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昭明文选讲读模拟试题.docx

    • 资源ID:6172191       资源大小:39.2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昭明文选讲读模拟试题.docx

    1、完整word版昭明文选讲读模拟试题文选讲读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一、翻译:文赋主人逌尔而笑曰:“若宾之言,所谓见世利之华,暗道德之实,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驭,侯伯方轨,战国横骛,於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虎争。游说之徒,风飑电激,并起而救之,其馀猋飞景附,霅煜其间者,盖不可胜载。当此之时,搦朽摩钝,铅刀皆能一断,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合之律度,淫哇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乐也。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及至从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说,羁旅骋辞,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

    2、,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为憔悴,福不盈眦,祸溢於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乎?且功不可虚成,名不可以伪立,韩设辨以激君,吕行诈以贾国。说难既遒,其身乃囚;秦货既贵,厥宗亦坠。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彼岂乐为迂阔哉?道不可以贰也。译:主人微笑着说:“如果如宾客您所说的,所谓看见了世俗利益的华贵而使得道德的真实显得暗淡,实际只是守着屋角的微小烛光而没有仰望到天上灿烂的太阳。过去王道败坏,周天子失去了掌握天下的能力,诸侯作乱,车马交驰,于是七雄割据,分裂天下,挑起了龙虎争斗。游说之徒以迅雷之势产生并挽救这个局面,其中发射出闪烁光芒的人不胜枚

    3、举。这个时候,本没有能力的人经由一番锻炼后也能有所作为。所以有鲁仲连用一只箭解救赵国而不收千金,赵相虞卿回头来和解下相印与魏齐同行。那些说大话之人,只是用动听的话来投君王之所好,实际上是一些象下贱的青蛙的叫声一样不堪入耳的话,并非是如韶乐、夏乐这样的美善之乐。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遇到什么样的时事就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不断变换自己的风骨、改变自己的性情的人是行的非君子之道的。从六国灭秦到秦灭六国的时候,他们就不要命地到处游说,四处散播不着边际的谣言,像商鞅通过王霸富国强兵三术来取信于秦孝公,李斯发表对时局的看法而取信于秦始皇,这些人都不过是凭借君王对他们一时的信任,适应了当时一时的局势,依据着偶

    4、然侥幸而乘辟邪罢了,以此求得一时的荣华富贵。结果是朝荣华夕憔悴。福气不能满足,祸患却影响世人,凶人尚且自悔,何况贤士呢?而且功绩不可虚成,名声不可伪立,像韩非用辩才来激励始皇,吕不韦靠钱财来买得官职,结果韩非作了说难后就被李斯谋害;秦国虽然富贵,吕氏最后也落得株连之悲。所以像孔子那样拥有浮云之志,像孟子那样颐养浩然正气的人,他们不是更加为有远大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么?君子之道不可以二行于李斯、商鞅、韩非、吕不韦这样的人吧。二、写出下列划线辞语的出典及原典的涵义:(每题出典1分,涵义1分)1、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丘迟)。 出自:吕氏春秋“吴起治西河,王错谮之魏武侯。武侯使人召吴

    5、起。至岸门,止车而立,望西河,泣数下。其仆曰:窃观公之志,视天下若舍履,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西河。今君听谗人之议,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不久矣!起入荆,西河果入秦。”2、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姜夔)。 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3、摇落深知宋玉悲,萧条易代不同时(杜甫)。 出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4、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苏轼)。 出自:宋玉神女赋“襛不短,纤不长。”5、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也(陆机)。 出自:庄子“轮扁曰:臣也,

    6、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矣,疾则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也,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6、延陵有宝剑,价重千万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李白)。 出自: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但悬剑空拢,有恨如何!”7、昔闻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白居易)。 出自:左氏传“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又曰:季札来聘,请观乐,使工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8、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范晔)。 出自:史记“鲁仲连谓新垣衍曰:秦即为帝,则

    7、连蹈东海死耳。又曰:鲁连下聊城,田单归而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9、山阳馀韵在,林端横吹惊(韦应物)。 出自:向秀思旧赋“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10、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李商隐)。 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11、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照轩窗兮明月光(红楼梦)。 出自:谢庄(希逸)月赋: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12、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连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陈寅恪)。 出自:鲁连子“齐之辩者曰田巴,辩於狙丘而议於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弟子曰鲁连,谓劫曰:臣原当田子,使不敢复说。”13

    8、、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晏殊)。 出自: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14、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出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15、人惭西氏,空论拾翠之容;质谢南威,徒辨荆蓬之妙(卢照邻)。 出自:曹植(子建)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三、论述:1、略说高唐神女与巫俗之关系。答:高唐赋与神女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美女最为大胆的文章”,也是我国浪漫文学中最美的篇章之一。它们也显示出了巫的权力系统。陈寅恪先生曾云:一个词即一部文化史。而解开高唐赋之谜的关键词,即一个“巫”字。一,高唐,即“高禖”,极高的高台。楚

    9、人借此举行求子仪式,感应来自上天云雨的信息。因为他们相信风雨际会中包含着神秘的生殖信息。二,巫山。即“巫”施法的地方。离骚中有“余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三,巫女,以音乐和歌舞为人们祈求生殖能力的女性。她们在君王举行的歌舞晚会中载歌载舞,与神灵沟通。然而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与王发生某种暧昧的情感交流。这就是人神之恋的真实生活根据。如屈原的九歌中故事,正是宋玉所本。四,暧昧的相思,是靠心灵感应完成的。如九歌中的“扬灵”、“目成”,这便是巫与观者之间奇妙的心灵感应。正如神女赋中“曾不可乎犯干”的神女与君王正是意密体疏的感情交流。五,阻隔。在上古,巫是不隶属于王的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系统,这一

    10、点在巫风尤盛的楚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时,巫女对于楚王而言,便成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女”,因此更具有高贵的魅力和神秘的吸引力。巫山神女的浪漫想象盖源于此。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品质,即对于超越世俗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权力的无限诱惑力的追求,是另一种返本、回家的冲动。只是在“绝地天通”的文化大转型之后,世俗的“王”的世界压抑并且控制了“巫”(神)的世界,而“神女”等一系列浪漫文学的形象,也只能随着一个时代的彻底消逝转入地下,成为一股潜流暗涌。中国早期的浪漫文学,是只有在神巫权力尚未完全被世俗世界压制之前,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和体现的。六,古代巫医一体,医不仅是生理的治疗,更是心理的治疗。即高

    11、唐赋末节所云:“往自会女,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有很实用的目的。表明巫的系统是疗伤的系统,而王的系统是活动的系统。2、试以六朝书信为材料,述中国伤逝文学之传统。答:曹丕与吴质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属于具有感伤文学传统的早期文本。它所代表的,乃是一种对于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念和伤逝之情。像这样的感伤传统,至红楼梦“梦断香销”式的大梦幻的构建时,则发展到了它的颠峰。六朝书信文学中也充溢着伤逝文学的因素,这里举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为例。“重答书”,且又是追答死者,实在堪称是书信的一种创格。但钱锺书先生却以为此文并非回复使者的书信,而是书信集前的小序。何则?全由文中“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

    12、”一句推断而来。“梗概”,大略、主要内容的意思。此指刘沼难书(见刘峻集附)。“存”,保存也。即是要通过辑录书信集,以保存下刘沼与自己辩论时提出的主要见解,以酬答“其旨”。如再配合前一句“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来看,更有哀叹时光飞逝,欲为亡友整理文字,文史留名的意思在了。此文的真正价值乃在其体现了中古时期士人之间的友情之美。其行文措词“凄楚缠绵,俯仰裴回,无限切痛”,尤其是最后两句深婉苍凉,“有味外味”(许槤语),令人掩卷悲叹,难以自抑。谭献更以“遒上”二字评之(骈体文钞卷三十)。“昔魏曹文侯痛徐陈应刘,数年之间化为鬼物,临文抆泪,良有以焉。张孟阳赋七哀,哀汉陵也;杜工部赋

    13、八哀,哀大臣也。予今不敢以文律追歩前轨,而悼亡慨逝,古今一情。故著于巻,并疏其姓氏梗概,惟知已者览之,必有同予怀者焉。”(明 刘炳春雨轩集四百哀诗并序,载史简编鄱阳五家集卷十五)“悼亡慨逝,古今一情”,这种百转千回的伤逝之情另可在魏王粲思友赋、陆机叹逝赋、梁江淹伤友赋、梁任昉与沈约书以及吊乐永世书、唐李峤答李清河书、以及梁吴均伤友诗、任昉哭范仆射诗等等作品中得以窥见。3、试述文选在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答:在北宋以前的中国社会,文选是“文章宝典”。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五经”。这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文选某种程度上即是拿到进入上流社会的钥匙。科举中的“帖经”、“赋才”

    14、,表现了读好文选的重要性。文选是唐代举子们的主要教材,唐代大都是“自考”,举子们熟于文选文章体例,然后简炼揣摹,穿穴古典,化旧为新,然后通过“温卷”的形式,向主考官和著名诗人请教,在社会上形成好的口碑。在唐代文献中甚少师生关系,文选是读书人最好的老师。作为自学材料,举子通过“模仿”各体文章,久之自成格局。从先秦到南北朝隋唐,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经部的地位下降,集部的地位大大上升,是一个重要现象。集部上升有四个标志,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中重文的“宣言”;二是范晔在史书中首立文苑传,标志着文学写作与功名事业平起平坐;三是科举以诗赋取士,“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陈寅恪语);四即是文选的流行。文选顺应了

    15、这个大趋势,融重文尚才的社会新理念,与辞章唯美的士人新传统于一炉。它的生命史,也正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史,也与北宋以前文学知识人的兴衰史相互呼应。陆龟蒙有诗云:“因知昭明前,剖石呈清琪。又嗟昭明后,败叶埋芳蕤。”如果稍稍放眼海外,从中国中古与周边地区国家的文化关系看,文选与其他中国经典一样,代表着相当高级的文明成果,在当时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唐诗中有一篇写到一个叫康洽的西域音乐家,在京城里长年演出新诗乐府,很受“中贵”们欢迎。他能够“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对于文选中的名篇相当熟悉。也许康洽所演唱的,不一定真的就是左思和司马相如的这两篇作品,但是以此为例,也正表明

    16、当时文选的影响很大。当时吐蕃与中国通好,提出的请求援助项目中,就有“请毛诗礼记文选各一部”(旧唐书 吐蕃列传);而当时的边塞游子“携书十袟”,也包含了文选。4、思旧赋“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前人认为比拟不伦。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比拟并非不伦,而是准确的。“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向秀把好友的冤屈而死,比作历史上颇有恶名的李斯,这是令人较难理解的。文心雕龙指瑕就指出:“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誺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乍看之下,刘勰之论,颇有道理;然悉心考究,未必竟然。何则?原因有三:其一,两人都是

    17、蒙冤下狱而死。嵇康则不必复论,李斯被定谋反之罪也确系诬指。他曾在狱中仰天长叹:“嗟乎!不道志军之君,何为可计哉!”其二,两人都“笃君王”。他们所反对的,都是当权的奸臣(赵高与司马氏),而对于皇权本身,却是持维护立场的。其三,将两人并举,恰构成了修辞学上的“反对”。换言之,李斯的“黄犬之乐”,乃是想要延续个人在世俗世界中的欢乐;而嵇康的“临命索琴”,却是想要延续个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向秀将他们并举,实是以李斯反衬嵇康,此曲笔用心之良苦,也是为了逃避当时深刻周密的文网,无怪乎不足为外人道也。5、介绍你所知道的三部近现代选学著作。 答:黄侃文选评点:他作的平点不同于评点,乃是以及其客观理性的角度来进行

    18、考证。 骆鸿凯文选学:是20世纪最全面的研究文选的著作,也是现今为止唯一称得上是全面研究文选的著作。 李审言文选著述五种:考察后世对文选词汇的运用来证明文选的影响,乃是对于文选影响学和接受学的研究著作。此外,还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屈守元昭明文选杂述及选讲和文选导读等。、试析班固答宾戏的主旨及其风格。 答:文章以主客两方,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一种是沉潜于文章著述。一是立功,一是立言。这也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两大选择。班固假托之宾客,乃是一符号化的人物。即,宾有隐显二义。显义:宾是被主人驳斥的对象。宾代表的功名人生、利禄人生、投机人生、牢骚人生,在文章的正面,一一遭反驳批

    19、判,作者道理正大光明,事实清楚可靠,将上古自汉代的士人,分“凶人”与“贤人”、立功与立德、用世与待时,而肯定表彰后者,由此建立儒家理性人生、人文人生、道德人生的意义世界。然而宾又有隐义一面:宾又多多少少是主人牢骚的发泄,化装的焦虑。理由是:(一)后汉书班固传的说法可信的:“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感东方朔、杨雄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作宾戏以自通。后迁玄武司马。”明言这篇作品是不满待遇,发牢骚之作。虽然写作动机与效果,不能完全说明作品意图,但毕竟有知人论世之助。风格上以“设论”作为文体,即有发牢骚的文体特征。只不过,东方朔答宾难与杨雄解嘲,比较主

    20、动积极,班固则比较隐曲。接下来韩愈进学解,也是顺着班固答宾戏的隐曲一路而发扬之。单一文体的意义,是从同类文体的历史上下文之中,得到确定的。四、简释: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此句是萧统叙述自己选文标准的概念。指事义都应该通过深入的思考而得来,并且以优美的辞藻呈现出来,需要讲求文采。这里的事、义是不可作实解释的。2潜气内转 是由音乐而得来的词语,用于修饰舞蹈,也可指心理情感的变化起伏顿挫,婉转曲达,含蓄蕴籍。3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意”指思想感情,“物”指外部意象,而“文”指的是技术活动。此句的意思即为总是担心思想不能准确的把事物表达、描述出来,文辞不能将思想感情表达的明确、明了。4有南威之

    21、容,方可以议于淑媛 “南威”乃美女名,此句的意思是要具有像南威一样具有美丽的容貌,才可以去判断评价他人的淑媛。意谓从事文学批评也要有一定的创作经验,不可擅加批评别人的创作。5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 此句是指在险恶的环境中却不辞世以别,只是恨自己的私志未尽,以一种鄙陋的方式结束生命却不将文章彰于后世。6伯夷抗行于首阳,柳惠降志于辱仕,颜潜乐于箪瓢,孔终篇于西狩。 伯夷、柳下惠、颜回和空子都为章行后世的立德之人,伯夷为了抗拒周的统治而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柳下惠“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22、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左氏传曰: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春秋元命包曰:孔子曰:丘作春秋,始於元,终於麟,王道成也。以此来区别战国之“凶人”。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现而鸟澜。周易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言文之来,若龙之见烟云之上,如鸟之在波澜之中。应劭曰:扰,驯也。庄子曰:君子尸居而龙见。大波曰澜。“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说明选义考辞工作的复杂和曲折。文选讲读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二)一选学知识问答:1)举三例表明文选在唐代的重要性。答:在北宋以前的中国社会,文选是“文章宝典”。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五经”。这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文选某种程度

    23、上即是拿到进入上流社会的钥匙。科举中的“帖经”、“赋才”,表现了读好文选的重要性。文选是唐代举子们的主要教材,唐代大都是“自考”,举子们熟于文选文章体例,然后简炼揣摹,穿穴古典,化旧为新,然后通过“温卷”的形式,向主考官和著名诗人请教,在社会上形成好的口碑。在唐代文献中甚少师生关系,文选是读书人最好的老师。作为自学材料,举子通过“模仿”各体文章,久之自成格局。从先秦到南北朝隋唐,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经部的地位下降,集部的地位大大上升,是一个重要现象。集部上升有四个标志,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中重文的“宣言”;二是范晔在史书中首立文苑传,标志着文学写作与功名事业平起平坐;三是科举以诗赋取士,“为社会心

    24、理群趋之鹄的”(陈寅恪语);四即是文选的流行。文选顺应了这个大趋势,融重文尚才的社会新理念,与辞章唯美的士人新传统于一炉。它的生命史,也正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史,也与北宋以前文学知识人的兴衰史相互呼应。陆龟蒙有诗云:“因知昭明前,剖石呈清琪。又嗟昭明后,败叶埋芳蕤。”如果稍稍放眼海外,从中国中古与周边地区国家的文化关系看,文选与其他中国经典一样,代表着相当高级的文明成果,在当时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唐诗中有一篇写到一个叫康洽的西域音乐家,在京城里长年演出新诗乐府,很受“中贵”们欢迎。他能够“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对于文选中的名篇相当熟悉。也许康洽所演唱的,不一定真

    25、的就是左思和司马相如的这两篇作品,但是以此为例,也正表明当时文选的影响很大。当时吐蕃与中国通好,提出的请求援助项目中,就有“请毛诗礼记文选各一部”(旧唐书 吐蕃列传);而当时的边塞游子“携书十袟”,也包含了文选。2)举例说明李善注与五臣注的区别。答:李善,初唐学者,最早注文选的专家,外号“书簏”,他是中国文献学的祖师。李善注是四大名注之一。文选李善注的优越性有:大量保存已散佚的书,1648种引书。开创了注书的方式征引的方式:不加自己的话,而直接用引号引书来注,开创了客观的注释方式,不加己义,则就提供了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当然选择本身也有主观成分渗入。李善注的义例本身也是一种学问,他是中国最早用征

    26、引来注书的人,成为后世古注的一大流派。例:文赋:“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圣贤”:指孔孟等人。李善注引左氏传:“仲尼曰:志有之,言足以志,文足以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不文,行之不远。”五臣注: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国翰。以欣赏为主,李善注太学理,不易普及,所以出现五臣注以适应仕子应试。两者标准不同,不是平面化的地位,也不可一笔抹杀,虽然五臣注的学术含量不高,但其偏于批评,为了考试之用,微言大义,有政治才华倾向。例:王仲宣诔:关于诔文:刘勰在文心雕龙 诔碑篇中将诔文概括为两大要素:述德和写哀。陆机的文赋不提诔文的述德,直接说“诔缠绵而凄怆”。文选五臣注济曰:“诔叙哀情,故缠绵意密而

    27、凄怆悲心也。”也就是说,诔文由重述德逐渐向寄托哀情的方向发展,礼制已经难以束缚了。李善注与五臣注的关系就是学理与欣赏的区别。3)二十世纪文选中外名著,请举三例。答: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黄侃文选评点、屈守元昭明文选杂述及选讲和文选导读等。 二翻译为语体文: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土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28、! 译:足下又说:“汉朝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你是汉朝的臣子,怎么能不这样说呢?从前萧何、樊哙被拘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腰斩东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其他辅佐的臣子、立功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一类人,都真正是天下闻名的人才,他们具有为将为相的本领,却受到小人的谗害,同样遭到灾祸、受到侮辱。终于使他们怀抱才能,被人诽谤,有本领而不能施展,他们两位的死去,谁不为他们感到痛心呢!我的祖父将军李广,功劳谋略胜过天地间的一切人,忠义勇敢在三军中数第一,只是不合贵臣的意,就自刎在远国以外,这是功臣义土们扛着戟长声叹息的事啊。怎么能说汉朝廷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呢! 三写出下列划线辞语的出处。(出处包

    29、含篇名、原句。作者与涵义可不必写)1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姜夔)。 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2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苏轼)。 出自:宋玉神女赋“襛不短,纤不长。”3延陵有宝剑,价重千万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李白)。 出自: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但悬剑空拢,有恨如何!”4好风初婉软,离思苦萦盈(杜牧)。 出自:谢惠连雪赋“初便娟於墀庑,末萦盈於帷席。”5山阳馀韵在,林端横吹惊(韦应物)。 出自:向秀思旧赋“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6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李商隐)。 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30、”7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照轩窗兮明月光(红楼梦)。 出自:谢庄(希逸)月赋: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8朝云梦断知何处,倩双燕,说与相思(陆游)。 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9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出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10人惭西氏,空论拾翠之容;质谢南威,徒辨荆蓬之妙(卢照邻)。 出自:曹植(子建)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四论述(七题选五)1略说高唐神女与巫俗之关系。答:高唐赋与神女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美女最为大胆的文章”,也是我国浪漫文学中最美的篇章之一。它们

    31、也显示出了巫的权力系统。陈寅恪先生曾云:一个词即一部文化史。而解开高唐赋之谜的关键词,即一个“巫”字。一,高唐,即“高禖”,极高的高台。楚人借此举行求子仪式,感应来自上天云雨的信息。因为他们相信风雨际会中包含着神秘的生殖信息。二,巫山。即“巫”施法的地方。离骚中有“余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三,巫女,以音乐和歌舞为人们祈求生殖能力的女性。她们在君王举行的歌舞晚会中载歌载舞,与神灵沟通。然而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与王发生某种暧昧的情感交流。这就是人神之恋的真实生活根据。如屈原的九歌中故事,正是宋玉所本。四,暧昧的相思,是靠心灵感应完成的。如九歌中的“扬灵”、“目成”,这便是巫与观者之间奇妙的心灵感应。正如神女赋中“曾不可乎犯干”的神女与君王正是意密体疏的感情交流。五,阻隔。在上古,巫是不隶属于王的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系统,这一点在巫风尤盛的楚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时,巫女对于楚王而言,便成为了可远观而不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昭明文选讲读模拟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