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docx

    • 资源ID:7740599       资源大小:32.2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docx

    1、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年月总第期第期学术交流,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邹方红(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摘要民国前期大学教育理念是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等一批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的双重角色的人,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及辨别,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及办学实践,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它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包含了近代大学教育的“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是管理大学。发展大学的准绳”的理念。它成为民国前期大学的主流理念,引领着近代中国大学的方向。关键词民国

    2、前期;大学教育;理念;蔡元培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民国前期,一个极其纷乱动荡的中国,然而,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却异军突起,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近代大学教育是独立于封建教育体系之外的新式教育,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相去甚远。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指导原则。一个教育组织明确了教育理念,教育既有了方向感、目标性,也有了准绳与标杆。反之,教育就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民国前期,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张学良等人,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广采博收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经过理性思考和辨别,形成了近代大学教育共同的理念。在这全新理念的指

    3、引下,构建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体系的框架,规定了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诞生了一批有别封建教育的近代大学。毫无疑问,教育理念关系着办学的方向和成效。本文对民国前期大学教育理念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分析研究。(本文不包括教会大学)一、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大学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方法,是研究大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大学校长持有什么样理念,直接影响他对大学方向、使命及责任的选择。民国前期的大学校长多是留学欧美或游历考察过西方(包括日本),对“大学是什么”的理念,既借鉴了西方大学的精神实质,又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共同理念。马相伯在复旦公学章程中规定办学宗旨在于“俾吾国

    4、有志之士,得以研究泰西高尚诸学术,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裁成有用之人才”。年月在代理北大校长就职演说中又提出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他把研究西方学术,培养德行高尚,学术渊博的人才,视为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蔡元培执掌北大,针对北大的官僚习气严重,学生读书为求利禄的局面,“着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来代替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垆学生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

    5、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蔡元培给北大作了明确定性,一扫北大的腐朽风气。蒋梦麟主政北大,继续强调“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学术衰,则精神怠,则文明进步失主动力矣。故学术者,梗会进化之基础也。”】“大学及高等教育者,所以养成平民主义之领袖者也”【。一脉相承的大学定位理念,使北大成功创建,平稳运行,把北大铸就成中国近代大学的典范。张伯苓根据多年的教育活动经验和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思考,主持制定了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指出中国大学的要务,一是要传播关于中国问题的科学知识,二是培养解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知中国”,“服务中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邹方红(一),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从事中

    6、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万方数据国”,成为南开大学以一贯之的办学理念,更可贵的是对“大学是什么”作出了符合中国的准确价值判断。梅贻琦早在身为教务长时,在清华大学教育方针中就初步表达了“办大学的方针,概而言之,可谓造就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后在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又精确地阐明“办大学就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张学良接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寄予东北大学“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目的就是“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现代化,而消弭邻邦之野心”。综上观之,上述大学办学主体不同,各自办学宗旨表述亦有差别,但是把大学定位于,“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

    7、才”【儿”,却是这些大学校长的共同理念,并成影响近代大学方向的主流理念。二、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用何种理念去培养人才,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民国前期的大学以西方近代大学为样板,其人才培养理念必然与之相符。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则是近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共同理念,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正是实现该理念的主要手段。马相伯崇尚科学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立国于二十世纪科学之世界,必赖科学发达,始足以自存,中国今日之危亡,实根因于科学之落后。”他创办震旦学院,大胆提倡“崇尚科学,注重文艺”的理念,设置了“质学”,含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

    8、“文学”包括古文(拉丁文)、今文(英、法、意文)哲学、历史、舆地、政治等社会科学。毫无疑问,这是个冲破封建教育,超越现实的前瞻性人才观。蔡元培沐浴“欧风美雨”几载,深知“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他大刀阔斧改革北大的专业结构及课程配置,大增自然科学,打破文学独霸,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即使“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年北大设个系,文理并重,中西兼顾。蒋梦麟接掌北大,于年月的校庆演讲中,提出北大今后努力的三个方向:当输入西洋文化;当整理国学;当注重自然科学。很快,北大脱颖成综合性大学,彻底否定了抱读八股制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梅贻琦

    9、,更是独树一帜,主张“通才教育”。他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所谓“通”,就是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能融会贯通。如是清华文理法三个学院学生入学第一年不分院系,工学院学生不分专业,开设“通识”课程。包括国文、英文、通史(中外通史选一门),自然科学(普通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选一门),逻辑(高级数学、微积分选一门)。推崇培养“通才”的还有张伯苓,在南开大力推行“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川,反对过细的专业化,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通修课程。通识课程的设计,即体现了“崇科学、重文艺”的理念,又打破了人才培养单一性,使学生能各得其所,各

    10、展其能,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通才。如果说“崇科学,重文艺”理念,打破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单一性,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那么,“实用性”理念则体现了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性。复旦大学明确提出“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国家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以后致力于解决现代问题,而不专崇尚经院式的理论研究”。早在年,复旦大学根据国际、国内商业以及上海民族工商业的需要,创设了国内绝无仅有的商科,可谓得风气之先。而后系科逐渐扩充为银行金融、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和建设之需,又增设了社会学、新闻学、法律、市政学、教育、统计学、合作等系科,其中市政学、统计学、合作三系属国内首创。”。实用办

    11、学,服务地方经济,使复旦收获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并探索了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南开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就是“知中国”,“服务中国”。遵循实用理念,南开设课和增科系的标准之一是:此问题必须为现实社会所亟待解决者。“当代中国政治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乡村社会学”等现实问题研究课程就依据标准而设;商科针对务实性,开设了“办公室管理”、“售货学及广告学”、“人事管理”、“工商实际问题”等课程;南开还应天津工商业发展的“时势之需要”,增设了如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等系。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急需紧密相结合,实现了其“服务中国”之目的东北大学的人才培养,一切以“应社会之需要”、“建设新东”为出发点。张学

    12、良根据东北耕地辽阔,便于农业生产特点,成立了农学院;针对东北教育的落后和师资短缺的现状,又建立了教育学院;面对东北医疗水平低下,创办了医学院;还依据东北特殊的周边国际环境,增添边疆政治系,专门研究近邻苏联和日本。如此强烈地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彰显了东北大学的特色。民国前期的中国大学,办学主体有国立、省立及私立性质,但“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的理念,却成为不同办学主体共同的选择。它解决了中国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从此,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培养具有近代科学素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打破了洋人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垄断和控制。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教授是大学的灵

    13、魂”,古今中外绝无例外。因为,大学不是行政机关,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教授才有大学,万方数据而一所大学教授的数量和他们的学术水平则标志着大学的优劣与学术声誉。所以,民国前期各大学创立之初,尽网罗之能事,延揽教授名师,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蔡元培认为:欲“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关键在于“延聘纯粹之学问家”。故他强调大学“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之师”。因此,他以学术为标准,不论学历与派别来遴选名师,聘用了具有激进思想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在中国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为理科学长,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随后引进了文科方面:新派的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沈伊默、高一涵等;守旧的

    14、陈汉章、黄侃、辜鸿铭、刘师培;年轻无资历的梁漱溟。理科方面请来了颜任光、李润章、李仲揆、王抚五、陈聘丞、丁庶为、李石曾、李四光、翁文灏、丁文江、秦汾等;法科有马寅初、王宠惠、陶孟和等。还盛邀英、美大学者罗素、杜威、葛利普等来北大执教讲学。北大门下,大师荟萃,群星璀璨,不同思想流派不断交锋,学术水平长足进步。北大真正脱胎换骨,跃为中国最高学府。梅贻琦始终坚信一个治校的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认为,一所大学要具备两个条件:设备和教授,有钱了设备易得教授难求。特别是好教授,绝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吾人应努力奔赴之第一事,盖为师资之充实”“。他多方礼聘大家名师,闻

    15、一多、雷海宗、刘仙洲、顾毓秀、萧公权、夏翔、李达、吴晗、潘光旦、任之恭、贺麟、张岱年、齐思和、陈省身等,加上他任教务长时聘任的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钱玄同、吴有训、叶公超、翁文灏、蒋廷黻、张奚若、周培源等。一时清华出现有识之士闻风景从之气象,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著名学者云集清华。如此文科泰斗、科学宗师,使清华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且年才成立本科的无资历、无影响的学校,声名鹊起,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享誉海内外。张学良在办东北大学时深懂名师的作用。因东北大学远在关外,罗致人才实属不易,他不惜重金,聘金有的月薪高达元,令其他院校望尘莫及。数学家冯祖苟,化学家庄长恭,建筑学家梁思成、童隽,机械工程学

    16、家刘仙洲、潘成孝,还有黄侃、章士钊、梁漱溟、刘复、高亨、林韵等纷纷赴东大执教。名师教授带动了东大的学术水平,更提高了东大的地位及声誉。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属私立性质,经费常告支绌,难于聘任大批师资。它们就聘任学有专长的留学海外的精英。南开聘任如姜立夫、邱宗岳、饶毓泰、杨石先、竺可桢、何廉、方显廷、司徒月兰、蒋廷黻等。复旦聘任陈望道、朱东润、胡汉民、戴天仇、王宠惠、郭任远、洪深、方令儒等。复旦和南开扬长避短,依靠精英才俊,才得以与国立、省立大学并驾齐驱。上述的大学是民国前期近代大学的典型代表,校长们都把教师放在首位,视教授为学校的灵魂。网罗名家大师、学派掌门,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声誉,名师强校成

    17、为他们治校共同的理念。理念决定成效,中国近代大学创立虽晚,但迅速崛起,有的名校甚至得到欧美学府的认可。四、民主、自由、平等,是管理大学,发展大学的准绳民主、自由、平等是西方近代大学管理的精神实质。本质上说大学管理是一种“学术管理”,必须有学术权力参与管理。“学术权力”就是专家学者拥有的影响他人或组织行为的一种权力形式,主要由能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授组成。“学术权力”的存在可以使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科能够顺利发展,教师的权益有所保证。由此可见,“学术权力”是“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实现的保证。而“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中的标志体现则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民国前期这一进步理念被引入中国大学管理之中

    18、。“大学的最高原则是兼容自由的学术研究州”。蔡元培秉承着柏林大学的治校理念,在改革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卷:。“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也悉听他们自由发展。”因为,学术上派别不同乃至相反,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拍”。深邃的思想透出学术面前,唯有科学真理,无身份、地位、派别、贫富之别;更昭示了“容纳异己,自由讨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容纳异己的卓见,开北大学术自由之先之功。蒋梦麟接任北大之后,“谨守蔡校长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他曾说:“学术自由之权,所

    19、以求思想与学术自由之发展,不受外力之挠也”,“研究学术而有所顾忌,则真理不明”。兼容并包、思想学术自由,已成北大之风范。马相伯在办复旦时曾大胆地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并把其寓意融入复旦的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毕业于美国的李登辉接掌了复旦,发扬光大了马相伯的学术自由思想,校园里“从右派的国家主义和基督教集团至左派共产党,无所不有。同学中政见虽有不同,而在友谊上是没有冲突的”。南开的张伯苓和清华的梅贻琦都曾留学于美国名校,“美国大学之研究学问,与欧洲大学一样”私。,民主自由是其准绳。带着对民主自由的倾慕,他们去管理、发展南开与清华。教授治校是近代欧美大学民

    20、主治校的一大特色,它凸显出自主办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在中国,首推教授治校的是蔡元培。他留学德国多年,对德国大学的民主精神很是推崇,他指出:“德国革命以前,是很专制的,但他的大学,是极端的平民主义;他的校长与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举的。”因万方数据此,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时就颁布了大学令,其中有条是大学教授治校之规定。他执掌北大后,不仅强调“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主体”。”,而且率先实践教授治校的理念。组成教授评议会、各系教授会,负责制定规划全校、各系教学工作;组织行政会议,把教务以外的事务,均取合议制。蔡元培将校长权力下放,完全实现了校、系两级真

    21、正意义的教授治校,民主自由平等之风在北大蔚然兴起。年后梅贻琦在清华真正赋予了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权力。组成教授会、校务会、评议会,限制了校长的职权,强化了教授治校。梅贻琦一贯表示“吾从众”,每有大计,倾听教授的真知灼见,进行科学的民主决策。他常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他的民主管理与谦和的为人,赢得了教授们尊敬和信赖,尽其心力维护校长的权威和地位。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是“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中表现的形式,更是彰显“民主、自由、平等”的治校理念。这一理念由蔡元培首倡及实践,率先在北大开出绚烂的民主自由之花,旋即在民国前期近代大学竞相绽放,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必然

    22、选择的主流理念。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准绳,来管理大学,发展大学,与当时中国政治腐败专制相比,具有超时代的前瞻性、进步性。教育理念是前导,是治校的核心,具有办学实践的定向意义。民国前期,中国教育最高行政长官及一批教育家,筚路蓝缕,树立全新的、具有超时代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中国大学创建、运行和发展。有了“大学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方向感;有了“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目标性;有了“教授是灵魂,名师强校”的理念,使大学教育了质量标杆;有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有了准绳。如此理念的选择,使近代大学完全不同于中国封建教育,开中国高等教育

    23、之先河。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重温近代大学初创时的教育理念,仍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参考文献朱维铮马相伯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顾颉刚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文史资料选辑(第辑)北京出版社,:蔡元培全集卷北京,中华书局,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东方杂志,第卷号,年月,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商务印书馆,蒋梦麟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教育杂志,第卷号,黄延复,马相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王书君口述实家、张学良世纪传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钟书河、朱纯主编过去的大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张伯苓讲话南开双周,第卷,第期复旦大学校史编写

    24、组复旦大学志复旦大学出版社,刘述礼(主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刘克选(主编)北大与清华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腾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平叔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曹金钟万方数据 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作者:邹方红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5刊名:学术交流 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年,卷(期:2007(11参考文献(19条1. 曲士培 蒋梦麟教育论著选 19952.

    25、周天度 蔡元培传 19843. 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集 19894. 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 19985. 阿什比;腾大春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19836. 刘克选 北大与清华 19987. 刘述礼 梅贻琦教育论著选 19938. 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 复旦大学志 19859. 张伯苓讲话 1936(0110. 钟书河;朱纯 过去的大学 200511. 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99512. 王书君 口述实家、张学良世纪传奇 200013. 黄延复;马相武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 199514. 蒋梦麟 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 1918(1015. 蒋梦麟 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 193316.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917(4017. 蔡元培全集 198418. 顾颉刚 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 197919. 朱维铮 马相伯集 1996本文链接:


    注意事项

    本文(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