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生物说课伴性遗传说课稿.docx

    • 资源ID:6060938       资源大小:108.75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生物说课伴性遗传说课稿.docx

    1、高中生物说课伴性遗传说课稿必修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说课稿)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努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我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教材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2、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基础上安排的.以人类红绿色盲遗传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是对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育观和科学的优生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本节课如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知识可为第5章的“基因突变”和“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埋下伏笔,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本节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为“理解”层次,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设计教学和处理教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教学目标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生物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人

    3、类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 通过对遗传系谱图进行观察、提出假设、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探究过程获得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史,激发学生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认同优生优育的科学道理.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重点的处理: 从学生感兴趣的红绿色盲引入,通过展示教材中的色盲系谱图,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

    4、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发现中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教学难点的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染色体组型图,通过学生书写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启发学生分析六种婚配方式的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 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师生共同揭示伴性遗传的一般规律3.说学情分析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的认知表现在总是从直观的,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通过采用遗传系谱图、资料分析、探究活动、课件演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

    5、习了减数分裂和分离定律,对于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等知识已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社会生活中能供给他们大量与这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的信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来演绎教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适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中获得问题的解决,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起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作用,而且会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感受生命神奇

    6、. 教学用具: 色盲检测图、色盲系谱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学法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问题探究展开学习,借助学习生成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图解-做出判断-验证判断-得出结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5.说教学策略从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课题.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根据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一系列探

    7、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采取小组活动方式,培养合作精神.并在讨论和交流中,使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清析呈现知识和各种信息.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将学习向课堂外拓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基于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着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使其勤于动脑,并逐步发展学生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运用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小强是一位高三学生,一心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在高考前的体检中被检出患红绿色盲,而不能报考医学院.

    8、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绿色盲的认识?红绿色盲患者在职业选择上有哪些限制?在生活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将教材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媒体展示】:展示红绿色盲图片,要求学生说出该图案.【学生活动】:进行色盲测试,同学间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检测自己的色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讨论比较热烈.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索氛围. “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不容易回答出来,所以将红绿色盲症状的介绍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开始,用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症状和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可以揉进正文中进行介

    9、绍和探讨.简介科学史.提高素养【教师活动】: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设计意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体现了新课程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理念.【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设计意图】:通过挖掘这段文字的内涵,可以倡导学生从兴奋的激情状态回归到理性思考状态,为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教师设疑】:由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引入,转到有关人类性状遗传的学习,提出研究人的性状遗传能进行杂交试验吗?如不能,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人的性状遗传?从而找出人的性状遗传规律?【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对人类遗传病的分析,不可能通过做杂交实验,只能

    10、对家系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找出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遗传定律的发现来自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如何研究人的性状遗传?很快就抓住了学习的好奇心,使接下来的学习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教师设疑】:根据前面所学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如果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到底是位于X还是Y上?【设计意图】:体现了新课程以问题驱动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系谱图,然后分组讨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注意系谱

    11、图中男女患病的比例,并提供人口普查中发现的色盲在男女性别中的比例.鼓励学生大胆地针对“色盲基因在哪里”作出假设【设计意图】通过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分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体现新课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理念.【学生回答】:经过分析、推理,学生做出“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教师设疑】: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图. 【教师释疑】:引导学生分析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别.说明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原因.【设计意图】:

    12、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媒体展示】: 表一: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表现型【学生活动】:书写表中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设计意图】:如果直接呈现给学生,显得机械呆板,趣味不足,难以体现新课程自主学习的理念.【教师设疑】: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必须两条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才会表现为色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六种婚配方式,然后按四人为一小

    13、组讨论,让学生写出每一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预测其后代的情况.各请一代表到讲台,在投影仪上叙述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有效的突破了难点.【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极具挑战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思考“需要找到什么样的证据”就能证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是正确的.【设计意图】: 学生们的假设,是建立在教师提供的遗传图谱之上,这样的假设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但是假设是否成立呢?需要继续寻找证据.【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需要找到什么样的证据就可以证明上述假设是对的.【讨论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互相

    14、质疑,找出同学们在逻辑上的漏洞,互相补充思路.最终,师生一起认为应该寻找“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的家庭”,如果他们的子女中男孩均患色盲,女儿色觉都正常,就可以认定“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是成立的.【设计意图】: 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落实了重点、又突破难点,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师生归纳.总结特点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及特点.验证结论.巩固新知前面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都是基于图谱或表格的分析而得出的,这是否与实

    15、际情况相吻合呢?【验证结论】给学生提供如下资料,让学生分析验证:表二:某校医务室提供抽样调查的数据表现型2006届2007届男女男女正常212202354304色盲6181注:对两个色盲男生家族的遗传病史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色盲遗传规律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遗传女病,则( )必病学生A:父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母亲外祖父均色盲.学生B: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均正常、外祖母色盲.学生活动:分析学生A家族中色盲遗传:( )-( )-学生A(XbY)分析学生B家族中色盲遗传:( )-( )-学生B(XbY)【设计意图】:在巩固新知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体现了科学

    16、方法的渗透.6.6知识迁移.分析伴X显性遗传学生学习完红绿色盲的有关内容后,再来学习伴X显性遗传的病例就容易多了.因此,在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时,先介绍其症状,再出示遗传图谱,让学生根据红绿色盲遗传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设计意图】:由于有前面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学生迅速进入了讨论状态,并且很快就得出了相关结论,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教师活动】:适当介绍上述遗传病与优生的关系.【学生活动】:模拟医师角色进行遗传咨询.给两对刚结婚新人(一女性色盲和一正常男性;一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和一正常女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讨论后给出建议:第一对最好生女孩,第二对最好生男孩)【设计意图】:及时补充优生的知

    17、识,根据遗传图解讨论如何避免生出有遗传病的患儿, 赋予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人类遗传病一节打下基础.6.7总结提升.引出概念【媒体展示】: 列表比较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两者的异同点.【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给“伴性遗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概念的获得是在自己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来的,这种理解是深刻而持久的.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起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6.8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芦花鸡为例,讲述了生产上为了多得鸡蛋,根据芦花鸡羽毛表现出的伴性遗传特征,将公鸡和母鸡区分开

    18、,以便多养母鸡,提高产蛋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了“伴性遗传”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9拓展延伸【媒体展示】:伴性遗传只有X上的遗传吗?如有伴Y遗传,有什么传递特点吗?【设计意图】:创设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把知识的探究过程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提倡学生课外的的思考,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板书不但要简洁,合理,而且要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设计如下板书:第3节 伴性遗传1.人类红绿色盲症(道尔顿症)

    19、(1)基因的位置 (2)人类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3)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遗传方式)(4)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5)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3.应用8.说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简洁实用的特点,不仅能使课堂信息量增大,而且节约时间,还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收集了“伴性遗传”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9.说教学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

    20、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节课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讨论,回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完成表格.归纳特点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开展探究活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本节课上的主体地位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几个环节都尝试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对红绿色盲遗传系谱的分析,推论的验证,直至最后对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都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中获得问题的解决.这节课多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觉得

    21、很有劲,但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不强,因此自主探究式教学,容易使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增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这是今后教学上值得探讨的问题.2.1.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导学案学习要求认识培养基的成分、类型和应用;认识无菌操作技术的基本要领【预习指导】在课前时间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交流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初步巩固。一、基础知识:【活动】阅读教材“课题背景”和“培养基”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记忆)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2(记忆)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开拓视野1】培养基的类型(记忆)及其应用分类

    22、标准培养基类型配制特点主要应用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多菌种分离、鉴定、计数半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少菌种保存液体培养基不加入琼脂工业生产的连续培养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由已知化学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明确菌种分类、鉴定天然培养基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不明确用于工业生产降低成本目的用途鉴别培养基添加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剂菌种的鉴别选择培养基添加(或缺少)某种化学成分菌种的分离3(了解)阅读教材“附录3”,认识各种培养基的用途(填表)。培养基名称应用培养基名称应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查氏培养基培养霉菌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MY培养基霉菌和酵母菌传代保藏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尹红美

    23、蓝培养基检测水中大肠杆菌含量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培养真菌MS培养基用于植物组织培养4(记忆)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营养成分。此外,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的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开拓视野2】(记忆)有机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含碳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其中,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思

    24、考1】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思考2】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活动】阅读教材“无菌技术”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记忆)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2(记忆)无菌技术包括: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3(理解)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比较项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消灭微生物的数量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消毒

    25、较为温和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不能灭菌强烈全部微生物能【思考3】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防止感染实验操作者。【活动】阅读教材“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了解)消毒方法:生活经常用到的是煮沸消毒法;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用巴氏消毒法;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实验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饮水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肌肉注射时所用的皮肤消毒剂有酒精、碘酒;皮肤擦伤后所用的消毒剂有结晶紫、红汞、H2O2等。2(记忆)灭菌方法: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用灼烧灭菌法;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用干热灭菌法

    26、,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培养基、无菌水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3(记忆)对接种环灭菌时要是用酒精灯的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深入试管的部位。4(记忆)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5(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的冷空气,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100kPa,温度为121,并维持1530min;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活动】观看视频:

    27、观看有关灭菌操作的视频,理解并学会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课后学习1尝试利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2基础训练册:将基础知识整理到作业本上;完成该节训练题。2.1.2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导学案学习要求学会培养基的配制;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预习指导】在课前时间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交流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初步巩固。二、实验操作:【开拓视野1】(记忆)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28、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活动】(记忆)阅读教材“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2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要迅速,目的是防止吸收空气中水分。3溶化: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加入琼脂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4调pH:用1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5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6倒平板:待培养基冷

    29、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其过程是:在酒精灯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后,立刻盖上皿盖。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思考1】若在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不能。空气中的杂菌会在这些粘附的培养基繁殖,并污染培养皿内的培养基。【活动】阅读教材“纯化大肠杆菌”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记忆)微生物接种的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固体斜面接种等。2(

    30、记忆)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其操作步骤是: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思考2】划线前都要灼烧

    31、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杂菌和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思考3】每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目的是逐步使细菌分散开来。【活动】阅读教材“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学会)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2(学会)系列稀释操作:取盛有9mL水的无菌试管6支,编号。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1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从101倍液中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生物说课伴性遗传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