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ocx

    • 资源ID:4651053       资源大小:716.38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ocx

    1、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07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2019江苏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是氢能源应用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反应2H2(g)+O2(g) 2H2O(g)能自发进行,该反应的H0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常温常压下,氢氧燃料电池放电过程中消耗11.2 L H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6.021023D反应2H2(g)+O2(g) 2H2O(g)的H可通过下式估算:H=反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反应中断裂旧共价键的键能之和【答

    2、案】A【解析】A.体系能量降低和混乱度增大都有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该反应属于混乱度减小的反应,能自发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故A正确;B.氢氧燃料电池,氢气作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中性条件的电极反应式为:2H2 4e =4H+,故B错误;C.常温常压下,Vm22.L/mol,无法根据气体体积进行微粒数目的计算,故C错误;D.反应中,应该如下估算:H=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 反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故D错误;故选A。22018海南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SO2。下列说法正确

    3、的是A每活化一个氧分子吸收0.29eV能量B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C氧分子的活化是OO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过程D炭黑颗粒是大气中SO2转化为SO3的催化剂【答案】CD【解析】A. 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是放出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B. 由图可知,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18eV,故B不符合题意;C. 由图可知,氧分子的活化是OO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过程,故C符合题意;D. 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SO2,而炭黑颗粒可以活化氧分子,因此炭黑颗粒可以看作大气中SO2转化为SO3的催化剂,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D。32018江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B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答案】C【解析】A项,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不能全部转化为电能,理论上能量转化率高达85%90%,A项错误;B项,反应4Fe(s)+3O2(g)2Fe2O3(s)的S0,该反应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C项,N2与H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数小于6 m

    5、ol,转移电子数小于66.021023,C项正确;D项,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是:条件温和、不需加热,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高效催化作用,温度越高酶会发生变性,催化活性降低,淀粉水解速率减慢,D项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燃料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蛋白质的变性和酶的催化特点。弄清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可逆反应的特点、蛋白质的性质和酶催化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42018北京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6、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B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C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C键D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答案】D【解析】A项,根据图示CH4与CO2在催化剂存在时生成CH3COOH,总反应为CH4+CO2CH3COOH,只有CH3COOH一种生成物,原子利用率为100%,A项正确;B项,CH4选择性活化变为过程中,有1个CH键发生断裂,B项正确;C项,根据图示,的总能量高于的总能量,放出能量,对比和,形成CC键,C项正确;D项,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D项错误;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原子利用率、

    7、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示意图中的信息。注意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改变H、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52017江苏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s) + H2O(g)CO(g) + H2 (g) H1 = a kJmol1 CO(g) + H2O(g)CO2 (g) + H2 (g) H 2 = b kJmol1CO2 (g) + 3H2 (g)CH3OH(g) + H2O(g) H 3 = c kJmol12CH3OH(g)CH3OCH3 (g) + H2O(g)

    8、H 4 = d kJmol1 A反应、为反应提供原料气 B反应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CH3OH(g) CH3OCH3 (g) +H2O(l)的H =kJmol1 D反应 2CO(g) + 4H2 (g)CH3OCH3 (g) + H2O(g)的H = ( 2b + 2c + d ) kJmol1 【答案】C【解析】A反应、的生成物CO2和H2是反应的反应物,A正确;B反应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变废为宝,B正确;C4个反应中,水全是气态,没有给出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焓变,所以C错误;D把反应三个反应按(+)2+可得该反应及对应的焓变,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以合成新能源二甲醚为背

    9、景,考查学生对简单化工流程的反应原理、能量的转化关系、化学反应焓变的概念、盖斯定律的运用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同时关注了节能减排、工业三废资源化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6201711月浙江选考根据Ca(OH)2/CaO体系的能量循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50 BH1H20CH3H4H5 DH1H2H3H4H50【答案】D【解析】A.水由510的气态变为25的液态,放热,H50,H40,H50,所以H3H4+H5,故C错误;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H1H2H3H4H50,故D正确;故选D。720174月浙江选考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会显著放热的是A.食盐 B.蔗糖 C.酒精 D.生石灰

    10、【答案】D【解析】生石灰CaO溶于水,生成Ca(OH)2并会放出大量的热。820174月浙江选考已知断裂1 mol H2(g)中的HH键需要吸收436.4 kJ的能量,断裂1 mol O2(g)中的共价键需要吸收498 kJ的能量,生成H2O(g)中的1 mol HO键能放出462.8 kJ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断裂1 mol H2O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925.6 kJ的能量B.2H2(g)O2(g)=2H2O(g)H480.4 kJmol1C.2H2O(l)=2H2(g)O2(g)H471.6 kJmol1D.H2(g)O2(g)=H2O(l)H240.2 kJmol1【答案】B【解析】

    11、本题易错选A。1 mol H2O中2 mol HO,断裂1 mol H2O(g)吸收热量为2462.8 kJ,A选项未说明H2O状态,故不正确;C、D中都为H2O(l),根据题意,错误;经计算B方程式中H2436.4 kJmol14984462.8 kJmol1480.4 (kJmol1),故正确。92019新课标节选环戊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生产。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g) (g)+H2(g) H1=100.3 kJmol 1 H2(g)+ I2(g) 2HI(g) H2=11.0 kJmol 1 对于反应:(g)+ I2(g) (g)+2HI(g)

    12、H3=_kJmol 1。【答案】(1)89.3【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 ,可得反应的H=89.3kJ/mol;答案:89.3;102019新课标节选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2)Deacon直接氧化法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CuCl2(s)=CuCl(s)+ Cl2(g) H1=83 kJmol 1CuCl(s)+ O2(g)=CuO(s)+ Cl2(g) H2= 20 kJmol 1CuO(s)+2HCl(g)=CuCl2(s)+H2O(g) H3= 121 kJmol 1则4

    13、HCl(g)+O2(g)=2Cl2(g)+2H2O(g)的H=_ kJmol 1。【答案】(2)-116【解析】(2)根据盖斯定律知,(反应I+反应II+反应III)2得 H=(H1+H2+H3)2=116kJmol 1。112019北京节选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i.CH4(g)+H2O(g)=CO(g)+3H2(g) H1ii.CO(g)+H2O(g)=CO2(g)+H2(g) H2iii

    14、.CH4(g)=C(s)+2H2(g) H3iii为积炭反应,利用H1和H2计算H3时,还需要利用_反应的H。【答案】(1) CH4 + 2H2O= 4H2 + CO2 C(s)+CO2(g)=2CO(g)【解析】(1)由于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反应物是甲烷和水蒸气,因而反应方程式为CH4 + 2H2O= 4H2 + CO2; 可得CH4(g)+CO2(g)=2CO(g)+2H2(g),设为,用 可得C(s)+CO2(g)=2CO(g),因为还需利用C(s)+CO2(g)=2CO(g)反应的焓变。122019天津节选多晶硅是制作光伏电池的关键材料。以下是由粗硅制备多晶硅

    15、的简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硅粉与在300时反应生成气体和,放出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的电子式为_。将氢化为有三种方法,对应的反应依次为: (4)反应的_(用,表示)。温度升高,反应的平衡常数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 (4) 减小【解析】【分析】I.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标注出各物质的状态,要将热化学方程式中焓变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本题的反应温度需要标注为条件;II.(4)此问是盖斯定律的简单应用,对热化学方程式直接进行加减即可。【详解】I.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态的Si、气态的HCl,生成的是气态的SiHCl3和氢气,反应条件是300,配平后发现SiHCl3的

    16、化学计量数恰好是1,由此可顺利写出该条件下的热化学方程式:Si(s)+3HCl(g) SiHCl3(g)+H2(g) H= 225kJmol 1;SiHCl3中硅与1个H、3个Cl分别形成共价单键,由此可写出其电子式为:,注意别漏标3个氯原子的孤电子对;II.(4)将反应反向,并与反应直接相加可得反应,所以H3=H2 H1,因H20,所以H3必小于0,即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而放热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8电化学及其应用专题08 电化学及其应用12019新课标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

    17、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由生物燃料电池的示意图可知,左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MV+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MV2+,电极反应式为MV+e= MV2+,放电生成的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H2反应生成H+和MV+,反应的方程式为H2+2MV2+=2H+2MV+;右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MV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18、生成MV+,电极反应式为MV2+e= MV+,放电生成的MV+与N2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NH3和MV2+,反应的方程式为N2+6H+6MV+=6MV2+NH3,电池工作时,氢离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向正极移动。【详解】A项、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选用酶作催化剂,条件温和,同时利用MV+和MV2+的相互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可提供电能,故A正确;B项、左室为负极区,MV+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MV2+,电极反应式为MV+e= MV2+,放电生成的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H2反应生成H+和MV+,反应的方程式为H2+2MV2+=2H+2MV+,故B错误;C项、右室为正极区,MV2+

    19、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V+,电极反应式为MV2+e= MV+,放电生成的MV+与N2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NH3和MV2+,故C正确;D项、电池工作时,氢离子(即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向正极移动,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原池原理的应用,注意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和离子流动的方向,明确酶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22019新课标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可以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2O(l) ZnO(s)+2Ni(OH)2(s)。下列

    20、说法错误的是A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OH(aq)eNiOOH(s)+H2O(l)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aq)2eZnO(s)+H2O(l)D放电过程中OH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答案】D【解析】A、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强,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A正确;B、充电相当于是电解池,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阳极是Ni(OH)2失去电子转化为NiOOH,电极反应式为Ni(OH)2(s)OH (aq) e NiOOH(s)H2O(l),B正确;C、放电时相当于是原电

    21、池,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负极反应式为Zn(s)2OH (aq) 2e ZnO(s)H2O(l),C正确;D、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放电过程中OH 通过隔膜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D错误。答案选D。32019天津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比能量锌碘溴液流电池,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中贮液器可储存电解质溶液,提高电池的容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a电极反应为B放电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大C充电时,b电极每增重,溶液中有被氧化D充电时,a电极接外电源负极【答案】D【解析】【分析】放电时,Zn是负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 Zn2,正极反应式为I2B

    22、r +2e =2I +Br ,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Br +2I 2e =I2Br 、阴极反应式为Zn2+2e =Zn,只有阳离子能穿过交换膜,阴离子不能穿过交换膜,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放电时,a电极为正极,碘得电子变成碘离子,正极反应式为I2Br +2e =2I +Br ,故A正确;B、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I2Br +2e =2I +Br ,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大,故B正确;C、充电时,b电极反应式为Zn2+2e =Zn,每增加0.65g,转移0.02mol电子,阳极反应式为Br +2I 2e =I2Br ,有0.02molI 失电子被氧化,故C正确;D、充电时,a是阳极,应与外电源的正极相

    23、连,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会根据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判断正负极是解本题关键,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易错选项是B,正极反应式为I2Br +2e =2I +Br ,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大。42019江苏将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被氧化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B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C活性炭的存在会加速铁的腐蚀D以水代替NaCl溶液,铁不能发生吸氧腐蚀【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所给条件可知,本题铁发生的是吸氧腐蚀,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O2

    24、+2H2O +4e=4OH;据此解题;【详解】A.在铁的电化学腐蚀中,铁单质失去电子转化为二价铁离子,即负极反应为:Fe2e=Fe2+,故A错误;B.铁的腐蚀过程中化学能除了转化为电能,还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故B错误;C.活性炭与铁混合,在氯化钠溶液中构成了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加速了铁的腐蚀,故C正确;D.以水代替氯化钠溶液,水也呈中性,铁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易发生吸氧腐蚀,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C.【点睛】本题考查金属铁的腐蚀。根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可判断电化学腐蚀的类型,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条件下,铁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为析氢腐蚀,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2H+ +2e=H2

    25、;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或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O2+2H2O +4e=4OH。52019浙江4月选考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Zn2+向Cu电极方向移动,Cu电极附近溶液中H+浓度增加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C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D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答案】A【解析】A.Zn较Cu活泼,做负极,Zn失电子变Zn2+,电子经导线转移到铜电极,铜电极负电荷变多,吸引了溶液中的阳离子,因而Zn2+和H+迁移至铜电极,H+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变H2

    26、,因而c(H+)减小,A项错误;B. Ag2O作正极,得到来自Zn失去的电子,被还原成Ag,结合KOH作电解液,故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B项正确;C.Zn为较活泼电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锌溶解,因而锌筒会变薄,C项正确;D.铅蓄电池总反应式为PbO2 + Pb + 2H2SO4 2PbSO4 + 2H2O,可知放电一段时间后,H2SO4不断被消耗,因而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D项正确。故答案选A。62018海南一种镁氧电池如图所示,电极材料为金属镁和吸附氧气的活性炭,电解液为KOH浓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总反应式为:2

    27、MgO22H2O2Mg(OH)2B正极反应式为:Mg2eMg2C活性炭可以加快O2在负极上的反应速率D电子的移动方向由a经外电路到b【答案】BC【解析】A. 电池总反应式为:2MgO22H2O2Mg(OH)2,不符合题意;B. 正极应该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O2+4e-+4OH-=2H2O,符合题意;C.氧气在正极参与反应,符合题意;D.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移向正极,该反应中a为负极,b为正极,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C。【点睛】尽管原电池外观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即要紧紧抓住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28、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这一基本规律。72018新课标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应该先根据题目叙述和对应的示意图,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再根据正负极的反应要求进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A题目叙述为: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电极处反应,说明电池内,Li+向多孔碳电极移

    29、动,因为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多孔碳电极为正极,选项A错误。B因为多孔碳电极为正极,外电路电子应该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电极(由负极流向正极),选项B错误。C充电和放电时电池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应该相反,放电时,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充电时向锂电极移动,选项C错误。D根据图示和上述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应该是O2与Li+得电子转化为Li2O2-X,电池的负极反应应该是单质Li失电子转化为Li+,所以总反应为:2Li + (1)O2 Li2O2-X,充电的反应与放电的反应相反,所以为Li2O2-x 2Li + (1)O2,选项D正确。点睛: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可充电电池问题。对于此类问题,还可以直接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而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本题明显是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所以通氧气的为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07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