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朝阳高三期末语文.docx

    • 资源ID:9413247       资源大小:35.41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朝阳高三期末语文.docx

    1、朝阳高三期末语文北京市朝阳区 2020 届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2020.1(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本试卷共 9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材料一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 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

    2、 在距今 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 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 人们共同关心、 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

    3、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 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 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 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 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 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 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

    4、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 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9 页)的陆上通道, 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 贸易等联系。 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 即丝绸之路。 千年来, 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 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 展示了多元一体、 兼容并包的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取材于牛建

    5、强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A . 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B . 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C. 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D .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2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3 分)A . 起源早,成熟快B. 政治色彩鲜明C. 蕴含着儒家精神D. 同化能力强大材料二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 灿烂文化的同时, 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 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

    6、 64.06万 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 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 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 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 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 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 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自 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

    7、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9 页)黄河干流兰州、 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 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 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避免了道路、 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 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 为山西、 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 为保障国家能源

    8、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 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 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 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治理黄河 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 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 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 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9、是( 3 分)A . 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B. 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C. 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D. 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 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B. 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C. 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D.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5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

    10、的借鉴?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 (6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9 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11 题。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

    11、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 规矩诚设, 不可罔 以方圆。 故摹法以测物, 则真伪易辨矣; 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越人臛蛇以飨秦客, 秦客甘之以为鲤也, 既觉而知其是蛇, 攫喉而呕之, 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 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

    12、因 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今述理者贻之知音, 君子聪达亮于闻前, 明鉴出于意表。 不以名实眩惑, 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取材于北齐刘昼 刘子)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其识则齐B .不可罔 以方圆落霞与孤鹜齐 飞士也罔 极C.乃束指而罢D .因捧匣而弃之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我欲因 之梦吴越7. 下

    13、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9 页)A. 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B. 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C.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D. 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 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

    14、,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 4 分)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10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6 分)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 6 分)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论语 这句话与本文结尾 “不以名实眩惑” 对“名” 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9 页)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15、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 14题。(共 12分)行京口至竹里诗鲍照 【1】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兼涂无憩鞍,半菽不遑食。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注释:【 1】鲍照(约 416 466),南朝诗人。他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低微,仕途坎坷,曾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做幕僚。此诗作于跟随刘义庆徙任途中。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A . 这首诗起笔不作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直接描写景物,节奏紧凑,富于力度。B. “斯志”“孤游”两句, 承上启下, 从描写旅途所见之景,

    16、 过渡到感怀人生际遇。C. “兼涂”“半菽”两句, 写无暇休息, 粗陋的饮食也来不及吃, 表现旅途的艰辛。D. 诗人认为,君子树立威名后再发号施令,小人就会谨慎小心,为之拼死效力。13“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两句中,作者写江河水寄寓哲思。下列诗文中没有 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3分)A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B.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9 页)C.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曹邺蓟北门行)D.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14 有人认为本诗“高柯倾翼”六句描写景物“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 。请从中任选两句,谈谈你的

    17、理解。 ( 6 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 8 分)洞庭湖畔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多少文人墨客在诗文中吟咏:杜甫低诵“戎马关山北, ”;范仲淹高唱“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后人到此,也不禁诵读古人诗句“ , ”,赞叹洞庭湖的无边无际、烟波浩渺。北宋词人范仲淹和周邦彦都填过“苏幕遮”。范词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直抒胸臆,周词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间接抒情。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问答之间,由眼前的明月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 ”,联想到英雄已逝,引发了人生短暂的悲慨。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

    18、- 19 题。(共 17 分)寻声楚吟缓缓归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 那场处心积虑 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 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屈原必深谙于此, 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 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 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 以文辞与辩才名世, “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 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 也无视他的“策”。 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

    19、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 向屈原故里、 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 漂泊与流浪, 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 没有远离、 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多年前的一个端午, 我去过老秭归。 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 轮到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9 页)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 只有那时, 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 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

    20、颠沛流离 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 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 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 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 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翌日清晨我醒得早, 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 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 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 只有在乐平里, 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 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 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 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

    21、真善美的诗人。 在他那里, 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 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 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 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 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 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 一张普通条桌, 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 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 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 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 人世静穆。 纸

    22、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 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 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 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 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

    23、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 他们的吟诵, 率真的粗砺 一如裸露的山野, 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 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 久不为诗, 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 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 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 讲诉什么。 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 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 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 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 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乐平里的乡亲、 农人, 则在千年之后,

    24、 继续为大地招魂, 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骚坛诗会朗诵间隙, 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 问他们的写作, 他们的吟唱。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9 页)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 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 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离开秭归的路上, 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A. 那场处心积虑 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B.

    25、颠沛流离 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 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D. 率真的粗砺 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A . 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B. 第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C. 第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D. 第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18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 “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 简要阐释。(6

    26、分)19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 ,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举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 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 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 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 昭示意义、 宣扬理念、 洗礼心灵的例子。 结合你的经历, 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 要求:写出具体的仪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6 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20 题。(共 5 分)20.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曾用贾宝玉的名字开玩笑地诘问他: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请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与“坚

    27、”的理解。( 5 分)语文试卷第 9 页(共 9 页)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5 分)【甲】春节在古代称为正旦、元日、 元旦等,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才开始的。 【乙】从本质意义上说,春节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丙】古人以天文、 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 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 【丁】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其节俗丰富、生动,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 艺术与智慧之美。 春节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8、世界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是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直接关系。A 【甲】 B 【乙】 C【丙】 D 【丁】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哪一种修改是正确的?为什么?( 3 分)修改一:春节不仅是一宗巨大的中国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二:春节不仅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宗巨大的中国文化遗产22. 微写作( 10 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是高中必读书。有的同学不爱读书,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部作品, 写一段话来为它 “代言” ,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要求:符合原著,有感染力。 150- 200 字。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 2020 年 5 月 1 日全面施行,届时全市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请你参照下面的分类标准, 写一则顺口溜, 向居民宣传相关的分类知识。要求:朗朗上口,易记诵。不超过 100 字。可回收物:报纸、纸箱、饮料瓶、易拉罐等厨余垃圾:菜叶菜帮,剩饭剩菜,果皮树叶等有害垃圾: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油漆等其他垃圾:如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不属于上述三类的语文试卷第 10 页(共


    注意事项

    本文(朝阳高三期末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