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docx

    • 资源ID:5808758       资源大小:43.1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docx

    1、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是一篇词句清丽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在美景面前,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文最后

    2、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原文:译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现出一样的颜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由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都能一直向下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江流湍急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一样势不可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

    3、,使人看了生出寒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峦凭借地势争相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它们争夺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则是长久不断的鸣叫,猿也是长久不停地啼叫。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疏条交映,

    4、有时见日。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见到一丝阳光。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集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

    5、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原文:译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用它作了自己的号。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分深究一字一句的解释;每有会意,便欣

    6、然忘食。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就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生性特别喜欢喝酒,家里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设了酒宴叫他来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一到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醉以后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舍不得离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娱乐,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7、,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赞评论道: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又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三、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文选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

    8、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本文结构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

    9、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用一组排比句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原文:译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能碰上。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光一石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食不饱

    10、,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四、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文学家宋学士文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宋濂告老返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

    11、学院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原文:译文: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家

    12、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常向藏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块,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

    13、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顶撞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14、肤皲裂而不知。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开裂了还不知道。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居住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来没有新鲜肥美的美味可以享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

    15、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五、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东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

    16、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原文:译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感到快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

    17、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彼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向下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同游人互相逗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 寂寥

    18、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一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随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六、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文正公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解释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说滕子京“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34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20、。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的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本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结合,既

    21、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原文:译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楼上刻了唐代贤士和当代人的诗赋。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这洞

    22、庭湖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一片昏暗,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象无穷无尽。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23、;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高山隐没了形体;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时近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吼叫猿猴悲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绪,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只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概到极点而禁不住悲伤起来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洞庭湖湖面平静,波浪不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24、,茂盛并且青绿。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微风时,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高兴到了极点啊。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上

    25、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王担忧。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七、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散文选集 在译文中划出加点词的解释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

    26、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

    27、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这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写宴饮之乐,从捕鱼酿酒写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简朴。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最后,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醉能同其乐”。接下来写“乐”

    28、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作者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原文:译文

    29、: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30、曰醉翁也。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那山光水色中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像那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春天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发荣滋长,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天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水流减少,石头裸露,山间之四时也。这些景象,便是山间四季的景色。朝而往,暮而归,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的景色不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酿泉为酒,泉香而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译文及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