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

    • 资源ID:6823927       资源大小:23.3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

    1、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专题九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一、选择题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下列人物中最早关注并 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 )A.李鸿章B.孙中山C.林则徐D.康有为2.民国十三年八月 ,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 ;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 ,要分别的还是在 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

    2、展模式D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 ,确立三大政策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 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 :户)表中阶层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 年831971161802721953 年3743550407A. 新中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颁布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4.下图是创作于 1958年的漫画。出现漫画所示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 左”倾错误5.有学者在评述 20 世纪某时期中国农村制

    3、度变革史时说 : “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 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 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人民公社 B. “包产到户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耕者有其田”6.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 “十三五 ”规划所关注的焦点 ,也是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19世纪 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 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大力发展教育D.提倡文明开化”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 “不能直接凭热情 ,而要借助于伟大 革命所产生的热情 ,靠个人利益 ,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 ,靠经济核

    4、算 ,在 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 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 ,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 共产主义。 ”据此推断 ,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D.提倡种植玉米8.我国曾推行过 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4 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 “三农”、 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 ,这可以拉动内需 ,扩大消费 ,增加就业。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过程中 ,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调整生产机构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9.下面

    5、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 ,其反映的主要信息 是 ( )时间(年)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10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B.二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诵不辍 ,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 ,熟记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 ,琅琅上口 ,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 ,竟提起作文就头疼 ,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 吕叔湘先生早在 1

    6、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 ,中学 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 2749课时,恰好是 30%,十年的时间 ,二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 ! ”寻根究底 ,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 物。特别是写议论文 ,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 “三要素 ” 是论点、论据、论证 ,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 “是这样”就,是讲不 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 “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 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 ,抄人家的事例

    7、 ,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 ,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 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 “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 “米”。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1 0.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制度 ;法国“为大众提供基 本生活保障 ”;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 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材料 曾参加过同盟会的

    8、无党派人士叶恭绰感慨地说 :“中山先 生所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没有办到 今天(1950年6月28 日)得毛主席来办到 ,实在是可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的。孙先生说 的未成功 ,现在可由毛主席替他成功了。 ”(1)材料中“今天(1950年 6月 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所具备的前提条 件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毛主席替他成功”的具体事件及其意义。1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 “教谕”。至 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 “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 “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 时还有

    9、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 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 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 “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 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 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 ,政府当与人民协力 ,共谋农业之 发展,以足民食 ;共谋织造之发展 ,以裕民衣 ;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 ,以 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 之生产 ,山林川泽之息 ,矿产水力之利 ,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 ,而用

    10、以经 营地方人民之事业 ,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 之需。 ”孙中山材料二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 ,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 少耕地面积的合同 ,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 ,屠杀猪、 牛、羊等牲畜。材料三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 , 反映了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1953年 9月,农民诗人王老九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北京 ,参加中国 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回乡后他更忙碌了 , 一直用自己的诗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他自己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 顿,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国古代的读书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诵不辍 ,一般在几年内就

    11、 能识记几千个汉字 ,熟记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 ,琅琅 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我们念了十 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 ,竟提起作文就头疼 ,写不出像样的文 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 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 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 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 9160 课时,语 文是 2749课时,恰好是 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 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 ! ”寻根究底 ,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 ,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 “三要 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

    12、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 ,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 “是这样”就,是讲 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 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 ,抄人家的事例 ,不参考作文书 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 ,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 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 方面下功夫 ,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 ,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958 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 ,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 ,托儿 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在人们看来 ,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 的雏形。徐水当地的

    13、农民说 : “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 ,其他都 归公了。”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 ,登在小黑板上 ,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 ,可以分为人生、 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 ,除假期外 ,一年便可以积累 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 ,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978 年 夏秋之交 ,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土地龟裂 ,此时越来越多 的安徽农民知道了“万里”这个名字。“要吃米 ,找万里”成为人们

    14、津津乐 道的一句话。 11 月,他主持召开省委工作会议 ,会议通过被简称为安 徽六条的文件 ,规定实行定任务、定产量的生产责任制。(1)根据材料一 ,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 ?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还 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发生的三次变革 ,请选择其中的一次变革进行评价。(4)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 ,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保障制度 ?通 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 ,你有何认识 ?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 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

    15、发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合称“三民主义 ”。故选 B。2.C 据材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指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 义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阶级性质不同 ,目标不可能一致 , 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孙中山认为土地国 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尝试寻 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 ,且与史实不符 ,故 D 项错误。3.C 本题通过提供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 表”考,查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由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可知 ,到 19

    16、53年时,贫农、雇农大量减少 ,中农增加 ,富农、地主消失 ,可知这是 土地改革的结果 ,故选 C。4.D 本题属于漫画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漫画创作 的时间“1958年”再,结合漫画的寓意作出判断。 “大跃进 ”运动忽视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犯了“左”倾错误 ,在生产领域出现 “浮夸风 ”导,致出 现漫画所示的历史现象。5.B 据材料中的 “由大兵团作战 转变为各自作战 ”农“村社会实现 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可知 ,该学者评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其核心内容是 “包产到户 ”故,选 B 项。6.B 解答本题的关键 ,一是注意题干的要求 ,即“民生问题 ”二;是准

    17、确 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教育、提倡 “文明开化 ”均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二者共 同关注的民生问题只有农民的土地问题 ,故选 B。7.B 十月革命是 1917年,四周年是 1921 年,根据材料中的 “通过国家 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并结合所学可知 ,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 整: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农业上体现为 :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故, B 项正确。8.A 罗斯福新政中采取兴办公共工程 ,推行“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机 会,扩大了国内市场 ,拉动了消费 ,促进了生产恢复 ,与材料中 “主要投向 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

    18、 ”拉“动内需 ,扩大消费 ,增加就业 ” 等信息内容相近。故选 A 。9.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时期 ,苏联人民的粮食人均产量和肉类人均产量都在下降 ,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这与斯大林体制只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 轻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故选C。10.B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 ,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 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故选 B。二、非选择题11.答案(1)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2)19501953年(或1952年底

    19、)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 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 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加速了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虑解析 第(1)问,需弄清材料中 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 到”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可知,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在 民生主义”中要 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这一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通过土地改革来解决的。因此,回答出土地改革的前提条件即可。第(2)问,回答出土地 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即可。12.答案(1)民生主义不符合国情。(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兴办大

    20、量的公共工程。(3)示例一: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 发展。示例二:建立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示例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发展。(4)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认识:要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第(1)问,需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来分析。第(2 )问,需判断出材料二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为解决民生问题米取的其他措施即可。第(3 )问,需判断出材料三中的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发生的三次变革是什么。 由材料三可判断第二段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第三段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四段反映的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任选其一,答出其影响即可。第(4)问,需 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