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生物同步课堂苏教版必修二课下作业 阶段质量检测四.docx

    • 资源ID:9947758       资源大小:92.2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生物同步课堂苏教版必修二课下作业 阶段质量检测四.docx

    1、高中生物同步课堂苏教版必修二课下作业 阶段质量检测四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某些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与它们100万年前的祖先几乎相同,原因是()A它们用无性繁殖产生后代B它们不产生变异C它们没有参与生存斗争D它们的生活环境几乎没有改变解析:若生活环境不发生改变,则自然选择的条件几乎不发生改变,被保留下的变异类型也几乎不变。答案:D2某海岛经常有暴风雨,科学家发现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已退化,由此说明()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也是定向的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

    2、的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变异也是不定向的答案:B3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田间地头的一些杂草大量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严重干旱并没有使杂草发生进化B干旱使杂草向抗干旱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C干旱对杂草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旱能力较强的杂草生存下来D严重干旱使干旱地区的杂草产生了抗干旱的新物种解析:干旱对杂草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干旱能力较强的个体生存下来,不抗干旱的个体死亡,基因频率随之发生改变,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干旱使杂草发生了进化。生存下来的杂草与原物种之间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没有产生新物种。干旱只能对杂草进行定向选择,而不能决定其变异方向。答案:C4专家称,抗生素的滥用无疑是

    3、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罪魁祸首,也是超级细菌滋生的温床。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B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菌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说明其进化了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解析: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无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药物可使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定向积累,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D5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

    4、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致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解析: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答案:B6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

    5、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C7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解析: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6、,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答案:B8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A25% B32%C50% D64%解析:群体进行自由交配,交配的组合有BBBB、BB(雄性)bb(雌性)、bbbb、bb(雄性)BB(雌性),计算得知,子代个体是BB的概率是64%,Bb的概率是32%,bb的概率是4%。答案:B9根据现代达尔文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

    7、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只有自然选择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未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即使没有自然选择,也可因突变等原因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答案:B10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A1/25 B1/100C1

    8、/102 D1/625解析:由题意知,2500个人中有一个患者,且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则该病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用A和a表示该对性状的基因,则a的基因频率为1/50,A的基因频率为49/50,群体中Aa个体的频率为2(49/50)(1/50)98/2 500,正常个体中杂合子的频率为(98/2 500)/(11/2 500)98/2 499。由于这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这名妇女与正常男性结婚后,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98/2 499)(1/4)1/102。答案:C11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

    9、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种群甲和乙。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甲和乙中的基因型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基因型VaVbVaVaVbVcVcVcVaVc种群甲(个)2005010050100种群乙(个)01202005080A若种群甲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个体数减少,将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BVa、Vb、Vc称为复等位基因,基因间可能存在共显性CVa在种群甲中的基因频率是40%D表中数据说明,种群乙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甲的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种群甲中有5种基因型,种群乙中有4种基因型,所以种群甲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乙。答案:D12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某种群

    10、,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乙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甲种群的进化速度比乙种群快B甲种群的进化速度比乙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度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解析:生活环境变化越剧烈时,种群进化速度越快,否则,进化速度越慢。答案:A13化石研究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哪些种类()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B鱼类、鸟类、哺乳类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D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解析:化石研究表明,现代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由早期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答案:D14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

    11、是()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解析: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被蟹类捕食的机会减少,这是适者生存的结果,所以该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答案:B15下列对加速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厌氧异养型原核生物的无氧呼吸B自养型原核生物的有机物合成C需氧型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D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解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对于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变异有重要作用。答案:D16根据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古细菌B古生代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爬行动物出现并发展C原始的哺乳类和鸟类的出现是中生代在进化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D

    12、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的第三纪解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是最高级的生物,应该出现得最晚,即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答案:D17(2012广东高考)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解析:重组后的酵母菌可发生各种变异,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答案:D18单孔类动物只分布在澳洲,这是由于

    13、()A单孔类动物起源于澳洲B单孔类动物适于在南半球生活C除澳洲外,其他地区的气候对单孔类动物的生存不利D澳洲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单孔类动物没受到其他高等动物的影响解析:澳洲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从而阻止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进化速度缓慢,所以还存在着比较低等的单孔类动物。答案:D19双选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解析:选项B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选项C,说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答案:AD20双选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14、)A原核生物真核生物B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C有氧呼吸厌氧呼吸D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解析:生物的进化顺序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厌氧呼吸有氧呼吸;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答案:AD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7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这几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性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的基因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

    15、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1)由于野生型本身是敏感型,不含杀虫剂抗性基因,因而R基因应为基因突变产生的。(2)S的基因频率SS的基因型频率RS的基因型频率1/21%4%1/23%;R的基因频率1S的基因频率13%97%。(3)结合题干中“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结合图示中RR、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可推知: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导致SS的基因型频率不断上升。(4)若从此不再

    16、使用杀虫剂,随着RR基因型个体的不断死亡,将导致R的基因频率不断下降和S的基因频率不断上升,最终将使SS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22(12分)科学家观察某种鸟的种群变化情况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吸引6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

    17、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组雄鸟的尾羽未做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2)实验结论:_。(3)寄生在这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基因频率的变化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解析:欲确认尾羽长短与吸引雌鸟筑巢的关系宜设置对照实验。将长尾羽的鸟尾羽剪短并

    18、粘固于短尾羽鸟尾上面,一方面可构成各自的自身对照,另一方面可构成相互对照,依据雌鸟量及筑巢量变化,可分析结果,得出支持假设或否定假设的结论。答案:(1)ACB(2)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3)60%(画图要求:基因A与a对应的曲线均正确,趋势、关键点均正确。)23(16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2)要使(1

    19、)中F1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_。(3)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下图)。请在下面填出上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A_;B._;C.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_,_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优质的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成功,这是_。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解析:普通小麦的配子中有3个染色体组,偃麦草的配子有一个染色体组,杂交后代中有四个染色体组,但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是高度不育的

    20、;使用秋水仙素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异源八倍体,则可育。答案:(1)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2)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倍体(3)可遗传的变异种群基因频率生殖隔离自然选择学说地理隔离自然选择B24(15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均为1000)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一所示,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在杀虫剂作用下,_。(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

    21、突变。请阐述你从图二中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_;_;_。(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第(2)小题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_。(4)比较不同种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三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相对应的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方面)的证据。解析:(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个体增加,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观察图二可知,A可以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多个等位基因,且Aa,a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是可逆的。(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诱变处理较长时间后才会达到目的。(4)与甲的碱基序列越相似说明其与甲的亲缘关系越近,从图三可以看出,丙与甲相似程度最高。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内容正确即可)(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4)丙分子水平上(或分子生物学)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生物同步课堂苏教版必修二课下作业 阶段质量检测四.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