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推荐文档.docx

    • 资源ID:7968368       资源大小:66.7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推荐文档.docx

    1、完整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推荐文档文言文巅峰训练培优讲义【主体课】【邓露】请您自觉根据自身情况练习!一、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他ft,ft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ft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ft,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集:栖息。辄:总是。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寄居, 寄住。善行:行为善良。嘉感:赞扬并受感动。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ft,ft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

    2、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不久,这座ft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ft。天神说: “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ft上居住过, ft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鹦鹉自念 ( )然尝侨居是ft ( )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二、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

    3、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节选自苻子)【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徙衽(xr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 席子。反:同“返”。濡(r):沾湿。逾:“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4)而其身逾湿( )2、解释下面的句子。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4、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3、简答题(3 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四、程

    5、门立雪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 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ft先生。(节选自杨时传)【注释】(1)属(zh)文:写文章。属,连缀。(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

    6、,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 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2)德望日重:(3)吾道南矣: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译:(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译:(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译: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

    7、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答:五、楚人隐形解读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汉刘安淮南子【注释】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不:同“否” 。绐:di哄骗。嘿: 同“默”。赍:(j)携带。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2、翻译语句。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

    8、隐形:对面取人物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答: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译文】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

    9、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 长久

    10、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小时侯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后,专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 考中进士。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宏伟独到的孔孟儒学。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穷,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挡住,能隐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找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分辨出那一片了。于

    11、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回答:“能看见”。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便厌烦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他很高兴,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 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一、参考答案:1、思 曾经 这 离开 2、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 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 是

    12、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 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二、参考答案:(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三、参考答案:1、(1)离开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四、参考答案:10(1)师从,拜某人为师(2)一日日,一天天地(3)向南11(1)(杨时

    13、)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 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 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如“韦编三绝”。参考答案:1、(1)凭借。(2)来,连词。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

    14、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5、“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6、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6、一叶障目。六、楚子发母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 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曰,有献一囊糗鞴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 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

    15、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刘向列女传(节选)【注释】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刍(ch)豢(hu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黍粱: 好粮食。内:通“纳”,接纳、进门。注:倾倒。战自五也:作战时勇气增加五倍。糗(qi)鞴(bi):干粮。甘不逾嗌(y: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译文】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

    16、,回到家的时候, 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 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 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 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 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

    17、道。你 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阅读说明】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如果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肤浅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士卒得无恙乎?(2)子发于是谢其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疾病。(2)道歉。(3)(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王的事吗?3、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六、董遇“三余

    18、”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注释】讷 n:言语迟钝;口齿笨拙兴平:汉献帝年号。稆 l : 野生稻【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ft打

    19、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 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采稆负贩 忘恩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

    20、见 曹刿请见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ft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句子。苦渴无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参考答案:1.背 背弃,辜负 见同“现”拜见 2.C 3.苦于没有时间 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七、凤凰寿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

    21、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选自明代冯梦龙的笑府)【注释】踞(j)傲:骄傲自大。 生诞:这里指诞辰。 与(y):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恶薄: 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阅读赏析】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到。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地位在我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属于兽类。祝贺你有什么用?”有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来。麒麟训斥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飞禽。为什么祝贺你呢?”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

    22、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生活中的确不乏蝙蝠式的人物,他们时而“兽”时而“禽”,不断变换脸谱。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 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其目的无非是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作者借此不禽不兽之蝙蝠来喻那些虚伪、圆滑、世故之人,显得含蓄而深刻,风趣而辛辣。【拓展训练】生活中也不乏其人。若遇到此种人你将如何与之相处?说说你的观点。八、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

    23、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注释:曷:何,怎能。克:胜任。敏:灵敏,聪明。多能:多种本领。妄言:乱说,造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

    24、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 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 其二子甚愚( )吾当妄言之罪( ) 每以布囊取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

    25、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参考答案:1、积累 很 承担,担当 从 2、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从字面上看, 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九、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

    26、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 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注解】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鳋(so):鱼腥味。毋(w )不要;不可以;与“无”“勿”通假混用。【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

    27、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於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 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金壶丹书”指锦囊妙计。主旨: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将无济于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勿乘驽马 (2)则恶其鳋也 (3)何以亡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1)君子有道,悬于闾。(2)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参考答案1、(1)劣马 (2)讨厌 (3)为什么 2、(1)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2)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

    28、老百姓的力气。(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 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十、两次还金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

    29、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明周晖金陵琐事注释: 封识(zh):封存的标记。 利:贪图。俟工(s):等待。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 200 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 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

    30、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这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敢与家人言之( ) 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 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3、翻译下面的句子。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 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参考答案:1、问 | 其银数与封识标记 | 皆合 2、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3、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 5、穷 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十一、笼中鹦鹉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女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推荐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