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docx

    • 资源ID:5653223       资源大小:29.8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docx

    1、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2015-2016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 田父得玉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注释】径尺:直

    2、径一尺。 畜:收藏,保留。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庑(w):廊。 遄(chun)弃:赶快丢弃。殃:灾祸。无何:没过多久。 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 长食上大夫禄: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

    3、项是( ) A.以告邻人(连词,就) 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 C.犹录以归(介词,把) 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4. 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二 去奢克俭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

    4、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选自说苑反制)【注释】汰:通“泰”,奢侈。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胡:怎么,为什么。【阅读提示】选文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管仲引用诗经中所说的“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名言,一语中深刻揭示了治国必躬亲的道理。“朝一年而齐国俭也”,不仅反映了齐桓公躬亲治国的成效,也彰显出齐桓公善于纳谏的品格。【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吾欲禁之( ) (2)衣练紫之衣( )(3)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 (4)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欲禁之 B.狐白之裘C.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 D.此群臣之所奢汰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

    5、下面句子的意思。(1)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2)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4.你从齐国“去奢克俭”这个故事中,除了悟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外,还受到什么启示? 三 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

    6、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贾:做买卖。不肖:不才,不贤。遭:遇到,逢。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世禄:世代享有禄位。多:称赞。【阅读提示】 友谊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志同道合者可以称为君子之交、莫逆之交。而选文中的管仲与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演变为成语“管鲍之交”,其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2)吾尝三战三走(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4)以身下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不以我为贪 以袭拥覆(送东阳马生

    7、序) B.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C.子孙世禄于齐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马之千里者(马说)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 四 孙谦治蛮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泰始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8、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竟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选自梁书)【注释】客居:暂时寄居。敦睦:亲厚和睦。不宾:不臣服。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俸秩:官员所得的薪金、俸禄。翕然:安定的样子。【阅读提示】 孙谦自十七岁为官,历仕宋、齐、梁三朝,直被朝廷召为光禄大夫,他廉洁奉公,为民谋利,留下了良政廉迹,成为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位鞠躬尽瘁的官员楷模。选文主要写孙谦出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后,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突出表现其

    9、“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风范。【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以治干称( ) (2) 恒以威力镇之( )(3) 固辞不受( ) (4) 悉原除之( )2.下列句子中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 伯符为豫州刺史 B. 蛮獠怀之C. 客居历阳 D. 郡境翕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2)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4.孙谦治理蛮夷有哪些举措?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 安国寺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

    10、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选自苏轼文集)【注释】陂(bi)池:池塘。罪垢:指罪孽。染污:烦恼。翛(xio)然:自由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号: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封号和赐衣制度。【阅读提示】 选文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政敌迫害从而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抒情表意的文章。安国寺位于古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距离江堤约一里远。作者在文中以简练笔墨写了安国寺周边的景观,主要写自己常去寺中读经思过后的感慨以及与寺僧继连交往

    11、的情况。【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间一、二日辄往( ) (2)则物我相忘( )(3)私窃乐之( ) (4)卒谢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选文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出自同一作者,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六 扁鹊投石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选自战国策秦策)【注释】扁鹊:春秋战国

    12、时期名医。示之病: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左右,就会误事。选文中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人的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医扁鹊见秦武王( ) (2)武王示之病( )(3)君与知之者谋之( ) (4)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之病在耳之前 B.目之下C

    13、.君与知之者谋之 D.使此知秦国之政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4.“君以告扁鹊。”秦武王告诉扁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秦武王的口吻概括。 5.扁鹊的话是分别针对什么而言的? 七 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

    14、【注释】 仕:做官。罹( l):遭遇。逋(b)赋:拖欠赋税。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疏:给皇帝的奏章。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自经:上吊自杀。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阅读提示】明朝初年,承袭元代苛政,田赋极为繁重。龙阳“濒洞庭”,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百姓如牛负重,在死亡线上挣扎,郡、县长官不但不加体恤,反而加紧勒索,凶恶的税吏窜扰四乡,趁机劫掠。百姓无以纳税,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选文写青文胜甘冒越级呈诉的罪名,向洪武皇帝连番上疏,为民请命。在奏章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他不忍

    15、坐视民困,敲击登闻鼓上诉,并上演了鼓下上吊自尽的悲剧,其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龙阳濒洞庭( ) (2)为民请命( )(3)击登闻鼓以进( ) (4)悯其为民杀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2)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3.青文胜向洪武皇帝连番上疏,为民请命,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 4.你对青文胜“自经于鼓下”之举有什么看法? 八 拒取遗金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

    16、,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论衡书虚篇)【注释】瞋(chn)目:特指发怒时瞪大眼睛。仪貌之壮:外貌高雅。皮相之士:看重外表的人。【阅读提示】 古来许多有骨气的人,虽然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但是他们仍能坚定不移地展现出崇高的气节。选文中通过对披裘公与延陵季子言行的对比描写,着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见路有遗金( ) (2)季子呼薪者曰( )(3)语言之野也( ) (4)何足语姓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17、: 瞋目拂手而言曰A.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D.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 (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 4.文中写了两个人物,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你对他的评价。 九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

    18、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会诏百官言事 ( ) 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 ( )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 ) 上由是嘉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少者往往罢去 不以木为之者 B.为三司度支推官 中轩者为舱C.帝益器重之 于厅事之东北角 D.事决乃退 久而乃和3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13.结合具体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一 田父得玉1. (1)放(2)全(3)又(4)看2. B(A项中的“以”为介词,“把”;C项中的“以”为连词,相当于“而”; D项中的“之”为助词,的)3. (1)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将宝玉)拿回了家,(把它)放在廊下 。(2)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微臣还不曾见过。4.根本原因是魏田父有眼不识美玉;直接原因是邻人的欺骗。【译文】魏国有个在开外耕作的农夫,捡到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

    20、暗中盘算想得到那块宝玉,就骗他说:“这是一块怪石。收藏它会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把它放回原处。”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将宝玉)拿回了家,(把它)放在廊下。那天夜里宝玉发出亮光,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件事告诉了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才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那邻居没过多久就偷偷取来,将(宝玉)献给了魏王。魏王召见加工玉石的工匠来鉴定这块宝玉。加工玉石的工匠望着宝玉,拜了两拜,退后站在一边说:“胃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微臣还不曾见过。”魏王问那宝玉的价值。加工玉石的工匠说:“这宝玉没有价格可以符

    21、合它的价值。假如用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只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踢给那个献玉的人很多金钱,(还让他)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二 去奢克俭1. (1)想要(2)穿(3)的原因(4)上朝2. B C(B、C项中的“之”都是助词,解释为“的”;A项中的“之”为代词,代奢侈之风;D项中的“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 (1)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2)于是重新制作了纯白的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的风气变得简朴了4.示例:为政不在多言,在于做出榜样。(或:无声的榜样,胜过有声的命令)【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国地方很小,而且物产不丰,但群巨的衣服车马很奢侈

    22、,我想要下令禁止奢侈之风,可以吗?”管仲说:“我听说,君王吃过的食物,巨下就会常吃;君王喜欢的服饰,巨下就会经常穿戴。而如今,君王您吃的也一定是桂花调制的汤,穿的(一定)是纯紫的大衣,狐皮做的白裘,这是群巨奢侈的原因啊。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君王您想禁止奢侈之风,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开始呢?”齐桓公说:“对。”于是重新制作了纯白的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的风气变得简朴了。三 管鲍之交1. (1)谋划(2)逃跑(3)显扬(4)居之下2. B(A项中的“以”,前一个为“认为”,后一个为“用”;B项中的“而”均表转折,解释为“却”(项中的“于”,前一个为“在”,后一个为“比

    23、”;D项中的“之”,前一个为“的”,后一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3. (1)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是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2)(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4.因为虽然鲍叔牙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他像伯乐一样善于识别人才。特别在管仲被重用后,他甘愿身居管仲之下,具有可贵的君子胸怀。【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钱的时候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

    24、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是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参与作战,三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还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忍受屈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是我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是她叔牙啊。”鲍叔牙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代享有禄位,十几代人都拥有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士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四 孙谦治蛮1. (1)著称(2)常常(3)推辞(4)全,都2.

    25、 C(“客居历阳”省略了主语和介词“于”)3. (1)(他)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暂时寄居在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亲厚和睦。(2)蛮夷不肯臣服,是因为(我们)对待他们不合礼节。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财。4.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廉洁,不接受蛮獠的金银财宝;抓住一些违法的蛮獠后,把他们都释放回家;由本郡吏民承担的自己的俸禄,全都免除不收。【译文】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人。孙谦十七岁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刹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著称。(他)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暂时寄居在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亲厚和睦。

    26、泰始初年,(孙谋)被提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士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臣服,是因为(我们)对待他们不合礼节。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对。”(孙谦)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兵士)。到了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獠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一一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不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獠,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威望大大提高。五 安国寺记

    27、1.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2.(1)就(2)忘记(3)感到快乐(4)推辞3. (1)(我)找到了城南的一间佛寺,叫作安国寺,有茂密的树林和细长的竹子,池塘和亭台楼阁。 (2)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才不会被辱,知道停止才能让自己不懈怠。”4.虽然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但仍保持豁达的心态。【译文】(我)找到了城南的一间佛寺,叫作安国寺,有茂密的树林和细长的竹子,池塘和亭台楼阁。隔一两天就去一次,焚香静坐,深刻地反省我的内心,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罪孽就算想生都生不了了。一念清净,烦恼自然就离开了,内外皆自由超脱,(罪孽)无处可依附,私下里暗自感到快乐。早晨来晚上

    28、才走,这样的生活有五年。寺里有个僧人叫继连,在他做主持第七年的时候,被赐衣,又过了七年,可以被赐号,但是他想谢绝,他的徒弟和乡亲父老都劝他应该接受。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才不会被辱,知道停止才能让自己不懈怠。”最终还是谢绝了赐号。我觉得和他的德行相比起来我很惭愧。六 扁鹊投石1. (1)拜见(2)告诉,告知(3)商量,谋划(4)内政2. C(A,B,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C项中的“之”为代词)3. (1)(弄不好反而)会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视觉)不明亮。(2)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这件事,又同不懂医术的人(一起来)败坏商量的结果。4.示例:近臣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

    29、觉和听觉。5.分别针对治病和治国而言。【译文】医生扁鹊拜见秦武王,秦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为他医治。(秦武王)身边的大巨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根治,(弄不好反而)会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视觉)不明亮。”秦武王把(这些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石针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童这件事,又同不懂医术的人(一起来)败坏商童的结果。凭这点就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导致亡国啊。”七 为民请命1.(1)濒临(2)替(3)进谏(4)同情2. (1)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进谏,于是在鼓下上吊自杀。(2)万历十四年

    30、,皇帝下诏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青文胜进行春秋祭奠,将青文胜的庙堂命名为“惠烈”。3.表现了青文胜为官爱民、坚持不懈的品格。4.示例:青文胜因位卑言轻,屡次被挡在朝堂之外,他以死唤醒朝廷的关注,值得后人景仰。【译文】青文胜,字质夫,是夔州人。(他)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得知后)情绪激昂,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多次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进谏,于是在鼓下上吊自杀。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放宽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莫青文胜。青文胜的妻子和孩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用公田百亩奉养他们。万历十四年,皇帝下诏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青文胜进行春秋祭莫,将文胜胜的庙堂命名为“惠烈”。八 拒取遗金1.(1)丢失(2)呼喊(3)粗野(4)告诉2. C(A,B,D三项中的“而”分别为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C项与例句中的“而”均表修饰)3. (1)哪里来的小子,站在高处,眼界却如此低;看起来相貌堂堂,说话竟然这样粗野!(2)砍柴的人说:“你是个看重外表的人,哪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