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docx

    • 资源ID:5610566       资源大小:26.5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docx

    1、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 博文收藏 01-06 1204 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 第三讲: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 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其

    2、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

    3、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情怀。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二)推敲炼字炼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 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中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

    4、人的忧伤和伤感。(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16(5分)“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解析】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

    5、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

    6、、“新粉”对“故衣”,光影流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09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寄远 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

    7、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

    8、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09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

    9、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赏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

    10、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

    11、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

    12、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

    13、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三)解读具有修辞特点的语言。古诗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诗歌的艺术效果,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使所描写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增强事物

    14、的表现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双关是为了表意更丰富,意蕴更含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另外,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其他许多修辞手法,例如,借代、通感、互文、衬托等等修辞手法,学生都应加以注意。(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

    15、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

    16、”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

    17、么修辞手法?(2分)【答案】借代,反问【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

    18、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

    19、:“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08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

    20、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

    21、(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

    22、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141分游褒禅山记153分 B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

    23、,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

    24、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注释】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4巾:头巾;雪:白发。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

    25、因以指代官位爵禄。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诗歌的韵律美指其平仄、押韵、叠字等。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平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使用叠字可以增强诗歌情感的表达力,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例如,杜甫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平仄为: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阅读时语调平缓低沉,从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杜甫内心的凄苦哀婉。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漫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这一连串叠词的使用,从行为、时令、感觉等方面极力渲染秋思之深。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这一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所以学生要潜心诵读,在诗歌的韵律美中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讲“我们要学好文学,必须先学好语言。”解读诗歌的语言是考生在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中把握情感,鉴赏艺术特点的关键,我想对于考生只要掌握了有效的解读诗家语的方法,就会很顺利地走进诗歌这一绚烂缤纷的世界从而完成对诗歌的解读。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古诗词鉴赏全案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