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理学试题.docx

    • 资源ID:7383489       资源大小:498.8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理学试题.docx

    1、生理学试题2005年生理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神经分泌:具有神经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细胞分泌激素的现象,称神经分泌。(神经元分泌肽类激素或其他神经递质的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旁分泌方式。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质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2、 峰电位: 动作电位的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前半部分极为迅速,且变化幅度很大,记录出的尖波称峰电位,动作电位或峰电位的产生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3、 生理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4、 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的过程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由慢Ca2+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机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房室交界细胞。5、

    2、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6、 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因为其频率较慢,因而称之为慢波(Slow Wave)慢波可决定消化道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节律。7、 可感蒸发(发汗):发汗汗腺分泌汁液的活动称为发汗。8、致密斑:远曲小管在靠近血管极一侧,上皮由原来单层立方上皮变为单层柱状,且排列紧密,形成的椭圆形斑。(胞质色淡,胞核椭圆形且深染,多位于细胞顶部。一般认为致密斑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远曲小管滤液内Na+浓度的变化。)9、视力: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10、皮层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的冲动的刺激下

    3、,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称皮层诱发电位。11、靶细胞:受到信号分子的作用发生反应的细胞。12、异位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性因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增高,心房或心室就受当时情况下自律性最高的部位发出的兴奋节律支配而搏动,这些异常得起搏部位就成为异位起搏点。13、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5000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而使后者易于被回肠吸收。14、食物的热氧价:某种食物在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15、运动单位: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

    4、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二、 选择题1、 C(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髓质的嗜铬细胞上有腹腔交感,神经丛的节前纤维分布,当这些节前纤维兴奋时,嗜铬细胞受刺激而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2、 C(减小)(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

    5、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因此细胞外钾增多,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少,细胞内的钾流到细胞外的钾就减少,使得细胞内的钾离子相对增多,而钾是带正电荷的,细胞内是带负电,钾离子与细胞内的负电中和,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就减少。 静息电位的减少(比如说原来是-80mv的,现在由于钾离子的影响,变为-60mv),使得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就减少了,因此选C。)3、A,D,B,A,E(动作电位去极化主要是

    6、由于大量Na+通道开放,引起大量Na+内流而产生内向电流而产生的;动作电位复极化主要是由于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增加,引起K+向外流增多而产生。)4、C,B5、D(房内压主动脉压)(当左室压力升高到高于主动脉压,半月瓣被冲开血液被迅速射入动脉内,最初1/3时间内由心室射出的血量约占整个收缩期射出血量的2/3左右,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可因心室肌继续收缩而继续升高,达到峰值,这段时间称为快速射血期。)7、 E(自律性:4期自动去极化)8、 E(以上都存在)9、 D(胰液)各种消化液:唾液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

    7、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如含钠、钾、钙的无机盐)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胃液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约为1.52.5 L。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盐酸)和黏液。此外还含有钠盐、钾盐等无机物。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盐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质分解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或杀死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黏液的作用是它经常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黏

    8、液膜,有润滑作用,使食物容易通过,并且能够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的坚硬物质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能够中和盐酸,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胰液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12 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氢钠能够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就

    9、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胰液由于含有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临床和实验都证明,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脂肪吸收的障碍,还可以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胰液缺乏时,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胆囊内贮存。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

    10、0.81.0 L。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人类的胆色素主要是胆红素。胆红素呈橙色,是红细胞破坏以后的产物。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肝脏和胆道功能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使皮肤和黏膜等组织染成黄色,临床上称为黄疸。 小肠液小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肠液为13 L。小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

    11、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10、 D(代谢)(肝脏的作用:其生物化学反应可分四种形式:氧化作用。如乙醇在肝内氧化为乙醚、乙酸,再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这种类型又称氧化解毒。还原作用。某些药物或毒物如氯霉素、硝基苯等可通过还原作用产生转化,三氯乙醛在体内还原为三氯乙醇,失去催眠作用。水解作用。肝细胞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将多种药物或毒物如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水解。结合作用。是肝脏生物转化的最重要方式,使药物或毒物与葡萄糖醛酸、乙酰辅酶A(乙酰化)、甘氨酸、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SA)、谷胱甘肽等结合。)11、 C(兴奋性递质: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12、谷氨酸,门冬氨酸等)(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 氨基丁酸,甘氨酸等。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生物原胺类神经递质是最先发现的一类,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组胺、乙酰胆碱(Ach)。肽类神经递质分为:内

    13、源性阿片肽、P物质、神经加压素、胆囊收缩素(CCK)、生成抑素、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神经肽y。其它神经递质分为:核苷酸类、花生酸碱、阿南德酰胺、sigma受体(受体)。 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 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肌)。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和J.H.加德姆(1932)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儿茶酚胺。包括去甲

    14、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5-羟色胺(5-HT)。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的。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针刺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Glu)、-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谷氨酸是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氨基丁酸首先是在螯虾螯肢开肌与抑制性神经纤维所形成的接头处发现的递质。后来证明-氨基丁酸也是中枢的抑制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也是抑制性递质。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

    15、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含于中枢神经元中)12、 D(甲状腺激素合成最关键的酶是甲状腺过氧化酶)(甲状甲状腺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六个过程:1. 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继而在高尔基复合体加糖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滤泡腔内贮存。2. 滤泡上皮细胞能从血液中摄取I-,I-经过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活化。3. 活化后的I-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4. 滤泡上皮细胞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

    16、作用下,胞吞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成为胶质小泡。5. 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碘化甲状腺球蛋白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大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少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即甲状腺素。6. T3和T4于细胞基底部释放入血。)(甲状腺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在寒冷,紧张时分泌。 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首先会刺激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这一激素浓度的增高会作用于腺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即提高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腺细胞分泌量增加,即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

    17、素。 一般不直接作用使血糖升高。 生长方面与生长激素起协同作用;体温调节方面与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13、 C(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是通过CO2的方式进行的,故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14、 C(肾实质成自许多泌尿小管,这些小管可分为泌尿部和排尿部,泌尿部又称,肾单位,一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主要负责重吸收)15、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它们既能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也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16、A(一般NH3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但酸中毒时,近球小管也可分泌NH3。)17、C(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

    18、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即为中枢兴奋的后放(后作用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久,则后放就延续得越久)。后放的发生机制之一在于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着环形的兴奋性突出联系;此外,在效应器发生反应时,效应器本身的感受器(如肌肉中的肌梭)又受到刺激,其兴奋冲动又由传入神经传到中枢,这些继发性传出冲动的反馈作用能纠正和维持原先的反射活动,这也是产生后放的原因之一。)18、C(睫状肌细胞主动分泌HCO3-形成的)19、C(走向,大致反映了孕激素的波动。在排卵前,孕激素主要由肾上腺分泌,量很小,所以体温曲线呈低温状态,排卵后,卵子排出的地方变成黄体,黄体分泌大量的孕

    19、激素和雌激素,为受精卵着床作准备,于是体温急剧上升,呈高温态势。)20、D(与维持人体姿势有关的反射是对侧伸肌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myotatic reflex )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本体反射可以看作与此牵张反射是同种反射。)(肌紧张是缓慢持续前拉肌肉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在脊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

    20、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持性意义。屈肌反射的强度也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的较弱刺激只引致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膝关节及髋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以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向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的之一,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动物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其反射弧传出部分可通向许多关节的肌肉。)三、 小问答题1、 纤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过程。答: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 2

    21、、 何谓阈刺激、阈强度、阈值和阈电位?答: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的大小称为阈值。3、 评定心脏泵血压功能的指标?答:(一)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 (二)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56.0Lmin。(三)射血分数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 (四)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

    22、正常人约为3.03.5L(minm2)。 (五)心脏做功量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4、 何谓肺内压,在呼吸中肺内压有何变化?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是指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在呼吸暂停,呼吸顺畅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随胸腔容积的变化而改变。在吸气初期,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随着肺内气体量的逐渐增加,肺内压升高,至吸气末,若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吸道通畅时,此时的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在呼气初期,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肺内气体量逐渐减少,肺内压随之下降。至呼气末,肺内压又降至大气压水平。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变化的大小与

    23、呼吸运动的深浅、缓急和呼吸道通畅程度有关。用力呼吸时,肺内压变动增大。呼吸道不够通畅时,肺内压的变动增大。(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人工呼吸是通过人为地造成肺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来暂时维持肺通气,以纠正人体缺氧,促进自发呼吸的恢复。)5、 简述调节钙磷代谢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答:。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与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CT),以及1,25一二羟维生素D3共同调节钙磷代谢,使血浆中钙、磷浓度相对稳定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它是调节血钙与血磷水平最重要的激素。降钙素(CT)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维生素D3的作

    24、用是 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各激素具体作用: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它是调节血钙与血磷水平最重要的激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肾脏的作用 PTH与肾小管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cAMPPKA信息转导系统,促进远端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血钙升高。同时,PTH可抑制近端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磷的排出,使血磷降低。 2对骨的作用 PTH可促进骨钙入血,其作用包括快速效应与延缓效应两个时相。快速效应在跗H作用后数分钟即可出现,使骨细胞膜对Ca2

    25、+通透性迅速增高,骨液中Ca2+进入细胞,然后钙泵活动增强,将Ca2+转运至细胞外液中,引起血钙升高。延缓效应在PTH作用后1214h出现,一般需几天或几周后才达高峰。这一效应是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骨组织溶解加速,钙、磷大量入血实现的。 3对小肠吸收钙的作用 PTH可激活肾内的l-羟化酶,后者可促使25-OH-D3转变为有活性的l,25-(OH)2-D3,间接地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PT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钙浓度变化的调节。甲状旁腺主细胞对低血钙极为敏感,血钙浓度轻微下降,在1min内即可引起PTH分泌增加,促使骨钙释放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使血

    26、钙浓度迅速回升,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调节方式。 二、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 (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CT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对骨的作用:CT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弱溶骨过程,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组织钙、磷释放减少,增加钙、磷沉积,使血钙和血磷下降;对肾的作用: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增加它们在尿中的排出量。此外,CT还可抑制小肠吸收钙和磷。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CT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血钙浓度增加时分泌增多,反之,分泌减少。CT与PTH对血钙的作用恰好相反,两者共同作用调节血钙浓度的相对稳定。进食可刺激CT的分泌,

    27、这可能与几种胃肠激素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关,它们均可促进CT的分泌,但其中以促胃液素的作用最强。 维生素D3,又名烟碱酸胺、胆骨化醇。维生素D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 1、 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 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 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 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5、 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及婴儿手足搐搦症,佝偻病兼有龋齿者也可用本品防治。大剂量也用于皮肤结核、皮肤及粘膜各型红斑狼疮等。6、 简述EPSP和IPSP的产生机制。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8、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

    29、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EPSP和IPSP都有这四个特点)7、叙述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同2008年简答题第5题)答: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除嗅觉外)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细胞。每一种感觉的投射

    30、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丘脑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31、状态。要在大脑皮质产生感觉,有赖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互相配合。只有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冲动,才能使大脑皮质的感觉区保持一定的兴奋性。同时只有通过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才能在大脑皮质中产生特定的感觉。1、 简要说明尿浓缩的机制。答: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水的动力来自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的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不断升高。肾皮质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而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组织液的渗透压逐渐升高,这表明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具有明显的渗透梯度。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小管

    32、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0mOsm/L,形成浓缩尿。四、 大问答题1、 试述组织液生成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答: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2)毛细血管通透性; (3)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学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