往过年才吃水饺来说,冬至之后就有了年味儿了。接下来的腊八节就有了春节倒计时的意思了。过腊八时,把熬煮的腊八粥留一碗,在之后的每顿饭里都放一点儿,俗

    2、语云:“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说起过年,就容易想起父亲母亲,想起老家的老屋小院,想起院里的石榴树以及树下的玫瑰花,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街坊故旧,想起幼时一同淘气一同上学的伙伴儿。 旧岁再华丽,终究还是被时光浣洗成了记忆。我记得,一进了腊月门儿,年味儿就悄悄弥漫在天地间。虽然天上总是阴阴的,像是要下雪的样子,却总有一股子叫人喜悦的东西浸润在空气里,浸润在天上,地下,连房檐上挂的冰溜子都欢喜地往下滴答水哩,那种快乐真是无法形容。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春节的准备。把一年省下来的小麦、玉米或是地瓜,养了一年的鸡鸭鹅,扎刮鲜亮拿到集上卖了,换回一把或厚或薄的票子,再陆续地把过年用的油盐酱

    3、醋、八角茴香、衣裳鞋袜等等一一地买回家里。到了顶顶要紧的“二十三小年儿”,得先祭祀灶王爷,好叫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在老家,这可是个卖火烧的好日子,提前好几天就把炉子通开了,甚至有的包子铺、面馆儿门前也支起了火烧炉子。再往后,二十四,扫房子。父亲握着一把新买的大扫帚,打扫房屋,清理院子,把屋子里的灰尘、蛛网,院里的落叶、杂物、一并打扫的干干净净。又用酒瓶子打来几斤绿油漆,把门窗木框都漆刷一新,油漆味儿弥漫在院子里十分好闻。从大门外一步迈进院里,猛抬头看见绿油油的门,绿油油的窗,还以为一不小心走进了春天里了呢。二十五磨豆腐,那天的豆腐坊总是人满为患。有拎着小半口袋的,也有端着半簸箕的,还

    4、有拿个大瓷缸子盛着的。别的买不起,豆腐总得磨几斤吧。石碾子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金灿灿的豆子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嘿,过年哩。二十六割鲜肉,把肉买回家,过年的大事也就基本定下来了。杀上一两只自己家养的鸡或鸭,再买条鱼,配上点儿花生米、鲜芹菜,也就行啦。倘有自己家养的猪要杀,也必定在这天杀的,大块的拿到集上卖掉,留下猪头下水祭祖或自用。二十八蒸枣花,其实也不止于枣花白面馍馍,也蒸包子、花糕、炸肉、炸鱼、炸藕合、该买的买了,该蒸的蒸了,该扫的扫了,该包的包了,就二十九坐着守吧。其实二十九更忙活呢。加班儿的往回赶,外地的往家赶,街上、集市上的人反倒更多了。还有赶了半月集还丢三落四忘这忘那的,也在这天赶着

    5、把可用不可用、可买不可买的买回一大堆,似乎不买下一堆新东西就没法子好生过年似的。 母亲从集上扯回了花布,自己动手裁剪成片,然后就趴在我家那台东湖牌脚踏缝纫机上,给我和妹妹赶制新衣服。这是我和妹妹盼了一年的最重要的东西啦。喝过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张罗着碾黄米,磨白面,买韭菜,蒸馒头,发包子,炸藕盒,一蒸一炸就是一笸箩,一直能吃到二月二。那时没有燃气,都是土胚盘就的大锅灶,灶上支一口大铁锅,下面烧劈柴,棉杆儿,玉米秸子,红红的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也温暖着小姐妹的心。我们打小就知道,有母亲在,我们就不会挨饿。 令我们开心的还有跟着大人去赶年集。我家那个村子离年集不远,通常就走着去。年集比平时集会贸易要

    6、热闹得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全是做买做买的摊贩,人声鼎沸。叫卖糖瓜小枣儿的,叫卖好烟叶好烟斗的,叫卖结实柳条筐的,叫卖便宜花布的,叫卖好韭菜好白菜的,叫卖水灵大萝卜的,叫卖好大火烧的,叫卖猪头肉猪蹄子的络绎不绝。女孩子对这些没兴趣,跟着母亲来到年画儿市,准备买几张回家装饰门庭屋壁,点缀一下开始好起来的新生活。这时各个书店书摊正把年画对联张挂起来,象开展览会一样,任人欣赏选购。我们不停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念着上头的字,认给母亲瞧。那时八十年代初期,在农村还没有明星这一说,画上多是些胖娃娃骑鲤鱼啦,大生产学文化啦之类,也有骑着虎骑着龙的神仙,头戴乌纱身穿袍服的官将人物,印象中还有木版刻印的门神、黄牛

    7、、天狗、麒麟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就是我后来从事国画道路的最早启蒙了。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才抱着买好的年画、对子以及几样年货一路蹦跳着回家,大有满载而归的喜悦与满足呢。 盼着,盼着,年真的来了。三十早上,我们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身后贴对联。刷上浆糊,颤巍巍地站在板凳上,小心地粘上去。大门,影壁,粮仓,枣树上,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字贴起来了,小院子立刻变得生动了:“鸟语升平日,花开幸福春。”“千门万户腾笑语,九州四海庆新春。”耀眼竟光的红呵。年的味道真真切切地来到身边了,近得一伸手就能抓一大把的。母亲不时出来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进度,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再高一点儿!”“往东挪挪”胡同里

    8、早有男孩子在放鞭炮了:“嗵!”“叭!” 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鞭炮声渐渐多了起来,母亲炒好几个菜,忙忙地又煮饺子,父亲从灶膛里抽出一支燃着的棉花秸儿,点着了挂在枣树上的那挂五百响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桌子上方那盏十五瓦的电灯泡今夜也显得特别的亮。母亲取出了酿了一个冬天的醉枣儿,起开泥封,一股酒香扑鼻而来。我和妹妹一边嗑瓜子,剥花生,要苹果,抢醉枣,一边等着吃饺子。父亲先把煮好了的热气腾腾的饺子盛了三碗,放在外间屋里的八仙桌上-那里供奉着我们的祖先牌位,恭恭敬敬拜了几拜,然后才又盛了几大碗端进来:“吃饺子喽”几天前父亲母亲刚从县城买回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可高兴啦。母亲笑眯眯地说:“看谁吃着福

    9、气呀?”话音未落,我只觉得嘴里嘎嘣一声,硌得牙疼,吐出一瞧,是枚一分硬币。“是我是我!”我高兴地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人小孩的欢笑声,一阵一阵从外头传进来。吃过饺子我们忍不住也丢下电视,跑到街上和小伙伴儿们玩起来,跳啊,唱啊,笑啊,闹啊,转啊,那份幸福喜悦劲儿,即使现在仍然能时时给我带来几分温暖的回忆。 初一早上一睁眼,母亲做好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边,新棉花,新布,新袜子,新鞋子,连兜里的压岁钱都是崭崭新的,厚实温暖的感觉是现在再好看的羽绒服也比不上的。那一刻,觉得母亲是把攒了一年的爱都给了我们。外头有人来给父亲母亲拜年了,爸爸妈妈虽然还不算老,可是因为在村里辈分高,来拜年的特别多。

    10、农村人起得早,从天不亮就有来的了。父亲母亲在外间屋里不停地说着“您起得早啊”“过年好啊”这样的话,请人喝茶,给小孩子们吃糖果。我们俩在屋里床上咬着被角儿猜测来的是谁,还有谁没来。母亲刚才说了句“这是宝庆家啊”,这个“宝庆家”是不是昨天我们在十字街上碰到的穿红衣服的新娘子?她还冲我们笑呢,她笑起来真好看。怎么六生叔和健健哥哥还没来呀 ?那个吭吭吃吃的是老金,他比父亲母亲年轻得多,还得管我们俩叫姑姑呢。正嘀咕呢,母亲掀起布门帘进来了:“大年下的,还不起来呀?” 穿着新衣服走在大街上,我总能听到有人夸我们:“看看这姊妹俩,扎刮得多俊啊。”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太阳升起来了,透过那一层薄薄的雾霭烁烁地照

    11、着我可爱的小村庄。街头巷尾三五成群都是赶着拜年的人们,满面春风地,互道一年的辛苦,送上新一年的祝福。闲时细想,年的味道儿还真是从这忙中散发出来的。忙就如春天里萌芽的小草,让人心生憧憬与希望。忙着就有了想头,有了活头,有了奔头,等到忙完了,不忙了,也就到了终点了。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我的孩子现在也有我那时那么大了,过年也有压岁钱,也有许多玩的吃的,只是老觉得少点儿什么似的。少什么呢?仿佛说得清,又仿佛说不清。过年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是越来越淡了。如今,忙年还是忙年,可是已经大大逊色了。超市里的物品食品应有尽有,想吃什么有什么。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也多多少少忙一忙,给家人添几件衣裳,擦一擦玻璃,再准备

    12、点年货,忙着考虑是否回老家过年,忙着考虑今年的年夜饭在谁家吃,忙着考虑孩子的寒假怎么过更合理有时想想,真替孩子觉得落寞。可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呢?过年的乐趣还有多少呢?住的房子很大,里头住的人很少,而且一年到头不会有小院子那样的满眼阳光,小区里人不少,互相认识的没有几家。我们同一个楼道里的邻居,也只是碰面儿时打个招呼,平时各忙各的,根本没有我熟悉的亲亲热热的左邻右舍。物质丰富了,精神上却是贫穷了似的。难道这是必然的付出吗?这种代价有时让我黯然神伤。让我怀念的还有春节过后走亲戚。爸爸妈妈都是家里老小,我有两位姨妈两位姑妈三位舅舅,十几位表哥表姐,以及十几个小侄女小外甥儿,论年纪和下一代相仿佛。不管去

    13、哪一家,都有许多糖果压岁钱和不少玩伴儿,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时被宠爱的感觉呢。这样的大家庭的感觉让我很安心,始终很踏实。那时大家都很穷,可都很快乐,都很知足,现在我们基本上普及了小康生活,有房子,有车,有网络,为什么反倒是经常不舒心了呢? “天天跟过年似的,人就变得贪心了。”曾听村里一位老者不无感慨地说。 这话令我心头一凛:是啊,天天跟过年似的,人们对一切熟视无睹了,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了。过年过的到底是什么?吃喝忙碌中,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年都准时到达,准时准点从身边掠过,等回过神儿来,它已经走远了。 我庆幸自己尚未完全麻木,我仍然和七岁的儿子一起,激动地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我仍然还有几分童心,明白了

    14、这一点,我替自己长长地出了口气。 除夕晚上,时近午夜,守岁时刻到来,一炷檀香袅袅飘升,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炉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一家人围炉而坐,炉火映红了脸膛。二两老白干,几碟小菜,在浓浓的年味儿里进入微醺薄醉,进入时光隧道。与其说缅怀,不如说洞穿吧。四下里鞭炮齐鸣,爆竹起火,一夜络绎不绝。“劝君今夜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宴,愿新年,胜旧年。” 天地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极喜欢的那个词“九九归一”赫然浮跃心头。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一如春过了还是冬,冬过了还是春天。彩灯闪烁,无法融化我心头的切切思念。在新年与旧年的分水岭,我点燃一支烛光,把所有的祝福沐浴在烛光里。万家团圆的夜晚

    15、,惦念与希望同时如春草般布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伴着荡漾的春风启程。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晨曦,蓦然发现,生命实在不需要过分的奔忙和经营,幸福就在身边。范文二:饺子家的味道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

    16、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

    17、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

    18、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

    19、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

    20、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范文三:味道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准备。最近我和儿子又开始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天天有了年的味道:“

    21、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开始吩咐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滋味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期待。那个年代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

    22、再转入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现在梦中都能清晰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

    23、好的肉馅均匀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该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紧张恐怕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

    24、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均匀,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开始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嘱咐我小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美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

    25、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偶尔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独有的年代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范文四晚上出门闲走,刚出胡同口,就看见一只云灯,我们俗称云灯,也叫做孔明灯,现在也有叫许愿灯的

    26、。只见那只云灯,慢慢悠悠,越升越高,悠哉游哉,徐徐南下。惹得几位行人驻足观看,我也翘首凝望,许久许久,不愿意离去。 我又回想起我们小时候放云灯的情景。现在是不用自己动手做了,花上五元十元的就可以买一只回家,什么都全了,点着就可以放飞的。我们那时候是自己动手做的。用细铁丝扎成一个架子,圆柱形的,白纸糊上四周和顶部,一定得糊严实,密不透风。下面铁丝圈中,十字花拦上两根铁丝,在十字花的中心再弯着系上一个铁丝套,系上旧棉絮,或者大马蜂窝,这东西得在旧煤油中浸泡了的,有时候也根据情况适量准备燃烧物,想让它飞得近一点就少一点,浸泡轻一点,点着以后,两三个人用手按住四周的边缘,不让它往外冒烟,闷上一会儿,试

    27、试可以升起来吗,不能就再多闷一会儿,待到一定程度一起松开手,云灯就慢慢升起,这时候一定要扶正,不能让它倾斜过度,以免引燃白纸。其实,放云灯的天气也有讲究的,不能很大风的天气。云灯升起,超过一人多高了,人们够不到了,就越升越高,慢慢随风上天了。这时候大一点的孩子就开始朝着云灯飘去的方向去追,小孩子也想去,但是大都被哥哥呵斥止步,因为不知道要跑多远。有时候撵出去很远,待烟气减少,渐渐落下,可以拾回来,留着再放的。现在的小孩子,大人没没有一个去费那劲的了,放上天就任由它飞走了,愿意哪里去就去哪里了。那时候跟着去追,有时候就追到外村去,还怕落到人家的院子里,是不敢去讨要的。还怕落在人家的柴堆上,现在也

    28、看到一些报道,因为许愿灯引起火灾,或者挂在电线,或者落在人家的蔬菜大棚上,带来损失,或者巨大损失。看来还是不放或者少放的好。我一直这样认为,花了钱得有好处,有收益,花钱又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这样的事情少做,或者干脆不做。不过,现实中有许多人许多事情还是这样做着发生着,比如酗酒、抽烟、放鞭炮 想想,快元宵节了,人们又要卖烟花买烟花放烟花了。我们小时候也放烟花,怎么放呢?弄一个旧时的暖水瓶的铁壳,铁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东西,那次在微博上还看到一幅那样的暖水瓶照片呢。去地里找一些干枣树皮,过去的老枣树,现在也很少了,挖一些快爆下来的枣树皮,再砸一些锅铁,一层一层依次放入压实。用什么东西引着火的,我倒真忘了。找一根一米多长的绳子,用绳子的一端系着铁皮外壳,一端系在一根棍子的上端,怎么系住,也是有讲究的,不能让绳子缠绕在棍子上,有人弄一个铁圈,有人弄一个轴承,又高级一点了。点着火,然后就慢慢转动起来,带动着铁皮外壳转动,火就越烧越旺。这需要很强的体力的,一个人转累了,说一声,另一个人就在转动的空隙中跑进去,接过木棍继续转下去,里面的那个人抽空跑出来。小伙伴们站在周围,远远地看着。再累了再换人,随着一圈一圈地转动,枣树皮燃烧了,锅铁被烧红了,再转就会飞溅出火花,惹得胆小的孩子一阵阵欢笑惊呼远逃。那火焰也是挺绚烂的呢。那就是我们的烟花,我们的元宵节。现在想来,还是那么倍感亲切。


    注意事项

    本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范文四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