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平法制图.docx

    • 资源ID:4761109       资源大小:32.1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平法制图.docx

    1、平法制图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平法制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谈谈对平法制图的认识及理解 学生姓名: 马永丽 学 号: 120996117 学 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1209961 指导教师: 岳鹏威 2013年 5 月 21 日谈谈对平法制图的认识和理解一、 “平法”制图的含义“平法制图”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的图示方法简称。它是目前设计框架、剪力墙等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通用图示方法。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表达直接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二、 平法

    2、制图发展历程 1996年11月,建设部批准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96G101,在批准之日向全国出版发行。 2000年7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96G101修版为00G101。 2003年1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0G101依据国家2000系列混凝土结构新规范修版为03G101-1。 2003年7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编制完成,经建设部批准向全国出版发行。 2004年2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G101-3(筏形基础)编制完成,经建设部批准向全国出版发行。 2004年11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G101-

    3、4(现浇混凝土楼面板与屋面板)编制完成,经建设部批准向全国出版发行。 2006年9月,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编制完成,经建设部批准向全国出版发行。三、 平法制图图集使用范围 03G101-1(柱墙梁构件的节点构造) 03G101-2(平法楼梯构造) 04G101-3(筏形基础及基础梁构造) 04G101-4(现浇楼面与屋面板构造) 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四、平法制图的基本原理平法制图是一个视全部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为一个整体的主系统,而主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包括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个系统既具有明确的层

    4、次性,又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和相对的完整性。(一)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基础和柱子之间,墙、梁和板之间,而他们又均为完整的子系统(二)关联性主要表现在:柱、墙以基础为支座,体现了柱、墙与基础的相互关联性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的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梁板与梁的关联(三)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而无柱或墙的设计内容;柱、墙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筋)而无梁的设计内容;梁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锚固在支座内的纵筋)而无板的设计内容;板自成体系,仅有板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锚固在支座内的纵筋)五、平法制图的总则(一)为了规范使用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保证

    5、按平法设计绘制的结构施工图实现全国统一,确保设计、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制图规则。(二)本图集制图规则适用于基础顶面以上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框架、剪力墙、梁、板(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三)当采用本制图规则时,除遵守本图集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四)按平法设计绘制的施工图,一般是由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构成,但对于复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尚需增加模板、开洞和预埋件等平面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增加剖面配筋图。(五)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按照各类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在按结构(标准)层绘制

    6、的平面布置图上直接表示各构件的尺寸、配筋。出图时,宜按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他构件的顺序排列。(六)在平面布置图上表示各构件尺寸和配筋的方式,分平面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三种。(七)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将所有柱、剪力墙、梁和板等构件进行编号,编号中含有类型代号和序号等。其中,类型代号的主要作用是指明所选用的标准构造详图;在标准构造详图上,已经按其所属构件类型注明代号,以明确该详图与平法施工图中该类型构件的互补关系,使两者结合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图。(八)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当用表格或其他方式注明包括地下和地上各层的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

    7、的结构层号。其结构层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在单项工程中必须统一,以保证基础、柱与墙、梁、板、楼梯等用同一标准竖向定位。为方便施工,应将统一的结构层楼面标高和结构层高分别放在柱、墙、梁等各类构件的平法施工图中。注:结构层楼面标高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面和楼面标高值扣除建筑面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高,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层号对应一致。(九)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准确无误地按平法施工图进行施工,在具体工程施工图中必须写明以下与平法施工图密切相关的内容:1.注明所选用平法标准图的图集号(如本图集号为11G101-1),以免图集升版后在施工中用错版本。2.写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3.当抗震设计时,应写明抗震设

    8、防烈度及抗震等级,以明确选用相应抗震等级的标准构造详图;当非抗震设计时,也应注明,以明确选用非抗震的标准构造详图。4.写明各类构件在不同部位所选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钢筋级别,以确定相应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及最小搭接长度等。当采用机械锚固形式时,设计者应指定机械锚固的具体形式、必要的构件尺寸以及质量要求。5.当标准构造详图有多种可选择的构造做法时写明在何部位选用何种构造做法。当未写明时,则为设计人员自动授权施工人员可以任选一种构造做法进行施工。例如:框架顶层端节点配筋构造、复合箍中拉筋弯钩做法、无支撑板端部封边构造等。某些节点要求设计者必须写明在何部位选用何种构造做法,例如:非框架梁(板

    9、)的上部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需注明“设计按铰接”或“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地下室外墙与顶板的连接、剪力墙上柱QZ纵筋构造方式等、剪力墙水平钢筋是否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算等。6.写明柱(包括墙柱)纵筋、墙身分布筋、梁上部贯通筋等在具体工程中需接长时所采用的连接形式及有关要求。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其平面位置及层数。7.写明结构不同部位所处的环境类别。8.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9.设置后浇带时,注明后浇带的位置、浇筑时间和后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以及其他特殊要求。10.当柱、墙或梁与填充墙需要拉结时,其构造详图应由设

    10、计者根据墙体材料和规范要求选用相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或自行绘制。11.当具体工程需要对本图集的标准构造详图做布局变更时,应注明变更的具体内容。12.当具体工程中有特殊要求时,应在施工图中另加说明。(十)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搭接和锚固长度,除在结构施工图中另有注明者外,均需按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中的有关构造规定执行。六、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一)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1.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2.柱平面布置图,可采用适当比例单独绘制,也可与剪力墙平面布置图合并绘制。3.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按平法制图的总则中的第八条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

    11、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尚应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二)列表注写方式1.列表注写方式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一般只需采用适当比例绘制一张柱平面布置图,包括框架柱、框支柱、梁上柱和剪力墙上柱),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有时需要选择几个)截面标注几何参数代号;在柱表中注写柱编号、柱段起止标高、几何尺寸(含柱截面对轴线的偏心情况)与配筋的具体数值,并配以各种截面形状极其箍筋类型图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2.柱表注写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柱编号,柱编号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柱编号柱类型代号序号框架柱KZXX框支柱KZZXX芯柱XZXX梁上柱LZXX剪力墙上柱QZXX 注:

    12、编号时,当柱的总高、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对应相同,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仍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但应在图中注明截面与轴线的关系。(2)注写各段柱的起止标高,自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根部标高系指基础顶面标高;梁上柱的根部标高系指梁顶面标高;剪力墙上柱的根部标高为墙顶面标高。 注:对剪力墙上柱QZ 平法制图图集提供了“柱纵筋锚固在墙顶部”、“柱与墙重叠一层”两种构造做法,设计人员应注明选用哪种做法。当选用“柱纵筋锚固在墙顶部”做法时,剪力墙平面外方向应设梁。(3)对于矩形柱,注写柱截面尺寸bxh及与轴线关系的集合参数代号b1、b2和h1、h2的

    13、具体数值,需对应于各段柱分别注写。其中b=b1+b2,h=h1+h2。当截面的某一边收缩变化至与轴线重合或偏到轴线的另一侧时,b1、b2、h1、h2中的某项为零或为负值。 对于圆柱,表中bxh一栏改用在圆柱直径数字前加d表示。为表达简单,圆柱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也用b1、b2和h1、h2表示,并使d=b1+b2=h1+h2。对于芯柱,根据结构需要,可以在某些框架柱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在其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分别引注其柱编号)。芯柱截面尺寸按构造确定,并按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施工,设计不需注写;当设计者采用与本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芯柱定位随框架柱,不需要注写其与轴线的几何关系。(4)注写柱

    14、纵筋。当柱纵筋直径相同,各边根数也相同时(包括矩形柱、圆柱和芯柱),将纵筋注写在“全部纵筋”一栏中;除此之外,柱纵筋分角筋、截面b边中部筋和h边中部筋三项分别注写(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5)注写箍筋类型号及箍筋肢数,在箍筋类型栏内注写按本规则的箍筋类型号与肢数。(6)注写柱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与间距。当为抗震设计时,用斜线“/”区分柱端箍筋加密区与柱身非加密区长度范围内箍筋的不同间距。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标准构造详图的规定,在规定的几种长度值中取其最大者作为加密区长度。当框架节点核芯区内箍筋与柱端箍筋设置不同时,应在括号中注明核芯区箍筋直径及间距

    15、。【例】10100/250,表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答:10100/250(12100),表示柱中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为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2,间距为100。3.具体工程所设计的各种箍筋类型图以及箍筋符合的具体方式,需画在表的上部或图中的适当位置,并在其上标注与表中相对应的b、h和类型号。注:当为抗震设计时,确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以及箍筋肢距的要求。(三)截面注写方式1.截面注写方式,系在柱平面布置图的柱截面上,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

    16、一个截面,以直接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2.处对芯柱之外的所有柱截面按本规则的规定进行表号,从相同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按另一种比例原位放大绘制柱截面配筋图,并在各配筋图上继其编号后再注写截面尺寸bxh、角筋或全部纵筋(当纵筋采用一种直径且能够图示清楚时)、箍筋的具体数值(箍筋的注写方式同本规则第(二)条第6款),以及在柱截面配筋图上标注柱截面与轴线关系b1、b2、h1、h2的具体数值。当纵筋采用两种直径时,需再注写截面各边中部筋的具体数值(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在一侧注写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当在某些框架柱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在其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

    17、芯柱时,首先按照本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号,继其编号之后注写芯柱的起止标高、全部纵筋及箍筋的具体数值(箍筋的注写方式同本规则),芯柱截面尺寸按构造确定,并按标准构造详图施工,设计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与本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芯柱定位随框架柱,不需要注写其与轴线的几何关系。3.在截面注写方式中,如柱的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相同,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但此时应在未画配筋的柱截面上注写该柱截面与轴线关系的具体尺寸。(四)其他1.当按本规定绘制柱平面布置图时,如果局部区域发生重叠、过挤现象,可在该区域采用另外一种比例绘制予以消除。七、柱平法常见的问题分析(一)柱钢筋锚入基础的

    18、问题03G101-1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的柱纵筋的构造要求讲的比较详细,但是对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此类问题查看了一些混凝土构造手册之类也找不到详细的介绍,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1.当纵筋伸入基础(承合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架)的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个laB还是更多?(甚至有人提出1.5倍的laB)2.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是否可以“直锚”而不必进行弯锚,有的人说可以“直锚”,但又有的人说必须拐一个直角弯。3.如果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须“弯锚”的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人说是10d,而在03G101-1图集“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弯折

    19、长度为12d,这个规定是否可以用于基础?4.同样在03G101-1图集“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规定“直锚部分长度“不小于0.5laB,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5.当基础梁的梁高大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可以不伸到梁的底部,是这样吗?6.当基础梁的梁高小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须伸到梁的底部,然后拐一个直角弯,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合适,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规定的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查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否小于前面规定的“最小直锚长度”,是这样吗?答:所提问题将会在“笩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3、-4”中得到答案

    20、,即1和5柱纵筋一般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特厚基础(2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的钢筋时,基础有飞边的所有柱和基础无飞边的中柱的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2和3当柱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要求弯折12d;4和6梁上柱纵筋的锚固要求亦适用于柱在基础中的锚固,但要求柱纵筋“坐底”。(二)施工中遇到的柱主筋大变小的问题问:当柱子采用电液压力焊时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碰焊14mm的钢筋能不能?答:25mm碰焊14mm,直径相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如果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钢筋对焊无限制规定的话,建议直径相差不要超过两级(25与20或18与14)。(三)柱伸入承合梁或

    21、基础梁中,是否设置箍筋?不需加密?此箍筋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明确标示,就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在施工图中明确表出,则施工人员如何执行?现在的情况是各人有各的做法,例如:有的人设置两根箍筋,有的人只设置一根箍筋。答:要设置不少于两道箍筋,但不需要加密。箍筋的作用是保持柱纵筋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钢筋笼的定位不受扰动。(四)柱上端“非连接区”?G101图集规定柱的下部,即在楼板梁的上方有一个“非连接区”(是个箍筋加密区),纵筋的接头只能在“非连接区”以上部位(也就是柱的中部)进行,然而图集没有规定在柱的上部有没有“非连接区”?【例】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或者在柱梁的交叉部位允许

    22、不允许纵筋连接?事实上,有的施工人员在上述的柱上部区域进行了钢筋接头,这样,他在柱中都有一个钢筋接头,在柱上部又有一个钢筋接头,违背了“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的规定。不过,上述规范的用语是“不宜”,并没有强制规定。因此,上述柱纵筋的接头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执行?其中有什么理论依据?答:规范对此规定是“不宜”,未做强制规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规定偏严,对保证质量有好处,如果难以做到,结构设计师可以对此规定进行变更,规范用语“不宜”,反映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对于执行与否,结构设计师有抉择权利。八、钢筋平法制图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钢筋需搭接在箍筋非加密区,在全高加密的情况下可以

    23、突破上述规定,避开两端、在中间区可以连接。柱筋焊接时两根钢筋级差不超过两级,若级差超过两级,可以等截面代换。(二)两根钢筋交叉时允许两根钢筋紧挨在一起,因为紧挨在一起的是点,而握裹考虑的是线和面。(三)柱冒顶时钢筋直接通上去,若柱顶没有梁,则12d弯折也不要。柱钢筋收边尽量采用节点模式,往外侧收边,减少柱内钢筋拥挤程度,柱钢筋有效封边即可。(四)柱箍筋复合方式很合理,任何一个局部重叠的部位钢筋均不超过两层,尽可能减少了两根钢筋并排出现的概率和长度。因为两排钢筋并排出现时,两根钢筋之间存在一条暗缝,存在隐患,混凝土也无法做到对钢筋的360的握裹,柱箍筋首先由一个最大的箍筋包起来,其余可以全部用拉

    24、筋,必须拉住主筋和纵筋。(五)拉筋和单肢箍筋的概念不同,单肢箍筋没必要勾住所有(纵向、横向)的钢筋,而拉筋则必须勾住所有钢筋。九、剪力墙的含义、作用及墙中钢筋问题所谓剪力墙是指能够抵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力的一种措施。抗震是通过第一道防线剪力墙,然后通过第二道防线柱子。拐角钢筋不允许在角部搭接。钢筋尽量配到边沿,形成端柱、暗柱等,端柱、暗柱也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剪力墙钢筋底部加强区不搭接。剪力墙中钢筋的问题:(一)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大,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小。当剪力墙的暗柱很长时,剪力墙水平筋和箍筋伸至剪力墙端部,除非设计者表明。剪力墙水平筋伸入端柱一个锚长即可(端柱计算参照框架柱)。(二)剪力墙最

    25、顶层的梁为墙顶连梁,箍筋箍到墙身里。剪力墙的水平筋肯定放在外侧,竖向筋放在内侧。(三)暗梁箍筋:剪力墙竖向筋和暗梁箍筋在同一层面上。框架梁顺到剪力墙中,形成边框梁BKL。(四)交叉暗撑箍筋根据标注和构造要求,暗撑为半个墙厚,墙薄时采用交叉钢筋。柱钢筋尽量用粗的,梁钢筋不要用太粗的。(五)洞口加强钢筋和剪力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和柱加强纵钢筋,不要将加强筋放在外边;竖向钢筋扣柱加强横钢筋。洞口加强筋放在剪力墙水平、纵向钢筋的内侧。洞口补强暗梁400高,为箍筋的中到中的尺寸(计算时需加两个箍筋的直径),宽度同暗梁宽。剪力墙纵筋锚入补强暗梁,为刚性条带,形成一完整封边。(六)连梁:用于剪力墙上的一种梁

    26、,分楼层连梁(楼面连梁)和屋面连梁(墙顶连梁)。连梁和连系梁不搭接,平法中不采用连系梁。拉梁是一种特殊的梁,非框架梁也非普通梁。十、梁平法(一)梁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1.梁平法施工图系在梁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框架梁的截面尺寸、配筋的一种方法。2.梁平面布置图,应分别按梁的不同结构层(标准层),将全部梁和与其相关联的柱、墙、板一起采用适当比例绘制。3.在梁平法施工图中,尚应按本规则的规定注明个结构层的顶面标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4.对于轴线未居中的梁,应标注其偏心定位尺寸(贴柱边的梁可不注)。(二)平面注写方式1.平面注写方式,系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

    27、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平面注写包括几种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2.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 几项组成,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梁编号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是否带有悬挑楼层框架梁KLXX(XX)、(XXA)或(XXB)屋面框架梁WKLXX(XX)、(XXA)或(XXB)框支架KZLXX(XX)、(XXA)或(XXB)非框架梁LXX(XX)、(XXA)或(XXB)悬挑梁XLXX井字梁JZLXX(XX)、(X

    28、XA)或(XXB)注:(XXA)为一端有悬挑,(XX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例】KL7(5A)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L9(7B)表示第9号非框架梁,7跨,两端有悬挑。3. 梁集中标注的内容,按梁的编号、断面尺寸、箍筋、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梁顶面标高高差等内容依次标注。其中前五项为必注值,最后一项有高差时标注,无高差时不注。(1)梁的编号按表规定标注。(2)断面尺寸,当为等断面梁时,用 B*h表示;当悬臂梁采用变截面高度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 , 为根部高度, 为端部较小的高度;当为加腋梁时,用 表示,其中 为腋长,

    29、 为腋宽。(3)梁的箍筋,包括箍筋的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间距和肢数时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写在括号内。【例】8100/200(2)表示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直径为8,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双肢箍。8100(4)/150(2)表示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直径为8,加密区间距为100mm,四肢箍,非加密区为间距150mm,双肢箍。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箍筋间距及肢数时,

    30、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与肢数),在斜线后注写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例如:108100(4)/200(2)表示直径为8的箍筋,梁支座两端各有10个四肢箍,间距为100mm;梁跨中部分箍筋为双肢,间距200mm。(4)梁的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确定。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采用加号“+”将两者相联,注写时须将梁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全部写入括号内,因为架立筋与支座纵筋的搭接与纵筋之间的搭接长度是不同的。如2 20+(

    31、212)常用于四肢箍时,2 20为梁角部通长筋,212为架立钢筋。单跨非框架梁时的架立筋不必加括号。当梁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且多数跨相同时,可同时标注上部与下部通长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通长筋隔开来,少数跨不同时,采用原位标注。例如2 18;2 20表示上部配置2 18通长筋,下部配置2 20通长筋。(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当梁腹板高度 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此项注写以大写字母G打头,紧跟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如G412表示梁每侧各配置212纵向构造钢筋。当梁侧面需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紧跟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并同时满足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要求而不重复配置。如N4 14表示梁每侧各配置2 14受扭纵筋。受扭纵筋应按受拉考虑锚固与搭接,而架立钢筋锚固与搭接长度可取15 。(6)梁顶面标高相对于该结构楼面标高的高差值,有高差时,将其写入括号内。如(-0.100)表示梁面标高比该结构层标高低0.1m。4.梁原位标注内容为梁支座上部纵筋、下部纵筋、附加箍筋或吊筋及对集中标


    注意事项

    本文(平法制图.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