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耿马县华侨管理区一万二千亩甘蔗种植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书.docx

    • 资源ID:7227103       资源大小:110.5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耿马县华侨管理区一万二千亩甘蔗种植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书.docx

    1、耿马县华侨管理区一万二千亩甘蔗种植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书耿马县华侨管理区12000亩甘蔗间套种马玲薯项目建议书耿马县华侨管理区2010年4月30日 第 一 章 总论第 二 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第 三 章 市场分析第 四 章 项目建设地址和有利条件第 五 章 技术方案第 六 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第 七 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第 八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 九 章 经济评价第 十 章 社会效益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概况及目标项目名称: 耿马县华侨管理区12000亩甘蔗间套种马玲薯项目建设地点:耿马县华侨管理区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目标:利用甘蔗生长前期蔗田行间生产种植马铃薯,增加复种

    2、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与蔗田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益,缓解作物之间争地矛盾,以种代管,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蔗农种蔗积极性,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二、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1、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3、耿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4、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建设部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定额; 6、其他文件资料。三、项目建议书编制内容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规程,国家农业部等有关政策法规,本可研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

    3、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选址、工程技术与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论证和研究。四、建设方案与研究结论(一)建设内容及规模1.功能定位目定位建设成一个集甘蔗、马铃薯种薯生产综合性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全县甘蔗和马铃薯种植、推广和深加工。2.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建设内容为:12000亩甘蔗间套种马玲薯基地。(二)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本项目总投资1147万元,其中固定资金投入807万元,流动资金340万元;资金筹措为自筹147万元,申请上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三)财务评价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年平均收入为1039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

    4、为17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2%,财务净现值为677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86年,盈亏平衡点为72%,说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项目经济上可行。(四)研究结论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条件具备,工艺技术方案切实可行,项目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建议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以便项目早日建成见效。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项目投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序号名称计量单位数据与指标备注1设计规模1.1种植面积亩120001.2产量吨/年121502项目总投资万元11472.1固定资产投

    5、资万元8072.2流动资金万元3403资金筹措万元11473.1资本金万元1473.2上级补助万元10004销售收入万元/年1039计算期平均值5税金及附加万元/年0计算期平均值6总成本费用万元/年867计算期平均值7销售利润万元/年172计算期平均值8所得税万元/年09税后利润万元/年17210财务盈利能力10.1财务内部收益率%18.210.2财务净现值(Ic=10%)万元67710.3投资回收期年6.8610.4投资利润率%14.811清偿能力分析11.1固定资产借款偿还期年512盈亏平衡点%72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一、甘蔗和马铃薯产业是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1、我国

    6、粮食安全的现状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中国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且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面积还在不断下降。中国的人均耕地,人均拥有水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从此角度讲,也必须提高粮食单产。1998年国内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加上各种建设挤占耕田,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开始下降。2002年2008年全国净减少耕地5945.15万亩。2002年至2008年,全国水稻面积减少3600万亩,总产量减少2100万吨;玉米播种面积减少7600万亩,总产量减少1600万吨;小麦

    7、播种面积减少1400万亩,总产量减少1900万吨。从增产力看,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单产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产进一步增加难度很大,且不会有持续、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还要寻找新的途径。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与之对照的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迅猛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每年在以约4.5%的速度增长。截至2003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70多万公顷,占世界的25%;总产量7500多万吨,约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人口增加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靠增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它们的总产量,进而增

    8、加粮食安全的可能很小。甘蔗与稻谷、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一样,投资、用工都比较少,技术要求也不高,一般的土壤和人工投入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产量,比较适合云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的现状。而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药材等,要求的栽培技术、土壤条件、水肥条件、病虫防治等方面都比较高,不仅要求生产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颗粒无收。这也是其它农作物无法取代甘蔗种植的重要原因。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粮经作物价格上涨,甘蔗和其他作物相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甘蔗生产面积逐年下滑,尤其是生产条件好的高产水田蔗区,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甘

    9、蔗产业的发展。利用甘蔗生长前期蔗田行间生产种植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既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了蔗田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益,缓解作物之间争地矛盾,以种代管,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蔗农种蔗积极性,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2、大力推广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新技术,能保障粮食安全在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措施之一,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有着远大的增产潜力。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平均单产已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但马铃薯的产量却在每公顷14吨左右,低于每公顷16吨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荷兰一些地区每公顷1

    10、00吨的产量,增产空间巨大。德宏州经过多种作物间套种试验,结果表明豆科作物适合大面积间套种,马铃薯则适合在沙壤田块种植。套种黄豆的甘蔗单产达8吨,产值1360元,黄豆产量100千克,产值150元,合计亩产值达1510元。间种马铃薯的平均甘蔗单产达8.5吨,按收购价170元计,产值1445元,马铃薯平均单产0.7吨,产值350元,合计亩产值达1795元。 3、推广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新技术,能降低粮食供给对国外的依赖在中国,很多人是吃着土豆长大的,随便翻翻各地食谱,就知道土豆受欢迎程度。统计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四分之一,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 这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这些多

    11、年来吃得都“比较烦”的“山药蛋”,每年还要花费10多亿元人民币向世界购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马铃薯生产面积只有18万公顷、年产量只有800多万吨的荷兰,每年仅从马铃薯鲜薯及冷冻马铃薯制品贸易中就可从其他国家净赚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5亿多元。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但每年还要花费10多亿元人民币从国外进口。入世后,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都要放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考虑,如果不改变现状,将在竞争中难有比较优势。 过去三年中,中国直接从美国进口的冷冻马铃薯条增长了10倍,1998年中国进口美国冷冻马铃薯条共计两万吨,价值1575万美元;1999年进口达到了5万吨,进口用汇近5000万

    12、美元。使用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马铃薯产品,能在减少国家外汇流出的同时也减少了我国粮食对国外的依赖。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1、大力推广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新技术,能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从资源环境上来讲,发展马铃薯产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耕地中60%是干旱缺水地区,这些地区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 在所有农作物中,马铃薯是全国各地都能种植的粮食作物。它抗旱性好、栽培技术比较容易掌握,适宜于产业化推广。马铃薯产业多数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是很多贫困农民的主要粮食,在西部开发中对解决贫困人口吃饭问题具有重大作用。 中国农科院所做的调查显示

    13、,与栽培同样面积的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相比,农民栽培马铃薯所得收益最高。马铃薯主产区一般都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国家通过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能够让农民从马铃薯上得到更多实惠,在贫困地区发展马铃薯生产,是一种有效2、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效农业的需要发展蔗糖业仍是耿马县农民致富的稳当产业。种甘蔗的收益是明显优于种植玉米、豌豆和小麦等杂粮作物的,同时,这些区域因水源缺乏,土地较为贫脊,暂时还不能种植烟、果、药等高效经济作物,所以种蔗还是助农增收的有效措施。既使甘蔗价格按0304榨季的每吨145元计,在这些地区种甘蔗的收入也比种杂粮高得多。以玉米为例:旱地玉米单产高的为800斤亩、毛收入约60

    14、0元,除去肥料、种子和人工费用,每亩纯收益不过百多元;而种蔗的毛收入为1456870元,纯收入不会少于200元。蔗价提到190元吨后每亩甘蔗可获纯收益500余元,含劳务费的纯收入不少于800元。由于食糖市场的稳步回升蔗价调到每吨200元是必然趋势,因此种蔗仍是蔗农的稳当职业。马铃薯是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是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铃薯是一种高产、高效和适应性广的作物,由于其生长温度低、生育期短(一般100天),在耿马及长江流域是能与单季中稻接茬的早春和晚秋作物。耿马县马铃薯种植季节一般为15月和912月的春马铃薯

    15、和秋马铃薯,研究和实践表明,充分利用灾后或中稻收获后和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水稻+马铃薯或水稻+水稻+马铃薯耕种方式。利用水稻与马铃薯轮作,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马铃薯茎叶还田增强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对后作水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样不仅调整了种植业的合理结构,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马铃薯是耿马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三、是减灾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云南是旱涝灾害频发省份,而且受灾面积较大,一般常年水灾面积全省累计为703.53万亩,旱灾面积高达1525.32万亩。特别是今年全省受旱总面积占全国旱灾总面积的1

    16、/3,是全国旱灾最严重的省份。洪涝灾害和旱灾常年发生在69月。在旱涝灾后生产自救工作中,常常把补种秋马铃薯当作一项有效的灾后重建措施。这是由于耿马县马铃薯种植季节在15月和912月,正好避开了耿马旱涝灾害常发季节,马铃薯这种避洪特性,使受灾地区能充分利用非旱涝季节的温、光、热和土地资源发展灾后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对减轻灾害损失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一些贫困山区,灾后收获的马铃薯甚至成了来年青黄不接一段时期的“救命粮”。第三章 市场分析一、甘蔗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我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

    17、源。(一)市场供需预测1. 国际食糖市场供需预测 世界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食糖,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产糖量、消费量均占世界食糖总产和总消费量的7%左右。近十年来,世界食糖生产量年均增长1.2%左右,2006年全球总产食糖1.67亿吨,据此推算2015年全球食糖产量1.88亿吨。 2006年全球食糖消费量为1.50亿吨,比2000年增长0.21亿吨,年均增长0.035亿吨,据此测算,到2015年,全球食糖消费量可达1.82亿吨。 国际食糖市场产大于需,据ISO(国际食糖组织)统计,2006年全球食糖库存消费比将达到42.88%,期末库存6582.5万吨,仅次于2002年的65

    18、90.3万吨,为近十年的次高水平,2007年全球食糖总产还将增长400600万吨,期末库存将达8000万吨。因此,糖价大幅走高和下滑的可能性均不大,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国际糖价应在911美分之间波动运行,对应国内糖价32063763元/吨,对国内市场不会造成剧烈冲击,国际市场可作为调节国内食糖供需的“储水池”。 2. 国内食糖市场供需预测 近十年来,我国食糖消费量从1996年的780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220万吨,年均增长44万吨,据此估算,到2015年,国内食糖需求量将达1616万吨。若按全国14.3亿人口计算,人均食糖摄入量11.3公斤,仅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6年世界平

    19、均水平21公斤)。另据中国糖协的预测,2015年全国食糖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吨。总的来看,综合衡量人口增长、工业用糖和农村食糖消费加速增长等因素,预计到2015年,全国食糖需求量约为1700万吨左右。 考虑到我国目前已形成500万吨的玉米糖浆生产能力,相当于250万吨的食糖消费量;甜菜糖的产量届时可达到150万吨;按近五年食糖净进口量100万吨推算,到2015年对甘蔗糖的需求量为1200万吨。按照2006年我国甘蔗糖产量1075万吨测算,到2015年,甘蔗糖增加125万吨,即可满足全国食糖需求。(二)发展潜力分析根据国内外食糖市场供需预测分析,到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甘

    20、蔗单产由4.4吨/亩提高到5吨/亩,甘蔗总产量达到12000万吨,即能实现甘蔗糖产量1200万吨的目标。 1、面积有基础 2007年我国甘蔗种植面积2430万亩,按照优势区域面积稳中有增,非优势区面积逐步减少的原则,到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优势区域面积1780万亩,占总面积的73%,其中桂中南1200万亩,滇西南340万亩,粤西180万亩,琼北60万亩。 由于甘蔗比其他作物相对耐旱、耐瘠,多种植在旱坡地、沙荒地、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之上,与其他作物相比又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重点加强优势区域建设,调减非宜蔗地区面积,将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是切实可行的。 2

    21、、单产有潜力 优势区域甘蔗单产年均提高0.825吨/公顷,按此测算,到2015年优势区域甘蔗单产可达83.4吨/公顷(5.56吨/亩)。用8年时间将甘蔗蔗糖分提高到15%,增幅(0.8%)比上一轮规划实施期(1%)略小,这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全国各甘蔗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创新已经储备了一批蔗茎单产110吨/公顷以上、甘蔗蔗糖分15%以上的新品种(如福农95-1702、粤糖94-128、桂糖00-122、云蔗94-375等),为进一步提高全国甘蔗生产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优势区域带动全国甘蔗平均单产从现在的4.4吨亩提高到5.0吨亩,蔗糖分增加0.5个百分点,达到14.5%的国际较好水平,

    22、则全国产蔗量比2006年提高20%,甘蔗产糖量可提高24%。 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节水灌溉,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土地规模化、标准化开发,提高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还可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 3、加工有能力 2006年全国有甘蔗加工企业212家,平均加工期150天,最长的达190天,平均日加工能力78万吨,但目前原料满足率仅85%。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到2015年,将平均加工期延长至160天,总产12000万吨甘蔗可满足现有加工能力的96%,企业效益得以显著提高。(三)竞争力分析糖是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受保护最广泛、价格支持量最大

    23、、市场扭曲最严重、国际价格最不稳定的商品。据USDA(美国农业部)引自LMC(英国的一家专业咨询公司)的资料,近20年109个国家原糖生产实际成本合人民币2853元/吨,而同期国际原糖平均流通价仅为实际生产成本的61.8%。因此,如果不考虑国家补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除生产成本最低的澳大利亚和巴西以外,其他国家的糖业都将无法生存。据调查,2005年,我国广西、云南、广东白糖生产成本分别为3306元/吨、3200元/吨和3550元/吨,在关税率15%的条件下仍有生存空间,但正面临着新一轮WTO关税减让,东盟、中澳自由贸易区零关税和人民币升值的多方压力。 在受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的情况下,靠传统农业维

    24、系的中国甘蔗产业取得的成就已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纵向比我们自身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从横向比较,反映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制糖成本(3300元/吨)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澳大利亚(1637.4元/吨)的2倍,巴西(2059.2元/吨)的160%,美国(2852元/吨)的116%,印度(3013元/吨)的110%(表1),还不具备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应立足于提高自身产业素质,保障国内自给,抵御外糖冲击,保障农民和企业的效益稳定增长。 (四)制约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立地条件差是制约我国甘蔗生产发展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桂中南优势区域规划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面积的增长,受干旱影响,甘蔗平均单产74.3吨/公顷,比

    25、预定目标低0.7吨/公顷;滇西南优势区域受灌溉条件的制约,甘蔗单产水平位居三个优势区域之末;粤西优势区域单产(90吨/公顷)居三个优势区域之首,得益于灌溉条件较好,单产水平大幅提升,但受病虫害、暖冬和雨水过多影响,生长后期蔗糖份明显下降,2006年平均蔗糖分仅12.0%,低于预定目标2.5%。 1.自然条件 我国甘蔗种植立地条件差,多为红、黄壤旱坡地、沙洲地等贫瘠土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平均有效灌溉率低于20%,而发达国家蔗田灌溉率一般在5080%。我国甘蔗生产集中度62.4%,低于澳大利昆士兰州(95%)和巴西中南部蔗区(7580%),运输半径大,不易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蔗区地处亚

    26、热带,气候条件总体与世界主要产蔗国相近,但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对甘蔗发芽成苗和伸长影响严重;旱、寒、风灾害严重,1998/1999生产期的寒害、2005/2006生产期的旱灾均曾对我国甘蔗生产造成重创。 2.技术因素 (1)品种制约。新台糖系列品种在我国蔗区应用20余年,占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090%,为甘蔗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单一品种、退化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缺乏中晚熟品种配套,造成熟期集中,加工后期产糖率明显下降,影响甘蔗产业健康发展。当前,自主创新品种比例不足20%,国内引进和自主研发的甘蔗品种,还没有能在产量、蔗糖分、品种适应性等全面超

    27、过新台糖系列的。 (2)病虫危害严重。“四病三虫”危害加剧,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蔗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3)肥水管理不合理。我国蔗田普遍存在超量施肥、偏施N肥的问题,平均施肥量为世界水平的3倍,直接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引起土壤酸化、地力退化和环境污染。我国蔗田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于50%,既造成浪费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4)机械化发展滞后。当前,除犁、耙、深松外,播种、除草、培土、施肥、喷药及收获均处于人工操作的传统农业状态,尤其是甘

    28、蔗收获机械化尚处试验阶段,人工收获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3.社会经济因素 (1)集约化水平低。我国甘蔗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甘蔗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我国户均植蔗规模4亩,人均产蔗18吨,分别为澳大利亚的1/2000和1/530,我国糖厂平均日榨蔗规模3000吨,为澳大利亚的1/4。集约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甘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2)甘蔗生产成本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租金、人工成本、投入品和机械作业等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广西为例,2006年吨蔗生产成本199元,比2002增加了56元,增幅39%。 (3)食糖进口压力增大。中澳、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和汇率降低

    29、将增大食糖进口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升值0.1元(如从7.57降至7.47),相当于进口糖价降低40.24元/吨,有可能冲击国内食糖市场。 总的看来,我国甘蔗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产业技术需求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挑战、产业升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压力。按照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滇西南蔗区包括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红河、版纳等7个地州的18个县(市),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4,大于10的积温在60008500,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甘蔗高糖区,该区竞争产业较少,产区布局稳定,生产与加工潜力较大。到2015年

    30、,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340万亩,平均亩产5吨,平均蔗糖分15%以上,产蔗1700万吨,产糖178万吨,甘蔗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占全省的75.6%、78%和80%(全省面积450万亩,单产4.8吨,总产2160万吨,产糖225万吨)。 临沧市甘蔗入榨面积133.06万亩,占全省的29.76%;入榨甘蔗482.09万吨(平均入榨单产3.62吨/亩),占全省的27.07%;产糖58.7万吨,占全省的27.14 %;产糖蜜酒精4.03万吨,占全省的25.6 %。耿马县甘蔗入榨面积36.09万亩,占全省的8.07%,占全市的27.12%;入榨甘蔗127.78万吨,占全省的7.18%,占全市的26.

    31、51%;产糖15.87万吨,占全省的7.34%,占全市的27.04%;产糖蜜酒精1.07万吨,农业单产3.82吨/亩,平均工业单产3.54吨/亩。从以上情况看,临沧市的甘蔗入榨面积、入榨甘蔗量、产糖量及酒精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均已接近30%,已形成为全省主要的蔗糖产业基地。而耿马县几个指标又占到全市的近30%,是临沧市发展蔗糖产业的主要基地。二、马铃薯马铃薯除了是营养丰富而齐全的食品外,它的加工增值十分显著,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工业加工上,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以自身独有的特性,成为纺织业、造纸业、化工、建材等许多领域的优良添加剂、增强剂、粘合剂及稳定剂,在医药上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浆及药品的添加剂等。目前世界已研究出上百种与其他粮食制成的美味营养食品。(一)我国马铃薯种植概况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的


    注意事项

    本文(耿马县华侨管理区一万二千亩甘蔗种植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