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docx

    • 资源ID:7272384       资源大小:40.7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docx

    1、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的不断加快,纺织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纺织工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纺织大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加快科技进步,不仅是中国纺织工业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建设纺织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纺织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基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以2010年发展目标为主提出本纲要,作为全行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一、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取得了

    2、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000多万吨(其中国产纤维172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是1980年的5.86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主要纺织产品,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中国国内纤维消费总量已占世界1/5,成为世界纤维消费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情况调查,2003年城乡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按可比物价比1978年扩大9.5倍,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21%,其中从2001年到2003年年均增长12.65%。纺织全行业年销售产值约达21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6120个,销售产

    3、值12637亿元。全行业从业人数约1800万人,是1980年从业人数的3倍。199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379.67亿美元,占世界的12.34%,开始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804.8亿美元,是1980年的18.25倍,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8.36%,贸易顺差达648.9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254%。2002年我国纤维制品出口额占全球比重达17.53%(见表2)。事实证明,纺织工业不仅在我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实现小康生活的战略发展阶段,而且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一直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支柱性作用的传统产业。表1:全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变化表产品名

    4、称单位产量2003年/1980年1980年2003年化学纤维万吨45.031181.1426.23纱万吨292.6983.663.36布亿米134.8353.522.62印染布亿米80.7251.783.12绒线(毛线)万吨5.7365.7511.47呢绒亿米1.014.434.39苎麻布及亚麻布亿米0.413.688.98丝万吨3.5411.103.14丝织品亿米7.5963.318.34梭织服装亿件9.4136.7314.55针织服装亿件约35225.006.43产业用纺织品万吨53(1988年)261.794.94表2: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19802003年均增

    5、长率(%)纺织品服装44.09804.8413.46其中:纺织品27.56285.6810.70服装16.53519.1616.17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35.53648.9813.46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9553530(2002年)6.12二、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我国纺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纺织工业的生产力。在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历程中充分展现着不同时代的技术特征,特别是从1982年开始,用于技术改造的投入首次超过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且每年保持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使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从1980年的2

    6、5.4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88.89亿元,增长10倍;更新改造投资从1980年的13.0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21.97亿元,增长32倍。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对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42003年十年间引进先进装备达248亿美元,其中2003年进口装备达46亿美元,约占当年关键设备投资额的50%。纺织行业大量吸收海外资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而且传播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经营方式。到2003年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占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资本比重已达33.61%,海外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全行业的34.5%。我国在十五期间对纺织工业大规

    7、模结构调整的方针使纺织工业在1998-2000年三年中间淘汰了近1000万锭的落后棉纺设备,同时鼓励企业技术更新,使90年代以来新技术占全行业比重达到1/3。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使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的4841元/人上升到2003年的38226元/人。三、我国纺织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实现历史性进步1、纤维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纺织原料结构的重大改变对世界合成纤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主开发研究,使我国的化纤产量由1980年的45万吨提高到2003年的1181万吨,占世界产量1/3,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化纤生产大国。1998年以后,国内产学研攻关聚酯技术装备产业化成功,以及长短丝技术装备开发

    8、成功,使大规模聚酯项目建设投资下降75左右,建设周期缩短一半左右,合成纤维技术进步使我国化纤在纤维原料中比重由七十年代末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5%。(见表3)表3:化纤工艺技术发展对比表工艺产能指标单线生产能力20年前现在聚合连续缩聚(t/d)100600长丝卷绕速度(m/min)30007000短丝生产线(t/a)750040000加弹变形(m/min)6001500化纤产品差异化、功能性和应用领域的开发能力的提高以及广泛国际合作,使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已达到25%左右。运用高分子技术在细旦和超细纤维、异型纤维、卫生防护和航天等产业用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

    9、竹纤维,为服装面料提供了上佳原料,开辟了新的资源领域。此外还研制了蛹蛋白粘胶长丝、PBT纤维、分形涤纶纤维等新纤维,为纺织产品提供了新的优质原料。2、加工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产品开发、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纺纱工序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特别是对国产清梳联、精梳、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布等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纱支、品质、品种有了质的飞跃,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大大提高,适应了国内外市场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的发展趋势(见表4)。表4:无卷化率、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及细纱纱支的变化1980年2003年无卷化率(%)无清梳联36.8精梳纱比重(%)

    10、8.623.8无结纱比重(%)2.2550无梭布比重(%)3.545纱支变化棉纺25S32s毛精纺52N70N围绕提高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开展了从原料到纺、织、染整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采用混纺、交织、复合工艺开发了高支、高密、轻薄面料,开发并推广了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冷轧堆染色、湿短蒸染色工艺,自主研发了计算机测配色、数码印花及自动制网等新技术。后整理也从单一整理发展成为多种功能性整理,使产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了一批棉、毛、麻、丝及化纤混纺的优秀国产面料和加工企业。针织行业普遍采用先进高效的大圆机、电脑经编机,染色后整理普遍采用松式前处理、漂白和染色工艺,布面质量

    11、大为改善,开发了各种功能性针织内衣,使针织服装更加舒适、时尚,提高了针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1996年35.7%提高到当前65.93%。服装行业大量采用CAD/CAM等技术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先进企业采用CIMS技术,人体三维测量,服装款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色彩搭配、自动样板放缩、直观样板修正、自动挑料、自动裁剪等,还引入了品种快速反应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批知名服装品牌。家纺行业采用无梭织机及电脑提花装置等新技术、新装备,大量开发高支、高密、宽幅和大提花产品以及各种保健和功能性产品,提高了设计水平,使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增强了对现代家居时尚的适应性,

    12、拓宽了家纺产品的消费领域。产业用纺织品不断增加高技术含量,广泛应用于土工、建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农业渔业、航天航空及轻工等产业部门。其中非织造布加工工艺技术发展较快,采用纺粘、水刺、熔喷、浆粕气流成网以及针刺、热粘合、化学粘合、湿法等各种工艺,年产量超过83万吨,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地区,居世界第三位。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从1988年的53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261.79万吨,增长了3.94倍,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3、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织、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水平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能批量生产较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纺机产

    13、品,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开发能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化纤机械设备自主开发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涤纶POY、FDY高速纺丝生产线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际水平。-棉纺清梳联成套设备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300套/年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并累计出口30多套。-中档实用型无梭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提高,国产中高档无梭织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左右。-九五期间开发的棉、涤棉和合纤仿真织物新型染整设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如数码喷射印花及自动制网等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非织造布领域的纺粘法、水刺法、熔喷法

    14、、浆粕气流成网等新工艺和新设备均已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水平。-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国产纺织机械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建立了基础,数控切削加工与柔性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加工精度比80年代提高了12级,纺机重点企业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10%。4、纺织行业信息化逐步推广,促进了企业的改造升级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技术在纺织CAD、CAM及专项管理的开发、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在纺织机械制造领域已有CIMS示范企业,同时正在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纺织生产、设计、产品开发方面纺织CAD(包括机械、提花纹织、印花图案、服装、电子测配色等),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纺织生产管理方面各种生产

    15、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明显提高了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管理过程信息化有较大进步,特别是专项管理(人事、财务、供销存等)推广面较大,企业营销过程信息化在一些集团企业和拥有连锁零售业的生产企业见效较大。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ERP)系统软件开发和推广已建立了一批示范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应用正在启动。5、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到2003年8月底,我国纺织工业已有1359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22项、行业标准937项。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和纺织产品技术标准体系。1978年起中国纺织工业标准化组织被正式接收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员。目前TC38纺织品采标率达

    16、到80%。6、队伍素质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大专教育、中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院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约78万人。在引进技术、引进投资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海外的专业人才,在各个专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纺织行业专业人才的队伍日益壮大。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化纤、毛纺、麻纺、针织、染整、服装等各专业的国家级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开发中心等二十余个,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厂级研发中心。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专业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由20年前不足3%提高到10%左右,IT人员达到1%,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很大作用。四、我国纺织产品、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

    17、纺织工业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纺织加工工艺技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以及对全球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一)纺织技术装备工业的差距表5主要纺机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类别主要设备主要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主要指标质量水平机电一体化水平化纤机械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国内公称产量:100t/d 纺丝联合机: 纺丝位距: 500mm 喷丝板直径:234mm 喷丝孔数:3780孔 纺丝速度:500-1500m/min 工艺速度:500-1300m/min 丝速冷却形式:中心内环吹

    18、风,低阻尼,含上油系统后处理联合机: 牵伸形式:一水一汽湿热牵伸 十八辊热定型机:定型辊直径820mm 卷曲轮工作宽度:400mm,卷曲能力400Ktex 打包机产能:3万吨/年,没有全自动打包机全线可靠性仍有一定差距,机械状况不稳定,外购外协件的质量、加工质量、安装质量要进一步提高。设备外形、外观等外在质量较差,但成套设备的产品的优级品率已稳定在99%以上,各项消耗指标优于国外引进生产线的保证值全线采用现场总线FCS控制系统。 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公称产量:250 t/d纺丝联合机: 纺丝位距:600,500mm 喷丝板直径:405,410mm 喷丝孔数:5000,3956孔 丝速冷却形式

    19、:密闭外环吹,中心内环吹风,环吹加侧吹后处理联合机: 牵伸形式:一水一汽湿热牵伸、干热、干湿牵伸 热定型形式:十六辊热定型机,定型辊直径750mm 卷曲轮工作宽度:700mm,卷曲能力750Ktex 打包机产能:5万吨/年以上,有全自动打包机可靠性较高,设备外形、外观等外在质量较好。国外生产线的产品优级品率的保证值是96%全线采用现场总线PCS过程控制系统棉纺机械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抓棉机按不同规格,产量8001500kg/台时;梳棉机按不同规格,最高产量5080kg/台时生条质量能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要求。加工精度、材质、维修、操作易便上有较大差距有单机和联合机的生产和质量监控系统(异性纤

    20、维检测、梳棉机自调匀整等)国际抓棉机按不同规格,产量8001500kg/台时;梳棉机按不同规格,最高产量80150kg/台时生条质量能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要求。设计和制造水平高,加工精度、维修操作、质量控制等更完善有单机和联合机的生产和质量监控系统(分部组件结构、全线信息采集、异纤检测、梳棉机自调匀整、棉结和纤维在线监控、在线自动磨锡林针布等)精梳机组国内条并卷机成卷速度70120m/min;精梳速度180,250和300钳次/分左右;精梳机最高产量50kg/台时精梳条质量能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的要求。在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材质上与国际产品相比差距较大主电机采用变频电机,可编程控制器,

    21、触模屏控制和显示,人机对话国际条并卷机成卷速度70120m/min;精梳机300400钳次/分;精梳机最高产量60kg/台时精梳条质量能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的要求。加工精度高,材质轻,结构设计能保证高速运转的可靠性CAPD技术(计算机辅助优化工艺系统),自动换卷和棉卷接头,全自动的精梳生产系统等自动环锭细纱机和集聚(紧密)环锭细纱机国内锭速20000r/min;落纱时间4左右;集聚(紧密)纺纱元件尚未形成商品;纺制1206英支细纱细纱质量能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要求主电机传动,微机控制;全自动纺纱、落纱和输送等国际锭速25000r/min;落纱时间210;在牵伸系统上有集聚(紧密)纺纱元

    22、件;纺制16010英支细纱细纱质量满足棉纺企业纺制高品质纱要求。有保证质量的各类装置如:内置式冷却系统;管底卷绕无需底纱;10点纺纱程序等多电机牵伸传动系统,锭子同步传动(多电机单根龙带传动),微机控制,人机对话,纱线数据管理等;全自动纺纱、落纱和输送等棉纺机械转杯纺纱机国内大部份为带排杂结构自排风型式,纺杯转速最高90000 r/min;抽气式纺杯转速最高100000 r/min;最大引纱速度150m/min;适纺号数16614.5tex;头数最多192 头;筒子最大重量4.2kg基本满足纺制20英支以内产品需要具有自动纺纱卷绕(大部份手工接头,有半自动接头装置、半自动落筒)国际抽气式,纺杯

    23、转速最高150000 r/min,最大引纱速度300 m/min;适纺号数 14510 tex;头数最多360头;筒子最大重量5kg自动化程度高,适纺纱支范围宽,有保证纺纱质量的各类装置,成纱质量优良自动上管、生头、纺纱卷绕、清洁、接头、落筒等,有SE12纺纱器(配有独立条子喂入电机),电子负压调节,在线质量监控,花式控制、档案、克隆模块、最终产品仿真功能等自动络筒机国内变频器控制单锭驱动;卷绕速度4001800m/min;多电机单锭独立驱动型式尚未批量生产达到各类纱无接头的质量要求机电气仪一体,变频控制,单锭驱动,主要是微机综合监控(定长、落纱工艺参数、数据统计,全程质量控制)国际多电机单锭

    24、独立驱动;卷绕速度4002200m/min达到各类纱无接头的质量要求,纱线的张力均匀机电气仪一体化水平高。计算机全程监控质量、生产过程、数据统计、工艺参数的设定电子智能加速、变速防叠,张力闭环控制,接头循环逻辑控制织造机械喷气织机国内工作转速(max):700r/min;筘幅:150-330cm 主喷嘴数:1-4;开口配置:凸轮、多臂、提花 与国外同类机器比,可靠性较差,织物质量相当断纬自动处理装置:无 电子绞边:无 电子剪刀:无 变频调速:无 国际工作转速(max):800r/min;筘幅:150-540cm 主喷嘴数:1-8;开口配置:凸轮、多臂、提花 可靠性好断纬自动处理装置:有(选用)

    25、 电子绞边:有(选用) 电子剪刀:有(选用) 变频调速:有(多数为选用)针织机械纬编大圆机国内机速30r/min(单面机);筒径可达38英寸,机号可达E36(非电子提花机);原料适应范围已扩大到氨纶等,织物生产除单面、双面、罗纹常用针织物外,还可生产调线、移圈织物可靠性与稳定性与国外产品比有差距具有电子单针选针、四色调线、移圈装置国际机速35 r/min左右(单面机);筒径40英寸,机号可达E40甚至E46;原料适应范围已扩大到氨纶等,织物生产除单面、双面、罗纹常用针织物外,还可生产调线、移圈、衬经织物、纬编间隔织物、超细针织物(与细机号有关)可靠性与稳定性好具有电子单针选针、四色调线、移圈、

    26、衬经装置,中央伺服电机驱动喂纱装置,生产控制数据采集系统印染机械溢流染色机国内最高布速可达200r/min;浴比可达161:8;型式:O型(罐式),L型(管式);管数:不同机型14;可适应机织物、针织物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国际最高布速可达700r/min;浴比可达15;型式:O型(罐式),L型(管式),U型,卧罐式;管数:不同机型112;可适应机织物、针织物、表面敏感织物和超细纤维织物有高重现性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变频器同步控制提布系统、摺布系统、染液主泵等(二)纺织生产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纺织前沿技术方面,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在材料创新

    27、、工艺创新、设备创新、产品构思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教育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1、高新技术纤维开发滞后国际纺织新材料的开发方向主要是通过纤维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研制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保技术、新能源相关的新纤维、新技术,以满足衣着、装饰、产业用各领域的需求。例如应用纳米改性技术、化学和物理方法将量大面广的通用纤维材料多功能化,开发与人类健康及器官修复有关的材料;研究替代石油资源的环保型纤维原料;研制高性能、高功能纤维材料,如耐高温和高强高模纤维,防磁、导电、阻燃、防紫外线纤维,智能纤维、纳米纤维、光导纤维以及适应信息、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需求的新型纤维。我国化纤生产仍以常规

    28、纤维为主,对新型化纤Lyocell、聚乳酸纤维的科研还处于追踪阶段,对一些产业用的特种纤维的研发尚未走进大规模生产阶段,如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尚未进入产业规模。对一些拥有资源基础和市场前景的蛋白类等新型纤维的上下游配套研发整合力较弱。2、纺织加工工艺技术落后,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发达国家的纺纱采用新工艺,过程连续化,织造业已基本实现无梭织造化,自动络筒机技术基本普及,而我国目前纺纱技术仍处于90年代水平,自动络筒技术拥有率仅为40%左右,无梭织机的比重只有24%,染整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高,服装和家纺研发和设计环节薄弱,虽然我国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已多年,但大多是短平快的

    29、产品项目,对跨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的工业化试验、产业化推广动力严重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如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已由第一代替代型、第二代功能型发展到第三代高功能型,数量上已占纤维加工量的30%-50%,而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仅占纤维加工量的15%左右,在工艺技术和产品品种、质量及应用开发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现代纺织工业中,绿色可再生纤维、清洁生产工艺、环保型产品开发和三废治理新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虽已开始,但实现工业化大规模改造还有很大距离。目前基本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急待加强。现代生活方式需要纺织工业提供更高品质的物质消费与更高品位的文化消费,产品的价值

    30、更多地体现在功能创新、审美个性化和品牌效应上,传统产品的市场价值在不断削减。我国纺织服装业采用国际先进装备技术的比例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但其绝对量已有相当规模,特别是一大批出口加工企业拥有大批先进装备生产线,但其产品的创新价值和品牌效应价值不高。因此要大力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设计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培育中国自己的品牌,争创国际名牌,提高中国纺织工业的品牌效应。3、研究创新开发人才缺乏国内企业、教育部门和行业中介机构虽然做了不少培育人才的工作,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纺织创新开发人才还远远不够,这类人才在纺织企业平均只有2%,服装企业仅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行业和企业有效培训机制、国内外人才交流机制尚不成熟,缺乏先进、高效、稳定的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差距大信息化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的带动性因素,它关系到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与营销过程的现代化。快速反应是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条件下企业全部业务流程改造的核心动力,是中国企业发挥本国资源条件和优化配置跨国资源,培育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而在这方面,我国纺织工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在四方面:1、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工艺技术软件和CAD/CAM/ERP/CIMS等系统软件的应用(普及


    注意事项

    本文(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