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资源ID:28208808       资源大小:299.0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1(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内容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的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教学目标1.指认昼弧、夜弧,说明昼长与昼弧、夜长与夜弧之间的关系,计算昼长、夜长。2.通过演示学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并能应用规律解释日常现象。3.

    2、知道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界线,尝试解释四季划分、五带形成的原因,养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学情学法分 析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密切,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没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所以学习难度大。面对众多的学习素材和学具,学生已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思维迁移水平是不同的。学习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结合学案导学,以问题为载体,启发学生自主参与认知建构,师生互动、发现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设计特 色 本节课从“地轴为什么是倾斜的”切入,层层

    3、推进,引发学生不断认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变式迁移,在实验中明知、在互动中解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突出了以下两点特色: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引进实验、学具,变繁为简、深入浅出。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变式迁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从视频导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以地轴倾斜为线索,引领整个地球公转部分,联系自转部分,体现地球运动的不可割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以“地球为什么是歪着身子绕日公转”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1.黄赤交角图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昼夜现象设计意图此部

    4、分为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第一个层次,属于知识铺垫部分。晨昏线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认识昼弧、夜弧知识简单,把这部分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右侧的“昼弧和夜弧”图,完成:1.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_, 且平分地球为_两个半球;2.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_,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_。 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第二个层次。问题的设置从地球自转速度,结合昼夜现象部分对昼弧、夜弧的认识,从而推导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进行计算,最终明确昼弧与昼长,夜弧与夜长的关系。同桌合作分析昼夜交替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三维地球仪”的演示(观察参考人物所经历的昼

    5、夜状况),完成: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他各纬度均为_;2.推导: 用昼弧度数计算昼长,夜弧度数计算夜长的公式: 问题设置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学生步步为营,进行发现学习;“三维地球仪”的应用,更为直观的展示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通过同桌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昼长=昼弧度数_; 同理,夜长=_。3. 3.指出右图中36N纬线的昼弧和夜弧,计算A点的昼长是_个小时,夜长是_个小时。4.规律总结:昼弧和夜弧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若昼弧长于夜弧,则_;若夜弧长于昼弧,则_。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第三个层次。第一部分学生参与制作“演示仪”,可以

    6、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晨昏线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了解演示仪,以及更好的应用演示仪。第二部分探究昼夜长短的规律,分为三个小层次,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进一步体现了问题设置的层层递进。演示仪的应用,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小组探究昼夜长短变化学生活动1.请同学们按要求完成学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的制作:(1)在透明胶片上,绘制晨昏线。(2)用斜线表示出夜半球。(3)用铆钉将卡纸和透明胶片的球心固定在一起。2.请同学们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利用学具演

    7、示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的移动,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完成“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表”。3.结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描述当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定量探究来验证日常感知的方法。模拟实验太阳光照与地面热量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观看模拟实验“太阳光照与地面热量”,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迁移探究四季更替与五带形成设计意图利用实验结论,实现迁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实验结论和“北半球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8、资料,利用学具:1解释当地为什么冬冷、夏热、春秋凉爽,总结四季更替的原因。2.解释冬季,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热量差异的原因,总结五带的成因。设计意图 课堂的总结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有画龙点睛之意。课堂小结学生小结设计意图通过由简入难,层层设置问题,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以致用见学案部分 板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间变化 纬度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密切,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之前没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所以学习

    9、难度大。 面对众多的学习素材和学具,学生已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思维迁移水平是不同的。 学习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结合学案导学,以问题为载体,启发学生自主参与认知建构,师生互动、发现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效果分析这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具教学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录制实验视频、制作教学教具,给学生营造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出结论。1、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思维活跃,主动地发现问题,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2、通过当堂的反馈,

    10、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水平。3、通过教学教具的制作,视频的录制等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教材分析第三目“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材先通过图1-3-8“昼弧和夜弧”,阐述昼弧和夜弧的含义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然后重点分析随太阳直射点有规律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有规律的变化。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昼夜长短有自身的变化规律,教材以北半球为例,讲述了夏半年、夏至日、冬半年、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以说明昼夜长短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在本木内容的最后,教材编排了“活动”,并提出了3个小问题,让学生读图回答,可以加深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

    11、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目“四季的更替”。主要讲述了四季更替的原因和季节变化的温度差异。四季更替的原因,可理解为对前面几个问题的总结,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四季的更替。由于地球表面纬度不同的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一样,从而造成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划分四季的标准不一样。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设置了知识窗“四季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而正

    12、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出了五带,为此,教材在本目最后,设置了“活动”,以体现太阳辐射能量的纬度差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学案1.在右图中,填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标出黄赤交角及其度数。2.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_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探究活

    13、动一自主学习昼夜现象请同学们读右侧的“昼弧和夜弧”图,完成:1.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_, 且平分地球为_两个半球;2.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_,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_。 同桌合作分析昼夜交替请同学们根据“三维地球仪”的演示(观察参考人物所经历的昼夜状况),完成: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他各纬度均为_;2.推导:用昼弧度数计算昼长,夜弧度数计算夜长的公式: 昼长=昼弧度数_; 同理,夜长=_。3.指出右图中36N纬线的昼弧和夜弧,计算A点的昼长是_个小时,夜长是_个小时。4.规律总结:昼弧和夜弧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若昼弧长于夜弧,则_;若夜

    14、弧长于昼弧,则_。小组探究昼夜长短变化1.请同学们按要求完成学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的制作:(1)在透明胶片上,绘制晨昏线。(2)用斜线表示出夜半球。(3)用铆钉将卡纸和透明胶片的地球球心固定在一起。2.请同学们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利用学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的移动,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完成“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表”。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表北半球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北半球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春分各纬度昼夜昼夜极昼、极夜春分至夏至之间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向昼渐,夜渐。极点出现且范

    15、围越来越夏至昼最极昼范围最大:夏至至秋分之间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向昼渐,夜渐。极昼范围越来越秋分各纬度昼夜昼夜极昼、极夜秋分至冬至之间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向昼渐,夜渐。极点出现且范围越来越冬至昼最极夜范围最大:冬至至次年春分之间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向昼渐,夜渐。极夜范围越来越规律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夜渐,另一半球昼夜长短状况相反。规律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且越向高纬昼越,另一半球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规律3:赤道全年_,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_,极圈内有现象。3.结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描述当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四季更替、五带形

    16、成探究活动二模拟实验太阳光照与地面热量请同学们观看模拟实验“太阳光照与地面热量”,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1)(2)北半球四季的划分气候四季:(北半球中纬度国家最常用)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中国传统: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五带的划分迁移探究四季更替与五带形成请同学们结合实验结论和“北半球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资料:1解释当地为什么冬冷、夏热、春秋凉爽,总结四季更替的原因。2.解释冬季,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热量差异的原因,总结五带的

    17、成因。学以致用请同学们根据所看视频和该日的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1.挪威安道尔岛位于_带,该日是北半球的_季(气候四季)。2.该日,A、B、C、D、E五点昼长关系为:_。3.该日后一个月内的_(昼夜状况),昼渐_,夜渐_;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黄赤交 角变为40C,我们国家有有极昼现象吗?(我国领土最北端,约53N附近)?课后反思1、针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总结过于繁琐,不够简练,把该问题进一步简化,使之简单明了。2、对于四季、五带部分的处理过于简单。3、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堂练习,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未能进行充分的反馈。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解读:地球运动

    18、是地理环境的行程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地球运动机器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的中药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的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