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5987642       资源大小:62.03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0岳阳楼记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培养高尚情操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是哪三个呢?有哪些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诗词歌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震天下。我们今天就来学

    2、习这让岳阳楼名震天下的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岳阳楼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任颍州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写作背景

    3、:1045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扩修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目标导学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

    5、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特殊句式】(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2)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目标导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教学提示】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

    6、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充分理解文意的目的。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咱们通过朗读和翻译,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今天咱们来细致地感受一下这篇千古美文的魅力。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

    7、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2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叙述?明确:“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目标导学二:抓住“异”字,解读内容解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文中“览物”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

    8、先设定写景范围,突出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特点。再具体描绘一组色调暗淡、意境悲凉的景物和一组色调明丽、意境和美的景物,为体现“迁客骚人”的情感张本。2分析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总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和“吞”化静为动,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反映出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得

    9、无异乎?”有什么作用?明确:“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承接上文对岳阳楼全景的描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对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的描述,同时为结尾的议论做了铺垫。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异”的?明确:景暗而悲,景明而喜。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樯倾楫摧”、暮色沉沉、“虎啸猿啼”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5请选择一处景物描写,再现画面。(只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可适当

    10、添加想象,营造意境)示例参考: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在夜间,有时湖面上蒸腾着的雾气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直扑下来,晚风皱起满湖涟漪,微微闪动着金色,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温润而剔透的玉璧,弥散着融融的光晕。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有何目的?明确: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目的: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下文情感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解读“或异二者之为”1“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相对什么而言的?其“异”在哪?明确: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本文最后一

    11、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拥有怎样的忧乐观。明确: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

    1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仍值得学习。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有何用意?明确: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表明与“我”一样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很少,暗含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讽刺;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背景链接】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好友滕子京很有才干,但是遭人排挤,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范仲淹与他关系很好,担心他因为一时情绪,酿成祸端。于是借写楼记之机,规劝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目标导学三:探究与赏析,把握艺术特征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出如此名篇,

    13、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呢?明确:观点一:能创作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因此,若范仲淹见过岳阳楼,仍旧能创出此类脍炙人口之佳作。观点二: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便没有意思,这才让范仲淹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的做法,另说他的一套。但见过岳阳楼风景之人,难免为其美景所震撼,也许反而写不出“古仁人之心”的文章。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明确: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第一段为叙述,第二、三、四段为写景,最后一段发表议论。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记事、写景、抒

    14、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3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明确:也因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流畅度。三、板书设计岳阳楼记1作记缘由叙事2概写洞庭美景 描写3览物之情悲喜 抒情4胸怀抱负 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取之处1.用“异”字连缀全篇,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较容易。2注重景物描写,让学生能够适当发

    15、挥想象,提升审美层次。不足之处朗诵活动的安排比较随意,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利用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会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意蕴。11醉翁亭记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呼艺术表现手法。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

    16、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

    17、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

    18、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

    19、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20、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

    21、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

    22、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

    23、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

    24、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

    25、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并列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

    26、”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助词“的”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可取之处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

    27、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足之处文段品析的问题设置难度过高,没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作答。12湖心亭看雪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白描的写法。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蕴。3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一、导入新课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二

    28、、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9、。节奏划分思考“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若不在“拥”字后面停顿,“炉火”一词便失去了“动语”。“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导学目标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2疑问探究: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请结合资料做大胆猜

    30、想!(展示资料链接)字源演变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3请同学翻译全文。4下面一段翻译,时有争论,请说说你的意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一:雾气中的松树白汽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译文二: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面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小草的小船,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明确:译文一的翻译略显“顾名思义”,未注意名词活用,而译文二则注意到此点,翻译显得准确通畅。目标导学四:解读痴人,品味痴人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明确:痴!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