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docx

    • 资源ID:8833197       资源大小:29.1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docx

    1、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 审核人: 时间:2009-09课题 第五单元 18课 游褒禅山记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学难点】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

    2、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

    3、、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

    4、,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

    5、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三)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名词作

    6、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见:v-n. 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流传的文字。名:n 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读课文,正音2、理清课文结构顺序全文五段,可以分为

    7、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3、理解文意,翻译课文(第1段)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

    8、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2、3段)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 研读第二段。 (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

    9、议论作准备的。(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4)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记

    10、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

    11、、“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二、三段的重点字词如下,

    12、解释句中加粗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三课时1.读懂剩下的自然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

    13、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

    14、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二、诵读第4段。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

    15、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3.学生练习背诵。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三、略读第5段。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

    16、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5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

    17、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动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18、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主谓之间,无实义)(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构助词“的”)(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结构助词“的”)(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主谓之间)(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代词)(6) 其孰能讥之乎 (代词)(7) 此余之所得也 (结构助词)三课内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

    19、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20、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

    21、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22、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23、少(但,但是) 2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24、。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

    25、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5语言现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

    26、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27、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6.读准句读: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鼎足之形|成矣 E

    28、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无物以相(xing)之 何可胜(sh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资料库 一、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

    29、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注意事项

    本文(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