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docx

    • 资源ID:6606202       资源大小:21.6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docx

    1、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内容提要:至今国人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盖因孔孟之道对 其篡改和排斥,并用以迎合历代专制统治者之一己之私所致。 这是中 华民族的悲哀。放眼世界,当今众多国家和民族,却正在自觉或者不 自觉的实践着老子道德经之精义。比如,老子道德经之“民 本”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人权”、“民主”思想;比如,老子道德 经之“契约”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党政分开”、“三权分立”思想, 等等。而且,“人权”、“民主”、“党政分开”、“三权分立”等等已经 汇成了历史的潮流,大有席卷世界之势。而在此背景之下,原本三千 年前就有着人类最文明、最先进思想的老子故乡;;中国,今当何去何

    2、 从呢?主题词:老子 道德经 逻辑 思想一、哲学观老子哲学是对先秦周易等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1、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就是“阴阳”、“变化”观。对此,诸如,老子 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又说:“此两者指“阴”、“阳”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又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尽” 老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 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

    3、。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妩”、“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等等。其中,特别是在阴阳之变化“法则”上,老子更有 独创见解,诸如“阴虚制约阳实”、“三个阴阳交合成卦象”等等,从 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2、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 “道”的三个层次, 和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自然之道”。即为宇宙观。是为最高层次。 这就是“阴阳”、“变化”之道。二是“天地之道”。是为中间层次。 它介于“宇宙”与“人”之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赖以生存、活动的 关系。

    4、反映的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之道”。故这个道是“阴阳”、“变化”之道在环境、空间之中的反映。三是“王道”。是为最低层 次。因“人”即“社会”,而社会的表现集中反映为“王道”,即“为 王之道”。故这个道也是“阴阳”、“变化”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 可见,“阴阳”、“变化”之道贯穿于自然、社会、历史之中。3、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规律”观。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出发,一方面,概括性的揭示出了“刚强”即“阳”,“柔弱”即“阴”的这对哲学范畴,并从中看到了“刚强胜柔弱”乃是“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之“普遍规 律”。但是,另一方面,老子也看到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也有“柔弱胜刚强”的

    5、时候。并且老子研究这些“条件”,概括性的揭示 和引进了 “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等这些哲学范畴, 从而使得“柔弱胜刚强”也成为了 “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 之“特殊规律”。正是如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规律之革命 性的意义是: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正是如此,老 子哲学以“刚强”和“柔弱”而终结了以“天、地、雷、火、风、泽、 水、山”之“八卦”,和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来解 释世界的认识,从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特别是,“刚强胜柔弱” 与“柔弱胜刚强”规律,无疑的,其存在于道的三个层次、贯穿于自 然、社会、历史领域。而这,就应该是黑

    6、格尔苦苦寻找而不得的“绝 对精神”。二、社会历史观当老子将“刚强”与“柔弱”观用以去认识社会、历史的时候,便反映出了如下的思想:1、 老子的“社会”观。在老子看来,“社会”也是“阴”与“阳”的统一体。其中,“阴” 即“柔弱”,它表现为“百姓”;“阳”即“刚强”,它表现为“统治者”。 正是这“百姓”与“统治者”则构成了“社会”。2、 老子的“斗争”观。在老子看来,“阴”与“阳”的对立和矛盾,决定了“柔弱”与“刚强”的对立和矛盾,这也就决定了“百姓”与“统治者”的对立 和矛盾。而这种对立和矛盾,就是“阶级斗争观”的根源。3、 老子的“历史”观。老子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绝非是一部“刚强胜柔

    7、弱” 的历史,而其中,也有着“柔弱胜刚强”。4、 老子的“民本”观。老子讲“柔弱胜刚强”,从中揭示出和肯定了“百姓”对社会历 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并认为,这是社会历史推动力的基础和源泉, 从而提出了“爱民”、“顺应民心”的思想。这表明,老子一开始就站 在了百姓的立场上。同时,基于老子“阴虚制约阳实”,即“百姓” 制约“统治者”的认识。由此,反映出了老子的“民本”思想。5、 老子的“和谐推动历史”观。老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即造反、起义,和战争,并非能够推 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有在“柔弱”与“刚 强”出现“和谐”关系时,方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由此, 反映出了老子的

    8、百姓与统治者“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三、道德观当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视为“道”,即“规律”的时候,于是 就对先秦的道德观有了批判的继承和发展。1、老子的“道德”观。老子讲的“道”,集中起来,就是指的“刚强胜柔弱”规律在道 德经中老子称之为“常道” ,和“柔弱胜刚强”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称之为“非常道” 。老子讲的“德”,即为“道”在“自律”、“民得”等方面的思想、行为规范。可见,老子的“道”、“德”观, 并非就是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观。2、 老子的“道德一统”观。在“道”与“德”的关系上,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而老子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3、 老子的

    9、“以德治道”观。老子讲“德高道高”、“德低道低”。从中,揭示出了 “以德治道” 的思想。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表现在“得道”和“治道”两个方 面。从“得道”方面来看,主要指“柔弱胜刚强”之道,老子一是讲 要喜欢道,“同于道”、“同于德”。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 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二是讲要“图难于小、于易”, 勤学苦练,做到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 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三是讲要善

    10、于研究和总结,做到“知人知已”,扬长避短。老子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讲要不自满,不骄傲。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 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认为,得道之人表现为“方而不割,廉而 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是讲要做到符合规律,精益求精。 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做 到符合“道”的规律,并精益求精,方能得到道。从“治道”方面来 看,老子一是讲“忘我”、“无私”。老子说:

    11、“道生之德畜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是 讲“爱民”、“顺应民心”。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 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三是讲“契约”、“平等”。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四是 讲“正义”、“公平”。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 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这里的“道”就是“德”。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无私”、“爱民”、

    12、 “顺应民心”、“契约”、“平等”观。这些思想和观念,正构成了“正 义”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了衡量战争是否“正义”的判别标准。同时, 老子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 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杀人之众,以哀悲 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五是讲“无畏”、“不怕死”。老子说:“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老子看来,有了“无畏”、“不怕死”的 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表现出“道高”来,而“置于死地而后生”。四、武学观老子的哲学观、社会历史观、道德观反映出了“武”的思想和文化特质1、 老子的“止戈为武”观。老子清楚的看到,在“百姓”与“统治者”对立和矛盾

    13、的情况下, 一旦统治者忙于“利已”,则必然导致“伤民”。而正是“伤民”,使 得社会历来“武”、“戈”不息,甚至出现百姓的造反、起义,带来社 会的震荡。从而揭示出了 “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故在老子看 来,要止息社会的“武”、“戈”,只有统治者做到“妥协”,并从“无 私”、“爱民”出发,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使之出现社会的“和 谐”,方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从中,也才能使统治者的“无为”变“有为”。这就是老子的“止戈为武”思想。2、 老子的“以武制武”观。老子基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而缔造出了“武术”。以之成为 了对统治者施行“霸道”、“暴政”的有力的物质批判武器,并以之成 为了实现“无为

    14、而治”政治的有力保障。这就是老子的“以武制武” 思想。五、政治观1、老子的“公”、“契”治世观。在老子看来,“公”即“百姓”。而“为公”的思想,即“为百姓”、“为民”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与老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在 老子看来,“契”即“契约”,和“契约管理”。老子的“公”、“契” 思想乃是治世观的根本。同时,在老子看来,由于“契约”和“契约 管理”,其本质,在于将“私”规范于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只有在这 个范围内之“所得”,方才为“利”。因此,“契”与“利”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故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可以说,讲“契”也就是在讲“利”, 反之,讲“利”也就是在讲“契”。这是一个说法的两个方面。因

    15、此, 也就可以说,老子治世思想之根本,也在于“公”、“利”二字。2、 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观。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就是由老子的“公”、“契”治世 观决定的。因为,老子一是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就是“公”的思想;二是讲“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就是“契”的 思想。其中,正是老子“契”的思想,它不仅与先前圣人的“无为而 治”即“愚民”政治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是老子提出“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必然。故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突现 “民心”和“契约”思想的反映,是统治者顺应民心的治世立场和态 度,是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向百姓立场靠近, 甚至一致的根本办法和措 施,是

    16、统治者消除“武”、“戈”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 繁荣的根本表现。老子的“无为而治”,保证了统治者在“契约”关 系中的“一般既得利益”,而杜绝,或者牺牲的是统治者超越“契约” 关系而对“特殊利益”的追求。可见,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老子的 “无为而治”,并不主要是反映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主要的 反映的是一个“是否顺乎民心”的“政治”问题。3、 老子的“德治”观。老子勾画出了如下的“德治”兰图:老子从“忘我”、“无私”观 念出发,认为,统治者不能将权力及国家机器据为专有和个人依赖, 不能迷信“刚强胜柔弱”,并用“武”和“武力”来治国。而必须做 到将手中的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利。 只有百

    17、姓得到了安定和幸福,国 家才会长治久安;老子从“爱民”、“顺应民心”观念出发,认为,统 治者必须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 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做到顺应民心,并身先士卒,勤奋踏实, 忠于职守,带领百姓去谋利益。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百姓推 选出来的人;老子从“契约”、“平等”观念出发,认为,社会的统治 者必须按照“契约”原则去施政,方才能够做到“绝圣弃智”、“绝仁 弃义”、“绝巧弃利”,方才能够杜绝“言出法随”、“政出多门”,方才 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才能够做到以契彰德,取民于“德 善”、“德信”;老子从“正义”、“公平”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要

    18、支持和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并做到“杀 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从“无畏”、“不怕死” 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发扬不怕死的精神,并带领百姓去克服 困难,争取胜利。4、老子的“善恶”观。老子认为的“善”是为“以德报怨”。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 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又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正是在“不 善良的人”变得“善良”,和“不诚实的人”变得“诚实”中,充分 表现出了老子“善”的观念。这就是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而 与“以德报怨”相反的是“以怨报德”。而这“以怨报德”,就是老

    19、子 认为的“恶”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不善良的人”不接受“善意” 和“不诚实的人”不接受“信任”,甚至反目相向,滋事寻仇,这就 是在为“恶”。这就是老子“以怨报德”的思想。老子的“以德报怨” 和“以怨报德”,无疑的,成为了立身处事,分清“为善”、“为恶” 的判断标准和取舍根据。六、武术观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为核心,但又不排斥“刚强胜柔弱” 因 为“柔弱胜刚强”的最终实现是靠“刚强胜柔弱”最终完成的 而缔 造出了“武术”。1、 老子武术的“打机”观。在老子看来,“机”就是“有” 指老子认识论中的“有无”观,即为“空间”、“动” 指老子认识论中的“动静”观,即为“时间” 、“虚” 指老子方法论中

    20、的“虚实”观,即为“弱势阶段” 的三者合一、三位一体。这种状况,是“刚强”变为了“柔弱”的表现。打此, 则事半功倍,万无一失。2、 老子武术的“法则”观。老子概括出了武术打法的七大法则。它们是:一是见实 老子认识论中的实则打和避实老子方法论中的实就虚的打法法则。这是由 老子的“无极太极”、“有无”观,和“虚实”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 的对象;二是桩和桩法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 “八卦”及其“变化”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形式和本质;三是动 中求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无极太极”、“动静”观决定的。它决定 了打的方式;四是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这是由老子的“动静” 观决定的。它决

    21、定了打的一大方法;五是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虚实”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又一大方法;六是打 无绝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决定的。它决定 了打的变化无穷;七是无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 观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即在“阴”、“阳”不交合的状态下,则无胜负、 无打。3、老子武术的“境界”观。老子概括出了武术的三种境界。它们是:“微明”境界、“袭明” 境界、“明”境界。对于“微明”境界。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 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 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就是打法上的“诈术”境界。是为 低境界。对于“袭明

    22、”境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 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 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就是在打法上,要熟练的运用打法法则,和懂得得失成败的境界。 是为中境界。对于“明”境界。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 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又说:“含德之厚,比之赤 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就是“以德服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是为高境界。作者简介:姚文俊,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已退休。盘破门武术名家。研究方向:老子道 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论文老子是中国武学 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论老子“和谐”社会思想等,并有专著中国武功盘破门、老 子武学与国学、盘破门与武术人物。为立足中国武术、武学,新 解老子及其道德经,开重新认识先秦思想之先河而独辟蹊径,研 究老子及其道德经的中国第一人。


    注意事项

    本文(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