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研读生命的史书.docx

    • 资源ID:8265511       资源大小:110.5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研读生命的史书.docx

    1、研读生命的史书研读生命的史书徐英倩山东师范大学引言:据最新资料,现今地球上可能有多达3000万个物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命遍布我们的行星从平流层的下层到大洋的万米深处,那么生命最初是怎样起源?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对于广大的科学工作者而言,只有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它们是进化来的。进化是一种化学和物理渐变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生物诞生的基础,同时也是令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的原因。进化是生物学的大概念,这种概念在将近150年前就已经引入了生命,而在现今发展着的世界中这种概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展示更为阔大而深刻的层面,甚至将改变我们的世界。1对于进化理论的回顾1

    2、.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1809年,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 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详细的阐述了他的进化思想。1 他承认生命都具有变异的特性,但是这种变异受环境的影响,环境改变能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他认为这种变异是连续的过程,但这变异的渐变过程是有方向的,及“有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即有用的器官就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器官就会退化或消失。3 他认为生物是按等级向上发展的,但这种变化发生的力量是生物的意志和欲望,即变化或进化是由生物自身所驱动的,是在生物奋力完善它们的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的。 用拉马克

    3、的话说,一只涉水鸟“用它最大的力量来伸展和延长他的腿”结果,长腿就成了它的后代的一种特点。1.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 Robert Dirwin,18091888)发表了科学著作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由此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达尔文的思想源于他对各种生物细致的观察和突破传统的思考。当然,达尔文在英国军舰贝格尔号上5年的环球航行为他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在这一划时代的学说中,1. 他主张渐变进化学说,承认生物会产生连续的变异,将能将部分变异遗传给后代。2. 自然选择学说,主张生物进化的力量来源于自然选择,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再生存竞争

    4、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会胜出,其后代的个体将会逐步增加,成为物种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怎样的生物,其体力体型都会逐步的适应环境。3. 生物是进化的,所有生物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选择的结果。用达尔文的话说斑马常常受到狮子的追赶,跑的慢的斑马就会被狮子追上并吃掉,只有跑的快的斑马才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而幸存。经过许多代的不断积累,斑马就越跑越快了。1.3新达尔文主义学说在达尔文的时代,人们还不了解遗传的机制,认为双亲的遗传特征在子代中是相互融合的,如同混合咖啡和牛奶得到奶咖一样,主张融合理论。这时魏斯曼(weismann)提出了种质选择学说,这是对获得性状遗传的一种挑战,种质是指性

    5、细胞和产生性细胞的那些细胞,而体质是指除了种质细胞以外的身体的细胞。认为种质负责遗传因子的传递,独立于体质之外并且在繁殖过程中永世不变。之后,孟德尔(G.Medel)的“遗传因子说”及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定律和摩尔根(T.Morgan)的连锁遗传定律(确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取代了传统的“融合遗传”理论,认识到染色体的变化是引起性状变异的根本原因(达尔文并不清楚变异产生的原因),而摩尔根的基因论更是成为建立遗传学的基础。至此,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已经越来越清楚,而二十世纪,基因的发展更是瞬间万变,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基因的概念,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1.4现代综合论 1937年,美籍苏联学者杜

    6、布赞斯基(Dobzhansky)发表了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现代综合论的标志。他综合了达尔文的“选择论”和孟德尔的“基因论”,站到了更高的角度来研究进化机制,跳出了生物进化的个体水平,提出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以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70年代,该理论进一步而形成在分子水平上的新综合论,对生物进化的选择机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巩固和发展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仍处于主导地位”的论点,使得达尔文主义在新时代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综合理论的代表人还有赫胥黎(Huxley)、迈尔(Mayr)和辛普森(Simpson)等。 1.5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日本的科学家木村资

    7、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提出了自己新的进化观点“中性突变漂变假说”,简称“分子进化中性学说”。该学说的观点如下:(1)基因突变是无所谓“好”和“坏”的中性突变。(2)这种突变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只是通过在群体中的“遗传漂变”被固定和积累,是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分化,直至物种形成。(3)中性等位基因的置换率就是这些基因的突变率,与群体的大小以及其他任何参数无关,即分子进化的速率只取决与蛋白质或核酸大分子的种类,同种大分子的进化速率相等。这个学说认为基因发生突变大部分为中性突变,尽管也会有有利突变,但频率很低,所以对核苷酸和氨基酸总的替换速率是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同种分子的突变

    8、率是恒定的,以此可以来构建分子钟。同时中性进化学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就像上帝掷骰子一样随机偶然的选择着变异。1.6新灾变理论和点断平衡理论18世纪末,地址古生物学家居维叶(Cuvier)等提出了“灾变论”,但一直以来受到“均变论”的压制,直到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地层古生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天文的新发现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地球内外灾变现象研究的兴趣。历史上至少有五次生物物种的大灭绝以及随后的生物大爆发,如三叶虫、恐龙的灭绝及玄武纪生物的大爆发。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认为地球的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的进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文德纪动物化石

    9、的记录中可以看到这些动物都是小而软的,而在其后10000万年的寒武纪的化石中有非常多的带有壳体和外壳的动物化石,科学家推断这是地球上氧气水平的上升。同时,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大爆发也显示了物种之间的影响。点断平衡理论同样是源于生物的跳跃式进化现象,在二十世纪70年代早期,两为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 Gouid)和埃尔德里吉(Niles eldedge)认为这种“止与行”的模式不是例外而是一种规律根据这种观点,宏观进化发生的快速突变,有长期的平衡所隔开。也就是说,重要的演变变化与成种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通过种系的完全转变,生物的进化并非只有“渐变”这一唯一的方式,而是同时具

    10、有“渐变”和“骤变”。2.进化的热点进化基因组学在上面的论述中我浅显的叙述了几种主要的进化理论,可以看清关于进化的大致脉络,那么对于生命进化在基因组水平上将是怎样的呢?它的进化机制是什么?有何规律?基因组作为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记录了物种进化的足迹和基因变异的过程,是一部用四种符号记录生命历程的史书。而随着人类和一些模式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相继测定,海量的基因组数据便成了人们探索生命奥秘的下一个工具,读懂这部生命的史书是当代人的责任。于是渐渐的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进化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组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

    11、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年轻基因的分析和研究等方法,探索基因组本身进化。2.1通过比较基因组的方法研究生物进化随着对生物进化的研究深入到基因组水平,以及拥有海量的基因组数据的后基因时代的到来,通过对系统发育中代表性物种之间的全方位的基因组的比教和分析,以此来构建系统发育的遗传图谱,揭示基因、基因家族的起源以及进化过程中复杂和多样机制的比较基因组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数据主要用两类:基于序列分析和基于非序列分析。2.1.1基于序列分析的比较 单独的基因序列的比较将可以对一个特殊的基因是如何随时间进化来的进行评估并且还会潜在地证实一个生物的特异性功能,同时,通过对不同物种中同源序

    12、列的比较,揭示生物物种在进化中的关系,而且在此期间,基因的某些重要功能也会一清二楚。例如,Woesec把小亚基核糖核苷酸作为分子计时器,比较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相似性,研究了生物体中的信息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变化,比以此为分子计时器用来描述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样根据这种基于同源基因比较的分子分析方法,在细胞色素树的构建中也显示了它强大的功能。细胞色素C是分子分析方法中常常用到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最初出现在20亿年前它现今在大多数生物的能量产生中其关键作用,它的氨基酸或编码它的基因序列的变化反应长期以来行成的遗传突变。通过比较这些不同可以用来衡量各种生物之间进化距离,建立各种生物之

    13、间的细胞色素树,物种间的细胞色素差异越大,物种间的关系就越远。另外,通过两个进化关系较远的物种中同源序列的比较对于鉴别保守区域的功能提供了线索,如将人类与河豚鱼的同源基因(仅40%序列一致性)进行比较,就发现了几个新功能区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的序列测定以及对计算机预测基因的分析,这样的比较将变的更为重要。 2.1.2基于非序列分析的比较非序列分析分为全基因组和罕有基因组改变这两种。对于非序列的研究,是对基因序列研究的一次飞跃。比较分析相近哺乳动物间完整基因组序列,不仅能帮助快速鉴定相关基因和它们的调控序列,而且还能洞察它们基因组的结构和进化上的关系。(1)基因组特征主要包括基因组的大小,基因

    14、的种类、数量、密度,基因的排列顺序,同线性关联等。通过基因组特征的比较,可以了解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开始回答直接的基因环境是否影响特定基因、染色体三维结构对调控的可能作用等问题。例如,通过人类和黑猩猩的染色体比较发现:他们的许多基因发生了重排,其余的则是呈共线性,可以认为基因重排在人类和黑猩猩的物种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因组特征比较还可以确定基因的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仅仅是其序列,与基因表达有关。河豚鱼与人类和小鼠以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定位图进行深入比较,鉴别哪些区域的基因次序是高度保守的,而哪些区域不是高度保守的。这样,基因次序和定位的相关性就能够被纳入正轨。(2)罕有基因组的改

    15、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大规模突变(染色体重排、染色体的分裂和融合)、基因的大规模突变(基因的重复、内含子的插入和缺失、基因的融合和分裂)。罕有的基因组改变发生的频率非常低,是不可能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生两次的,所以说通过对罕有染色体组的改变来判定进化距离的远近是比较客观和稳定的。2.1.3基因组比较中常用的技术方法(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已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正在引起分子细胞遗传学的深刻变化。通过特异的指针与裸露的DNA纤维的杂交,以显示其杂

    16、交信号,可以检测仅有数千碱基的缺失。FISH技术的应用会加深加快在哺乳动物的染色体进化研究和亲缘关系等领域的认识。比较染色体涂然技术(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是对染色体荧光杂交技术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染色体涂染技术是用某个染色体的DNA片段混合物,通过荧光标记检测中期染色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亦可以用来比较哺乳动物相近物种中染色体的同源性。该技术所揭示的同源片段是建立在DNA序列同源的基础上,可以从整体水平比较基因组中所有的染色体片段,正日益成为目前比较基因组和染色体进化研究的主要手段。(2)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

    17、enomic hybridization,CGH)是在1992年创建的,原理是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基因组DNA和待测细胞的DNA,再与中期染色体杂交,通过检测染色体上的荧光信号,确定待测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同时在染色体上定位。(3)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microarray-CGH,又称array CGH)是将基因芯片技术和传统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集为一体的新技术。它通过在一微小的基片表面固定大量的基因探针,用标记后的待检测样品与已固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然后检测信号,确定样品中该基因或核苷酸序列的含量。

    18、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对生物学问题的探索,此项技术很快被应用于很多研究领域。如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面,array CGH技术可以高分辨率、大规模地检测染色体的异常,进行同源染色体的比较,鉴定哺乳动物间亲缘和进化关系。2.2通过比较基因组来研究基因组的进化2.2.1新基因的产生形态学进化伴同基因组的进化。基因组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复杂性的增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因数目的增加,二是基因组内DNA序列种类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基因数目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变化很大,主要有两次骤然增加:第一次是14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时,由原核生物的几千个基因,一下子增加到真核生物的上万个基因;第二次激增是寒武纪末,脊

    19、椎动物出现时,增加到几万个。基因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新基因:一是基因组中现有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实现重复或倍增;第二条途径则是从其他物种那里获得。2.2.1.1基因的重复(或倍增)和趋异在进化过程中,可以发生以下几种重复的情况:(1)整个基因组重复;(2)一条染色体或一条染色体的一部分重复;(3)一个或一组基因重复。增加基因组数目最快的方法就是全套基因组加倍。当减数分裂发生差错时,可使配子体含有2套染色体,即双倍体配子。如果2个双倍体彼此融合,就会形成同源多倍体。在现有的基因组中,酵母基因组测序表明,其基因组大约在1亿年前,发生过一次加倍。植物中,除了含有同源多倍体之外,在2个不同物种之间杂交

    20、产生的异源多体化也并不罕见。单个基因以及基因群的重复在进化中也经常出现,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因的加倍涉及以下几种不同的机制:不等交换、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不等交换,DNA放大。而基因加倍是多基因家族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人类球蛋白基因家族进化中的基因重复。2.2.1.2外显子或结构域混编基因组进化还涉及现有基因的重排。大部分蛋白质由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由一部分多核苷酸编码决定。编码结构域的基因片段之间发生重排,就可能产生赋有新功能的蛋白质。现有的基因片段可以通过2种途径发生重排而产生新的蛋白质:一是结构域的倍增,当编码结构域的基因片段通过不等交换、复制滑动或其他途径而重复时,造成蛋白质中的结

    21、构域重复,如果这会产生有利的效应,这种产生重复结构域的基因就会被保留下来;另一条是结构域混编,实际上是基因重排的一种方式,只是对外显子或结构域之间的重排,通常用混编来描述。这是由不同基因的结构域编码序列相互连接而生成全新的编码序列,从而产生一种杂合蛋白质或嵌合蛋白质,可能赋予细胞以全新的生物学功能。2.2.1.3DNA水平转移从其他物种的基因组中获得基因,也是产生新基因的一条途径。细菌可通过质粒在种间转移基因,特别是转移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如抗氯霉素基因、抗卡那霉素基因和抗链霉素基因等。转化时细菌间DNA转移的另一条途径,可能影响基因组的进化。动物物种之间基因转移的主要途径,可能是通过反转录病

    22、毒和转座因子的作用,反转录病毒转移基因、转座因子如P因子和mariner都已有证据证明可在动物物种之间转移基因。一个新基因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综合了多种机制。2.2.2新基因的固定产生了新基因之后,我们所关注的是新基因是如何在种群中固定和积累的。现在发现在新基因起源过程中自然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jingwei起源后的最初阶段就受到正选择的推动作用而进化的特别快(快50-100倍),后续发现的新基因中也证明了正选择的存在,新基因的功能进化完成后则受到负选择作用以便能在群体中固定下来。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新基因的DNA序列则可以检验自然选择是否存在,1989年Tajima提出第一个检验方

    23、法D检验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检验手段。2.2.3发现的年轻基因对于基因产生机制的研究往往要通过年轻基因的验证,因为在基因组中大多数基因产生太早,在漫长的进化中积累的大量突变湮灭了大部分的进化信息,无论是基因最初产生的分子机制或是随后在群体中扩散并最终固定下来的群体动力学过程,都已无法直接观察和检测。直到1993年,华裔学者龙漫远(Long)等人发现了第一个年轻基因精卫基因(jingwei),从此新基因起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以后的研究中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年轻基因。例如,sphinx基因是我们在果蝇中发现的第一个年轻的RNA基因。它的产生距今不超过2百万年,是一个非常好的近

    24、距离观察的新基因,尤其是RNA基因起源与进化的实例。还有在果蝇Drosophilamauritiana中发现的猴王基因家族(mkg),它在不到2百万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3个新的成员,这在进化的漫长时问尺度上无异于孙悟空拔毛变小猴一般神奇。更为难得的是,该基因家组向我们展示了可观察的启动子产生速率和通过基因分裂产生新基因的进化过程。以下为发现的年轻基因:注:来源于李盺,杨爽等.新基因起源与进化.科学通报.2004,49.1219-1222.2.3非编码序列与基因组进化 上面讨论的都是有关基因组内编码序列部分的进化,现在则着眼于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的进化,这对基因组的进化和复杂化是十分重要的。非编码序

    25、列主要通过DNA序列重复、重排、重组和复制滑动等方式增加。同时这些序列可以积累突变而不会影响生物体的生存。而在细菌体内,可以通过基因的丢失,保持基因组大小的稳定。2.2.4转座因子、染色体重排混编在基因组进化过程中,转座因子在许多方面起作用。最明显的效应是转座因子能够启动重组,最后导致基因组重排。重组的结果可能会缺失若干个有重要功能的基因而出现有害效应,但有时确实也有产生了有利效应的重组。例如,在约3500万年前在一对LINE-1序列之间的重组,被认为引起了珠蛋白基因的重复,结果产生了这个基因家族里的G和A基因。反转录转座因子的转座作用可以引起非编码序列DNA的重排,当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在

    26、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其RNA拷贝,然后在反转录酶催化下,以这个RNA为模板合成DNA拷贝,然后插入基因组的其他部位,由此既增加了基因组的大小,又增加了重复序。染色体混编的途径有染色体融合、染色体分割、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位和染色体片段的转座。3.利用进化基因组学探索生命的奥秘3.1生命从哪里来在最初的地球水环境中,可能发生过简单分子聚合成生物有机分子的反应,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具有催化活性RNA的发现,关于生化系统起源的研究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科技发展,近年来关于RNA世界的设想已逐步成熟,其核心内容是作为核酶的RNA可以任意方式作为模板,进行缓慢的、自发的复制,这些RNA组成

    27、了原基因组,形成了一个能自我复制和指令简单生化反应的体系。 RNA世界逐步转变为DNA世界,RNA世界向DNA世界的过渡可以概括如下:作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大分子,RNA同时具有催化和编码两种功能。RNA可以催化肽键形成并合成蛋白质,此后RNA与蛋白质联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变时期,生命世界的3大主要多聚分子,RNA、蛋白质和DNA的分工基本定形:RNA的编码功能由DNA取代,催化功能转移到蛋白质,RNA自身则成为传达遗传信息的中介分子。在现存的生化体系中我们仍可发现这些原始关系的蛛丝马迹,RNA分子仍在许多方面保留着其原始的风貌。此后由DNA组成的基因组成为生命进化的主角

    28、。真核细胞的诞生:35亿年前,我们最早的祖先就是厌氧菌,此后在这些厌氧菌中间产生了像现在的蓝细菌一样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它们产生了氧气,氧气很容易和其他各种物质发生反应,这会对当时的厌氧性生物产生伤害,所以20亿年前,地球上的氧气的增加时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公害,是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祖先厌氧菌出现了重大危机,很多生物因此死亡,但是幸运的产生了好氧菌,而未进化的我们的祖先,只能勉勉强强地幸存下来,由于好氧菌的繁荣,从古细菌进化而来的我们的祖先在此期间完成了两件事情:一是细胞中产生了具有核膜的细胞核,不让重要的DNA物质受损伤;二是细胞具有了把其他细胞吞噬入自己体内的能力,也就是能把好氧菌和

    29、蓝细菌吞噬到自己的细胞内。3.2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进化是生物学中辩论最热烈的课题之一。当我们的祖先最终与猿分开时,人科动物出现了,这种进化分裂可以追溯到600万-800万年前,人科的最初成员属于古猿属,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古猿,他具有直立姿态,还有稍大的脑。接着能人出现在大约240万年前,其继承者是直立猿人,毫无疑问,我们的种智人便是由他进化来的。对于人类进化这一关键一步,具有争议性的解释,一是多地区假说,直立猿人是同时在世界数个不同地区进化而来;二是“出自非洲”假说,它认为,现代人是在非洲进化而来的,然后迁居到世界其他地区,取代了当时已在那里的人科动物。直接支持这一学说的是“线粒体夏娃”。即根据世

    30、界各地人的线粒体DNA分析可以发现人类的mtDNA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惊人相似的,而这个mtDNA,起源于20万年前一个非洲的女人,说明在灵长类动物中,我们人种仍是一个年轻的物种。3.3构建系统发生树系统发生树就是描述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顺序的拓扑结构,它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上世纪60年代早期,“分子进化钟”的发现和60年代末“中性进化学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分子进化的发展。随着大规模测序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基因组信息的增多使得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分子进化、基因功能也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研究,都用到了建立系统发生树的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主要是利用DNA为

    31、依据,通过比对DNA序列、基因组特征来得到比对数据,将得到的比对数据转换成系统树,同时检验系统树的精确度,最终用分子钟估算祖序列趋异的时间。3.4进化医学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研究,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两次“急转弯”:一是人类的直立行走,由于人类迅速地进化造成了人类身体结构上的缺陷,如腰椎问题、关节问题,则是这一快速进化的“后遗症”;二是人脑的快速进化,由此造成了人的颈椎问题。同时,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的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进化不足暴露出来,如近视、糖尿病以及人类生殖期以后的免疫监控力下降等等,均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遗留问题。进化医学由此诞生,是一门处于“婴儿期”的学科。4.我在进

    32、化方面的疑惑4.1人类是进化过程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知道,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充满了偶然和巧合,上帝就像在掷骰子,运气往往决定了某种生物的出现与否,同时,在某些关键时刻,各种各样的环境的骤变和偶然因素也是某些物种灭绝和出现的主要驱动力。众所周知,在白垩纪恐龙的灭绝大都倾向于是由于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此后,世界上零星存在的昼伏夜出的小型哺乳动物得以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哺乳动物的大爆发,那么,不妨假设,没有恐龙的意外灭绝,作为人类祖先的哺乳动物,便没有机会进化,那么人类又从何谈起?以上是从哺乳动物祖先说起,那么作为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同样和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若在500万年前,进化为人类的古猿没有走上独自进化的道路,那么现在的世界是不是会猩猩多一点而压根儿就没有人类?或者说是另外一种高级生命?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动物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灭绝的物种远远多于幸存物种,而且在6种人科动物中,只有人类幸存下来。如果说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诞生的人类的祖先全都灭绝了呢?但是,话又说回来,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生命总是越来越适应环境,越来越精细


    注意事项

    本文(研读生命的史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