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docx

    • 资源ID:9633493       资源大小:27.93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docx

    1、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野望王绩(唐)【划分节奏】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欲/ 何依。/ 唯/ 落晖。/ 带禽 /归。/ 怀/ 采薇。【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题】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

    2、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诗歌鉴赏题】一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 , “薄暮”点明时间 ,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 ,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 分)颔联写总写秋色 , 是静景、远景 , 颈联写牧人与猎马 , 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光与色 , 远景与近景 , 静态与动态 , 搭配得恰到好处。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 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

    3、于景。(1分 )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 树叶枯黄, 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 结合全诗内容, 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 , 找不到精神归宿 ,(1 己 ,(1 分 ) 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 即放声高歌,分 ) 又没有真正的知追怀古代的隐士。(2分 )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分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 ( 江天寥阔、 山清水秀 , 水波清冷 ) 、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7.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 , 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4 分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 ,

    4、 到处是一片秋色 , 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 , 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 , 牧人驱犊归家 , 猎人满载而回 , 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 ,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 搭配得恰到好处。8.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 分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 , 中间两联写景 , 借景抒情 ,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5、上使人愁。【节奏划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黄鹤 / 一去 / 不/ 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 悠悠。晴川 / 历历 / 汉阳树,芳草 / 萋萋 / 鹦鹉洲。日暮/ 乡关/何处 /是?烟波 /江上 /使/人/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主题】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诗歌鉴赏题】1. 感慨古人不可见 , 世

    6、事茫茫难预料 , 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2. 诗人从怀古的 , 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3. 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4. 崔颢的 黄鹤楼 :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5.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 天净沙 ?秋思 中的句子是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6. 赏析颈联木清晰分明: 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 实景 ,天气晴好, 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

    7、楼远眺异乡风景, 江北汉阳的树, 引动日暮思乡之情。7. “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空余” 空字是只的意思, 突出黄鹤楼的清寥、 孤寂感。 “空悠悠”是空自、徒然的意思,突出时间上的邈远,表现的是诗人的失落与惆怅。8. 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 表达作者感叹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思念家乡的情怀。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节奏划分】单车 / 欲 / 问边,属国 / 过/ 居延。征蓬 / 出 / 汉塞,归雁 / 入/ 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萧

    8、关 / 逢 / 候骑,都护 / 在/ 燕然。【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主题】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歌鉴赏题】一1.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蓬”两句 , 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

    9、 , 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 其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两句 ,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 诗中的“圆”字与“直”字 , 都用得逼真传神 , 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 , 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答案】 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叙事 , 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 , 轻车简从 , 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 第三、四句叙事

    10、兼抒情 , 以“蓬” “ 雁”自比 ,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 第五、 六句 “直”“ 圆” 两字精炼传神 , 线条简约 , 描绘的景物不多 ,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 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 , 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答案】 D【解析】“萧关”是古关名 , 而非人名3.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 中“使” 的意思是 _, “征蓬出汉塞” 一句中 “征蓬”的意思是 _.答案:3.使 :出使;征蓬: 飘飞的蓬草4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11、?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 , 意思相近即可 ) 的意境 ; 表现了孤寂的情感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 , 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 , 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 , 画面静谧而温馨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 ,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 , 景色雄奇壮观 , 气势恢宏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 , 得知都护爱前

    12、线打破敌军的军情 ,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 , 以“蓬”“ 雁”自比 ,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6.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 , 以大漠、秋景为背景 , 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 , 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 , 动静结合 , 使画面富于变化 , 意境深远C. 黄河横贯大漠 , 望不到尽头一个 “长” 字 ,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 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两句雄浑开阔 , 诗中

    13、有画 , 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D【解析】“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 , 诗中有画 , 堪称千古绝句 ,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参考答案 : BDA、首联写作者出使 , 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 ,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借用比喻 , 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 , 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 , 显得形象而生动。C、颈联中 , “孤烟”、“长河”、“落日” , 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 , 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14、。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 , 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 , 并未交待“出使”结束 , 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 , 而重点在于写景 ,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 , 意境开阔 , 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8. 颔联用 征蓬、归雁 比喻 _, 表达了 _ 的感情。诗人自己 ( 或 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1 分 ) 诗人孤独、思乡二1、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 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2、诗人没有在雕琢

    15、语言上下功夫,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畜,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开阔,风格雄浑,请就此对诗的颈联作些赏析 ?答:诗的颈联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开阔雄伟的气象( 1 分)。其中“大”和“长”两字极显沙漠之辽阔无垠,一个“孤”字尽出沙漠之荒凉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还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喜悦的感觉。3、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 _ 的风光,表达了对 _ 崇敬,洋溢着诗人 _ 的热情。答:边疆壮丽。守边壮士。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16、说明。答:可从试题“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节奏划分】渡远 / 荆门 / 外,来从山随 / 平野 / 尽,江入月下 / 飞 / 天镜,云生仍怜 / 故乡 / 水,万里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楚国 /游。/ 大荒 /流。/ 结/ 海楼。/ 送/ 行舟。【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

    17、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主题】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鉴赏题】1李白,字 ,号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2.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诗人 的感情。( 2 分),唐朝诗人。是屈原之诗人。有”。( 5 分),后两句抒情,抒发了3.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 “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3 分)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5.请对“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4 分)6.颔联写景,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3分)7.从尾联来看, 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3分)8. 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4分)9.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4 分)【参考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2.叙事写景思乡3.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 “入” 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 又展现了作者激越

    19、、 乐观开朗的胸怀。4.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6. 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7. 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8.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 ;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9.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 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

    20、;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节奏划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几处 / 早莺 / 争/ 暖树,谁家乱花 / 渐欲 / 迷/ 人眼,浅草最爱 / 湖东 / 行/ 不足,绿杨/ 初平/云脚/低。/ 新燕 / 啄/春泥。/ 才能 / 没/马蹄。/ 阴里 / 白/沙堤。【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 522 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

    21、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 785 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 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

    22、,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 m):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译文】行至孤山寺北,

    23、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主题】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诗歌鉴赏题】一、1. 本诗选自 _, 作者 _ 是 _ 代大诗人 , 字 _, 晚年又叫 _ 。2. 钱塘湖春行以 _ 为线索 , 描写了西湖 _ 的明媚风光 , 抒发了诗人_ 的感情。第_

    24、句和第_句是颔联 ,_ 联运用了 _ 的修辞手法。3.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 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 , 把春天的活力 , 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 , 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 , 在绿杨荫里 , 更是美不胜收。4.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 ,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 三、四句中 , 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

    25、现力的词语 ,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 五、六两句 , 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 而浅浅的小草 , 翠绿如茵 , 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 , 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 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 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几处早莺争暖树 () 最爱湖东行不足 ()参考答案 :1.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2. 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3.D4.C5. 向阳的树不够二、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 , 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 初、早、新、渐、浅 )2. 这

    26、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美好的早春风光 , 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 , 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 , 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 , 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 , 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 , 用一个“啄”字 , 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 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 ,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 , 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钱塘湖初春在湖边骑马春行 )6. 对


    注意事项

    本文(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