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资料.docx

    • 资源ID:6437961       资源大小:32.4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资料.docx

    1、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资料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528) 孙秉严,1927年生,祖籍山东省莱阳市,天津著名肿瘤专家,擅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结合破瘀攻下等法,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时人罕有其匹。在其所著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有许多治愈案例,本节所选即出自上述各书。 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如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

    2、触摸耳壳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 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8个,即除去2个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应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 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

    3、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3种类型; 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型。甲印变小在l-2mm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3-7个甲印)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者为寒型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 热型: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3型。8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为偏热型;9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指都有特

    4、大甲印(超过甲体的12)为大热型。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 寒热交错型: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 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 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张景岳说过:“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 编者按: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

    5、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 (2)齿印包括望舌齿印和腮齿印 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

    6、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疱。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 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 (3)两

    7、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 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 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2寸(3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

    8、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点”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 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3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 主病意义: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

    9、积毒结的外在表现。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 肿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这是根据对1000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孙氏“1978年11月对门诊200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18”。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果

    10、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肿瘤病人占l3,最长的现在已经30年了”。 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药,具有火神派风格 孙氏说,寒证需用温药,认为张景岳对温药的使用很有独到之处:“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可温脾肾,餐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温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至若半夏、南星、细辛、乌药、高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天之属,

    11、皆性温之当辨者。” 孙氏认为,“上面列举的药物,既补中散寒又补益命门助心火,对于寒证皆当使用。”“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阳,视为必用,大寒用30g,寒轻用15g;高良姜、香附、木香、乌药、茴香温运阳气,能加强胃肠道吸收消化功能。总之,用温热药时,剂量要掌握好,还要有适当的阴药牵制。” 对肿瘤之外的杂病亦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本节即选了几个验案。 独特的用药套路 孙氏积几十年临床经验,用药自成套路,无论肿瘤,还是其他杂病有鲜明独特的用药风格。归纳他最常用药的套路如下: 扶阳:常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吴茱萸等,以附、姜、桂三味尤为常用。 攻下:常用牵牛子、槟榔、大黄、芒硝4味等。 活

    12、血:常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4味等。 行气: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厚朴、陈皮等。 扶正:常用党参、黄芪、熟地等。 虫蚁通络:常用全蝎、蜈蚣、僵蚕、乌蛇等。 此外,按照肿瘤部位不同,加入相关脏腑引经药:如脑瘤用川芎、白芷、蔓荆子;直肠癌用槐花、地榆;鼻咽癌用白芷、荆芥、僵蚕、苍耳子等。 另外,孙氏还自制十几种成药,主要用于驱毒,药性偏峻,每案都在配用,即汤丸并进,是其治癌用药的另一特色。这些成药简介如下: 化毒片:主要成分是轻粉、雄黄、毛慈姑、蜂房、元明粉。 化郁丸:主要成分是丁香、沉香、木香、檀香等香类理气药。 化坚液:主要成分是核桃树枝。 新丹:主要成分是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

    13、。 消瘤丸:主要成分是铜绿、蜈蚣、黄药子、巴豆仁、雄黄。 寒证丸:主要成分是硫磺、附子、干姜、党参、熟地。 还有很多药物,详细情况对查孙氏著作。 1胃癌辛热驱毒,化痰攻下 王某,男,42岁,住天津虹桥区。家有胃痛病史,1965年疼痛加剧,呕吐不能食,天津市某医院诊为胃溃疡。手术中发现胃穿孔,贲门下淋巴结肿大,弥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曾经一段化疗,仍不能减轻痛苦,于1966年4月28日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体重46.5千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部肿物约3cmx3cm。舌苔白厚腻,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脐左旁压

    14、痛(+)。证属大寒瘀毒结,治以辛热驱毒化瘀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30g,干姜30g,肉桂30g,高良姜10g,荜拨10g,枳壳15g,厚朴15g,陈皮lOg,桃仁15g,红花15g,三棱15g,莪术15g,党参15g,熟地3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日1剂,早晚各1服。 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5片;化郁丸,日1剂。 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胃、腹部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因久病胃气受伤,恐其正气不支,数日后方又加芪、术、苓(取四君子意),两周后食量大增。患者大便虽日行数次,但日渐身体有力,颜面亦转红润。服药5个月后,体重增至71千克,某医院复查,胃腹

    15、部软,无压痛,腋及鼠蹊部肿大之淋巴结均消失。 点评:此案具有明显的孙氏用药风格:辛温扶阳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行气用枳壳、厚朴、陈皮;活血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攻下用牵牛子、槟榔、大黄、元明粉;扶正用党参、熟地等。另用成药驱毒攻癌,与汤剂互相配合,不应忽略。各案大致类此。 2.胃癌辛热破瘀,驱毒攻下 李某,男,46岁,住天津向河北区。1967年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1968年经天津市某医院等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治疗1年无效,考虑为胃部肿瘤。1969年3月于天津市某医院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病理报告为“胃淋巴肉瘤”,同年7月开始放疗、化疗,1年后停止,很快在右腮腺及鼻咽部出现

    16、肿物,1970年12月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精神状况差,舌淡苔白腻,脉沉紧。舌面中前部(相当脾胃区及其与心区之间的部分)有横坚不规则的裂纹,将舌面割成6-7块。十指甲印特大,但赤白边际已模糊不清(溶合甲印后期),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侧压痛(+)。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热破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30g,肉桂30g,干姜30g,高良姜10g,吴茱萸15g,肉蔻10g,小茴香20g,乌药10g,砂仁6g,桑螵蛸30g,熟地30g,三棱15g,莪术15g,柴胡10g,升麻10g,牵牛子30g,槟榔30g,川大黄15g,元明粉15g(冲)。每日1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

    17、化毒片,日3-5片;新瘤丸,日30-60丸;寒证丸,日1-2剂;化坚液,日100ml口服。 服药1年以后,一切不适消失,舌上裂纹变浅,10多年来感觉良好。 3胃窦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王某,男,62岁,天津市人。1967年12月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不通。1968年1月在某医院做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胃穿孔,取病理为胃窦部“溃疡型腺癌”,已广泛转移。 1968年4月29日来诊:查体见消瘦,重度贫血面容。左上腹部有长约5cm之纵行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弦。甲印小而不全,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板滞、压痛明显。证属寒瘀毒结,治以

    18、辛温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肉桂15g,高良姜10g,荜拨10g,海藻15g,牡蛎20g,莪术15g,三棱15g,穿山甲10g,鳖甲20g,陈皮10g,香附15g,白术10g,党参15g,熟地3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2g(冲)。水煎两次服,日1剂。 成药处方:化毒片,间日3-5片;消瘤丸,间日服30-50丸(时间与化毒片交叉开);化坚液,每日100ml口服。 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至1970年8月一切不适消失,伤口愈合。1981年追访健在。 4肺癌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痰攻下 虞某,女,4l岁,住北京。1977年3月开始

    19、咳嗽,痰少带血。北京某医院诊为肺癌,5月病情恶化,胸水,持续高烧(39.5-40之间)。3个多月来经西药退烧、输液,中药羚羊角、犀角等治疗烧仍不退。每日进食1两许,勉强吃下,大便数周末解,已卧床不起。血红蛋白3g。1977年8月来诊。 查见体质消瘦,面色苍白水肿,重度贫血貌,舌苔灰白厚腻,脉沉迟无力。两手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双侧耳壳增厚,胃脘部高突,压痛明显,脐左旁压痛(+)。证属大寒瘀滞毒结,正虚邪实蓄毒,治以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25g,炮姜25g,肉桂25g,党参15g,熟地30g,黄芪30g,枳实15g,木香15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

    20、元明粉15g(冲),白茅根15g,百部30g,白花蛇舌草15g,葶苈子30g,白蒺黎30g,麦冬25g,白芍15g,地骨皮15g,茯苓25g。水煎2次,早晚服。 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5片;化坚液:日l00ml口服。 服药3剂之后,烧退能食,大便下黑粪及烂肉状物很多。服药1个月后两拇指出现小甲印,日食约800g粮食,能起坐,血红蛋白8.7g。 5直肠癌温寒化瘀,驱毒通便 卢某,男,60岁,住牡丹江市。1981年出现脓血便,每日大便8-10次,小腹下坠,纳食减少。经某医院直肠镜检查,诊为直肠癌,病理报告为“腺癌”;经放疗1个月,服用中草药,放疗后复查癌灶由10.2cm缩小到6.2cm,但症状末减

    21、,1981年10月6日来我院就诊。 诊见:面色黄瘦,形体消瘦,耳壳硬结(+),甲印溶合,舌腮印(+),脉沉弦紧。证属寒热瘀滞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驱毒通便。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油桂15g,地榆15g,槐花角20g,黄药子30g,天葵子15g,藤梨根15g,麦冬10g,天花粉20g,牵牛子30g,海藻15g,牡蛎15,皂荚6g,蜈蚣3条,蝉蜕10g,斑蝥3个,滑石15g,党参15g,生芪30g,陈皮10g,半夏15g,大枣10g。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化毒片:日5片;化坚液:日100ml;新丹:日1剂。 自服药后1年,大便日1-2次,下腹部不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体力恢

    22、复,能上班工作。于1983年复查直肠癌病灶完全消失。于1985年10月21日经天津某医院等复查,未见异常。 6结肠癌驱毒破瘀,回阳攻下 崔某,男,36岁,工人。1970年3月10日被木头砸伤腹部疼痛难忍,次日在某医院手术治疗。术后20天上腹部出现肿物伴有肠梗阻,5月19日又以“肿物待查”在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横结肠与胃之间有一手拳大小肿物,肝、胆囊、小肠、横结肠有广泛的白色小结节,即关闭腹腔,取病理报告为“结肠腺癌”。同年10月来诊,当时血红蛋白3.8g,体弱,面色苍白水肿,上腹部肿物隆起,大小如拳,触之质硬,右肋下亦可触到鸡蛋大小的肿块。四诊结合印法,其证属寒瘀毒结,治以驱毒破瘀,回阳攻

    23、下。汤药处方: 附子15g,肉桂15g,干姜15g,高良姜10g,熟地20g,白术10g,党参10g,三棱15g,莪术15g,木香10g,佛手10g,厚朴10g,海藻15g,牡蛎15g,蜈蚣5条,斑蝥5个,滑石1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冲)。每日l剂,煎2次早晚服。 成药处方:化毒片:每日2-5片(视耐受情况定,下同);化郁丸:隔日1剂;化坚口服液:每日50-100mL。 服药后大便排出物甚多,如烂肉,或如粘冻。9个月后,腹部肿块基本消失,血象基本恢复正常。1974年4月,天津市某医院征得病人同意后做剖腹探查,证实腹腔转移癌已完全消失,1980年该医院再次复查

    24、,末见异常变化,正常工作。 7乙状结肠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刘某,男,47岁,华东某学院干部。1970年患乙状结肠癌,术后3个月复发,当时左颈淋巴结及左腹股沟淋巴结均有转移,腹部胀痛,有少量腹水。天津某医院钡灌肠见肠道狭窄区仅0.15-0.6cm,大便阻塞不通,1971年2月来诊。 查体见面色苍白,痛苦病容,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弦。两拇指甲印(+),微小,余八指甲印(-),舌、腮印(+),左耳壳硬结(+),胃及脐左侧压痛(+)。肝掌明显,延及大、小鱼际及十指端,肝大肋下两指。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温驱毒,破瘀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肉桂15g,党参15g,熟地30g,

    25、莪术15g,三棱15g,土茯苓30g,斑蝥3个,滑石15g,香附15g,枳实15g,槟榔片30g,牵牛子30g,大黄15g,元明粉15g(冲)。日l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和肝丸,日1剂;化毒片,日2-5片;化坚口服50-100mL口服。 化疗药口服:复方氟腮密啶片,日5片(每片50mg),口服。 服药后,每日排便数次,身轻,精神亦好。服药半年后饮食增加复,体力恢复,肝掌亦消失。1972年9月拍片,复发病灶消失,淋巴结肿大消失。在北京某医院检查CEA(癌胚抗原)为正常值,恢复工作。 1983年底再次复发且转移出现腹痛,北京某医院B超查,左下腹肿块5.0cmx3.9cm,压迫左下肢动脉,不宜手

    26、术。化疗2月余,腹痛加剧,日夜不能卧,天津某医院CT复查为左髂脉管周围淋巴转移。患者拒绝手术于1984年3月再次来诊,仅治2个月,左腹肿块即明显缩小,不适亦消失。病人于1985年腹腔癌复发而死亡,但中医药治疗为他延长了生命。 点评:孙氏此案除用化毒片等成药驱毒外,尚配合化疗药复方氟脲嘧啶片口服,此亦他的一个治癌套路,即“晚期癌症,邪逼正危,单用中药难以速效,单用化疗药患者难以接受,此时中西药配合,各自发挥特长是必要的”。“化疗药最多应用的情况是复发癌或转移癌、晚期癌,正败邪强,欲在短期内改善这种危重状况,这也是急则治标的方法。” 考此老常用化疗药如下。供读者参考: 脑瘤、喉癌、胃癌、肝癌,加用

    27、争光霉素注射液1支(15mg),对入50葡萄糖20ml口服; 淋巴肉瘤、肺癌、结肠癌,加用环磷酰胺或5-氟脲嘧啶; 膀肤癌、卵巢癌,加用塞替派。 孙氏凡用斑蝥攻癌,必配滑石,以减轻尿道刺激反应。 8.肠系膜恶性肿瘤温阳破瘀,驱毒攻下 左某,女,49岁,住天津市河西区。1979年3月发现下腹部有肿物,疼痛剧烈时则呕吐出冷汗。4月6日经天津某医院检查,下腹可触及如妊娠5月大小之肿物。1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两侧卵巢呈皱缩状,左侧卵巢部位附有直径分别为2cm及1cm的囊肿。两侧卵巢的正中部位有一18cmxl6cmx8cm的肿物,坚硬凹凸不平,被小肠系膜包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病理检查,

    28、报告为“肠系膜恶性肿瘤”。病情日益恶化,腹胀痛剧烈,腹水增多,不能安眠,行动困难,纳少,大便多日不解,1979年10月20日来诊。 以四诊结合印法,诊得证属寒毒结,治以温阳破瘀,驱毒攻下。汤药处方: 附子15g,炮姜20g,高良姜10g,桃仁15g,红花10g,三棱15g,莪术15g,厚朴15g,香附15g,陈皮10g,乌药10g,海藻15g,牡蛎20g,泽泻15g,车前子20g。 成药处方:新丹,每日1剂;消瘤丸,每日30丸;化坚口服液,每日100mL。 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黑色粘冻状和烂肉状物,逐渐身轻有力,食量增加,服药6个月后,下腹肿物和诸不适症状消失。 9肝癌温寒化瘀,攻下 邓某,男

    29、,44岁,广东省高州县人。1990年4月初经某医科大学B超及CT检查,确诊为肝癌,肝左叶病灶4.5cmx6.8cm大小,肝功能正常,于1990年5月间初诊,来人代诉病情开药。经服药后,肝区疼痛消失,病情好转,B超检查,病灶缩小,血象正常,体力恢复。1990年9月4日病人亲自来诊。 查体:体质消瘦,腹水(+),舌印(+),腮印(+),甲印偏寒,脉沉弦。证属寒瘀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攻毒下法。服药1个月,腹水消失,带3个月药回家。1990年10月8日B超复查结果为肝癌消失,肝硬化结节。汤药处方: 附子20g,肉桂20g,干姜20g,茵陈15g,栀子10g,川楝子15g,蜈蚣3条,天虫10g,全蝎6

    30、g,自然铜20g,党参15g,生黄芪30g,熟地30g,白芍20g,厚朴10g,木通1Og,茯苓15g,泽泻10g,穿山甲10g,天葵子15g,柴胡10g,竹茹10g,代赭石30g,番泻叶10g,大枣15g。 成药处分:化坚液,日100mL口服;化郁丸,日10丸;新丹,日1剂;消瘤丸,日20丸;和剂丸,日1丸。 199l年1月2日来电话,已上班工作1个月。 10.卵巢癌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 赵某,女,59岁,住天津市和平区。1975年4月发病,腹胀不欲食,日渐消瘦,周身倦怠,大便不畅,小便短少。6月经天津某医院取腹水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诊为右侧卵巢癌。1975午7月腹水发展很快,腹胀憋闷

    31、,饮水即吐,前来就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语音低微(被别人抱进诊室)。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而弦,舌、腮印(+),十指全无甲印,左耳壳结节(+)。腹水使腹胀高于胸口。证属寒瘀水停毒结,治以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5g,白参10g,茯苓15g,桂枝lOg,泽泻15g,猪苓15g,黑牵牛30g,白牵牛30g,槟榔30g,大黄15g,番泻叶15g,山药15g,熟地25g,补骨脂10g,核桃仁15g,阿胶6g(冲),鸡血藤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消瘤丸,日5-10丸;化坚液,日100mL。 服药后大便通畅,排出很多烂肉状物(有的长约15c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