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6457962       资源大小:158.1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 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 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 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答案】A【解析】A分封制下诸侯是替天子管理地方,与天子之间有严格的君臣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B地方诸侯的爵位与他们的功勋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它们的血缘地位有关。C材料看不出与商朝分封制的区别。D材料没有体现出层层

    2、分封的特征。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征,其次要搞清楚分封制产生的影响。2.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诸侯对少数民族的用兵和兼并

    3、,也渗透了文化,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故D正确;ABC项都未能体现材料中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关系,故ABC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控制广大的疆域,通过分封有利于有效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管理,从而也加强了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通过分封制,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也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向四周扩散,加强了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交流,促使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3.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

    4、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 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 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 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答案】C【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可知,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

    5、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本题以左传记载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4.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

    6、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B结合所学知识,“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C结合所学知识,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D结合所学知识,“封建”式管理即“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瓦解,至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从此“封建”式地方管理方式退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流行列。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

    7、并正确掌握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世官制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5. 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A. 皇帝制的建立 B. 分封制的衰落 C. 郡县制的推行 D. 宗法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极致灭亡。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崩溃。

    8、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了解,基础题,难度不大。6.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

    9、变化 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A【解析】A材料“政自天子出”反映的是分封制,“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势力的增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此可知其变化体现的是从分封制到皇帝集权独断的变化,A符合题意。B材料不能体现封国制的起源,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D材料信息包涵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现状,D时间上有误,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演变。本题以古代中国政治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

    10、治发展演变趋势的掌握,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7.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 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 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所述,秦始皇开创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故“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A项符合题意;B朝议

    11、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表述错误,排除C;D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D项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点,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结合材料对郡县制的理解。8.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A. 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 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C. 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 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A地方上开始设郡

    12、县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排除;B西汉初期在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推行世袭制,排除;D秦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南征越族修灵渠,并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可知该地图为秦朝地图,秦为巩固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正确。故选:D。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朝代为秦朝,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本题以秦朝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9.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 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

    13、靠力量 B. 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答案】C【解析】“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矛盾,故A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错误,C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推恩令本质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对地方管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

    14、中。10.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A.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 宗法制仍有影响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A将皇室的姓氏列为第一等,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不符合题意;B皇帝将本族的姓氏列为第一等,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C上述现象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D上述现象反映出皇权、宗法制对姓氏文化的影响,其历史源远流长,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君

    15、主专制的强化,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内容来分析材料。百家姓,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11. 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 易形成冗官现象 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

    16、B【解析】A材料中没有看出三省六部制造成官员冗杂的现象。B从材料中“机事往往留滞“可以看出,为三省六部制,降低了行政效率。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三省六部制做出错误的决策。D三省六部制确实加强了君主专制,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街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中央官制的成熟。此后,历朝基

    17、本上沿用这种制度。12.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到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A. 根除官吏贪腐 B. 改变三冗局面 C. 精简司法机构 D. 提高司法效率【答案】D【解析】A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减少一些敲诈勒索的行为,但不能说成是根除。B材料的措施只涉及到司法诉讼的问题,不能改变三冗的局面。C包拯的这一改革措施,只是在减少办事环节,并不是在精简司法机构。D从材料中告状者可直接到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可以看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8、,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地方官制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材料。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积极方面: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消极方面:(1)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2)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3)地方上财政困难(4)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13.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

    19、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材料中“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因此B项符合;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了解行省的设立及作用。元朝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共设十一个行省,因征东行省设置不久即废除,实际上十个行省,加上中书省直辖今河北山东山西外,还有中央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及宗教职务,兼管西藏地区。元

    20、朝行省制的设置是我国地方省制的开端,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4.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A. 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 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687年”、“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三省六部制相关史实可知,A符合史实

    21、和题意。故A正确,诏令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排除BC。尚书省(下分六部)是负责诏令的执行,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对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材料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15. 据记载,明代初期以前并没有发布政令的权力,而明初以后六部则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六部拥有了决策权 B. 丞相制度的废除C. 皇权专制收到约束 D. 六部分割了相权【答案】B【解析】A明朝的六部只是行政机构,并没有决策权力。B明朝废除宰相以后,六部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C

    22、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制约了君主专制。D明朝初废除了宰相制度,六部并不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废除宰相的影响和材料信息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特征,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6.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 大学士只是

    23、没有名义的宰相【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明代的大学士没有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明代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制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的名义,也没有宰相的权力,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要掌握明代大学士的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明代大学士的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

    24、决问题的能力。17.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A.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C.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答案】D【解析】由程晋芳的叙述可知,大多人都认为重要的政务都是由军机处处理,内阁只是秉承军机处命令办事的机构,但实际上大小事务都是由内阁处理,怎么能认为内阁的地位不重要呢!表明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正确;ABC项题干没有反映,排除

    25、。故选:D。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8.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异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异

    26、马传递地方督抚的”、“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说明清代军机处设置后,在中央决策上不需要经过中央其它行政机构的参与,甚至传达,在决策上明显具有封闭性特点。因此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故选:C。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主要考查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和特点。清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在复习中重点要掌握设立的特点和影响。并能从时代特征上理解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弱。1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

    27、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战争【答案】A【解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故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争。故选:A。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鸦片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外侵略、扩张的体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民族耻辱和灾难,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

    28、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20. 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1851年1865年苏州府657.1万228.9万江宁府452.9万108.7万镇江府247.5万51.9万A. 太平天国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时代正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从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并最终结束,对当时江浙一带的人口发展有很大的影响。B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对中国人口产生很大的

    29、影响。C甲午战争主要是在北方地区。D义和团运动也主要集中在北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1.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19.510.24312931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

    30、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清军与日军的战斗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表格切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要掌握。22.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A. 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B. 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C. 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D. 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慈禧太后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可得出慈禧太后即想借助新政维护统治,同时不想为戊戌变法翻案的矛盾心态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