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6416954       资源大小:135.09KB        全文页数:18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2、: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

    3、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4、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

    5、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

    6、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

    7、。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主藏血(3)与志、液、体、

    8、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4熟

    9、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2络脉。3连属部。第二节 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2表里相合。3流注次序。4分布规律。第三节 奇经八脉1生理功能。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2通行气血阴阳。3感应与传导。4调节机能活动。【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10、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6)恐(7)惊2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

    11、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

    12、、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五章 经络第六章 病因课堂讨论式教学第七章 病机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516102181931686 合计112四、大纲使用说明1大纲使用对象为七年制、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附1: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方案(平时成绩)(1) 选题:任课教师

    13、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8人为宜。(2)全程指导: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3)分组汇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4)点评: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5)装订成册:全程录象,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

    14、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附2:课堂讨论式教学考核评分标准(平时成绩)项 目分值(分)论文撰写团队合作多媒体制作代表演讲5分5分5分5分共 计20分(计入期末考试总分中)五、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中医学导论,何裕民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藏象学,张挹芳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医病因病机学,胡冬裴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难经白话解,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5、:5;伤寒论,汉张仲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金匮要略讲义,何任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9;诸病源候论校注,丁光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备急千金要方校释,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915;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7-290。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3.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 学时:56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

    16、,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Basic The

    17、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18、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教学

    19、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元气论1气的起源和概念。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属性区分。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说明生理活动(3)说明病理

    20、变化(4)用于疾病诊断(5)用于疾病治疗第三节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特性。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五行相生相克。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4)用于疾病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三章 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

    21、输布与排泄过程。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气1气的生成。2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温煦作用(4)防御作用(5)气化作用3气的运动。4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卫气第二节 血1血的生成。2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作用(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载气3血的运行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3)载气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血与津液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四章 脏腑【目的要求】1熟悉藏象

    22、的概念。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五脏1心(1)主血脉(2)主神志(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2肝(1)主疏泄(2)主藏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3脾(1)主运化(2)主统血(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4肺(1)主气司呼吸(2)主通调水道(3)主朝百脉(4)主治节(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5肾(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液(3)主纳气(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第二节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1脑2女子胞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

    23、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五章 病因【目的要求】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6掌握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外感病因1六淫。(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火(热)之邪2疠气。(1)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七情。(1)喜(2)怒(3)忧(4)思(5)悲(6)恐(7)惊2饮食失宜。(

    24、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3劳逸失当。(1)过劳(2)过逸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痰饮2瘀血【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六章 病机【目的要求】1熟悉邪正的概念。2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3掌握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4掌握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5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机理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2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第二节 病变机理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气血津液失常。(1)气失常(2)血失常(3)津液失常【教学方式

    25、】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第七章 养生与治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2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3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4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5掌握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6掌握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7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8熟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养生1养生的基本原则。2养生的主要方法。第二节 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脏腑。6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脏腑第

    26、五章 病因第六章 病机第七章 养生与治则机动68 6148824 合计56四、大纲使用说明大纲使用对象为护理、管理、卫生、中药本科专业学生,为必修课。五、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3.2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学分 学时:70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中医康复、药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

    27、),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