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4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docx

    • 资源ID:8690144       资源大小:37.1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4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docx

    1、第4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第四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一、应激所致的轻度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应激导致的心理障碍都是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障碍分重度和轻度障碍。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紧张、神经症、人格改变、酒精及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就是最常见的轻度心理障碍。重度障碍指重度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创作应激障碍等。事实上,由应激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较为少见,多是轻度心理障碍,但这种轻度心理障碍对人的影响去较大。常见轻度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一)焦虑焦虑是一种朦胧预感,感到不幸或危险即将来临,并有可能降临在自己及家人的头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称为消极情绪焦虑。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1)紧张,害怕;(2

    2、)烦躁不安,心神不宁;(3)担心,忧虑。其躯体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出汗,四肢震颤,烦躁,小动作增多,尿频,坐卧不宁。以后还可以发展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如腹泻。此外还伴有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宁、犹豫不决,易发怒,多余动作增多等。(二)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如情绪低落,眼下垂,语气低,话少;食欲差,消瘦,性欲低下,月经不调或停经,停止泌乳 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三)恐惧及愤怒恐惧及愤怒均表现为较高的紧张。恐惧是自身安全及个人价值、信念受到明显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

    3、验。愤怒是人们受到重大挫折时而产生的愤恨、气恼、敌意的情绪,同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对未来预期焦虑,有回避。(四)其他除了上述的表现外,应激还可能会有如下的心理表现。烦恼:表现出极大的痛苦思想,并且自己不能控制和终止。精神紧张:常表现出内心烦躁,心理及肌肉紧张,想放松自己,但却很困难。疲乏:常表现出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并且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失眠:有97%心理障碍的人,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或易早醒,噩梦多;但少数人也有嗜睡现象。神经衰弱综合症:易患神经衰弱综合症,具体表现为:无力、易疲劳、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思绪:思考效率下降,思维紊乱,忙无头绪,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注意力:

    4、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出差错,严重者连有趣的电视也不能集中精力看。工作:做事情(包括做家务)常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状态,效率极度下降。性格:性格会发生改变,少言寡语,对人对事冷淡,常回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自怜:对自己感到惋惜、怜悯。往往感到悲哀,认为自己被人愚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常常自哀自叹,并有很多申述。二、心理中介变量对应激的影响(一)认知评价1、定义当人们面临着一个应激事件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事件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这就是认知评价。心理学家拉扎罗斯认为应激下的认知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和再评价。初级评价是对事件的类型进行最初的估

    5、计,即判断事件结果的利弊,它回答的是“我是不是遇到麻烦的问题”,分良性评价和应激性评价两种。良性评价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事件与个体无关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事件正是个体所希望的,或中性的,或对个人应付技巧要求不高。应激性评价在事件对个体有威胁并且应对技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发生。当个体感到一个事件对他的身体或心理有伤害时,无论这种伤害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只要他无法有效地应对,那么就会产生应激。二级评价是对自己使用哪些应付策略和应付措施进行判断,并对哪种措施是最有效地进行预测。它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应怎么做”的问题。再评价是在前两级评价的反馈基础上进行的,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也会影响

    6、对处理该事件的应对策略的知觉。如把退休评价为消极事件时,个体会难过和失落,为了摆脱这种难过和失落,个体就会改变原先的评价,把退休评价为一件更有利的事,认为退休后能使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做更有意义的事。2、与应激性认知评价有关的因素(1)个体自身的特点疲劳、消耗、饥饿、感染等抵抗力下降过程中;性格内向、懦弱,平时害怕各种应激的人;应付能力差、自尊水平低、心理脆弱、自我效能低下的人;生活阅历浅、没受过磨难的人,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精神刺激也会产生应激性评价。(2)事件的物理特征伴随不快情绪的事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事件易产生应激性评价;消极意外的事件易引起应激评价;事件解决要求具备机体

    7、没有的知识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意义的评定,消极的意义评定定易产生应激评价。(二)社会支持与应激1、定义社会支持是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在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或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它是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一个中介因素。2、分类社会支持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或是指稳定的婚姻,或是指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为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

    8、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个体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例如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他却总是拒绝。3、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的个体有保护作用。4、增强社会支持的技巧两种支持中,客观支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面,没有客观支持就没有支持的主观体验和利用度。要想增强社会支持,使自己处于一种有利的社会支持体系中,与朋友、家人、同事进行恰当的人际交往是极其重要的。(1)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扬长避短。(2)能控制不良的

    9、情绪:适度地情绪表现。因地、因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3)加强个性修养:自尊和互尊。(4)掌握交往技巧举止文雅,即待人接物要热情,讲究礼仪;坦诚待人:这样才能换来他人的真诚,并且可避免许多猜疑和误会;信任他人:思想上有意见时能心平气和地与之当面交谈;宽容大度:原谅别人能消除自己的埋怨情绪,人际关系就增加了一份协调;乐于助人:助人即是助己;温和中庸:态度温和,遇事不慌;忍让豁达:以忍让为前提的批评和交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自信自强:缺乏自信的人让人瞧不起。(5)消除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性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作

    10、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它很容易使人处于一种孤单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也只能独立应付。因此要想增加社会支持,了解社会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是很必要的。形成社交障碍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性格过于内向: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很少,这自然会影响人际交往;怯懦自卑心理:一个怯懦、自卑的人只知其短,不知其长,那么在与人交往中,自然就表现出畏首畏尾,习惯于随声附和、唯唯诺诺,这当然也不利于与人交往。高傲冷漠:过于自信和偏激,听不进别人意见,很容易走进孤芳自赏、落落寡欢的境地。犯忌心理:犯忌心理重的人常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这很不利于交往。消除社交障碍的方

    11、法:充满信心: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怕议论:被虽人议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否则会影响人际协调;丰富知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在各种类型的人交往时,就不会因知识面过狭窄而受窘 加强锻炼掌握技巧自我解脱:不要总怪罪自己。(三)自我效能感与应激1、定义当遇到某一压力或烦恼时,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而有些人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解决和就会这些烦恼和压力,这种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2、功能(1)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人们就会困难时的情绪。3、增

    12、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1)让个体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2)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示范(3)指导个体树立正确的目标(4)改变消极归因,促进积极归因补充:归因当遇到某一应激事件时,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它的原因,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原因有不同的推论和解释。有些人认为它是自身造就的,而有些人认为它是他人导致的; 有些人认为它是必然结果,有些人认为它是偶然因素,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就是归因。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一般特殊。 比如在地震中幸存的初二女生A,如果她认为是因为自己太笨,才造成自己的受伤和妹妹的死亡,就是内归因;如果她觉得地震是意外,谁都不能预测,或是房屋建筑得不

    13、够结实等就是外归因。与外部归因相比,不幸事件后进行内部归因会使人更被动、自尊降低等。如果她相信导致她受伤的条件是永久的,就是稳定归因;如果她认为条件是暂时,就是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能引起长期的身身脆弱感,而不稳定的归因能使人恢复正常的生活。最后,受害者可能有一种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安全,就是一般归因;如果她认为导致受伤的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有限的,就是特殊紧因。归因风格: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常对恒定不利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坚固,对有利事件进行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归因。相应的,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在应激下常表现为被动、失败、抑郁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非悲观模式的人

    14、则正相反。(四)心理坚强与应激1、何为心理坚强一些看起来特别有活力,很容易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应激和压力对于他们行为和情感的干扰并不明显。这与心理学上的心理坚强有关。心理坚强包括三个特质:控制、信念和挑战。控制是指个人对自己行为是否能有效控制外部环境威胁的期望值,它分为内控和外控。内控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超出人类的影响和控制之外,外控的人则认为外部事件不是被人所能控制的。大多数人都处在内控和外控之间。信念是对自己能否占用困难的一种看法。挑战反映了安全、稳定和可预测性等因素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心理较坚强的人一般相信自己能占用困难,把外在的压力和困难看做一种催化剂,认为困难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15、。研究表明,心理坚强的人总是把压力和疾病看作一种挑战,他们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的健康情况当然要比心理脆弱的人好。在应激或危险的情境下,心理坚强的人货币于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采取积极的就会措施。“我一定能挺过这关!”“只要努力,成绩会提高的!”“人生哪些没有挫折,一切都会好的。”“失去我是她的遗憾。”而不具备心理紧张的人倾向于夸大事情的困难,它与就会困难的消极影响构成高应激水平的核心,这种消极影响大于心理坚强所能提供的适应力。(五)自尊与应激1、什么是自尊汉语词典中,自尊是指“尊重自己,不向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 。心理学中的自尊则经常用来指一种积极的自我感受,

    16、通人地讲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自尊由三种社会因素和两种生理因素构成,即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和学术能力,以及相貌和身体素质能力。自尊水平与健康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个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如何,低自尊与抑郁、不安全感及苦恼有关,而抑郁等消极情感易导致重大生理疾病的发生。自尊与应激的关系很复杂:一方面,一个人的自尊与曾经经历的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有关,积极的经验能进一步增强自尊,消极的经验则会损害自尊。另一方面,在危险情境下,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良好应付能力,而低自尊的人则表现出较差的应付能力。因为低自尊的人与高自尊的人相比,更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且容易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危险情境,因此他们不

    17、愿意采取任何预防措施。2、自尊的影响因素(1)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对自己微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长处。(2)他人的欣赏。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需要,即被别人承认、被虽人认为有价值、被别人尊重、被别人所爱。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自尊就会动摇。(3)克服自卑感。自卑感产生原因是自我认识不足、性格内向、挫折经历及不当归因。(六)心理防御机制与应激1、定义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

    18、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2、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3、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一)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

    19、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

    20、”,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压抑有时

    21、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大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例如,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卫方式是“压抑”。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

    22、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又如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

    23、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其实不结,她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与事业兼顾。”春娇用“否定”的防卫方法来逃避现实的痛苦。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刀距大的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心理学家Lazarus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的好。因此,Lazarus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和错觉(对现象有错误的信念)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健康的。但Lazarus也指出,否认与错觉并不是适用于

    24、每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她们的乳房有硬块,可能是癌症的预兆而大迟去就医)。不过在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否认与错觉仍不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3、退回(regression)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回行为(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退回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

    25、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行为。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有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

    26、知愚昧的小女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种退回行为。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4、潜抑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

    27、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例如:丁校长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二)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28、,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以下我们详细阐明,明白了,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背后动机。1、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

    29、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至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至牙,且妈妈不喜欢。”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

    30、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不

    31、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一般,“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1)酸葡萄(sour grapes)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2)甜柠檬(sweet lemon)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


    注意事项

    本文(第4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