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8098780       资源大小:511.26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1、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南充市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A B C D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3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 B3 C2 D54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

    2、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6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C气体被压缩后

    3、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7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AA BB CC DD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

    4、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在甲骨上刻文字B指南针指引航海C用泥土烧制陶瓷D用石块修筑长城10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丁一定是化合物 Dx的值是712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

    5、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C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D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AA BB CC DD13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A看 B听 C闻 D 吹14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薪型手机电池,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CO BO2 CCO2 DH215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D实验

    6、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1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1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a=56% Bb=6% Cc=17% Dd=8%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19把一根

    7、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由此说明(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21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测定室温下氧气的密度,

    8、实验步骤如下:组装实验装置。_。把适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称量试管与高锰酸钾粉末的质量为 m g。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 n g。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 a 仪器名称_。(2)实验步骤的第步是_。(3)写出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_。(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_的性质。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 V 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为_。(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实验结果_(填“偏大”、

    9、“偏小”或“无影响”)。22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中用装置A来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若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收集装置_(填字母)。(2)小明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若用F装置收集O2,则O2应从_(填“a”或“b”)端通入。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红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一是将制取装置B换为图中的装置_(填字母)。二是将过氧化氧溶液加水稀释,若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气体的下列性质必须考虑的是_(填序

    10、号)。颜色密度溶解性可燃性(4)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乙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乙图中左边友生装置类似于图甲中的发生装置_(填字母序号),实验室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注射器内的夜体_用稀硫酸(填“能”或“不能”)代替。该实验看到_处的棉花先由紫色变_色。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_,化学性质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3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11、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资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 _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D装置的作用是 _ (3)当观察到 _ ,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 _ 2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1)若观察到A中_现象,说明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

    12、应,证明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2)若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_。(3)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由此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理由是_。(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改进方法是_25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是_。(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

    13、满的方法是_。(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选择的理由是_。(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已知: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而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CaCO3 =CaF2+Na2CO3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组1.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2.20mL3.5%稀盐酸1.检查装置气密性;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置;

    14、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4.关闭开关,测量100s内装置内压强的变化。记录曲线图如乙所示。对照组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2.20mL3.5%稀盐酸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说明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_。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_。26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_,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选填 “从水中

    15、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现象。27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酒精喷灯,加热一

    16、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_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B处玻璃管内_实验说明_有还原性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的火焰D中液体沿导管进入C中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A实验中a管中中气体为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B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气体至少需要_mL。(3)C中水的作用为_。(4)实验D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

    17、件是_和_。(5)通过实验E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实验A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实验B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实验C中现象: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实验D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实验E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实验E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a为

    18、纯净的氯酸钾,分解的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反应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温度低,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充当氯酸钾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度,所以a分解的速率慢, b分解速率快;根据氯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以及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 可知等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量是氯酸钾多,所以最终是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产生的氧气量;分析所给的选项D正确;故选D。【点睛】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解题时注意本题不是简单的加入二氧化锰,二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同时生成了氧气,进行分析。2A解析:A【解析】一定质量的碳

    19、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气体的分子数不变,CO2 CO2,故A正确;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错误;C、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零,故C错误;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选B。4C解析: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详解】A、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3H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8=9

    20、:2,故不符合题意;B、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C、解:设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故符合题意;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5C解析:C【解析】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

    21、,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6A解析:A【解析】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7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故A正确。B碳在常温下不

    22、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故B正确。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故C正确。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接触面积。故D错误。8A解析:A【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

    2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9C解析: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详解】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10C解析:C【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8.

    24、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5.4g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11A解析:A【解析】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

    25、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19g=12: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正确。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

    26、量守恒定律。12D解析:D【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详解】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

    27、选D【点睛】13B解析:B【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点睛: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14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

    28、类不变。【详解】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4个钠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4个钠原子,12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O2,故选B。15C解析:C【解析】【分析】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详解】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16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故


    注意事项

    本文(南充市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