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docx

    • 资源ID:5603981       资源大小:25.6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docx

    1、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黄元英,王思怀【摘 要】摘要:商洛民俗文化在三秦民俗文化大格局中属于陕南民俗文化区,具有陕南民俗文化的总体特征,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但从商洛境内来考察,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不同偏重和韵味的区域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其一,洛南县和商州区的民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关中民俗文化(秦文化)色彩;其二,丹凤县和山阳县的民俗文化具有南北民俗文化交融共存的过渡特征;其三,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的民俗文化则带有明显的南方民俗文化(楚文化)韵致。【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5【关键词】商洛;民俗

    2、文化;区域特征秦岭是中国南北文化地理分界线,商洛处于秦岭皱褶中,商洛文化尤其是商洛民俗文化,表现出南北过渡、多元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的总体特征。但从商洛境内来考察,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不同偏重和韵味的区域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对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和形态归类,抛砖引玉,就教方家。一、洛南县和商州区的民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关中民俗文化(秦文化)的色彩商州区和洛南县地处秦岭脚下,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气候,山上的植被和物种,生产方式及作物品类,都属于北方型。洛南县处于洛河上游,还是陕西南部唯一归属黄河流域的县。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商州、洛南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洛南县志记载,商周时期,

    3、先民们就在洛河两岸种植黍、稷、麻等适宜北方生长的作物。对于洛南县的饮食习俗,县志作如此概括:“建国前,洛南百姓常年以粗粮、洋芋为主,尚有觅食野菜者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城乡居民主粮则以小麦为主,秋杂粮次之。此外尚有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等,食品结构得到不断改善。早饭多以蒸馍、稀饭或糊汤为主,菜以小菜为主,有时也有炒菜。午饭多吃面条,长、短、宽、窄皆有,有机压、手擀之分,有时包饺子、烙锅盔、炸油饼,油泼、凉拌、蒸、炒各种面条,做法不同,风味各异;晚饭较为随便,多为馍、汤之类。”1613-614商州区(原商州市)的风俗也大致如此,商州市志记载:商州“农业以玉米、小麦、洋芋、红薯、大豆等粮食作

    4、物为主,结构单一。”27“州城以东,丹江河川,主食小麦、玉米,伴以红薯、豆类等杂粮早饭是糊汤酸菜,冬煮红薯,夏煮洋芋。午饭是糊汤面、糊糊面或杂面。麦收后主食是清水面、浆水面,富裕之家待客多吃臊子面或捞面。晚饭和早饭差不多,酸菜糊汤,若吃馍多是玉米面馍或黑馍。”239可见,两地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饮食简单,菜肴少缺,尤其喜吃面食,乡村多是一日两餐,这与韩养民先生秦汉文化史对秦汉时期北方人饮食习俗的描述十分吻合3。商州、洛南两地的民众普遍爱吃面条,不用备菜,来上一大碗油泼葱花辣椒干面,口味浓重,面条筋长,大口吸食,香辣过瘾,结实耐饥。同事、朋友聚首,提几瓶烧酒(白酒),不备酒菜,大盅畅饮,甚是豪

    5、情,人们称之为“干喝”,与其它县饮酒必有下酒菜而且讲究坐次的习惯大不一样。商州、洛南两地的民众和关中的民众一样,对秦腔有特殊的爱好和感情,不仅爱听,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吼上几嗓子。有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商州大荆的石佛爷戏班、东乡的“十大股”戏班都是以上演秦腔剧目为主的有名班社。洛南县群众最爱秦腔,建国前的民间班社主要演唱秦腔剧,成立洛南县剧团后,该团演出的一台柴油机等秦腔现代剧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受到媒体好评。1995年元月,该县还组织全县群众性的秦腔演唱会,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作了专场播放。参加演唱的群众中,既有4岁幼童,又有84岁高龄老人,可见秦腔在洛南县群众基础的深厚和爱好者的广泛。洛

    6、南县还选派27名演员,参加陕西省秦腔演唱“吉利杯”大赛,参赛的节目和演员全部获奖。商州、洛南两县(区)的方言与关中话十分接近。洛南县志将洛南方言分为五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因接近渭南地区,口语偏重。西部方言区靠近商州,口音短而轻快。东部方言区靠近灵宝,口音重而浊。东南方言区因接近卢氏,口音偏重。”1628商州市志也认为:“商州方言属西北方言中的关中方言。关中方言有西府话和东府话的区分。西府话的显著特点是根、更不分,都读一类音。而东府话则根、更分明。商州话根、更分明,应属关中东府话。”2721另外,这两地的建筑包括古代建筑和现代民居,风格雄壮,古朴大方,也有别于以精巧华丽见长的南方特色。二、丹凤

    7、县和山阳县的民俗文化具有南北民俗文化交融共存的过渡特征丹凤、山阳两县处于典型的“秦头楚尾”的地理位置,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南北民俗文化的交流融汇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里,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遗迹犹存。在山阳县境内,有座横亘东西的山岭叫鹘岭,岭北居民多为“本地人”,岭南则多为“下湖人”。这里曾是历史上秦、楚的国界。南宋时,秦桧割让大片土地投畀金国,就是以鹘岭为界。曾于乾隆四十九年任商州知州的诗人邓梦琴,在鹘岭关怀古诗中就写道:“龙泉长啸韬霜镡,鹘岭雄关分南北和议初成两国安,丰阳复割罢登坛”4375。在山阳城东10km处还有名叫鹘岭的南北走向的山岭,据山阳县志记载,岭西丰阳桥,曾立秦楚分界碑445。

    8、郧岭是现今陕、鄂两省界岭。山阳还有南北物产、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汉江的一级支流金钱河经漫川入湖北。著名的漫川镇(古为漫川关)被称为“小汉口”,古代水旱码头的历史遗迹至今仍存。在陇海铁路通车之前,这里是陕南水路货运集散地之一。该县县志记载:道光年间有木船自老河口(湖北境内)逆金钱河入漫川关,水运渐盛,船户们于漫川建造水码头,成立船帮会,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张灯结彩,祭奠落水死难者,祝福艄公吉祥平安。北方货物则通过骡马队驮运至漫川,在漫川关上街设有骡帮会馆(光绪十三年建,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当地人俗称“马王庙”,由相对而建的庙院和戏楼两部分组成。庙院是南北两院并列,戏楼也是南北两楼并立,歇山顶

    9、的北戏楼较大,重檐三滴水的南戏楼略小,戏楼内外皆木饰山水人物、双龙戏水等华丽图案,其精巧的工艺和华美的风格堪与龙驹寨的“花庙”媲美。骡帮会馆南侧有武昌会馆,北侧有北方会馆。附近有漫川古街,路面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图案,街道两边是阁楼式民居,木质门板,绘画山墙,翘龙凤角,前市后院。这条古街至今完好,漫步其中,可以想见昔日的繁华景象。这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筑群,无疑是清代时期南秀北雄建筑风格的完美组合。县城东关还有乾隆年间建造的湖广会馆,“砖砌墙五脊硬山,檐山升起,瓦当项纵,檐下由93个鸟共构成,挑柱之间有麒麟、鹏鸟及鹿、凤相接,木雕别致”4283,典型的南方风格。丹凤县地处连接陕、豫、鄂三省之丹江通道的

    10、中段,“水走襄汉,陆入关辅”,素有“关中锁钥”之称53。在丹凤县城东42km处是被称为“秦楚咽喉”的武关5571-572,清代诗人狄敬在商州诗中写道:“武关扼楚咽,峣篑当秦喉”。清代诗人王肇基在过武关诗中也写道:“山势划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5753。再向东2.5km是武关的“外廓”,叫吊桥岭,至今尚存约300多米的“秦楚分界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疆界,唐代诗人杜牧在题武关诗中感叹“山墙谷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5749汉江的一级支流丹江纵贯丹凤,丹江航运在唐代即为贡道。丹凤县的龙驹寨是古代著名的“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水旱码头。丹凤县志载:“明万历、天启年间,龙驹寨康衢数里,

    11、巨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百艇联樯,千蹄接踵”。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该码头进入极盛时期,舟楫如织,骡马蚁迁,千人拉船,万人装卸。当时,有“过载行”24家,“骡马店”、“骆驼厂”18 家,“发货铺”40 余家,还有船帮、盐帮等十大会馆55,可见昔日南北交流之繁华。船帮会馆在县城西南隅,又称“明王宫”、“平浪宫”、“花戏楼”,楼身重重飞檐,角角翼翘,彩瓷图案,玲珑剔透,镂空木雕,栩栩如生,整体建筑充满南国韵致。而在龙驹寨西则有“马帮会馆”,该馆东西院墙均有砖雕巨幅图案,西为龙,东为凤。前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又是典型的北方风格。龙驹寨西15km有古建筑“二郎庙”,俗传金人为树立标界

    12、,于金大安三年(1142)按照喇嘛寺造型,吸纳汉人建筑艺术,建造了南北建筑工艺合璧的二郎庙。这一古建筑群,荟萃艺术精华,尽显北风南韵,成为南北文化交融并存的典型代表。丹凤、山阳两县又都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春季温暖多风,秋季潮湿多雨,南北物产汇聚。山阳县志记载;“山阳植物丰富。金钱河、银花河和谢家河谷地既生长着许多南方型的植物,也间杂生长着许多北方型的植物。流岭、鹘岭和郧岭山地的植物,既与秦岭以北的暖温带植物迥然不同,又与以南的亚热带植物也有差异,兼容暖温带与亚热带植被特征。”469丹凤县也是如此,沿312国道南下进入丹凤境内,仅从两岸山坡的植被,就不难发现南北过渡的

    13、自然特征。两县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特征,形成了丹凤、山阳两县极为相似的典型的南北过渡的耕作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一年两熟复种制、一年两熟间套制、两年三熟轮作制和一年一熟制。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适宜北方生长的小麦、玉米、豆类和适宜南方生产的主产品水稻。丹凤、山阳两县民众的生活习俗也表现出南北交融共存的特点。山阳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山阳居民有本地人和下湖人之分。本地人系明末清初由山西移来,下湖人系清代中期的江淮移民。大抵以鹘岭为界,岭北多为本地人,岭南多为下湖人。一般说来,本地人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下湖人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南北文化虽数百年交汇,仍各具其传统特色。”在服饰方面

    14、,“岭北农民裹以白毛巾,岭南农民以青蓝布盘戴头上。”4319饮食方面,岭南农民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人则是“先做活,后吃饭”。岭南人喜欢腌菜,岭北人喜欢酸菜。在房屋摆设方面,岭南人家一般在堂屋后墙上横装一块木板,名曰“神龛”,放置族谱、香纸、祖宗遗像等物,还贴上红纸写成的“香火”。岭北人家则是紧贴堂屋后墙横放一大板柜,既当神龛用,又能储藏粮食。传统的节日习俗,岭南岭北也有明显差异。在丹凤县,南北民俗特立共存也十分普遍。节日期间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大展示。据丹凤县志记载:旧时丹凤村民过春节都要设堂祭祖,本地人往往在祖宗牌位上书写“某氏历代祖宗考妣大人之神位”,下湖人则书写“青气(天

    15、)赤气君亲师”5649。正月里耍社火,“以龙驹寨传自黄帮(湖北黄冈、黄坡、黄石的商人在龙驹寨的帮会)五彩过街龙、狮子、旱船及商镇、棣花、茶房一带的芯子为最著。”5544-545剧团或戏班到民间演出,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代表关中文化的秦腔和源自南方的花鼓戏。竹林关、古路河一带,乡民不仅爱看花鼓,而且几乎人人会唱花鼓,被称为“花鼓子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峦庄、庾岭一带的曲子、二簧与竹林关、寺坪等地的花鼓戏,川道地区的眉户、秦腔、歌剧、话剧等业余剧团(班)百花齐放,”丹凤县剧团成立以后,“以演出秦腔为主,兼演眉户、花鼓等,”5549-550足以想见南北文化在丹凤县的交融并存是深入而和谐的。三、商南

    16、、镇安和柞水三县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南方文化(楚文化)韵致据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的县志记载,三县在历史沿革上都曾属楚治,后归秦国。商南县在战国初期属楚治,张仪使楚后归属秦国。镇安县在商朝和西周属酆国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系郇阳(今旬阳)北部辖地(今旬阳、镇安两县及柞水东南部),属楚。周赧王三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归秦。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前无县置,分属旬阳、杜陵、北山、蓝田等县,殷商时期,属巴方。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可见,这三个县的文化与楚文化有较早的历史渊源。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与南方几个省有地缘关系,人口组成上南方移民占大多数。关于柞水县的人口组成,清代编

    17、撰的孝义厅志载:“境内烟户土著者十之一,楚皖吴三省人十之五,江晋豫蜀桂五省十之三,幽冀齐鲁浙闽秦凉滇黔各省十之一。”6118关于镇安县的人口源流,镇安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注意恢复农业生产。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对增加的人丁停止收税,始招抚流民回籍。流民招回很少,继招客民。客民多是下湖人(也称下河人,泛指鄂、湘、皖、赣等省移民),占招抚人口总数的十之八九。乾隆三十七年(1765年),豫、鄂两地受灾,灾民相继迁入,人口骤增。”791-92商南县志也明确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发布迁海命令,从这年9月起,清廷派出钦差大臣到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诸省监督,强

    18、制居民迁入内地来县定居至今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居民较多不仅使境内人口数量增加,而且带来江南文化、艺术、习俗”。关于本县人口迁移变动,县志记载了商南县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第三次是“清乾隆年间,江南大批移民迁往我县,到光绪三十年,形成本县人口的第一个高峰,总人口102299人,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342%由于江南移民多,许多人至今保留有江南人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等。”884商南县耀岭河乡草洼村至今还有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叶氏祠堂”,砖木主体结构,四水归堂格局,房上五脊六兽,庭内雕梁画栋,左右立柱挂有黑底金字瓦拱楹联,上联是:振江左,家声好,守诗书,为世业;下联是

    19、:听祖考,遗训祗,留忠厚,与儿孙。仅此一例,也足以领略江南移民所带来的江南文化。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的大部分区域属于北亚热带气候,适宜多种植被和农作物生长,形成物种繁多、植被茂密的南方特色。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资料记载,商南县有木本植物712种,草本植物984种,药用植物865种,全县总有植被218科2000余种,远远高于商州(木本植物259种,草本植物820种)和洛南(常见树种有48科160多种)。镇安县有北亚热带的油桐、柑橘、棕榈、枫香等主要树种188种。商南、镇安、柞水三县还生长有棕榈等南方植物,有柑橘等亚热带果树。以豪猪、青羊、花面狸等为代表的兽类和以珠项斑鸠、大白鹭等为代表的鸟类,

    20、都是南方的物种。商南、镇安、柞水三县群众的生活习俗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南方风格。在这些地方民众的饮食结构中,米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喜食米饭,而且普遍视为是“好饭”。南方人喜食米饭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史记一二九卷货殖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9754。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卷六饮馔部中也写道:“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10210至今,这些地方的民众在接待宾客、操办大事、逢年过节之时,仍以米饭为主食。而且,有米就有肉,有肉就有酒,有酒就有“七碟子八碗”的丰富菜肴,一般不干喝白酒,也不会用一碗干面就打发客人。最能体现这里饮食风格的无过于劝酒,一场酒需要数小时甚至大半天,客人喝好,主人才

    21、认为“招呼好了”。菜不丰盛,酒没喝好,就会认为不够盛情。所以,人们说这几个县(还包括山阳县南部地区)的人“爱吃”,其实是善食、好客。除了喜食米饭,商南、镇安、柞水三县民众还普遍有饮茶的习惯。有客登门或路人小憩,主人第一件事就是泡茶。行人路过家门口,不管是否认识,都会邀请“到屋里喝水”。商南、镇安两县出产的绿茶在全省久负盛名,也得益于这里青山绿水白雾的“江山之助”。在葬俗方面,这些地方的乡民都有“打带诗”、唱孝歌的风俗,这也是“下湖人”的祭祀风俗。这三县的语言特点也较为相似,都是在“下江方言”的基础上融合了北方语音,有别于“秦腔”,更接近普通话。唐代司空图曾写漫书五首,其中一首写他出“秦关”(指

    22、武关)后,“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生动地反映了出武关之后语言的差异。商南、镇安、柞水三县的民众对秦腔兴趣不浓,更乐于接受豫剧、黄梅戏、花鼓等南方戏种。商南县志记载:“在商南流行的剧种有:二黄、河南曲剧、豫剧、粤剧、花鼓、曲子和商南花鼓。商南人很少听秦腔。1957年组建的商南县剧团,主要演出河南曲剧,1972年改演河南曲剧为豫剧,称商南县豫剧团。”8618柞水县的戏剧以汉调二簧和花鼓戏为主,柞水县志记载:“汉调二黄于清代中期传入柞水,乾隆时期,湖北黄冈人移居孝义厅颇多,随之带来二黄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调,属皮黄声腔,为柞水人民普遍喜爱的剧种”。花鼓戏在柞水也普遍流行,“清乾隆后

    23、期,湖北麻城人,由汉江经安康,沿乾佑河北上至孝义厅经商,有的落户以农为主。这些人常利用闲暇演出或清唱花鼓戏,使鄂西麻城花鼓与本籍人的花鼓通过交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柞水花鼓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6613镇安县文艺演出主要是二簧和花鼓戏,清末民国时期,有“三合”、“四喜”、“五赴”、“安乐”四大名班,“北出关中,名扬秦陇;南下江汉,声震豫鄂”。“镇安花鼓,俗称二棚子,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下湖人迁入,利用江南民歌曲调与本地人在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7490-491概而观之,商洛民俗具有南北过渡、交融共生的总体特征,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的民俗

    24、文化生态,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商洛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人口的迁移融合以及文化传播和历史积淀。由于商洛各县区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积淀的差异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区域,其中,丹凤县、山阳县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南北交融共存的民俗文化,以此为基点,北边的商州、洛南两个县区的民俗文化以关中(秦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而南边的商南县、镇安县和柞水县的民俗文化则以楚地民俗文化为主。商洛民俗文化的这种特征,为探究民俗文化的发展演进规律提供了典型案例,在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标本的意义。参考文献:1洛南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洛南县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2商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商州市志M.

    25、北京:中华书局,1998.3韩养民.秦汉文化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山阳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山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5丹凤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丹凤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6柞水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柞水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7镇安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镇安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8商南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商南县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清李渔.闲情偶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李继高)Abstract:Shangluo folk c

    26、ulture,in Qin Culture,belongs to South Shaanxi Folk Culture,embodying the general feature of South Shaanxi Folk Culture,coexistence of multi-culture and the combining that of Qin and Chu.But viewed from inner Shangluo,the folk culture of the six counties and one district of Shangluo City has its reg

    27、ional features of different stress and taste,of generally three types:(i)the folk culture of Luonan and Shangzhou takes a clear feature of Guanzhong;(ii)the folk culture of Danfeng and Shanyang takes the transitional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 both that of the North and South;(iii)the folk culture of Shangnan,Zhenan and Zhashui clearly takes the taste of that of the South.Key words:Shangluo;Folk culture;regional features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8JK034)


    注意事项

    本文(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