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七章.docx

    • 资源ID:9610067       资源大小:277.45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七章.docx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七章第七章 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指导1.幼儿文学作品学习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2.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核心经验的构成内容;3.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素材而进行的学习,对幼儿语言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章将重点讨论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的教育概念,幼儿文学作品学习中获得的核心经验,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园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相关问题。第一节 幼儿文学语言核心经验的形成与发展童年时候,幼儿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饶有兴趣的事情,而且是

    2、非常重要的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那么,幼儿文学作品的常见类型有哪些?这些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学习具有怎样的价值?幼儿逐渐增长起来的与文学作品学习相关的核心经验是什么?一、幼儿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后创作出来的。幼儿文学作品是适合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文学作品。一般而言,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文学作品包括以下几类:(一)诗歌儿童诗歌包括了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的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

    3、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易传。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如传统的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着了,给他留一个。”这首儿歌只有简单的二十多个字,节奏轻快,用简单的语言和接近幼儿生活的情境告诉幼儿要关心他人。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与儿歌相比较,儿童诗的内容要深一些,篇幅略长,对韵律的要求宽松一些,其特征表现如下:第一,纯真情感的表达。在儿童诗中,作者设身于儿童之中,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转化为儿童的感情。第二,优美的想象意境。为了让儿童获得美

    4、的享受和满足,儿童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美好的意境,这些想象活泼而有趣,并富有天真烂漫的稚气。第三,凝练的语言。诗的语言往往是凝练的,儿童诗也是如此。在儿童诗中,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词句,往往具有含蓄而浓烈的意味,比较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作品产生一种内在的美。第四,明快的节奏。由于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在节奏上常采用明快的形式。明快的节奏,造成儿童诗轻松愉快、活泼开朗的基本格调。(二)故事故事是儿童最常接触的文学体裁。幼儿故事往往分为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两类。童话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通过夸张、象征、拟人的语言表现方式去塑造形象,表现生活,借由幻想创造出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却又与生活密切联

    5、系的场景。例如格列佛游记里大人国的猫先生比生活中的公牛大三倍,而小人国的人可以有五六个人一起在格列佛手心中跳舞。生活故事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叙述事件为主,反映幼儿熟悉或需要了解的生活内容,向幼儿讲述经过提炼或虚构的“真人真事”。比如:幸福的种子系列中的没有不方便,这本书作者温馨地讲述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边的故事:开学了,班上新来了一位小朋友,他叫王阿明。由于他的双腿不方便,因此,他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有一个叫小猴的小朋友经常学他的样子,嘲笑他。可是,后来小猴脚受伤了,得到了阿明的帮助,原来,阿明不但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别人。阿明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其实他一点都没有给大家带来不方便。最简单的

    6、故事却表现生活中基本的观念和实践,没有不方便以非常平实的语言,讲了一个貌似简单其实不然的生活故事。(三)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幼儿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它以优美的文笔抒写作者的见闻感受和真情实感,是那些适合于儿童阅读的,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作品。散文不像故事那样具备完整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

    7、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因而在内容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如冰波的散文萤火虫和星星,借助于萤火虫变成星星,星星变成萤火虫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让幼儿从平凡的事物中体验到自然的美。散文的写作可以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挥洒自如。散文叙述事物的发展,不必像故事那样有完整的情节;描写人物,也不必刻画典型人物性格;议论说理,不必按照逻辑推理的程式。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语言外,主要是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二、文学作品学习与幼儿语言发展在儿童早期语言的学习中,文学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储备。学前阶段的儿童喜欢聆听诗歌、故事和散文等文学作品

    8、,虽然这种语言信息是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输入的,但它又带有高质量的书面语言特征,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词汇量词汇,是幼儿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语言的材料。幼儿学习词汇,就是在获得某一个或一组事物的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概念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对应和固定下来。一般而言,幼儿词汇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些词汇,比如,孩子最初见到妈妈,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叫做“mama”,这样就把“妈妈”这个词汇纳入到了他的词汇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接触儿童文学作品逐渐获得一些新的词汇。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是由各种词汇

    9、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是扩展儿童词汇量,帮助儿童掌握语言内容的重要途径。儿童在感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汇的基础上,往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这些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比如儿童在故事中理解和记忆的一些新的词汇“流淌”“飞速”“快乐”等,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些词汇。(二)文学作品学习为幼儿提供理解与运用文学语言的图式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包含丰厚的语言信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品,对学前儿童而言都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首先,聆听或阅读的时候,由各种语言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学作品本身,是第一层次的学习,儿童必须理解一个

    10、个具体的语言符号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各个概念。其次,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定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是借助于语言文学作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第二层次的学习。再者,文学作品是语言的构成体,儿童在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和概念、认识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结构的语言符号的不同方式,这是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儿童对文学作品三个层次的学习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如儿童对文学作品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对文学语言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理解,除了与儿童第一个层次的学习,理解文学语言符号及其表达的概念以外,还与儿童第三个层次的学习,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有关。有关儿童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在阅

    11、读故事类文本或说明性文本时,儿童对文本的理解成绩与儿童对叙事结构或说明结构的熟悉程度有关。也就是说,儿童对文本语言结构的掌握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构可以为幼儿提供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图式”,帮助儿童在聆听或阅读文学作品时对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预测或推理。学前儿童在大量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图式”,对文学作品结构进行表征。在学习新的文学作品时,这些“图式”则能够帮助儿童更为顺利地理解作品的语言意义,推断作品的情节变化,同时也有助于幼儿能够有条理地创编文学作品。(三)文学作品学习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不同文学样式语言风格的敏感性文学作品向儿童呈现一种更为成熟的语言样式,而成熟的语

    12、言往往是多样化的语言的集合。比如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儿童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总体上两者都具有语言简练、概括性强、讲究韵律、节奏感强以及富于音乐美等特点。而具体比较起来,儿歌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形象有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比较适合于歌唱游戏;儿童诗则篇幅可长可短,语言更优美、内容更含蓄、意境更深远,比较适合于听赏诵读。儿童故事是一种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中心,主题单一、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语言口语化。儿童故事比较适合幼儿听赏,由成人用语言讲述,由幼儿接受转述的语言,感受叙述的方法与技巧。儿童散文是由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供儿童

    13、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儿童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介于叙事体故事和抒情体诗歌之间,让幼儿从文字中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妙情境。幼儿通过接触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了解并能够感知到儿童诗歌、故事以及散文等不同文学作品语言的风格与特征,体会到不同文学样式在表现作品内容时的独特优势,从而为将来掌握不同风格的文学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四)文学作品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文学语言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在早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有益于幼儿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幼儿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丰富幼

    14、儿情感、陶冶幼儿审美情操。幼儿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能使幼儿在听赏作品的过程中经历诸如亲情、友情等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在形式上创造了语言艺术之美,无论是体裁、结构还是表现手段,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发挥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优美的意境与强烈的情感增强了儿童欣赏文学语言的审美体验。如儿歌的明快节奏与和谐韵律,不仅能够深深吸引幼儿的兴趣,更能够让儿童在歌唱游戏的过程中体会童趣与快乐;故事叙述中的鲜活形象与曲折情节让儿童的心情跟随人物的遭遇跌宕起伏,感受喜、怒、哀、乐;散文的抒情写意与不

    15、拘一格让幼儿充分地驰骋想象,沉醉在明丽清纯的意境当中。学前儿童在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帮助幼儿逐渐提高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帮助幼儿逐渐提升运用文学语言创造艺术美的能力。他们会喜欢以下优美语句:“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照得很明亮,爸爸刚才吹散的蒲公英种子,已经飞得很高,随着风飞过树梢,还要飞到更远的地方”“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并且牢记在心中,慢慢渗入他们的语言系统中,并逐渐地尝试使用散文的结构化的艺术语言来提升文学语言表达的整体水平。三、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核心经验及发展阶段在早期阶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极其重要。那么,幼儿在聆听诗歌

    16、、故事或者是散文的时候,逐渐增长起来的与语言相关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呢?(一)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文学语汇经验在幼儿文学语言的学习中,能欣赏与理解诗歌、故事和散文等文学作品,并且能够在学语言的初步表达中,用词相对丰富,语句优美且基本正确,这是一个具有文学修养的幼儿所表现出的应有特征,而支撑这种能力发展的背后要素就是幼儿文学语汇学习核心经验的获得。依据文学语汇所包含的内容、幼儿文学作品自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从词汇、语句以及修辞手法三个层面来构建幼儿文学语汇学习的核心经验。发展幼儿的文学语汇学习经验,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文学语言发展中所必需的核心经验。1.词汇

    17、经验词汇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部分,理解与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是文学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发展幼儿的文学语汇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中词汇的感知,其次是理解作品的词汇,并能够逐步地运用获得的文学词汇进行创意表达。幼儿关于文学词汇的经验会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喜欢听成人诵读儿歌,感知不同词语构造出的语音效果,如幼儿在听成人念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时,能够感知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中的词汇变化所带来的韵律流畅、生动的音乐效果;在倾听文学作品时,幼儿能凭借在生活中积累的词汇去理解作品中对应的词汇;在讲述或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习使用文学作品中表示人或物的

    18、名词、动词或象声词等词汇。稳定阶段:愿意大声朗读有汉语押韵规则的儿歌和儿童诗,能根据作品的上下文来猜测不懂的新词,比如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猜测童话鸭子骑车记中“疯狂”“打赌”“一摇一摆”等词汇的意思;并尝试使用作品中的修饰性词汇进行表达,例如一个4岁的男孩在讲述他在海洋馆看到各种鱼时的情景中用到了在童话故事我是彩虹鱼中学到的“五颜六色”“闪闪发光”等词汇。拓展阶段:初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情节发展或主题的关键性词语的含义,比如童话故事最奇妙的蛋里的“最奇妙”“最完美”“最大”“最不可思议”等词语;愿意尝试运用获得的各类文学词汇进行仿编,体会创造新的语言音韵效果的快乐。2.语句经验理解复杂的语言句法结

    19、构和熟练使用这些句法结构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问题。幼儿句法结构的学习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与成人的交谈,二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语句是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联的一组词构成的,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给幼儿提供的语言句式更为丰富,也更规范。通过接触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语言句式,能使儿童感受汉语词序排列的规律、简单句子的构成方式以及由于词语顺序变化所带来的语言效果,并逐渐学习使用汉语正确的语句形式进行表达。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三个发展阶段如下。初始阶段:通过聆听的方式,形成对词序(也称“语序”,是汉语中的一种主要语法手段,具体指语言里词语组合的次序)排列的初步印象,并乐意模仿和学说儿歌中有趣的语句。比如当成

    20、人给幼儿读儿歌“小板凳歪歪”中“小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的语句时,幼儿不仅初步地感受汉语中词序的排列顺序,同时还会学说其中他们觉得有趣的语句。稳定阶段:幼儿能够逐步感知零星的词语组合成简单句子的方式,比如在聆听儿童诗月亮中“小鸟说月亮和我好”这样的语句时,感受到“主语+谓语+宾语”的句法形式;感知不同的作品中词序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句型,例如叙述式的陈述句型,抒情的感叹句式,疑问句式等。在对文学作品语句形式感知的基础上,幼儿能运用基本正确的语句形式进行表达。拓展阶段:在接触多样的文学样式基础上,幼儿逐渐能够感知不同体裁作品由于词序变化而产生的语境效果。比如儿歌的

    21、音乐性,诗歌的含蓄隽永,散文的清新抒情,故事的生动有趣。伴随着幼儿文学语汇经验的不断丰富,尝试运用文学作品中简单的语句形式进行仿编和创意表达成为这一经验发展的最高阶段。比如一个5岁的幼儿根据儿歌什么弯弯中的句式,仿编出“什么弯弯在泥土里?蚯蚓弯弯在泥土里”的语句。3.修辞手法经验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具体指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夸张、比拟、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学习。已有研究发现在学前阶段,幼儿在口语表达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幼儿在2.5岁之前就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修辞特征”语言,4.5和5.5岁阶段,几类修辞方式几乎都达到最

    22、高峰。其中,比喻、拟人、夸张三种发生频率最高。文学作品是幼儿学习修辞手法的重要媒介,修辞手法经验的获得是幼儿欣赏、理解文学语言的表现,也是幼儿运用文学语言能力的升华阶段。初始阶段: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学作品,比如运用反复手法的儿歌,运用夸张和拟人的童话故事,运用比喻手法的散文等会表现出喜爱之情,幼儿会表现出乐意倾听或自己吟诵。通过接触这些具有多种修辞手法的文学作品,为幼儿文学语汇中修辞手法的学习奠定感性基础。稳定阶段:借助已有经验去理解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尝试仿编个别具有比喻、拟人或夸张手法的语句。比如幼儿要理解诗歌月牙儿,一晃一晃中的比喻手法,就需要具有与“冰灯

    23、”“菱角”相关的生活经验。“月牙儿在天上一晃一晃,北方娃娃说那是一盏冰灯,挂在天空高高的屋檐下。星星,是冰灯滴落的水花。南方的娃娃说,那是一只小船,在天湖里采菱。菱角,就是那闪亮的星星”在理解这首诗歌的基础上,一个中班的幼儿仿编出了“月牙儿在天上一晃一晃,我说那是秋千挂在天空上”的比喻句。拓展阶段:随着修辞手法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逐渐能够从仿编具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过渡到能够仿编出段落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尝试运用具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描述人、物或景。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看到晚上的满月时说“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皮球”,看到月牙时说“月亮弯弯的,像一艘小船”。(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文学形式经验结合儿

    24、童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学前阶段儿童文学语言发展的过程,我们以诗歌、故事以及散文这三种文学作品为基点,整合幼儿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1.诗歌的形式经验幼儿有关诗歌的形式经验,是指在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幼儿对于儿歌和儿童诗两种文学作品在形式特征方面的认知。儿歌和儿童诗这两类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源于古代文化中的“童谣”,在语言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分行分节,在分行排列的基础上,通过句式长短的变化,按照音韵和谐规律塑造出诗歌独特的形体美。因此,幼儿关于诗歌的形式特征经验集中表现在节奏韵律和句式结构两个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了这一

    25、经验要点。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点上的发展阶段如下。初始阶段:能够感知儿歌朗朗上口(有韵律)的特征,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或童谣。如幼儿边拍手边吟诵传统的儿歌“拍花箩”,“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个蜗牛,上楼梯呀”,在这种一边吟唱,一边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有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经验逐步地发展起来。稳定阶段: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奏性特点,在诵读儿歌或童谣时,幼儿会自然而然地来表现这种节奏感。如在念上山打老虎时,节奏感使幼儿体验到诗歌学习所带来的快感。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对于诗歌短小精干的句式(如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和杂言句)的组成有了初步认识。拓展阶段:对不同形式(如数字歌、连锁调、谜语和绕口令等

    26、)诗歌类型有所感知,能够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尝试运用文学语言,根据诗歌重复句式进行仿编。比如幼儿根据什么弯弯中“XX弯弯在XX?XX弯弯在XX”的重复句式仿编出了“什么弯弯在树上?叶子弯弯在树上。什么弯弯在山上?山路弯弯在山上。什么弯弯在书上?迷宫弯弯在书上”的儿歌。2.故事的形式经验儿童故事,包括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故事在形式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角色和情节。因此,幼儿关于故事的形式经验以对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情节结构的理解为主。其中,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来进行,而对情节结构的理解则包括对故事主要情节乃至主题的概括

    27、。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2中的年龄阶段目标:3-4岁阶段“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4-5岁阶段“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5-6岁阶段“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即是对故事经验的要求。与生活故事不同的是,童话还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对于童话中幻想拟人表现手法的感知也是幼儿必须获得的经验。初始阶段: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理解故事的起始与结尾,即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稳定阶段: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能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讲述。在

    28、对故事情节结构的认知方面,幼儿从最初知道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逐渐地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整个发展脉络,即起始发展高潮结尾。拓展阶段:能够运用故事中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能在讲述过程中运用书面语言句式来体现人物特征。以三个强盗为例,幼儿在讲故事时,不再使用如“这里有三个黑乎乎的东西,有斧头、喇叭”的口语句式,而是尝试使用故事中的书面语言句式,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强盗,他们穿着黑斗篷,戴着高高的黑帽子”。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初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即能够粗略地说出故事先后发展的过程),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并初步感知童话故事幻想拟人的表现特点。3.散文的形式经验儿童散

    29、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散文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联想自由而无拘束,但仍有一个内在的结构线索将所有材料有机地串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形式特征。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两种,一是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二是以作品中的“我”来做线索。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2的年龄阶段目标指出,56岁阶段“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其中就包含了幼儿对于散文语言美与意境美的欣赏,而这种对散文美的感受又是建立在幼儿对散文内在的结构主线与画面内容理解基础之上的。初始阶段: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了解散文中所描绘的主体,即人、物或景。比如幼儿散文

    30、秋天的雨中描绘的主要事物是秋天的雨。稳定阶段:知道散文中所描绘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与意境。比如在池塘音乐会这篇散文的学习中,幼儿首先知道这篇散文所描写的是夏日池塘中的音乐会,接下来需要理解的是三幅画面的内容,即风娃娃唱歌,柳条伴舞;青蛙唱歌,池塘水伴舞;蟋蟀唱歌,小鱼儿伴舞只有把握了散文中的这三幅画面内容的意境,幼儿才能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拓展阶段:能理解不同情景画面之间的联系与线索结构,按照散文的某一线索结构(事物形象、时间、空间或人物等),尝试仿编散文中的语句或段落。例如,幼儿散文秋天的雨中各个画面分别呈现了“秋天的雨像颜料盒,像金色的小喇叭,有着好闻的味道”,而将各个画面串联起来,会发现作者

    31、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角度来描述秋天的雨。按照此线索结构,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仿编出“冬天的雪像鹅毛,轻轻地飘舞着;冬天的雪像晶莹的冰糖,甜甜的;冬天的雪像淘气的娃娃,咯咯笑着挠我的痒痒”的语句。(三)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文学想象经验幼儿在文学作品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文学想象”的核心经验主要是指幼儿在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概念,能想象出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节画面、人物特征和主题意境等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初步根据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想象出新的内容或情节。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幼儿文学想象的核心经验又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即再造文学作

    32、品中的想象和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想象。1.再造文学作品的想象这个范畴的核心经验主要指幼儿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和已有文学作品学习的经验,通过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在大脑中再现文学作品作者所欲表现出来的情节、人物特征、人物关系、事件背景、蕴含情感、主题意境等文学要素,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文学的熏陶。这个范畴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学作品中地点、环境等背景性要素和主要人物动作、表情的想象;二是对作品中主要情节和表达主题的初步想象;三是对作品整体情节、深刻主题以及意境等的想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再造想象,儿童理解和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为创造想象奠定基础。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幼儿文学作品的再造想象主要表现为对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背景性要素的再造想象,这种再造想象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在幼儿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再造想象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注意事项

    本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七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