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复习5年高考3年联考地理精品题库人文地理 第1章 人口与环境.docx

    • 资源ID:6220641       资源大小:891.86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复习5年高考3年联考地理精品题库人文地理 第1章 人口与环境.docx

    1、高考复习5年高考3年联考地理精品题库人文地理 第1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高考题(09年全国卷文综第1,2题)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1.甲市可能是 ( C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 广州2.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 )A. B. C. D.(09年全国卷文综第4,5题)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3.则19512000年,该国 ( A )

    2、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4.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B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09年天津文综第6,7题)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5.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CA.abc B.acd C.abd D.bcd6.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B )A.a B.b C.c D.d(09年江苏地理第12,13题)运用

    3、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78题。7.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B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8.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 )A. B. C. D.2005-2008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08全国卷3-4)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1990年20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

    4、及以上(%)6.372.221.11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D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 B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08四川5-7)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3.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B )A.10% B.20% C.30% D.40% 4.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D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

    5、期 5. 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C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6. (08广东文基52)下图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下列说法与图不相符的是D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D.天津和廊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08江苏23-24)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C) A.西南地区为人

    6、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8.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AC)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9. (08广东16)“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 C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 (07四川3-4)下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1011题。 10.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D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

    7、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1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C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12. (07广东41)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 D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07广东1718)读

    8、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2),回答1314题。图1 图213.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B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4.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B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15.(07山东8)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

    9、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07上海1618)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1618题 16.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B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17.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18.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B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19. (07上海16)人口金字塔

    10、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阅读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 B )(06四川46)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2022题。20.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 D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21.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C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22.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

    11、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23. (06上海16)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 B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 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06重庆1011)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D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25.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B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12、B. C. D.(05江苏1819)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627题。26.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27.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A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二、综合题28. (07广东32)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

    13、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材料一 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 619元(全国为15 033元/人)。 材料二 G省地处云贵高原,下图和下表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下图、下表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a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 坡度范围131317172121地形坡度-0.17-0.73-0.66-0.24土地开垦率0.540.760.780.4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根据上图,在 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

    14、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 m的区间。 (2)根据表中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 和 ,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填正确项字母)。 A.土地开垦过度 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 C.降水丰富 D.修建梯田 E.地形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 (填正确项字母)。A.云贵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对策。 答案 (1)8001 000 1 600 (2)1317 1721 A、B、C、E (3

    15、)C (4)优势: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或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劣势:地形崎岖(或起伏大);平原面积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地质灾害频繁;石漠化较严重。对策:大力发展交通;加强与周边地区(或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的水力、矿产资源),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工业;大力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旅游业。29

    16、. (05上海2630)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完成下列问题。 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及以上A国50455B国176518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乙图甲 20004年A、B、C、三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30 ,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C 国。(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A)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乙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4)分析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A国

    17、人口问题主要是 、 和 等。(5)读“某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图”: 图丙 某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 答案 (3)(4)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少年儿童比重大 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 (5)弥补劳动力不足 提高城市竞争力 活跃市场 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 加重了环境负担 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第二部分 三年模拟题汇编 2009年联考题一.选择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

    18、回答12题。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D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3.(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图。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 D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第4题。4.图中

    19、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 B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5.图中信息显示 ( D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

    20、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6.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上海市南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

    21、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答710题。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C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C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 B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10.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 A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加拿大.美国 D.美国.英国姓名:廖小妹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年9月籍贯:

    22、湖南就业状况:广东东莞黎明针织厂姓名:史密斯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2月原住地:纽约现住地:休斯敦就业状况:退休 11.(九江市六所重点建设中学联考)根据资料信息,判断影响廖小妹和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C )经济条件 交通条件 气候 婚姻 A. B. C. D.12.(江苏省常州市2009届高三期末质量调研)下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C.到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到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江苏省盐城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

    23、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1315题。13.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 D ) A.人口增加 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 D.基本不变14.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15.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上海市崇明县2009届高三期末抽测)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618题。16.此图说明该地区 ( A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人口密度大17.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C )A.中国 B.印度 C.英国 D.美

    24、国18.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B )A.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上海市卢湾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示意图,完成1921题19.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D) A.93% B.60% C.13% D.23%20.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B )A.控制人口

    25、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21.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 C )A.“十五”期间,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B.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C.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增长速度变缓D.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二.综合题 22. (江苏省启东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A)A.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

    26、力B.医疗技术水平提高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更适合人类的生存(2)在原始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 。(3)在图中B位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 促进了城市化,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至少答2点)(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时代。(5)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例一: ;例二: 。(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环境文明时代(3)工业化 交通拥挤.住

    27、房紧缺.失业率上升.环境恶化等(4)工业文明 (5)人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资源.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不食用野生动物制品等12.(上海市卢湾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九五”期间,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数量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2003年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材料一:(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是 地区,我国人口分界线没有经过的是 地区。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28、地区与 地区。(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流出区大量人口外流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是:(3)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连接两个地区并贯穿中部河南省的重要线路是 铁路。(4)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四川.贵州.云南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是:答案 (1)西部.东部.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先进技术的引入等(3)陇海 (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等20072008年联考题(宁夏2008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29、椐此完成13题。1.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B)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3.甲国或乙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是 ( D )A.甲国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长缓慢 B.乙国青壮年人口多,即将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C.甲国青少年人口少,劳动力不足 D.乙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加重 (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三级2007-2008模拟)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45小题。4.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B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5.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三级2007-2008模拟)读下图“2006年重庆市外来人口由外省(市)迁入人员分布图”,回答67题。6.关于重庆市外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复习5年高考3年联考地理精品题库人文地理 第1章 人口与环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