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1.docx

    • 资源ID:5530670       资源大小:36.1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1.docx

    1、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1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XX省09年07月名词解释题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

    2、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与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

    3、视了艺术家的个性。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同时,它们又是两门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特殊心理审美心理。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

    4、,它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从研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学更带有自然科学性质,它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而文艺心理学面对情感色彩强烈和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要达到定量和定性难度是很大的。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名词解释:1审美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的原则。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立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唤醒理论贝里尼在60年代提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人的审美愉悦是由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

    5、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3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4俄狄浦斯情结四川省05年十月已考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XX省09年7月已考5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着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控

    6、制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的特征。6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XX省09年7月已考7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都是原型。8自卑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绪,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无助,但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的挫伤才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9镜像阶段拉康提出的著名理论。即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大约6-18个月就进入

    7、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即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并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婴儿和镜子的合一。10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的两条重要原则之一。即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11表现性表现性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说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12知觉概念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即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

    8、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13简化原则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观点,即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14需要层次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15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16高峰体验马期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

    9、乐至极的体验。XX省09年7月已考17决定论原则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18意识和活动同一原则由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二、问答题:1、试具体谈谈费希纳的某一审美原则。答:费希纳的16种审美原则中的第四种: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如果矛盾重重,人们就陷入苦苦思索中而不得要领,是不会产生审美情感的,或者内容是虚假而美丽的,人们开

    10、始何许也会有审美情感,而一旦发现事物真相,只能产生被欺骗和愤怒的感情。2、如何评价实验派的文艺心理学研究?答:在实验艺术心理学这一令人略感新奇和依然陌生的研究圈中,虽然对艺术活动至关重要的情感动机和人格均末或暂无可能充分涉与,但是它的前进步态还是明显可辨的。它的第一进展组成的过程总是要呈现为渐进的链式的结构。虽然和艺术心理学的第一种分支研究一样,实验的艺术心理学的第一个成果同时也会是人们抱憾的一种目标。不过,类似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理想的期待。3、梦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答:首先,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而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倾向。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

    11、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意是呈现视觉的形象,绝少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与记忆相关的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其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中,也就是说,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东西;第四,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梦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总是有所指涉,有所意味。4、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答: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在今天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怀疑,但是却又被外行地运用于艺术问题和美学,而且经常是以一种错综的或歪曲的方式去运用,因此,有人坚决反对把

    12、精神分析运用于艺术之上。但是,如果谨慎地应用同时又不排斥其他资料,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解释依然是深刻的解释。5、谈谈原型特定文化的关系。答:艺术中的母亲原型之所以能独立地形成,同人类寻求保护和得到养育的集体无意识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母亲原型就更具有普遍的力量。不过,由于母亲这种预先形成的心像在不同的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现实关系中存在,就逐渐呈现为不同的确定性形象,与此同时也就产生变体,但是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定向,那就是它们几乎都意味着养育、保持、帮助、献身和肥沃、丰饶等,而这些不能不说是人类有关母亲的集体无意识内容。正是这种深层的东西成了母亲原型在艺术中成为永恒的感人至深的

    13、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6、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和超越。答: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心中总是拥有着某种目标,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以与无能和创造等。在这里,想象的目标越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7、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答: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

    14、个完整的图形,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二,同形论,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8、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答:当人们看到某种客观物体或景物时,这些客观物体或景物的结构形态会通过观察者的视觉系统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生理力的活跃,这种生理力就构成了类似物体或景物结构的内在形式。当这种生理力的内在结构形式被观察者的心理所体验到时,尽管观察者体验到的是自己大脑皮层上的变化,但他却认为是体验到了来自物体或景物的性质。在心与物之间有了这层以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变化为中介的关系,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便被沟通了。

    15、9、为什么马斯洛的心理学是第三思潮?答:由于马斯洛的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10、谈谈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答: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是超越性体验的世界,是人们直接了解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层次,是同人类的终极价值与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在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中,艺术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对于存在性价值的提升与实现,艺术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间接的,因为

    16、存在性价值更是艺术以外的重大问题。1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特征?答:一是决定论的原则;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12、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答:在维戈茨基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他认为“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以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他指出:“审美反

    17、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一、名词解释:1艺术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2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与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

    18、识、童志等。4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5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6超越体验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7孤独体验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8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9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

    19、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二、问答题:1、体验有哪些特牲?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XX省09年7月简答题已考答:一、体验有生命性、情感性、“忘我、“反刍等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意蕴性、“移情和“诗意等特性是同构对应的。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凝结了个体体验的诸种特性。没有艺术家个体的体验的特性,艺术活动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正是作家的个体体验的凝结与表现。2、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四川省05年10月已考答:艺术体验的生成具有以下特征: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3、回忆: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总之,艺术家的

    20、体验是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心理之流。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答: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童年经验有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5童年经验包蕴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因而,童年经验作

    21、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4、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答: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确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缺失激发着认知活力。缺失使艺术家深感痛苦,同时往往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的缺乏性体验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5、试述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相互转化的机制。答: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主要是通过成就动机形成的。成就动机,是人在某种强烈的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下,希望倾其一生,实现自我价值,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成就动机的萌生,往往是从社

    22、会和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开始的。成就动机萌生后,艺术家在直觉中所品咂到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成果,与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都可能倾注进去。成就动机实现以前或难以达到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现为极度的焦虑。不管征服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斗争,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6、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有何意义?答: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常常需要做出牺牲,这即是对实用功利的一种超越。只有超越了实用功利才能达到艺术创作成就高峰,才能取

    23、得真正的成功。7、是否只有信仰XX的人才有神秘体验?为什么?答:不是的。因为由神秘体验进入归依体验,丰富多样,因人而异,一般依据其归依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二是向XX的归依;二是向自然的归依;三是向童年的归依。所以说,并不是只有信仰XX的人才有神秘体验。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一、名词解释:1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有二:驱动性、潜动性。2显动机在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显动机就是艺术家宣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力量,主要特征有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三者。3动机簇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

    24、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4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丛簇现象。5癫狂状态指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出现的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创作主体似乎进入了一种非自觉创作的精神状态,而癫狂的奇异性主要就表现在这如痴如狂、物我不分、意不由已、情不自禁的非自觉精神状态上面。6艺术深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XX省09年7月名词解释题7内觉体验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

    25、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内觉体验。8内在形式内在形式指在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用美学上常用的术语表示就是审美意象。9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10形象范式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性、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一般说来,它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相关,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但又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二、问答题:1、试谈谈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四川省05年10月已考答: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

    26、分。由于不符合意识自我的价值观念,难以获得认同。潜动机只能隐藏在阈限之下,客观存在是真正的动力源。潜动机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等,创作潜动机十分复杂,千万不能把它简单化。2、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答:齐白石从小家贫,一直被生活重负所压迫。一方面要保证艺术良心不被金钱玷污;另一方面又不愿趋炎附势,为宫廷作画。两种负价值迫使他处于焦虑之中。既要避开铜臭,又要避开官府,怎么办?被逼无奈,他只能选择第三条道路,过“自食其力的平凡生活“卖画。既有饭吃,又可以保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良心。鲁迅的不周山意欲用女娲造人和弗洛伊德主义解释艺术起源,但中途读了道学家之文,动机

    27、转化,在女娲两腿之间添加了“古衣冠的小丈夫,由此导致“油滑,且“破坏鲁迅语了宏大结构。3、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四川省05年10月已考简答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

    28、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4、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

    29、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5、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答: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联系的尚未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冲动,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而人作为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含着心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尽管它是以内在结构的相似隆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而幻象型艺术家可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善于体验到内觉状态,善于从心灵深处挖掘艺术材料,可以说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是紧密相关的。6、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

    30、成的?答:作为艺术品骨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主体之生命体验与某种知觉表象的结合,它的一般特征:首先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第三,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审美意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首先说,审美意象绝不是一般的心理构成,它只有在特殊的心理条件即审美心境下才能产生,而审美心境的形成有赖于一种被称为“预备情绪的心理因素的出现。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以与判断理解融为一体而呈现为某种具象性形式。各种心理要素的交汇融合过程即是体验过程,而那种最深刻的联系到人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则可称为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寻求感性形式的过程

    31、也就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可以说审美意象就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7、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答: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这样一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8、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XX省09年7月已考答:根据各种对原型的即形象范式的解释,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呈现于作品中的原型,实际上都会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上可供解释的原型侧面,最具体第一层的是原型像,其中包含了第一、二层面说明的东西;其次是原型式,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剥落了原型像的具体性后留下形象的抽象框架,再就是剥落了一切具体性后余下的绝对抽象的原型义。原型像是一种已分予成的实体,本身不再具有分予的能力。原型义因其绝对的抽象性,只能是包含在原型式中的意义内涵,它也无法直接分予出艺术化的


    注意事项

    本文(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