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docx

    • 资源ID:6584787       资源大小:35.6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docx

    1、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

    2、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

    3、,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

    4、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

    5、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

    6、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

    7、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

    8、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

    9、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人淡如菊陶渊明 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应该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们赋诗写菊,大多要拉扯上“东篱”和陶渊明,陶渊明和菊已密不可分。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陶渊明也是名门之

    10、后,他是晋朝时的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曾立下大功,位极人臣。一生执掌兵权41年,最后活到七十六岁善终。唯一遗憾的是,陶侃当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结果他一共有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陶侃死后,这些儿子,乱争他的爵位,相互残杀,整个家族很快就衰败了。陶渊明的爷爷陶茂,是陶侃的第七个儿子,官至武昌太守。等到陶渊明爸爸这一代,家道就很贫寒了。陶渊明的爸爸叫做陶逸,虽然也做过太守,但是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早年的陶渊明家里比较贫寒。说来对幼年陶渊明影响非常大的倒是他的姥爷孟嘉。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而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又嫁给了陶逸,生了陶渊明,两家这叫做姑舅连亲。陶渊明因为早早

    11、失去了父亲,因此就曾长期在孟嘉家里过日子。孟嘉是当时一代名士,像“孟嘉落帽”等典故就出于他的故事。孟嘉好酒任意,大有竹林七贤之风。所以陶渊明后来行为深受其影响,在外祖父的家时,陶渊明也读了不少书,当时社会风气,庄、老为最时髦的著作,因此陶渊明自小就精读了道家的书籍,陶渊明后来在诗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当非泛泛之语。但是早年的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是乐于隐居山林的,他曾“三起三落”三次出仕,又三次主动辞官。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最后这一次,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当时做县令有这样的福利待遇:在任职期间分给三百亩公田,所有权归国家,地里的收入归个人。陶渊明一到任,就命人全部种成高粱,大家

    12、都听得一愣,这么好的三百亩良田不种稻子都种成高粱做什么啊?原来陶渊明有自己的打算:陶渊明好酒如命,他想都种成高粱到时候好酿酒喝。这时陶夫人听到了,心想好容易有了这么一大块地,到头来都让老陶变成纯粮食酒喝了,那怎么成?于是坚决和老陶争执,老陶最后稍稍做了一点让步,分出六分之一的土地(五十亩)来种稻子,其余的还是统统种上了高粱。不过陶夫人要是知道以后的事情,也就不和他争了,倒不如卖个人情与他,因为老陶这官只做了八十一天,种的无论是高粱还是稻子,都是一茬也没有收过。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为之感叹道:“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秔,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说来陶渊明生来就不是做官的性

    13、格,正所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虽然李鸿章曾说过,举凡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个人连官也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但是做官就像练葵花宝典一样,第一步首先要阉掉良心。如没有这个“勇气”,那以后做官就麻烦多多,甚至如坐针毡。如明代袁宏道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他居然叫苦连天,说:“弟做备令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侯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做吴令,无复人理,几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钱谷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风影,过客积如蚊虫,长官尊如阎老。故以七尺之躯,疲于奔命。”他说一会要像奴才一样对上官

    14、装笑脸,一会要像妓女一样应付乡绅贵客,还要像守仓管账,罗罗嗦嗦地谕示百姓,一日之间变好多次脸,像变色龙一样。于是他觉得受不来。陶渊明的性格和上面说的一样,这官当得非常别扭。直接导致陶渊明辞职的导火索是这样的,陶渊明到任八十一天后,浔阳郡上头派来一个督邮,他是负责检查下面官吏的工作情况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部门。这督邮当时是相当牛的,像三国演义写刘备迎接督邮时就是:“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所以陶渊明手下的小官也劝陶渊明千万要对督邮恭敬万分。陶渊明听了心中窝火,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牛脾气一上来,遂授印去职老子不干了。陶渊明丢掉了官印

    15、,写下那篇名垂千古的归去来辞,彻底地离开这个尘俗世界,离开那些“心为形役”的日子,投入了自然的怀抱。此后的陶渊明痴心于山水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陶渊明和后世的那些捞够了又回老家享清福的官们大不一样,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还是比较困窘的。但陶渊明一生好酒,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蹭酒喝,在乡间村头,不管哪里有酒场,只要有人邀他去,他就欣然前往。如果有乡里的朋友来访他,哪怕是个乡间老农,只要家中有酒,也同饮一醉。有时陶渊明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有诗:“我醉欲眠卿且去”正用此典故。)通过陶渊明的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

    16、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对酒的狂热程度似乎不在刘伶之下,当时乡间的酒多是家酿,酒中杂质极多,需进一步过滤才行,所以陆游曾有诗:“莫笑农家腊酒浑”。陶渊明家自己酿酒的酒缸里不用说也是挺浑的,但陶渊明这天闻着酒缸里有酒味了,就急不可待,当场扯下自己头上的葛巾当过滤的工具,滤完酒后,喝得醉醺醺的老陶又把沾满酒渣的葛巾戴回头上了这倒留下了“葛巾漉酒”的典故。不过陶渊明看起来虽然随和,又好酒如命,但他是有原则的,不是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见的。达官贵人想见他,就算有好酒名酒,他也不去。陶渊明对于经营事务十分低能,他自己都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有朋友

    17、一次送给他二万钱,他也不想着用这笔钱来投资办实业,而是一下子全部预付给了酒家,好让自己随时有酒喝。义熙四年,陶渊明家里失火,把他的“草屋八九间”统统烧光了,于是生活更为困难。如逢丰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但遇到灾年,则不免“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可是这时的陶渊明有过了“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的痛苦经历后,他真正明白了庄子所说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的道理,对于官禄富贵,再也不正眼相瞧。虽然他爱酒,但他更爱的是自由,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逸。正所谓“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在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陶

    18、渊明却是真的病了,当时他又病又饿,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但陶渊明还是婉言推辞了。檀道济送给他的白米肥肉,也被他坚决拒回。如此又过了几年,陶渊明给自已写了挽歌诗三首,安然离世。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并不是很响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下开盛唐诗风,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无不对他推崇备至。而陶渊明的诗文中,无处不流露出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像这首饮酒诗其五,我们原来在课本上就学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时笔者年纪尚幼,虽然全背

    19、了下来,但对“此中真意”并不了然,现在觉得这“此中真意”正是道家的思想逍遥自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大道无言。近日看新闻,日本小皇孙取名叫悠仁,就是取自这句“悠然见南山”。只可惜中国的优秀文化倭人都十分欣赏,但国人却拼命地糟蹋。记得有篇文章写陶渊明弃官不做,是因为贪污过多,害怕督邮来查出他的劣迹,因此弃官而逃。唉,也难怪,现在的人很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好好地放着官不当,也很难理解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在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人们想着的是桃花源里可办旅游业,可开发房地产,对于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对于陶渊明身上所谓的闲情逸致、高风靖节,大概会越来越觉得隔膜和遥远。陶渊明:真诚到永远人之立世

    20、有很多种选择,中国士人最为推重的是人淡如菊,存顺没宁。在俭朴中求自足,于平淡中寻至味,安常处顺,忧道不忧贫,若非胸中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实在也难有这样的人格诉求。孔子曾情不自禁的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对颜回的称赏具有垂范之意,表明安贫乐道的人格风尚在先秦时代就已基本定型。据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见到鹿皮带索,鼓琴而歌的隐士荣启期,好奇的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

    21、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闻此大加赞赏,慨然叹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像荣启期这样困而能自宽,贫而能自乐,生而能知足,死亦能超然,的确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先秦以降,士人多将其奉为圭臬。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诞生的陶渊明,以其恬淡自然,存顺没宁,赢来普遍的尊敬与推重就再也自然不过了。然而,问题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高士多矣,而与陶渊明一样能够声名远播,历久弥彰的则寥若辰星。这不由得不令人深思。苏轼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一文中对陶渊明有这样一段评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而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22、。”考之陶集诗文,苏轼所言不虚。陶渊明的率性天真,淳朴真诚,蕴之言表,跃然纸上。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之“真率”秉性。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和“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元人陈绎更称赞其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诗谱)。由此可见,人们对陶渊明的率性真诚有着共同的感受和认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小序里,坦陈自己求官出仕是因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君子罕言利的时代里,敢于这样直陈出仕之目的,恐怕还绝无仅有。继而他又坦言求彭泽令是“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眷然有归欤之情”了

    23、,便“羁鸟归旧林”,绝不违逆自己本性去矫情迁就,亦不做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态,欣欣然“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或“种豆南山下”,或“结庐在人境”,或与“素心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切纯任自然。率真是陶渊明的本色,也是其人格的核心。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自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正因为他有这样率真的个性,才能够有“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的乞食之举。文人士大夫向来谨守的矜持,在陶渊明这里,似乎一文不值了。陶渊明的这种率真呈现在诗文里,则是“一味本色真味,直抒胸臆”(方东树昭昧詹言)。许

    24、学夷亦称:“靖节诗真率自然,倾倒所有”(诗源辨体)。叶嘉莹更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旧诗人中,如果以人与诗之质地的真淳莹澈而言,自当推陶渊明为第一作者。”(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陶诗的简淡高妙,明白如话而又诗情浓郁,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冲淡其表,风致内蕴,与其为人的真诚率真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是他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宋代以后,陶渊明声誉日高,溢美之辞层出不穷,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苏轼“独好陶渊明之诗”,认为“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朱熹钦服陶渊明道德文章:“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

    25、腰客。”(题霜杰集)赵孟頫题归去来图:“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如果说苏轼、朱熹、赵孟頫更多的是看重陶渊明的人品,那么陆游称道的则是陶诗的魅力:“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读陶渊明)朱光潜在其诗论;陶渊明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浓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屈原低回往复,想安顿而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滢,具有

    26、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总有意雕绘声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这个评价是极高的,虽有溢美,却指出了一个事实:陶诗的醇与其为人的真,有着内在的联系。陶诗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而不是凭空作出来的,如朱熹所言“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语类)。陈模对此有精辟的剖析:“盖渊明人品素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不过写胸中之妙尔,未尝以为诗,亦未尝求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怀古录)“盖自然者,自然而然,本不期然而适然得之,非有心求其必然也。此中妙谛,实非功夫。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

    27、愈精,气弥炼而弥粹,酝酿之熟,火色俱融,涵养之纯,痕迹迸化,天机洋溢,意趣活泼,诚中形外,有触即发,自在流出,毫不费力。故能兴象玲珑,气体超妙,高浑古淡,妙合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朱庭珍筱园诗话)这些分析可谓入木三分,精微恰切。平淡出之自然,自然出之率真,惟有率真才能摄人心魄,感人至深。诚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人间万物,惟真为美;世间万事,惟真为难。如果把陶渊明比作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其率性天真便是

    28、这座丰碑的根基;如果把陶渊明比作一个完满自足的精神王国,真诚率真便是这个王国的立国之本。冠盖百代,弥纶千古,流不尽的岁月长河,说不完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因其率性真诚而魅力永存。读陶渊明在长江岸边的东流镇上,有两座陶渊明塑像,一座是坐像,安放在陶公祠内,先生头戴葛巾,身穿布衣,手拿书卷,眼望菊江,就像一位禅机了悟的菩萨,似乎有话要说,又欲说还休;另一座是站像,耸立在进东流的陶公路上,先生面露微笑,眼观世事风云,像一位心如止水的慈祥老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我每每经过塑像前,都要怀着无比祟敬的心情,向先生深深三鞠躬,归来后,还会捧读一遍先生在公元405年11月决定辞去彭泽令时所写的名赋归去来兮

    29、辞和那篇旷世之作桃花源记,每读一次,我都会感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潜移默化,渐行渐近地走近了先生的精神境界里。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中叶,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昏朝乱政、大厦将倾,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年轻时他也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经过几次入仕出仕之后,使他亲眼看清了官场上非尔虞我诈,奴颜卑骨,就像戏场一样,走进去就众目睽睽,就身不由己;陷进去就只能是白脸、花脸角色了。所以,他把失望后的一腔愤怒化成了酒化成了诗,写在了一张张素笺上。他在彭泽县衙,最后打量了一眼公堂,发出几声讪笑后,就挥笔写下了归去来兮辞的归隐宣言,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庐山脚下的上京里,回归到了山野的环抱,与他的东园菊圃作终身相伴去

    30、了。归去来兮辞通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羁绊,返回田园的欣喜,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这篇辞赋的无限思想及艺术魅力。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一诗结尾中,就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乐天顺化的人生态度,说功名富贵非他所求,神仙世界又虚无缥缈,来日已经不多,惟有遂顺自己的心愿任意而行,乐天安命,听其自然。遇上好天气则尽兴而游,农忙时则力耕不忘,登高而放声长啸,临水则欣然赋诗。他要放任心怀自由自在地生活,将自己完完全全的融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中去。在这里我们从陶渊明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人心冲突,它像竹,高风亮节;它像松,孤傲不群。落花无语,心淡如菊。陶渊明终于在纷乱中,摆脱了愚蠢至极的私欲和

    31、玩世不恭的哲学,他寻找了一片净土,回归到了最初的和谐。他所想像的这种田园生活,在他以后的诗作中又作了画龙点晴,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描绘。在陶渊明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他在栗里小村的茅舍里,经过多少个漫漫长夜而构思出来的桃花源记,紧着“记”,还有一首桃花源诗,这一文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这个空想社会是他晚年理想的寄托。文中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欢乐异常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记构思巧妙,“记”与“诗”互相补充,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文中写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射。写渔人“处处志之”,终于“不复得路”,虚

    32、虚实实,真真假假,耐人寻味。这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人间天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撩拨多少人去追寻那美好的梦。如果说归去来兮辞及其以后的田园诗作,是陶渊明记述自己人生轨迹的话,那么桃花源记并诗,就是他人生理想的最好表述。陶渊明的一生,做过官,又成民,他一方面厌弃官场的污浊之气和奴颜媚骨,解下了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一件宽大的布衣,“不为五斗米折腰”,写下了他人生的光彩一笔;另一方面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把自己归隐后快乐的田园生活,通过诗作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已把自己化入自然,溶进宇宙,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这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特质。这种特质,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混合,是积极人生观与消极人生观的混合,是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的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于是便产生了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它使人看到了一种生的快乐和爱好。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我说陶渊明是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