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含解斩 精品.docx

    • 资源ID:8573384       资源大小:61.3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含解斩 精品.docx

    1、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含解斩 精品2018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

    2、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2.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A. 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B. 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 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D. 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 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正在建立,所以将“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故选D;材料中的历史撰述并非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排除A;材料没有论证宗法分封制度的

    3、合理性,排除C;材料实际是在维护主张大一统的汉代儒学思想,排除C。3. 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宋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 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 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 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辽金宋的

    4、首都的地理分布,可以得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材料表明辽金宋的国都不断南移,说明南方经济优势不断显现,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4.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万余顷。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这反映出A. 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B. 历史记录的主观性C. 历史解释的多样性D. 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事实并不完全是由历史叙述呈现,还需要对历史叙述

    5、进行甄别,并结合其他佐证才能得到历史事实。材料中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反映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故选C; 史叙述出现不同并不代表其不能客观再现事实,两部书中关于宋太宗活动的记载本身也包括了客观的内容,需要历史研究者去伪存真,从历史叙述的细节中挖掘历史事实,故排除ABD错误。 5. 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A. 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 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 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

    6、解体【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显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商品输出是不断增加的,排除AC,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6. 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A. 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B.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 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由材料“抗日反蒋”“保护喇嘛,信教自”体现了长征期间中共的有利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

    7、转移,故排除B,选C;由“抗日反蒋”体现的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AD.7.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A.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由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8. 1993年全

    8、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此举A.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B. 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C. 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应D. 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答案】D【解析】“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排除A;由“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排除C。 9. 1649年,沙皇俄国政府拒绝与当时的英国政权打交道,并下令把

    9、所有英国商人赶出俄国,只允许其在北方寒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经商。这表明,当时A. 沙俄对英国政局发展保持警惕B. 俄英两国经济矛盾日益加剧C. 欧洲殖民地争夺战日趋白热化D. 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答案】A10. 据1844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1:46(即平均每46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2990。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A.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B. 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C. 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D. 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答案】A【解析】英国工业城市

    10、死亡率较高说明工人阶级生存状况恶劣,阶级矛盾尖锐,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故选A;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逐渐放弃黑奴贸易,排除B;材料现象根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牺牲环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不适当的医疗政策,排除D。11. 表: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191819201925192919301933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50151206301458430燃料和电力031307070101食品和食品原料14840999811182工业消费品58958392271417据苏联外贸统计年鉴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A. 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B. 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

    11、发展C. 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D. 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答案】D【解析】就表格来看,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增加,说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的农业政策,排除B;食品和食品原料进口大体不变,说明民众的消费能力比较稳定,排除C。12. 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A. 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B. 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C. 冲击了苏联

    12、的意识形态D. 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答案】A.13. 中外历史上都曾流传着“牛皮圈地的传说”。以下为中外史籍中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说公元前820前774年)他们(腓尼基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够包围的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以为住所。阿非利加人(非洲人)鄙笑腓尼基人的请求这样微不足道他们允许了,并且宣誓,保证他们的诺言。于是腓尼基人把一张牛皮,缘着边,团团转,剪成一根很细长的长条,包围着现在迦太基的卫城所在的地方,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这个地方叫做柏萨(意为“一张牛皮”)。摘自阿庇安(约公元95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著罗马史材料二(16世纪后期)有佛郎机(一般指葡

    13、萄牙,在这应指西班牙)者,自称干系蠟国,从大西来,亦与吕宋互市(与菲律宾贸易)。因上黄金为吕宋王寿,乞地如牛皮大,盖屋。王信而许之。佛郎机乃取牛皮剪而相续之,以为四围,乞地称是。王难之,然重失信远夷,竟予地久之,围吕宋,杀其王。摘自张燮(公元15741640年),福建漳州人,著东西洋考材料三(16世纪后期)时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王不虞其诈而许之。其人乃裂牛皮,联属至数千丈,围吕宋地,乞如约。王大骇,然业已许诺,无可奈何,遂听之。摘自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成书于16451739年)材料四天启元年(1621年),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头目),

    14、引倭彝(倭寇)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诱约一牛皮地即可。倭彝许之。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摘自台湾府志卷之一沿革(1685-1764年成书),续四库全书史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皮圈地的传说”传播的背景和过程。(2)材料二、三记述了同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答案】评分标准:(1)背景和过程:该传说源于古罗马史籍记载,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向欧洲等更广大地区传播。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对亚洲等国实施殖民侵略,该传说逐渐传播到菲律宾及

    15、中国东南沿海。17世纪后,荷兰崛起为海上强国,企图侵占中国台湾,与盘踞台湾的倭寇产生矛盾,该传说随着殖民活动传播到台湾,并被写入官修正史,从而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说明:过程描述,结合史实分析,第点。)(2)材料二:成书时间与所载史事时间相近,可能更接近事实;作者为福建漳州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南洋交流频繁,能掌握较丰富的历史资料;材料二属私修史书,具有一定局限性;材料二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部分记述具有不准确性。(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答二点以上给,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材料三

    16、:材料三出自官修正史,一般而言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距所载史事时间较远,且易受王朝政权更迭影响;材料三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表明也存在诸多缺漏;材料三部分记载如“数千丈”的说法有夸大之嫌。(考生须对材料进行可信性分析和局限性分析,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答一点给,答二点以上给,如对两个方面都进行分析给关系分析:从时间上看东西洋考成书较早,明史成书较晚;从内容上看明史所述内容东西洋考俱有记载,且延续了东西洋考的错误。据此推之,明史所记可能源自东西洋考。【解析】(1)由材料“(传说公元前820前774年)他们(腓尼基人)请求一张牛皮所能够包围的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以为住所”“因上黄金为吕宋王寿,乞地

    17、如牛皮大,盖屋。王信而许之。佛郎机乃取牛皮剪而相续之,以为四围,乞地称是。王难之,然重失信远夷,竟予地久之,围吕宋,杀其王。”“诱约一牛皮地即可。倭彝许之。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可见“牛皮圈地的传说”在古罗马就已经存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传播到东方。该传说实质上反映的是民众对狡诈的殖民者的痛恨。(2)可以从成书时间,作者经历和史书一般定位来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成书时间与所载史事时间相近,可能更接近事实;作者为福建漳州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南洋交流频繁,能掌握较丰富的历史资料;材料二属私修史书,具有一定局限性;材料二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部分记述具有不准确性

    18、。材料三出自官修正史,一般而言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距所载史事时间较远,且易受王朝政权更迭影响;材料三将西班牙与葡萄牙混为一谈,表明也存在诸多缺漏;材料三部分记载如“数千丈”的说法有夸大之嫌。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收回时间国别租界名称收回时间国别租界名称收回时间国别租界名称1917年德国天津德租界1945年日本苏州日租界1945年日本厦门日租界1917年德国汉口德租界1945年日本沙市日租界1945年日本天津日租界1917年奥地利天津奥租界1945年日本福州日租界1945年意大利天津意租界1924年俄国天津俄租界1945年日本汉口日租界1945年各国北平东交民巷使

    19、馆区1925年俄国汉口俄租界1943年美国上海美租界1927年英国汉口英租界1902年美国天津美租界1945年各国上海公共租界1927年英国九江英租界1943年英国上海英租界1946年法国上海法租界1929年英国镇江英租界1943年英国天津英租界1946年法国天津法租界1930年英国厦门英租界1943年英国广州英租界1946年法国汉口法租界1931年比利时天津比租界1945年各国鼓浪屿公共租界1946年法国广州法租界1941年日本重庆日租界1945年日本杭州日租界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20、】评分标准:拟定论题:考生能对材料进行整理,据此拟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得。若论题合适且包含明确观点可将观点分合并相加。提出观点:能结合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如观点分已在论题分中体现,则不再重复追加。结合材料:考生能运用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运用史实:考生能引用材料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材料与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论证逻辑: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示例一:观点:近代列强租界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论述:列强通过多次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了不少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最早主要分布在中

    21、国沿海地带。随着侵略的加深后来逐步扩展到内陆沿江地带。为便于商品倾销和军事侵略,列强往往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租界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是列强侵略进程的反映。示例二: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述: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国建立了三十多个租界。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赢得了国际尊重。抗战期间,中国政府从盟国和日本手中收回大部分租界。至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全部租界。中国也一跃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参考观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推动民族独立进程;租界设置破坏了国家主权;租界变化反映了侵华势力的消长;国

    22、民革命推动了租界的收回;国际政治局势影响中国收回租界。)【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租借分布来看,近代列强租界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可以从列强扩大侵略,通商口岸分布的历史事实来论证。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来看,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至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全部租界。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77年恢复高考后,党和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将过

    23、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同时将过去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供需见面、择优录取的分配制度。决定还指出在国家统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建设高校重点和重点实验室。针对建国以来高校专业设置“重理轻文”的现象,经过几年的调整,理、工、农、医专业种数有所减少,文、财、法、师等专业有所增加,专业结构趋于合理。针对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如接受海外爱国人士捐赠、接受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

    24、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获得经费支持等。据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评分标准:(1)特点:实行多样化的招生体制;就业选择自主化;将高校改革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均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每点,任意3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能超过(2)意义:纠正了文革时期的左倾

    25、教育方针;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开放的深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每点,任意2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能超过【解析】(1)由材料“将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建设高校重点和重点实验室”和“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如接受海外爱国人士捐赠、接受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获得经费支持等”,结合所学

    26、,可归纳为:实行多样化的招生体制;就业选择自主化;将高校改革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均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完善高等教育体系。(2)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要从纠正文革教育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归纳。可以答为:纠正了文革时期的左倾教育方针;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开放的深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

    27、与和平】材料1961年,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登上白宫宝座。竞选中,肯尼迪猛烈攻击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他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他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即构建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伙伴关系”,经济上建立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削减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对美歧视倾向,军事上继续主导北约领导权,支持

    28、英国加入欧共体等。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迪外交政策的战略目的。【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评分标准:(1)国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分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2)目的: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增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争夺中间地带);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实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维护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贸体系。【解析】(1)由材料“1961年”

    29、“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大西洋伙伴关系”,结合所学所学,可以答为: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分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2)从肯尼迪外交政策的政治经济等内容来看,肯尼迪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当时冷战需要和美苏争霸,同时也注意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故可以答为: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增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争夺中间地带);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实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维护

    30、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贸体系。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清)冯甦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答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评分标准:(1)变化和原因:西晋时期,年代并未久远,故陈寿的描述与评价相对客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含解斩 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