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6869600       资源大小:22.8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二)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

    2、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三)教学时数总学时:36;周学时:2。(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讲授34课时,讨论2学时。(五)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

    3、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二)教学内容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重点是中国社会如

    4、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性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四、基本历史线索、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18401919年的中国(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

    5、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重点是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难点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

    6、原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压迫四、文化奴役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

    7、救”活动的兴衰以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教学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教学难点是 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一、洋务新政二、洋务新政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三、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

    8、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9、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国二、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4课时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本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41919-1949年中

    10、国的基本历史线索。(二)教学内容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重点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难点是两国中国之命运的斗争。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人民的悲惨境遇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四、基本历史线

    11、索、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49年的中国(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

    12、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第一节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李大钊与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第二节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面貌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二、工农运动的发动三、国共合

    13、作与国民革命(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3课时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教学难点: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第一节对革命新

    14、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及其挫折二、“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二、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4课时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3

    15、.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第一节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中国的全面抗战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

    16、面战场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加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3课时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3

    17、.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教学重点: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教学难点: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

    18、二节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民主党派的活动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第三节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一、中间路线的历史作用与局限二、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4课时下编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本编综述走向辉煌的五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2了解中国共

    19、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4了解1949-2007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二)教学内容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受挫;难点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中国的外部世界及其变化.战后的冷战格局与民族解放运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社会

    20、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发展新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四、基本历史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标志.19492005年的中国(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21、;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教学重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学难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合作化

    22、运动的发展二、对私营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三、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4课时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

    23、设指导方针的失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第二节严重的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第三节探索的成果,建设的成就一、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大原则的提出二、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三、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四、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

    24、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第一节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25、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节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第三节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积极稳妥地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三、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结束语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 2课时三、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考试 四、使用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