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资料.docx

    • 资源ID:8314557       资源大小:71.98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资料.docx

    1、最新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资料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

    2、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 静观:2、辩证: 3、演绎:4、理智

    3、: 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

    4、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

    5、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

    6、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

    7、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

    8、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2)连续性。 (3)完满性。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

    9、的。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三)芝

    10、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1)“二分法”:(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 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五、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

    11、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人

    12、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二)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

    13、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五、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

    14、它同原子一样实在。(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15、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思考题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4、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观点。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

    16、很大的破坏性。(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

    17、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

    18、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五)智者运动的意义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

    19、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苏格拉底的德性。(一)

    20、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2、命题的含义。3、命题的意义。(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1、命题的含义。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2、命题的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三)苏格拉底方法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3)形式:对话和问答。方

    21、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的含义。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思考题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解释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其中苏格拉底的

    22、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二)“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3、不变性和永恒性。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

    23、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1、“分有”说(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

    24、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2、“摹仿”说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

    25、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二、柏拉图的知识论(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 (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主体:囚徒。比喻:影像、雕像等。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

    26、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智慧。激情勇敢。欲望节制。(二)灵魂回忆说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 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四、柏拉图的政治学 柏拉图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一)社会分工学说1、依据:(1

    27、)每个人的德性: (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2、社会的三个阶层:(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思 考 题 1、柏拉图的“理念”的含义和特征。2、柏拉图 “分有”说的基本思想。3、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的观点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思

    28、想体系(哲学体系):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2)数学和物理学 (3)逻辑学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3、艺术: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二)论运动:1、对运动的表述:(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

    29、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1)质料因:(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

    30、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3、论位移运动:(1)对运动的分类: 性质的。 数量的。 位置的,即位移运动。(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四)论时间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五)论空间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