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27《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5653226       资源大小:35.2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27《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高中语文 27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

    2、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

    3、,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

    4、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四、诗歌赏析

    5、、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诗歌描写“多芳草”

    6、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的“还顾”

    7、、“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五、问题探

    8、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延伸阅读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北京版选修1教学目标:1:学生走近文本,熟读课文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形势如何烛之武有没有直接出场?郑伯如何说服烛之武?烛之武从哪几个方面说服秦伯?最终结果如何?, 1:在熟读课文的 基础之上落实字词 2;课外小练习 3:人物形象分析 4;一、文学常识(5分)左传又名 ,是

    9、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_(体例)历史著作。左传_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_.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0分)1、夜,缒而出 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 陪 - 3、是寡人之过也 是 过 -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 肆 封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 唯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 10、失其所与 与 三、通假字(10分)1、无能为也已 _通_2、共其乏困 _通_3、失其所与,不知 _通_4、夫晋,何厌之有?_通_5、秦伯说,与郑人盟_通_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0、(18分)1、烛之武退秦师 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 3、既东封郑 _4、与郑人盟 _5、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_6、越国以鄙远 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8分)1、以其无礼于晋_2、夫晋,何厌之有?_3、是寡人之过也_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六、翻译句子(20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3、邻之厚,君之薄也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_-_5、夫晋,何厌之有?_6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七、选择题(9分)1、.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往,到)

    11、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 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 敢以烦执事 (拿)厥秦以利晋 (来) 以乱易整,不武(因此) C.以其无礼于晋 (它,指代郑国) 共其乏困 (代使者)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 失其所与,不知 (自己,自己的) D.(秦军)乃还 (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竟然)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你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才) 2.填入下列文段中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佚之狐言( )郑伯曰:“国危(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犹不如人;

    1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亡,子()有不利焉。”许之。 A.于也矣而虽亦 B.于矣也而然亦 C.之 亦 也 而 然 亦 D.之 也 矣 则 虽 也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面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下面加点的词依次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

    1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共其乏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晋 郑 晋君 郑 晋侯B 晋 秦 郑 秦 秦伯C 晋 郑 秦使者 秦 晋侯D 晋 郑 秦使者 郑 秦伯5翻译: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经,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扑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每个标注数字前边的“之”为加点字。)1选出加点词的词性分类最恰当的一项(

    14、 )A / / B / / C / / D /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句中两个“子”的正确解释是( )A 夫子 / 你 B 妻子 / 儿子 C 曾子 / 妻子 D 你 / 孩子3选出对“妻适市来”中“适”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 买(东西) B 刚才 C 合适 D 往,去4“特与婴儿戏耳。” 的正确译句是( )A 特地跟婴儿一起玩耍罢了。B 特地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C 只是和小孩子做游戏罢了。D 只不过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5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 )A 说明曾子对孩子非常疼爱。B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严肃,要讲究上下尊卑。C 说明曾子教子注重身教。D 曾字希望妻子要严格教育子女。烛之武退

    15、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二、 第一个人物郑伯。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16、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17、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三、 第二个人物佚之狐。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18、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四、 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1、 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2、 请学生思考:这样的人

    19、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

    20、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

    21、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

    22、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五、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

    23、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民间有句俗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警告人们:张嘴吃东西就可能进入细菌病毒;张嘴说话就可能招来祸患,因此,嘴巴是人类灾祸的根源。 虽然嘴很容易招惹麻烦,但是又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吃饭、喝水,包括有病吃药都得通过嘴。人与人传达交换信息也得张嘴。嘴就像一个国家唯一的天然良港,还得积极地开发利用。 商场上,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嘴,每一次交易都不亚于一场外交活动。采购需要说动卖方,销售需要说动买方,争得利益需要讨价还价,双方或多方合作需要谈判。就是求职应聘,或者是很好的谋略贡献给老板。这些都需要张嘴去“说”。缺少语言,

    24、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都是不行的。所以,商人这个职业多半也是靠嘴的职业。有人分析“商”字是“八口”撞开大门“。虽然有点牵强,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此有人说”好胳膊好腿,不如长个好嘴“。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好嘴“能比”好胳膊好腿“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学会学精商场上的语言艺术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就像酒桌上大家喝酒一样,有人说,我不会喝酒。其实不对。任何人都会喝。只不过是喝多喝少,能不能承受的问题。有人说,我不会说话。也不对,除了有语言障碍的哑巴都会说话。只不过是你说得是不是场合?是不是时机?是不是对象?有没有艺术?能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因此,我们说商场语言是一门综合艺术。据笔者体验,学好用

    25、好商业语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诚。就是真诚。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观看影视、戏剧节目或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被里面的语言和情节所感动,多是因为真诚。如果没有生活,胡编乱造,可能就不会吸引人。连烧香拜佛也讲究“诚则灵”。商场上的语言也需要真诚。因为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分辩能力,花言玩语地虚假语言只能欺骗少数人,多数人是不会上当的。如果遇到不那么厚道的人,还会弄得非常尴尬。当然,这种真诚并不是一点技巧也不讲,把一切商业秘密毫不保留的全部端给对方。那也不是所谓的真诚。因为完全暴露的东西也不都是美的东西。就像一个人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能叫美吗?那不是精神分裂也是神经有毛玻不

    26、仅不能感动人还会让人感到恶心。商业语言的真诚就是要有真实的情感和诚恳的态度。有一个戏剧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就是用这种真诚感动了东吴上下,化解了恩怨,巩固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统一阵线。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了联合抗击曹操,是又联合又斗争的一对盟友。孙权的经理人周瑜和刘备的经理人诸葛亮也是又联合又斗争。在联合抗曹取得一定的胜利后,为了荆州的问题两家对闹起了别扭。诸葛亮定计“三气周瑜”,结果使周瑜一命而亡。东吴上下对诸葛亮是恨之入骨。决心要杀死诸葛亮为周瑜报仇。孙刘两家的盟友关系也遭受严峻地考验。为了不使两家分裂并结成仇恨,诸葛亮要亲自到柴桑口为周瑜吊孝。刘备一方的君臣坚持劝阻,认为诸葛亮一去必然要

    27、被东吴杀害,结果将是有去无回。 诸葛亮分析,周瑜死了之后,鲁肃就会执掌东吴的大权。鲁肃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不会做出鲁莽的事情;东吴要在江东站稳脚跟,也必须和刘备联合。孙权、鲁肃都不会拿他们的江山开玩笑。同时也需要通过这次吊孝化解双方的怨恨。加上由赵子龙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随身保护,即使出现点意外,也将是有惊无伤的。诸葛亮说服众人,过江去了东吴。到达柴桑之后,鲁肃果然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诸葛亮到了灵堂,读完癸文就伏地痛哭。情真意切,百泪不止。 一口一个“周都督”,一嘴一个“周贤弟”,一边诉说两人联合抗曹的谋略,一边长叹周瑜一死没有了共同谋划之人。似乎这个世界上只有周瑜是他诸葛亮唯一的知音了。令所有在

    28、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就连周瑜的夫人小乔也动摇了。人们对周瑜是不是诸葛亮气死的都产生了疑问。甚至认为周瑜之死是他自己心眼太窄造成的。诸葛亮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那就是他真诚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商场上,说话的态度一定要认真诚恳。只有认真诚恳,才能使人可信,只有使人相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真诚,就需要庄重而不能轻浮,就需要认真负责而不能花言巧语或者是信口开河。有些商人为了使人相信,往往把话说得过了头,甚至采取发誓、赌咒的方式以表示自己的真诚。这也是不可取的。笔者碰到一个在小菜场卖螃蟹小贩向围观的人吆喝道:“新鲜的、新鲜的,亏本卖啦,要不亏本我是孙子。”一位经常买菜的老太太在一旁自语说:“这人有意思,天天在这里亏本当孙子。”结果,围观的人慢慢地散开了。笔者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山西一位建材商到上海某厂采购不锈钢装饰管。为了得到一个合适的价位,他了解了多家同类生产厂,又去浙江了解不锈钢带的价格。通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27《涉江采芙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