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整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 资源ID:9617710       资源大小:81.69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整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1、整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整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齐安郡晚秋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柳岸风来、影树稀疏的村野风光,展现了一种闲静安居的生活情调,呼应了主题。B杜牧自称自己的家就像村夫居所,“野人”一词带有强烈的不平之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C云容水态、啸志歌怀的自如与雨暗残灯、酒醒孤枕的孤独略显矛盾,说明诗人心底尚存对英雄事业的向往。D整首诗围绕“晚秋”精心串起,渲染自

    2、然秋意,在传统的悲秋调子里又逸出一些俊爽之气。2与作者的赤壁一诗相比,这首诗里写到的赤壁之战在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1B2赤壁通过赤壁之战的史实和对周瑜的评论寄寓吊古之意,表达作者对历史命运及人生偶然性的洞察或识见,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沉思与慨叹。本诗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借典故表达诗人获得超脱世事的觉醒心态、观照人生的审美眼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野人一词带有强烈的不平之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错误,因为在这里诗人是写居住的寂静,苍茫。说的是日子还过得去。没有写到自己的愤懑之情。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赤壁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所以通过表达作者对历史命运及人生偶然性的洞察或识见,从而也暗含着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沉思与慨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通过赤壁之战的史实和对

    4、周瑜的评论从而寄寓吊古之意。本诗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写到赤壁,意为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言外之意是我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今被排挤到黄州,不得不逍遥于山水林泉之间,与樵夫渔翁为伴了。昔日英雄而今安在,往日壮志而今难酬。一声喟然长叹,将诗人不得意的情怀婉转深沉地倾诉出来从而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且通过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也表达对当年英雄雄心的赞美,及诗人获得超脱世事的觉醒心态、观照自己人生感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5、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注)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

    6、归。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

    7、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现了作

    8、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

    9、来。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答案】(1)B(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萧萧”描落叶纷

    10、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写风吹古木树叶,月照平沙,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夜晚的清冷。B尾联以问答的形式,邀请友人

    11、到江楼茅舍消暑,口吻亲切、诙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C诗歌题目中的“江楼”“夕”点明诗人所处地点、时间,“招客”一词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召唤。D诗歌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所见景色,画面清新优美。“望”字统领全篇,景致紧扣“夕”字。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A2首联上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了海上夜色。下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还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

    12、间安宁、繁华的气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理解错误,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营造了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的氛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写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颔联描写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颔联表现的江城万家灯火的繁荣景象同首联所写的余杭气象壮阔的景象相互辉映,都是诗人登上江楼所见的“夕望”之景。本诗的前

    13、两联描写了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首联主要展现了江城气象壮阔的自然之美,颔联则突出了江城万家灯火的繁华气象,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

    14、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2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

    15、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尾联交代了妇人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征求不断、战乱不止,是因为国家的原因导致的,这样就会引导吴郎想得更远,就会不再计较几颗枣子,而更富有同情心,从而达到作者嘱托的目的,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

    16、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柳柳州:柳宗元。柳宗元被贬至柳州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三黜:三贬。柳士师: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

    17、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B2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

    18、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的首联写到作者和柳宗元被贬出京城十年后,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写出了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诗歌颔联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诗歌颔

    19、联诗人借用柳下惠的典故,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诗歌颈联写到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通过“回雁”“猿”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注)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春官:礼官,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等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是

    20、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作者连夜赶路的情景。C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路程遥远,作者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D本诗采用了起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本诗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B2情感: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心念国事。首联写作应檄赴邓,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

    21、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A.“首句中的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是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一是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速。C.“直接点明路程遥远”理解错误,应是直接点明了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首联直接写幕府征召文

    22、书紧急,作者星夜赶路,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意思是: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那破裘骑上那瘦马,我急匆匆赶路趁着月照三更。此内容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写出作者心念国事。“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意思是:脱不了俗例私心里暗自好笑,怎不想回家,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岂不怀归”写出诗人想要回到田园;“官有程”写出诗人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

    23、,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颈联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气象升平的农村乡野图。按说当时金朝土地日缩,战争频繁,所需开支,皆赖河南一地供给,征敛无度,河南农村绝不会有如此升平祥和的繁荣景象,诗所描绘的多有诗人理想化的成分,表现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味和怀恋。“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意思是:只应在田野让此生安然老去,是谁叫朝廷的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因此可看出其矛盾、无

    24、奈的心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犹言老夫。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箭上的羽毛早已脱落,叹息自己不能刻石勒功。B颔联写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的壮志,及对抗金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批评。C颈联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D尾联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在停泊于湖边的船上,卧听新雁鸣叫,心情复杂。2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

    25、简要分析。【答案】1C2(1)首联:手法:用典,用窦宪登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作用: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未能抗金、壮志难酬的惋惜哀痛之情。(2)颔联:手法:对比,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与诸君只会相对哭泣形成鲜明的对比。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抗金的决心不息,以及对抗金情绪低落、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不满和批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错误。强加因果。颈联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

    26、“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1)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 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属于用典。 “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

    27、;“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2)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属于是对比的手法。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来鹄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

    28、憔悴过年年。注释: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来鹄,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湓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长江。炉峰,庐山香炉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如幽深的画境。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2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答案】1D2隐居田园的恬淡闲适之情;对为官清廉的李明

    29、府的钦羡之意;依依惜别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屡试不第的遗憾;【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能力。D.“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与诗意无据。诗人虽生活不够如意,但也不至于“困顿愁苦”。“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一句,可见诗人喜爱隐居生活。“家贫已用卖琴钱”是诗人叮嘱友人,若家贫就卖掉琴,并非“友人生计难以维系”,这是对友人为官清廉的赞美。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菊花”“晚雁”“离殇”,让人联想陶渊明的隐逸之趣。因此可以归纳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留恋。颔联“

    30、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琴钱”,从友人的角度出发,劝慰友人,罢任之后可以找人钓钓鱼,没钱了就去卖掉琴啊。可见对友人的关心,反面写出友人做官清廉,诗人表示钦佩。颈联“浪生湓浦千层雪,云起炉峰一炷烟”借眼前景与想象之景,用“千层雪”“一炷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尾联“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寄言友人,若你见到咱们以前的知己,就告诉他我还是无官无职,有点憔悴。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综上分析,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的思想情感:对朋友将要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为官清廉的钦羡之意;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喜爱恬淡闲适之情,还有屡试不第的遗憾之情。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牛

    31、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注释)李纲,抗金名臣。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2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李远闲居)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李建勋田家三首)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梅尧臣耕牛)3本诗运用了


    注意事项

    本文(整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