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

    • 资源ID:545156       资源大小:41.4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

    1、唐代对安南之治理唐代对安南之治理朱达钧探讨唐代对安南之治理,首先必须对安南之建置名称及沿革,作一番探讨,以了解交州之历代变革,及唐代的交州以安南着称之确切时间,及交州都督、安南都护之职责以观察其重要性。再探讨唐代安南地区的蛮乱与外患问题,来分析中央对於安南乱事之因应对策。一、安南建置名称及沿革(一)交州之历代沿革交趾之名称,在尚书、淮南子、史记均有记载,但所记毕竟属远古时代,传说成份较浓,未必指得就是唐代的安南,或现今的北越一带,而後汉书引礼记一书,记载交趾之习俗,已提到交趾在南方,据此书云: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南蛮之风俗,因男女同川而浴,而名为交趾。交趾乃交

    2、州之前身,自古就为百越族聚居之地,因越人足大趾广,两足合立而交,亦名为交趾,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云:交州今为安南都护府理所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前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刺史,士燮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吴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後又徙於交趾。晋太康中,

    3、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汉代之交趾,本属化外之地,不以州称之,直至後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共同上奏请立交州,交趾之地才称之以州。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短暂的将交州一分为二: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属交州;南海、郁林、苍梧属广州。後又罢废广州,其地又归属交州,但治所设於广州之番禺,後又迁回交趾。东晋太康年间,交州治所迁龙编(今北越河内)。隋代也有更换,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原交趾郡改为玉州,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於此地设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玉州复为交趾郡。(二)唐代之交州以安

    4、南着称隋末丘和为交趾太守,於唐高祖李渊开国後之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奉表归国,据旧唐书云:大业末黄门侍郎裴矩奏言:丘和历居二郡,皆以惠政着闻,宽而不扰。炀帝从之,遣和为交趾太守。既至,抚诸豪杰,甚得蛮夷之心。会炀帝为化及所弑,鸿胪卿甯长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於萧铣会隋骁果自江都还者,审知隋灭,遂以州从铣。及铣平,和以南海之地归国。诏使李道裕即授上柱国、爵国公、交州总管。和遣司马高士廉奉表请入朝,诏许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将交州总管府改为交州都督府,仍据同书云: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至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初於缘边及军事

    5、要冲设置总管府,实因全国兵马倥偬,天下尚未底定,总管府其功能性较侧重於军事意义,非如改制後之都督府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为主。安南正式之通称虽始於唐代,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就已有安南之名词,据三国志云: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交址九真夷贼攻没城邑,交部骚动。以(袁)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当时的交州刺史为袁胤,以冠上安南校尉之官衔,此乃最早有安南之称谓。又据南齐书云:诏曰:林邑当根纯乃诚款到,率其僚职,远绩克宣,良有可嘉。宜沾爵号,以弘休泽,可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范杨迈子孙范诸农率种人攻当根纯,复得本国。十年,以诸农为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又据梁书云:诏曰:扶南

    6、王憍陈如闍耶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诚远着,重译献賝,宜蒙酬纳,班以荣号,可安南将军、扶南王。以上得知,安南校尉、安南将军之官名,不仅是头衔而已,且带有地方名称之色彩浓厚,所加之封号已含盖交州、扶南、林邑等地,足见安南之名称,可谓其来有自。唐代早在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以後,交州已有安南府之名称。当时之交州都督府尚未更名为安南都护府,且对当时交州地区之行政统属,做了一次调整,据旧唐书云:永徽後,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又据唐会要云:调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以上得知,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至655年)以後,交州(安

    7、南府)与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并列为岭南五管,受广州都督府统辖。至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交州都督府才正式改为安南都护府而着称。又据旧唐书所记,是否得以说明,广州都督已是安南都护之上司?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汉帅府在交州,唐在广州。汉代岭南地区之最高行政机构,设在交州。在经历六朝的发展後,广州地位已逐渐凌驾交州之上。到了唐代,岭南地区之最高行政机构,乃置於广州。虽然如此,安南都护府之地位仍有其重要性。安南与广州之间的关系,据旧唐书云: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就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

    8、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又於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全国正式分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使,此乃地方之监察机关。岭南道之采访使,设於广州,而安南属於岭南道,当然受岭南道采访使的监察。但必须注意的是,唐廷於边境设置之节度使、经略使等,以控管四夷之功能较为明显,安南都护府也是如此。所以,安南都护府在某些行政上虽受广州都督所监察,但安南都护府位於南陲边境,仍保有其行政上之独立性,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云: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理所,以绥靖夷獠。统略军,

    9、南海郡,系本州城内有经略军五千四百人。清海军,恩平郡,管兵一千人。容管经略使,普宁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镇南经略使,安南都护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经略使,郎宁郡,管兵一千七百人。因此,安南都护府处於缘边地带,於同年设置节度经略使,为的是绥靖地方,控管夷獠。安南都护府在中唐时期,又经过名称之变更,据新唐书云:安南中都护府,交趾郡,武德五年曰交州,治交趾。调露元年曰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日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复为安南府。宝历元年徙治宋平。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置安南都护府,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更号为镇南都护府,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又恢复为安南都护府。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

    10、年),因南诏侵寇安南,中央对於安南都护府之行政隶属,又做了一番调整,据资治通监云:岭南旧分五管,广、桂、邕、容、安南,皆隶岭南节度使,蔡京奏请分岭南为两道节度使,从之。五月,敕以广州为东道,邕州为西道,又割桂管龚、象二州,容管藤、岩二州隶邕管。寻以岭南节度使韦宙为东道节度使,以蔡京为西道节度使。南诏侵略安南,唐廷为保岭南道,於是将岭南道一分为二,东道治所在广州,西道治所在邕州,且扩大了邕管之辖区范围,安南都护府则隶属於岭南西道,此举乃为了方便岭南西道之军事调度,以抗南诏。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86年),高骈收复安南,唐廷於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从此安南以静海军节度使称之,据新唐书云:进(高)骈检

    11、校刑部尚书,仍镇安南,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因此,唐代安南之行政组织,经过数度的更换,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交州总管府,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为交州都督府。盛唐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以後将交州列为岭南五管之安南府,交州已有安南之名称;高宗调露元年(公年679年)正式将交州都督府改制为安南都护府。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更号为镇南都护府,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又恢复为安南都护府。到了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於安南都护府设置静海军节度使,直至唐终。(三)交州总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之职权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前隋交趾

    12、太守丘和奉表归唐,唐廷於当地设置交州总管府,据旧唐书云: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由此可知,唐廷於缘边及军事要冲地带设置总管府,其职权在军戎,交州总管之职权乃统领管内各州军队,与属州刺史的上下行关系,则仅限於军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置为交州都督府之职掌,据旧唐书云: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部内有笃学异能闻於乡闾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惕,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其吏在官,公廉正己,清直守节者,

    13、必谨而察之;其贪贿谄谀,求名循私者,亦谨而察之,皆附於考课,以为褒贬。若善恶殊尤者,随即奏闻。若狱讼之疑议,兵甲兴造便宜,符瑞尤异,亦以上闻。其常则申於尚书省而已。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精诚感通,志行闻於乡闾者,亦具以申奏,表其门闾。其孝悌力田,颇有词学者,率与计偕。其所部有须改更,得以便宜从事。若亲王典州,及边州都督刺史不可离州局者,应巡属县,皆委上佐行焉。又据新唐书云: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以上得知,交州都督的职权,在军政方面,有徵调民兵、督造器械、後勤补给之权,平时镇守交州,遇有乱事,还须上奏中央授予权力,才可弭平寇乱。除了都督诸州军事外,在民政方面,只处理

    14、本州之民政事务,与州刺史职权相同,如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疾苦等职责,对於交州都督府所属各州应并未有民政权,仅在遇到乱事或战时,交州都督对其属州才有军事调度权。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交州都督府改为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之职权,据旧唐书云: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唐廷置都督府是设於沿边和战略要地的军事机构,负有一定的行政职权。而都护府,其用意在於调和诸蕃部落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性,而施予不同之治理政策,为专门管理羁靡府州县的特别行政机构。安南都护府也是如此,对於南方诸蛮

    15、须抚恤安慰,可谓具有招抚诸蛮之归化事宜,尚有弭平外寇之侵扰,及对叛离份子加以讨伐之职权。唐代交州都督及安南都护,兼具有招抚南方诸蛮归唐向化之职责。因此,唐廷为了能够招谕南陲边境之蛮獠部落,其职权当然就落在交州都督府,及改制後的安南都护府身上了,而安南都护在招谕诸蛮归化之职权,较改制前之交州都督更加明显。安南都护之职权与前制之交州都督最大不同点,在於安南都护特别重视调和诸蛮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性,而对诸蛮部落实行不同之治理政策。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笼州之龚固兴招谕生蛮,据旧唐书云:笼州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笼州大同县人龚固兴招慰生蛮,置笼州。天宝元年,改为扶南郡。乾元元年,复为笼州。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岛中,去日南郡约七千里,在林邑国西三千里。其王,贞观中遣使朝贡,故立笼州招置之。遥取其名,非正扶南国也。仍据同书云:环州下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开拓生蛮,置环州,以环国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正平郡,乾元元年,复为环州。环州之设立,也是由於清平公李弘节招谕。由此可见,李弘节之权责颇大,查史书并未记载李弘节担任过交州都督一事,其应曾担任过交州都督,才得以招谕蛮族归化?


    注意事项

    本文(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